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那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在佛陀面前,向解说甚深义理密意的菩萨问道:"最胜之子!所谓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那么,什么样的一切法?为何称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 「善男子!一切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然而这有为法,既非有为也非无为;无为法,亦非无为亦非有为。」
于是如理请问菩萨再次向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发问:"最胜子!为何有为法既非有为也非无为?无为法亦既非无为也非有为?"
解释甚深义理的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
"善男子!所谓有为法,实是本师佛陀为教化而假名安立的言句。既然是佛陀假名安立的言句,就是由分别心所集、言语所表述的;若是由分别心所集、言语所表述的,就终究是种种分别言说。因其并非真实存在,所以并非实有有为法。
善男子!所谓无为法,同样落入言语范畴。即使试图离开有为、无为而有所言说,其性质也是如此。然而佛陀并非无缘无故而说法。什么是说法的依据呢?就是诸圣者以圣智、圣见,超越名相概念,如实觉悟;正是为了让他人也能如是觉悟离言的法性,才假立名相概念称之为有为法。"
善男子!所谓无为法,也是佛陀为教化而假立的言说;既然是佛陀为教化假立的言说,就是由分别心所集、用言辞表达的;如果是由分别心所集、用言辞表达的,终究不过是种种分别言辞的表述。因为不真实,所以不是真正的无为法。善男子!说有为法,同样落入言辞之中。即使离开无为、有为而稍有所说,其性质也是如此。但佛陀并非无缘无故而说法。什么是说法的依据?就是诸圣者以圣智、圣见,超越名言概念,如实觉悟;正是为了让他人也能够如实觉悟,才在这超越言说的法性中,假立名称概念称之为无为法。
那时,如理请问大菩萨又向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发问:最胜子啊!为何此事诸圣者以圣智、圣见,因超越名言而现证正觉;对于这超越言说的法性,为使他人也能现证正觉,才假立名相概念,或称为有为法?或称为无为法?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就像高明的幻术师或他的徒弟,站在十字路口,堆集瓦片、碎石、草叶、木块等物,变幻出各种幻象。比如:大象的样子、马的样子、车的样子、步行者的样子,还有摩尼宝珠、珍珠、琉璃、海螺、玉璧、珊瑚,以及种种财物、粮食、珍宝库藏等形象。那些愚昧无知、顽固迟钝、缺乏智慧的众生,不明白真相,看见或听说了这些瓦石草木变幻出来的假象,就会这样想:我所看见的,确实是大象的样子、马的样子、车的样子、步行者的样子,确实有摩尼宝珠、珍珠、琉璃、海螺、玉璧、珊瑚,以及种种财物、粮食、珍宝库藏等实物。他们对自己所见所闻深信不疑,固执地认为:只有这些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这样的人啊,以后应当重新观察思考。
如果有众生既不愚昧也不迟钝,属于聪慧类型,能够明白事理,当看到或听说瓦片、碎石、草叶、木头等物上变幻出来的景象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所见到的这些景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真实的大象、马匹、车辆、行人,也没有真实的宝珠、珍珠、琉璃、海螺、玉璧、珊瑚,以及各种财物、粮食、宝藏等实体;这不过是幻象迷惑眼睛的把戏。虽然从中会产生大象的想象,或不同种类大象的想象,乃至产生各种财物、粮食、宝藏的联想,或对各类物品的分别想象。但他们不会执着于所见所闻,不会固执地宣称:只有这个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也会对此发表见解。这样的人日后就不必再作观察了。
