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四十二章經
至高无上的真理本无主宰,岂会隔绝含灵众生;芸芸众生因无明遮蔽,自然迷失正觉本性。因此具足慈悲的圣者,开示救度众生的妙法,接引万物利益群生、随顺机缘宣说教法,广布法云滋润众生、高擎智炬照破幽暗,以无言之相显真言,作无说之教演妙义。《四十二章经》者,实为释尊训诫之圣言。自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传译东土,便在中原广泛流通。朕常于政务之暇潜心披览,为助弘传佛法之盛举,故撰此注解之文,历经晦朔更迭,书册不久告成。引导黎民百姓悟入正法,虽愧解悟未臻精深;作为众生修善的入门阶梯,或可成就真实利益。若经文流传中有疑误之处,或文句艰涩难以通解。亦皆加以辨正阐明,务使法义通达无碍。谨述数言于卷首,以表朕之诚心。
佛,梵语称为佛陀,这里称为觉,指的是觉悟的意思。觉有三层含义:第一是自我觉悟,超越凡夫。凡夫沉溺于生死轮回,无法短暂觉悟。第二是佛能使他人觉悟,超越声闻、缘觉,因为二乘修行者无法使他人觉悟。第三是觉悟与修行圆满,超越诸菩萨。因为菩萨虽然能自利利他,但修行尚未圆满,只有达到佛的果位,这三种觉悟才能圆满。因为是佛亲口宣说,所以称为佛说。《四十二章经》就是下文佛根据具体事情所定的戒律,劝诫各位弟子,共分为四十二章。经,梵语称为修多罗,这里称为经。经的意思是常。常,指的是真实永恒不变的法则。
那时,世尊证得正觉后,心中思量:远离欲望的宁静最为殊胜,安住于深妙禅定,便能降伏一切魔障。
爱欲源于贪婪与愚痴,禅定依托智慧而生。因此佛陀首先教导远离欲望最为殊胜,其次劝导安住禅定以降伏魔障。
如今在鹿野苑转动法轮,度化众生。为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法理,使他们证得道果。
在鹿野苑这片清净修行之地,佛陀证悟了真理。憍陈如等人成为听闻佛法的弟子。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谛。
当时,又有比丘提出各种疑惑,向佛陀请示裁决。世尊一一教诲开示,使他们全都领悟,众人恭敬合掌,承诺遵从教诲。这时,世尊为他们宣说了四十二章真经。
待人接物普度众生,随顺机缘宣讲教法。解除众生的疑惑,开示戒律训导,按次第编排条理,于是编成四十二章。
佛陀说:
佛经开头标注"佛言"的经文,都是弟子阿难等人在结集经典时,记录佛陀一生所说的话,所以称为佛言。
离开亲人出家修行,了悟自心通达本性,明白无为法门,这样的人称为沙门。
僧人,来源于梵语,原词为"沙迦门",后来简化为两个字。意思是勤修善法、息灭恶行。也可理解为止息恶业,重在停止作恶。指的是离开亲人、舍弃家庭,停止恶行、勤修善法,以此修道之人,因此称为僧人。
持续践行二百五十戒律,遵循四圣谛之道,精进修持以达心念清净,终证阿罗汉果。
大藏经中详细记载了二百五十条戒律,小乘律中的四分戒内容繁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四真道行指的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是四谛的真实修行之道。若能持守清净,精进不懈,就能逐渐成就圣果。
佛说:阿罗汉能够飞行变化,延长寿命,震动天地。
梵语中的阿罗汉,汉语称为应。应具备三种含义:一是应当断除烦恼障;二是应当不再受轮回之身;三是应当接受人间与天界的殊胜供养。成就这一圣果后,能以六种神通自在飞行往来。又能变化形体,凡夫无法测度。对于寿命的存续,或生或灭,长短自如。若想长久住世,可历经劫难而不灭。还能以神通震动天地,其玄妙作用难以揣测。
其次是阿那含。阿那含者,命终时灵魂上升到十九天,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
