金光明經文句
按照梵文原音应称为散脂修摩,汉语译为密。密有四层含义:名号秘密、修行秘密、智慧秘密、真理秘密。此神为北方天王麾下大将,其余三方亦各有大将:东方名为乐欲,南方名为檀帝,西方名为善现,每位大将各有五百眷属,统辖二十八部鬼众。《孔雀王经》记载:每方位分四部,六合方位共二十四部。四隅方位各一部,合计为二十八部。另有说法认为:每方位分五部,即地、水、火、风、空五大。四方共二十部,加上四大天王直辖的八部,总成二十八部。这些鬼神巡行人间赏善惩恶,皆归散脂大将管辖。听闻佛法心生欢喜,立誓护持说法者与听法者,因具护卫之能而得名,故称散脂。经文分四段:第一段从白佛开始,表述护持誓愿;第二段从何因缘开始,阐述护卫功德;第三段从散脂大将开始,立誓以威神之力利益说法者;第四段为归敬本师。
开头部分有经文的序言和正式发愿,都按照原文。叙述功德又分为三部分:先标出、再叙述、最后总结。标出部分如原文所述。叙述又分为三:前五句讲智慧、中间五句讲境界、后五句讲正道。三次提到世尊,可知是这三种意思。既然称为密,叙述名称显示功德应当谈论密义。如果智慧有深浅层次和顺序,就不能称为密。即一种智慧是一切智慧、一切智慧是一种智慧,既不是一也不是一切而同时又是一也是一切,这才是智慧之密。如果理解这个意思,五句就是一句、一句就是五句,既不是一也不是五而是既是一也是五,只有数字和密义。如果境界可以用智慧知晓、可以用言语表达,境界就不是密。不能用智慧知晓、不能用意识认识,不能用名字命名、不能用言语表达,这才叫不可思议的密境。而用五这个数字讨论密义,可以参照前面的理解。如果对比邪道说明正道、用边见说明中道,这种正道不是真正的正道、这种中道不是真正的中道,都不是密。邪即正、边即中,邪正和中边没有分别,这才叫密。《思益经》说“如果用分别心看待一切法,一切法都是邪。如果不用分别心看待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正。”就是这个意思。我行正道,无论是境界还是智慧都由此得名,只有世尊您才能证知。另外这三部分,大致对应身口意之密。前五句说“知”,知就是意密;中间五句说“现见”,现见属于眼,眼属于身,就是身密;后五句说明正解,由正解而言正分别,分别就是口密。所以说不彰显就是密义。这样叙述名称,密义已经显现。品味无穷再简单说一下。“世尊我知一切法”以下,用三观的意思来解释。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两句,都是因缘所生法的境界。为什么?能生的是因是第一句,所生的是缘是第二句,能所结合所以诸法得以产生。《中论》说“因缘所生法”,就是这个意思。了一切法,就是了达虚无。《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从假入空观。知法分齐,是知道空不是空,用道种智分别假名的凡圣之法没有差别。《中论》说“亦名假名”,这是从空入假观。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是以二观为方便,进入中道第一义谛。《中论》说“亦名中道义”,就是中道第一义谛观。含受一切法,就是中道正观,能双照二谛,所以说含受。如果三观或一或异、或纵或横、或并或别,就不叫密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才叫密。要知道智慧在说,说就是口密。“世尊我现见”以下五句,用三谛三解脱的意思来解释。现见不可思议智光,光是实智,像日月光常明不息,这实智照不可思议的真谛境界,成就圆净解脱。不可思议智炬智行智聚,都是权智,像人举着火把弯曲照物,有时兴起有时废止随顺机缘,或此或彼。行是因的意思,聚是果的意思。从因向果,果兴因而因废,都是权智照不可思议的俗谛,成就方便解脱。不可思议智境,是法如如智。这智与法如如冥合,所以说不可思议智境。这智照不可思议的中道第一义谛,成就性净解脱。如果三谛三解脱或一或异、或纵或横、或并或别,就不是不可思议。因为不一不异、不并不别,所以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所以叫密。“世尊我于诸法”以下五句,用三身来解释,正解正观。正解能显体,显体叫正观。正观是报身。得正分别正解于缘,是分别机缘,不等待时机、不耽误时机,普遍应化一切,就是应身。正能觉了,无觉无不觉叫觉,非了非不了叫了。究竟清净的觉了,就是法身。如果这三身或纵或横、或一或异,就不叫正;非一非异、不前不后,所以叫正,正就是密。从正说明法身,就是金的意思;从观说明般若,就是光的意思;从不思议解脱,就是明的意思。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明是微密之教。从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于密行,用密利他,所以我叫密。只有世尊您才能证知。再者这十五句互相解释成就。如果是正解正观,十五句都是正解正观。如果是不可思议智光,十五句都是不可思议智光。如果是我知,十五句都是知。再用五种佛性解释的话,正性、缘性、了性三个名称没有差别。还有一种说法取果性、境界性为五。还有一种说法取果性、果果性为五。如果作果果性,就没有境界性,被缘因性包含。如果开境界性,就没有果果性,被果性包含。因为开合不同,最终是五数。现在用五知对应五佛性。我知一切法,是知道一切法中都有安乐性。安乐性,就是正因佛性。一切缘法,是无量功德低头举手的善行,是缘因佛性。了一切法,就是般若空慧,是了因佛性。知法分齐,就是世间出世间因果不混淆,是境界因佛性。如法安住如性,就是果性究竟安住如中。含受一切法,还是果性,能双照含受。如果作果果性,取知法分齐为果性,克果智照分明为分齐,安住如性含受为果果性。“若然者”以下的两种五句,也应当对应五佛性。师父虽然没有解释,道理应该如此。需要按照这个意思解释,使文义融会贯通。“世尊以是义故”以下,是总结部分。
从世尊散脂大将以下,是第三部分发愿内容,以智慧辩才使说法者获得增益。这段分为两部分:先增益能教化者,其次增益所教化者。增益能教化者又分三方面:庄严言辞以下,增益其口业;众味精气以下,增益其身业;心进勇锐以下,增益其意业。从以是之故以下,是增益所教化者。这部分也分三点:以是之故广说是经,这是让未种善根者种下善根;若有众生以下,是让已种善根者成熟;无量众生以下,是让已成熟者获得解脱。这些都与经文对应。这段解释得很好。
从南无宝华以下是第四段归敬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开头都有归敬部分但译者常省略。诸论开头也先归敬。这段文字是讲完经法后归依三宝内容在文中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