确实如此,如果有众生属于愚痴凡夫之类,是未得解脱的普通众生,未能获得圣者超越世间的智慧,对于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无法正确认知;这些人对于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看到听到后,就会这样想:‘我所感知到的这些,必定真实存在,无论是造作的还是非造作的。’他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所见所闻,随之产生各种言论:‘只有这些才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这些人日后应当重新审视。
如果有众生不是愚痴之人,已经证见圣谛,获得诸圣出世间智慧,对于一切法的离言法性能够如实了知;他们对于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见闻之后这样想:这些所得到的,决定没有真实的有为、无为。然而由于分别心所产生的行相,如同幻象迷惑了觉慧,从中生起有为、无为的分别,或者有为与无为的差别概念。不像所见所闻那样,却坚固执着,随着产生这样的言说:只有这才是真实,其他都是愚痴虚妄。为了表达这种见解,也随着产生这样的言说。他们在以后不需要再观察思惟。
就是这样,善男子!那些圣者们在这件事上,凭借圣者的智慧与见解,因为超越了言语概念,所以证得了圆满觉悟;正是为了让他人也能够觉悟这个超越言语的真实法性,才假借名相来表述,称之为有为法,称之为无为法。
这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为了再次阐明这个含义而说出偈颂:
佛陀宣说离言无二的真理,这法义甚深微妙,不是愚痴之人所能修习; 愚痴凡夫被无明迷惑,执著于二元对立的言说戏论。 这些人或是摇摆不定,或是邪见坚固,长久流转于生死苦海; 若还违背这般正智教法,来世必将投生为牛羊等畜生道众生。
那时,法涌菩萨对佛陀说:世尊,从这里往东方,经过七十二恒河沙数量的世界,有一个世界名叫具大名称;那里的如来佛,名号广大名称。我前几天从那个佛土出发来到这里。我在那个佛土曾经见到一个地方,有七万七千外道和他们的师父首领,同在一处集会。他们为了思考诸法的胜义谛相,一起讨论、衡量、观察、广泛推求时,对于一切法的胜义谛相,终究不能获得。只得到种种不同的理解、别异的见解、变异的看法,互相违背引发争论,口出恶言互相攻击,彼此伤害、恼怒、破坏后,各自离散。世尊,我当时暗自这样想:如来出世,真是奇特稀有!由于如来出世,才能对这样超越一切思虑所及的胜义谛相,也有通达证悟的可能。说完这些话。
那时,世尊告诉法涌菩萨说:善男子,正是如此,正如你所说。我在超越一切思虑的胜义谛相上,现前完全觉悟;觉悟之后,为他人宣说、显现、开解、施设、阐明。为什么呢?我说:胜义是圣者内心亲证的境界;思虑所行只是凡夫相互推求的境界。因此,法涌,由此道理可知,胜义超越一切思虑的对境。再者,法涌,我说:胜义无相可得,思虑只攀缘有相境界。因此,法涌,由此道理可知,胜义超越一切思虑的对境。再者,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思虑只涉及言说境界。因此,法涌,由此道理可知,胜义超越一切思虑的对境。再者,法涌,我说:胜义断绝一切表示,思虑只运作于表示境界。因此,法涌,由此道理可知,胜义超越一切思虑的对境。再者,法涌,我说:胜义远离一切争论,思虑只陷入争论境界。因此,法涌,由此道理可知,胜义超越一切思虑的对境。
法涌啊!你应当知道,就像有人一生只尝过苦味,面对蜂蜜、冰糖这样的上等美味,就无法想象、无法比较、无法理解。又如同有人长期被欲望贪爱支配,被欲火焚烧;对于内心远离一切色声香味触相的微妙安乐,就无法想象、无法比较、无法理解。还有人长期沉迷世间华丽言说;对于内在寂静圣默的安乐,就无法想象、无法比较、无法理解。还有人长期执着世间各种表相;对于彻底断除一切表相的究竟涅槃,就无法想象、无法比较、无法理解。
法涌啊!你应当知道,就像有人长期执着"我所拥有"的种种概念,沉溺世间争论;对于北俱卢洲无我所有、无执取、无争论的境界,就无法想象、无法比较、无法理解。同样地,法涌!那些习惯于分别思维的人,对于超越一切思维的最高真理境界,就无法想象、无法比较、无法理解。
那时,世尊为了重新阐明这个意义,说了一首偈颂:
内在证悟的无相境界不可言说,无法用言语表达, 平息一切争论的究竟真理,超越所有思虑分别。