梵语阿那含,汉语称为不还,意思是获得此果位后,已彻底断除欲界的分别烦恼,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因此这一期生命结束后,将投生到色界的十九天中。所谓十九天,是指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在这十九天中彻底断尽烦恼,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接着是斯陀含。斯陀含的意思是,再经历一次天上人间的往返,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梵语中的"斯陀含",这里称为"一来"。只需一次升天,再返回人间一次,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接下来是须陀洹。须陀洹经过七次生死轮回,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梵语中的"须陀洹",汉语称为"预流"。意思是修到这个果位时,已断尽三界的分别烦恼,初次进入圣者之流。所谓"七生七死",是指在七次生死轮回中彻底断尽烦恼,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断除爱欲之人,如同四肢被斩断,再也无法使用。
彻底断除爱欲而证得圣果的人,就像斩断四肢无法再生。圣者之流断绝爱欲后,惑业便永不复起。
佛说:出家修行的人,应当断绝欲望、舍弃贪爱,认清自己本心的根源。通达佛陀的深刻教理,觉悟佛陀的无为境界。内心一无所求,对外也无所贪恋。心不执着于修道,也不造作恶业,无妄念无造作,无需刻意修习也无须刻意证悟,不经历各种修证阶位而自然达到至高无上的境地,这就叫做道。
若能断除爱欲,心灵本源自然明朗;善于通达深奥真理,则能超越领悟佛法根本。归向正道,无需外求。因此不执着于道而道自然存在,不纠缠业障而业障自消,念念修行证悟,还需再做什么呢!
佛说:剃去须发,成为沙门,接受佛法的人,应当舍弃世间财物,以乞食满足所需,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餐,在树下过一夜,要谨慎不再贪求更多。
剃去须发,是为了通过外貌远离世俗。忍受饥寒之苦,靠乞食度日。因而明白每日一餐、树下过夜,自然能使身心清净、贪欲不起,如此便能日益精进于佛法修行。
使人蒙昧迷惑的,是贪爱和欲望。
若不斩断贪爱欲望,就会被外境所左右。一旦被外境左右,贪爱的习气便会再度生起,从而使真实智慧受到蒙蔽,无法证得觉悟。
佛说:众生
依靠各种因缘而存在,所以称为众生。
行善有十件事,作恶也有十件事。是哪十件呢?身体行为有三件,言语有四件,心念有三件。身体的三件是:杀生、偷盗、邪淫;言语的四件是:挑拨离间、恶语伤人、虚言妄语、花言巧语;心念的三件是:嫉妒、嗔恨、愚痴。
行善之人,不杀生、不偷盗、不放纵邪行,这是身体的三善。不挑拨离间、不说恶毒言语、不说虚妄之语、不说谄媚巧诈之语,这是言语的四善。不嫉妒、不嗔恨、不愚痴,这是心意的三善。若违背这些,挑拨是非称为两舌,诅咒诽谤称为恶骂语,不诚实称为妄言,谄媚欺骗称为绮语。妒忌贤能掩盖善行称为嫉恨,心怀怨恨称为嗔恚。不忧虑生死、放纵贪欲,称为愚痴。
不信仰佛法僧三宝,把邪见当作真理。
三尊者指的是佛、法、僧。
在家居士践行五法而不懈怠退转。
梵语中的"优婆塞",这里称为"清信男"。五事,就是五戒,指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懈退,指的是修行不专心,或者中途放弃。
做到这十件事必定能得道。
十件事,就是前面提到的十种善行。得道,指的是精进修行而不退转,从而证悟真理。
佛说:人若犯下诸多过错而不自我反省、立即止住恶念,罪业就会降临其身,如同百川归海,自然汇成深广的罪海,怎能逃脱罪报?
愚昧迷惑的人每天造作种种罪业,既不知悔改,恶念在心中不断累积,导致各种灾祸降临己身,如同百川归海,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形成深广的恶果。
若知恶而改过,行善积德,罪业日渐消除,终将证得菩提。
人若能清楚认识自身过失,勇于改正过错,每日积累善行,往日恶业便会逐渐消除,如此方能于未来机缘中领悟正道。
佛说:愚昧之人认为我不善良,我却以四种平等的慈悲护佑救济他们。
四种平等的慈爱,即慈、悲、喜、舍,称为四无量心,用来护佑救济愚痴之人。
恶者复来,
愚昧之人不懂感恩,反而以恶意相害。
我再次怀着善意前往。
我也同样以善心劝诫他。
福德的祥瑞之气常驻于此,灾祸的凶煞之气却返归彼处。
我总以善行回报恶行,所以福运之气常伴随我。那人却用恶行一再欺凌善人,因此灾祸之气不断,是他自己招来的恶果。
有个愚痴的人听说佛的教法秉持大慈大悲,别人以恶相待时仍以善心回应,便去辱骂佛陀。佛陀默然不语,怜悯他因愚昧无知而癫狂。
愚人听说佛陀坚守大慈悲心,便肆意恶言辱骂佛陀。佛陀只是默然不语,怜悯那人的痴愚才会如此。
住口勿骂。
愚人停止了他的谩骂。
问:孩子!