那时,善清净慧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太奇妙了!世尊说得真好!正如世尊所说:胜义谛的本质极为微细深奥,超越了一切事物相同或差异的表象,难以真正理解。世尊!我曾经在一个地方看到,有一群修行胜解行地的菩萨们同坐一处,共同讨论胜义谛与现象界是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这些菩萨中,有一派说:胜义谛与现象界完全没有差别。另一派则说:并非胜义谛与现象界没有差别,而是胜义谛不同于现象界。还有些菩萨心中疑惑犹豫,他们说:这些菩萨中,谁说的是真理?谁说的是虚妄?谁的说法符合正理?谁的说法不合正理?有人说胜义谛与现象界没有差别,也有人说胜义谛不同于现象界。世尊!我见到这种情形,心中暗想:这些善男子愚痴迟钝,不能明白,不善巧,不依正理行事,对于胜义谛微细深奥、超越现象界同异分别的本质,完全不能理解。说完这些话后。
这时,世尊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男子,正是如此。正如你所说:'这些善男子因为愚痴迟钝、不明事理、不能如法修行,所以对于超越一切现象、微妙深奥的胜义谛,无法理解其非一非异的实相。'为什么呢?善清净慧啊!并非在现象界活动时,就能通达胜义谛的实相,或者证悟胜义谛。为什么呢?善清净慧!如果胜义谛与现象界完全相同:那么现在所有凡夫都应该已经见道证果;所有凡夫也都应该已经获得无上安稳的涅槃;或者应该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胜义谛与现象界完全无关:那么见道者就不应该消除对现象界的执着;如果不消除对现象的执着,就应该不能解脱表象的束缚;既然不能解脱表象束缚,也就不能解脱根本烦恼;由于这两种束缚都不能解脱,见道者就不可能获得无上安稳的涅槃;或者不应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善清淨慧啊!你要明白:现在并不是所有普通人都已经证悟真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无上安稳的涅槃境界;更不是人人都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如果说"真理实相与万事万物的表象完全没有差别",这种说法是不合道理的!如果有人这样认为:"真理实相与现象界完全一样",按照这个道理来看,就知道所有这些都不是如理的修行,都不符合正法真理。
善清净慧啊!现在有些人虽然还没有真正证悟真理,却能够做到:对于各种现象不再执着(本来未悟者通常难以摆脱);对于表象的束缚能够解脱(本来未悟者通常难以解脱);对于烦恼习气的束缚能够解脱(本来未悟者通常难以解脱)。正因为能够解脱这两种障碍,他们也能证得无上安稳的涅槃境界,甚至有人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胜义谛与现象界完全割裂"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有人坚持认为"真理与现象绝对不同",依照这个道理,就知道这种见解不符合真理,是错误的认知。
善清淨慧啊,再听我说:如果胜义谛的实相和世间万物的表象完全没有差别,那么就像万物表象会陷入杂染烦恼一样,胜义谛也应该同样陷入杂染烦恼。善清淨慧啊,如果胜义谛的实相和万物表象完全割裂对立,那它就不能被称为一切现象的共同本质,也就配不上胜义谛这个名称了。
善清淨慧啊,正因为胜义谛的实相不会陷入杂染烦恼,同时又能作为一切现象的共同本质,所以既不能说胜义谛与万物表象完全相同,也不能说它们完全割裂对立。如果有人坚持说“胜义谛与现象界完全一样”或者“胜义谛与现象界完全无关”,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这些观点都不符合真理,偏离了正见。
另外,善清净慧啊,如果胜义谛的实相和一切现象完全没有差别的话,就像胜义谛实相在各种现象中找不出不同之处,那么所有现象也应该一样毫无分别。修行观照的人在各种现象中,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或认识到的,就不应该在后续修行中再去追求更高的真理了。反过来,如果胜义谛实相和现象完全是两回事的话,那么一切现象就不应该是由无我、无自性的本质所显现的胜义境界了。而且杂染的现象和清净的实相就应该能同时各自独立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
善清淨慧啊!你要明白,现在一切现象都是千差万别的,并非没有分别。修行人在观察这些现象时,无论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是亲身感受、亲自认知,都会在后续修行中追求更深刻的真理。