佛便问他。子,是对男子的通称。
以礼待人,对方却不接受,这合乎道理吗?
这是佛向对方提出的问题。
他说:拿回去。
这愚痴之人如此回答。
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带回,祸将及你身。
恶人骂完,佛陀问他:如果一个人向别人行礼,对方不接受,这礼会怎样呢?愚人回答:那我就带回去。佛陀告诉他:现在你骂我,我也不接受,你自己带回去,这祸会回到你身上。
如同回声追随声音,影子紧随形体,终究无法逃避,故应谨慎勿作恶。
佛陀说:"恶人加害贤者,犹如仰面朝天吐唾沫,唾沫玷污不了天空,反而会落回自己脸上;又像逆风扬尘,尘土污染不了他人,必定回落到自己身上。贤者是不可毁谤的,祸患终将毁灭害人者自身。"
奸恶之人加害贤者,如同怨恨上天却仰面吐唾沫,只会弄脏自己;逆风扬尘,只会污染自身。那些伤害贤者的人,灾祸终将毁灭自己。
佛说:修行的人,应当广行慈悲。
广泛践行仁爱,关怀众生。
广施悲悯。
看见他人遭遇危难,心生大悲而施救。
善行之中,布施最为殊胜。
布施言语的功德最为广大。
坚守志向并遵行正道,所得的福报极为广大。
修行之人若能广施慈悲,又能精进不懈,福报就会更加广大。
看到别人布施行善,心生欢喜,也能获得福报。
看到他人布施行善、修行正道,能够为他们感到欢喜并加以赞叹,这样的人也会得到福报。
质问道:"那福报难道不会减少吗?"佛陀说:"就像火炬,成百上千人各自持火炬来取火离去,用来煮饭照明。那火依旧如初,福报也是如此。"
有人提问是为了解决疑惑。他们帮助他人感到欢喜,也能获得福报,但担心这会减少布施者的福报。佛回答说:就像一把火炬,有千百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有的用来煮饭,有的用来照明,而原本的火炬并不因此减少。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佛说:供养一百个普通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位持守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位须陀洹;供养百万位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供养千万位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供养一亿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供养十亿位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位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佛。因为发愿学佛求道,是为了普度众生。
这十种比较,是因为功德有大有小,业障有厚有薄,所以供养的人获得的福报也不同。另外,梵语中的辟支佛陀,汉语称为独觉,所以说供养百亿独觉不如供养一尊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这样的福德深厚广大不可想象,而供养佛陀的果报也是最大的。
供养善人功德最为深厚。
世间行善之人的福德同样深厚广大。
侍奉天地鬼神,不如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才是最灵验的神明。
然而善人分为两种:一种能侍奉天地鬼神,一种能孝顺奉养父母。比较这两种人的福报,后者更胜一筹。
佛说:世间有二十种难事:贫穷之人行布施难;
普通人生活贫困,自己都受饥寒逼迫,还能舍己助人,这实在难得。
富有显贵之人修行佛法不易;
富贵享乐之人,没有种种痛苦烦恼,却能厌倦尘世牵累,放下身份追求正道,实在是难能可贵。
活着却无法脱离生死之苦最为困难;
“不”字应为“必”字,这是流传中的讹误。如果世人明白因果,下定决心决断性命,或者舍命以身饲喂猛禽、救济鱼鳖,乃至忠臣烈士以死殉义,这些都是难事。何以知道应为“必”字?因为佛所说的二十难都是讲凡夫的境界,并非讨论不生不灭的道理,其含义很明确。另外根据西戎南蛮的语音,“必”被称为“不”。
能见到佛经实属不易;
普通人缺乏信仰根基,不忧虑生死轮回,怎能听闻解脱生死的佛法?
生在佛在世时的时代很难;
一个人如果不种下殊胜的因缘,不修习种种善行,即使诸佛出世,又怎能遇到呢?实在是难以实现的。
克制情欲远离贪爱是艰难的;
在六种感官诱惑中,人常被情欲迷惑,而能控制妄念,防止放纵,实在困难。
看见好东西却不贪求,这很难;
他所喜好的,或许正是他人所求的。满足他会招致贪婪的恶名,拒绝他又会引发怨恨的祸患,所以能做到不贪求才是难能可贵的。
有权势却不欺凌弱者;
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有权有势的地方,若能一心遵从正道,不显露阿谀奉承之态,也是很难得的。
遭受侮辱而不生嗔恨之心很难;
因小事生怒便会引发争端。无理冒犯若能以宽容之心宽恕,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面对诸事不动心难;
内心追求清净,遇到外境就容易生起执念。如果能在面对事物时不顺从外物影响,这才是难得的境界。
广泛学习深入钻研很难。
懒惰使人陷入愚昧,博学则带来益处。若能深入研究义理,以增长智慧,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不轻视初学者很难;
一切众生皆具真如本性,但因能洞察世俗常情,故不轻视初学者实为难能可贵。
消除傲慢之心难。
愚昧之人执着私情,由此滋生傲慢之心,违背善道引发争端,无不因此而起。若能消除此等习气,实为难能可贵。
遇到善知识很难;
见到外物便生起情感,由此沾染习气。善恶的本性因此改变,所以认识真正的善也是困难的。
领悟本性修行不易;
人的本性原本清澈明净,却因妄想执迷而蒙蔽;大道本来真实恒常,却被贪爱欲望所遮蔽。能够回归本原而明见自性,舍弃虚妄而修习正道,实在困难。
面对外境而不动摇实为不易;
过往虚妄境界迷惑本心,因此能觉悟其空寂而观照、面对其干扰而不动摇的人,实在难得。
善巧运用方便法门实属不易。
始终怀着大慈悲心对待众生,以种种善巧方法利益他们,这是很难做到的。
顺应众生根机度化世人最为困难。
众生的根性有敏锐也有迟钝,能在高低悬殊的众生中随其因缘加以度化,实属不易。
平等处事难;
愚昧无知之人沉溺于尘世而背离真理,若能对怨敌与亲友、他人与自我都一视同仁,这才是最难做到的。
不说他人是非是困难的。
搬弄是非、虚妄之言,皆为佛陀所禁止。众生因无明而生分别,若能平等对待、不造是非,实属难能可贵。
有位僧人问佛陀:“要凭借什么才能得道,怎样才能知晓宿命?”佛陀回答:“大道没有形相,”
真如的本性与虚空相同,所以说没有形相。
知道这些没有好处。
知道却不修行与不知道一样,必须通过实际修证才能得道。
应当坚定地持守志向修行,如同擦拭铜镜一般,污垢除尽光明自然显现,便能照见本来面目。断绝欲望安住空性即能悟道,从而真实了知宿世因缘。
想要通达宿命的人,必须立志修行清净,常处于禅定寂静之中。时间久了,尘世障碍自然完全消除,便能暗中通达宿命,如同打磨镜子去除污垢,才能照见形影。倘若不能断绝欲望、守住空寂,又怎能证悟真道呢?
佛说:什么是善?唯有践行正道才是善。
佛陀所说的话,都是为了阐明各自的道理。唯有精进修行,逐渐证得圣果,这才是最殊胜的。
什么最大?志向与道相合最大。
断绝一切攀附执著,证得无漏智慧,心志与道相融,最为寂静广大。
什么最有力量?忍辱最为强大,能忍之人没有恶行,必受人尊敬。
能忍辱的人心中不存仇恨怨念,就像那些勇猛有力的人能抵御强敌一样,内心不藏恶意,最终必受人敬重。
什么最明亮?清除心中污垢,断除恶行,内心清净无染。
如同白玉毫无瑕疵,又如晴朗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这是心灵最为明净的状态。
天地未开直至如今。
极言其远大也。
十方世界的一切无所不见,证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获得一切智慧,可谓真正明达!