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本质,也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这个真相的显现,就叫做胜义相。而且,清净与杂染的两种状态并不是同时并存的两种独立存在。
所以说,如果认为胜义谛和现象界完全是一回事,或者完全是两码事,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有人坚持这样的观点:"胜义谛和现象要么完全相同,要么完全无关",依照这个道理就能明白:所有这类想法都不符合真理,已经偏离了正法。
善清淨慧啊,就像螺贝表面的鲜白色,既不能说是和螺贝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螺贝完全不同。螺贝上的鲜白色是如此;黄金上的黄色也是这样。就像箜篌发出的美妙曲调,既不能说是和箜篌声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箜篌声完全不同。就像黑沉香散发的妙香,既不能说是和沉香木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沉香木完全不同。就像胡椒的辛辣特性,既不能说是和胡椒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胡椒完全不同。胡椒的辛辣特性是如此;诃梨勒的淡涩特性也是这样。就像蠡罗绵的柔软质感,既不能说是和棉絮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棉絮完全不同。就像熟酥中提炼的醍醐,既不能说是和熟酥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熟酥完全不同。
再比如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一切烦恼事物的苦的本质,一切事物中无我的本质,既不能说是和这些现象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这些现象完全不同。又像贪欲的不宁静和杂染特性,既不能说是和贪欲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贪欲完全不同。贪欲是如此,嗔恨和愚痴也是这样。
所以啊,善清淨慧,胜义谛的真相既不能说是和现象世界完全同一,也不能说是和现象世界完全不同。
善清淨慧啊,對於這種極其微細、無比甚深、難以領悟的真理實相——它超越了一切現象的相同與差異的對立,我已經徹底覺悟;覺悟之後,又為眾生解說、開示、闡明、建立並照亮這個真理。
那时,世尊为了重新阐明这个意义,说了一首偈颂:
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既不能说它是单一也不能说是多样。 如果硬要分别单一或多样,这种思维本身就不符合真理。
众生被表面现象所束缚,更被内心深处的习气所捆绑; 唯有精进修习禅定与观照,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这时,世尊告诉长老善现说:“善现啊,在这众生世界里,你知道有多少人怀着高傲自大的心?这些人被傲慢心牵着走,却自以为已经领悟了真理。你又可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放下了傲慢,是真正明白真理的?”
长老善现(智慧第一的弟子)对佛陀说:“世尊,我知道众生之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远离自以为是的傲慢见解。世尊,我更看到有无量无数不可计量的众生,其实都被傲慢心所束缚,却还自以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觉悟。”
世尊,记得有一次我在阿兰若的大树林中静修,当时有很多比丘也住在这片林中,离我不远。我看见这些比丘在下午时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凭着各自有所得的见解,讨论各种佛法现象,相互陈述自己理解的法义。
有一类人,因为理解了五蕴(色、受、想、行、识),明白了五蕴的相状,知道了五蕴的生起,懂得了五蕴的息灭,证得了五蕴的寂灭,从而获得了觉悟。另有一类人通过理解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而觉悟,还有一类人则是通过领悟缘起法则(因缘生灭的道理)而获得解脱。