这位已经证得果位,获得一切种智,因此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能正确普遍了知,可谓智慧达到了极致。
佛说:人心中充满爱欲就无法领悟真理,就像浑浊的水中投入五彩颜料。
浊水比喻染污的心,五种欲望如同五彩染料,心与欲望相互交融,彼此纠缠其中。
用力搅动
混浊的水中五彩颜色已经无法分辨,仍用力搅动它,比喻世人因妄想和贪爱,使五种欲望混乱纷扰。
众人站在水边,却看不见自己的倒影。因为爱欲交织,内心浑浊,所以无法得见正道。如果有人能渐渐觉悟忏悔,亲近善知识,就像浊水澄清,污秽消除,变得清净无染,自然就能照见本心。
浑浊的水面上,即使众人围观,也无法看清倒影。爱欲交织扰乱心神,真心被蒙蔽迷惑,怎能明白正道?若能将污秽彻底清除,心灵回归清净,自然就能见道了。
大锅下燃着烈火,锅中沸水翻腾,用布覆盖其上,即使众人俯身察看,也看不见水中倒影。众生心中本有三毒翻涌,外在又被五盖遮蔽,故而始终不能得见真道。
锅比喻被污染的心,水沸腾比喻被污染的心中贪、嗔、痴三毒烦恼涌动。用布盖在上面比喻凡夫被五盖遮蔽,始终不能见道。五盖即:一贪欲、二嗔恚、三痴、四掉举恶作、五昏沉睡眠,这些都是覆盖真心的障碍。
当心中的邪恶污秽彻底消除,便能知晓灵魂的来处、生死的去向,以及诸佛净土和道德所在的境界。
勤奋坚定修行,逐步证得果位。在禅定中才明白灵魂的来处,直到无常业报耗尽,投生各方国土,那里正是道德所在之处。
佛说:修行佛道的人,就像拿着火把进入黑暗的房间,
黑暗,就是没有光明。
黑暗消尽,光明仍存。
应作独字,犹字全无意义。
修习佛法而证悟真谛,愚昧无知尽皆消除,心中再无不明之事。
已见道者,愚痴自然消除。逐步证得佛智,一切功德无不显明。好比手持火把进入暗室,黑暗尽皆消散,唯有光明长存。
佛说:我念什么?念道。
佛教导弟子说:我心常念正道,再无其他杂念。
我该怎么做?修行正道。
随顺众生施利益,恒常践行菩提道。
我说什么?说道。
佛所说的话,只谈论真理,利益众生。
我时刻铭记真理,片刻不敢忘怀。
时刻铭记真理与圣道,片刻不敢遗忘。
佛说:观察天地,要知道它们并非永恒;观察山川,要知道它们并非永恒;观察万物形体丰盛繁茂,要知道它们并非永恒。保持这样的心念,就能快速得道。
面对天地、观察山川及万物的形体,虽然丰盛繁多,应当想到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的,终归无常。修行之人若能常常这样起念,必定能快速证得圣果。
佛说:一天的修行,
整日里每一个念头都在修行。
常常思念正道、践行正道,便能生起坚定的信心,所获福报不可计量。
如果有人能在一天之中坚持修行,始终心念佛法,牢记不忘。或在一日内持续实践佛法,精进不懈。便能培养信心等善根,获得无量福德。一日修行尚且如此,何况多日坚持,所得福德更为殊胜。
佛说:应当仔细思考身体中的四大元素,它们各有名称,但都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我。这个所谓的我只是暂时寄居,其本质如同幻象一般虚幻不实。
众生的身体,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暂时聚合而成,只是虚假的名称罢了。具体来说,骨骼、肌肉、毛发属于地,唾液、精液、血液属于水,体温属于火,四肢百脉的活动属于风,这些元素各自以假名构成了这个虚幻的身体。如果仔细思考,究竟哪一部分才算是真正的我?我们寄居在这无常的世间,转眼就会消亡,一切都如同幻梦一般。