还有一类人,因为获得了食物供养、感受到食物的滋味、生起对食物的贪着、看到食物耗尽、觉察食欲消退,乃至亲证食欲寂灭的境界,便自以为悟得了真理。
还有一些人因为明白了真理、认清了真相、彻底看透了本质、完全断除了烦恼、亲身验证了道理、不断修行巩固,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觉悟。
还有一类人,因为认识到存在的本质、认识到存在的各种表现、认识到存在的多样性、认识到存在的非单一性、认识到存在的寂灭、认识到证得寂灭的境界,从而表达自己所领悟的真理。
还有一些人,因为修习四念处而有所领悟,于是记下自己的理解:他们体会到念住的境界,明白念住的对治方法,清楚如何修习念住,能使未生的念住生起,已生的念住坚固不忘、增长广大。就像有些人从念住中证悟一样,另一些人则从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中证悟,道理都是相同的。
还有一类人,因为证得了八圣道,领悟了八圣道的真谛,明白了八圣道对治烦恼的作用,实践八圣道的修行,使未生的正道得以生起,已生的正道坚定不忘、倍加修习、广大增长,从而记说出了自己的证悟。
世尊!我看到这个情况后,心里暗自思量:“这些长老们都是抱着有所得的心去修证,各自根据理解的境界,用各种名相来表述。其实他们全都怀着增上慢(自以为证悟的傲慢),被这种傲慢心束缚着,所以无法真正明白胜义谛——那个遍布一切、平等无别的真相。”
正因如此,世尊!实在稀有!乃至世尊!您说得太透彻了!就像您开示的:“胜义谛的境界极其细微、最极细微,极其深奥、最极深奥,难以通达、最极难通达,它是遍布一切万象、平等无二的真相。”
世尊!就连在您圣教中修行的比丘们,要完全明白这个平等遍一切的胜义谛都如此困难,更何况那些外道呢?
这时,世尊告诉长老善现说:“正是如此。善现啊,对于那极其微细、极为深奥、难以领悟的真理实相——它遍及一切法而具有同一本质,我已然彻底觉悟;觉悟之后,更为大家宣说、开示、解释、阐明、照亮这个真理。为什么呢?善现?因为我已指明:在五蕴、十二处、缘起法则、四食、四谛、十八界、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一切法中,所指向的清净本质就是胜义谛。这个清净本质在一切法中,都是同一味性、没有分别的。所以说,善现啊,由此可知胜义谛是遍及一切法的同一实相。”
另外,善现啊,修行观想的比丘,在彻底明白了五蕴中任何一蕴的真实本性、最高真理和“法无我”的本质之后,就不需要再一一去探究其他各蕴、各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的真实本性、最高真理和“法无我”性了。
他只需要依据此刻所悟得的、这种不二的真如最高智慧,就能直接去体察和证悟那遍及万物、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所以,善现,你要明白,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那最高真理,是遍及一切万法,永恒不变,只有一个滋味的。
还有,善现啊,就像五蕴各有不同的特性,就像十二处、缘起、四食、四谛、十八界、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这些法门也都各有差别。如果说一切法的真如本性、最高真理和法无我性也有不同相状,那么真如和法无我性就应该有产生的原因,是从因缘所生的。如果是从因缘所生,就属于有为法;如果是有为法,就不能称为最高真理;如果不是最高真理,我们就应该继续寻找其他更高深的真理。
善现,正因为这个真如本性、最高真理和法无我性,不能说是由因缘所生,也不是有为法,它本身就是最究竟的真理。一旦体悟到这个真理,就不再需要寻找其他更高深的真理了。无论如来是否出现于世间,一切法的真实本性始终如此安住,法界从来都是这样如如不动的。
所以,善现啊,通过这个道理你应当明白:最高真理是遍及一切万法、永恒不变的平等实相。
善现,就好比在各种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物体中,虚空始终是无形无相、没有分别、不会变化,遍及一切而保持同一本质。同样的道理,在各种性质不同、形态各异的事物中,真正的实相真理也是遍及一切万物,始终保持着同一不变的究竟本质。
那时,世尊为了重新阐明这个意义,说了一首偈颂:
这种真实不虚的境界,诸佛都说没有差别;如果有人对此产生分别之见,那一定是愚昧无知又傲慢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