佛说:人们追逐情欲虚名,如同焚烧香料。众人虽闻到香气,香料却在燃烧中耗尽自身。愚人贪恋世俗名誉,不守正道真谛。虚名带来祸患,悔恨必随后而至。
世人放纵情欲,只贪求虚幻的名声,不忧虑生死无常,不求真实的解脱之道。就像上等好香被人焚烧,虽然香气远近皆闻,但香体本身很快烧尽。愚人也是如此,徒然追求虚名,丧失真正的修行,等到灾祸临头危及自身,才后悔莫及。
佛陀说:"财色对于人的诱惑,就像小孩贪图刀刃上的蜂蜜,甜美的滋味不足以饱餐一顿,却要承受被割断舌头的祸患。"
贪恋钱财美色只能带来短暂快乐,待到恶业累积灾祸降临,便会沉沦六道轮回。这就像孩童舔舐刀刃上的蜜糖,虽得片刻甘甜,却要承受割舌之痛。
佛说:人被妻子、儿女、财宝、房舍所束缚带来的祸患,比牢狱枷锁还要深重。牢狱枷锁尚有刑满释放的时候。
监牢里的痛苦,有时遇到赦免。
沉迷妻妾情欲之人,如同投身虎口,明知灾祸却甘愿沉溺,此罪不可赦免。
世人被妻子儿女牵绊,被珍宝宅院束缚,灾祸难以避免,比牢狱还要痛苦。
佛说:没有比美色更强烈的爱欲了,美色所引发的欲望,是世间最大的。
世间种种欲望缠缚难以解脱的,没有比美色更严重的,因此应当明白色欲的祸患,实在无比巨大。
幸亏还有这一条!倘若两者相同,普天之下便无人能修道了。
贪恋色欲会助长生死轮回,阻碍涅槃解脱,《楞严经》也说:不断除淫欲之心,就无法超脱尘世烦恼。
佛说:贪恋爱欲对人而言,就像手持火把逆风行走。愚人不肯放下火把,必定会有烧手的祸患。贪欲、嗔怒、愚痴这些毒素存留在人身上,若不及时用正道消除这些灾祸,必会招致危险灾殃,就像愚人贪执火把,终将烧伤自己的手。
世人心中常有贪欲、嗔怒、愚痴这三毒。有智慧的人应当及早用佛法消除它们,才能避免灾祸。就像愚人举着火把逆风而行,若不及时放手,必定烧到自己的手。
这时,有位天神向佛陀献上美丽的女子,想借此试探佛陀的心意,观察佛陀的修行境界。
天神,就是主宰天界的神明。玉女,即天界的女子。这是上天想要试探佛陀的用意,观察佛陀的道行究竟如何。
佛说:这皮囊装满污秽,你来做什么?你只能欺骗凡夫,难以动摇得六神通者。走吧!
离开吧。
我不需要你。天神更加敬重佛陀。
就像皮袋里装着各种污秽,难以迷惑具备六种神通的佛陀。六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漏尽通。
他询问佛法的意义,佛陀为他解释,便证得须陀洹果。
天神知道神通无法迷惑扰乱人心,于是向佛请教佛法真义。佛陀为他解说教法,使他证得初果。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木头顺水漂流,沿着水流前进,不偏左碰岸,也不偏右碰岸,不会被人捞取,不会被鬼神阻碍,不会被漩涡困住,也不会腐烂,我保证它一定能流入大海。
树木比喻人,大海比喻道。
修行之人,不被情欲迷惑。
修行的人严守戒律,不被欲望迷惑,就像河水中的木头,不会被两岸碰到。
不被各种邪见迷惑,
正直明智的人坚守正道,不会被各种邪见迷惑欺骗,就像顺流而下的木头能避开人和鬼的攫取。
勤奋修行而不生疑惑,我保证他能证得道果。
树木没有各种阻碍,自然流向大海;如同人若精进修行,远离虚妄迷惑,必能证得正道。
佛陀告诉修行者:切莫轻信你的心念,你的心念终究不可信赖。
说话要谨慎保持正直之心,不要轻信放纵邪恶的念头。如果轻信放纵,就会被烦恼所牵制迷惑。
谨慎莫与美色相会,相会便生灾祸。
只列举色相为例,因为色相最能迷惑人心,使人堕入生死苦海,是最大的祸患根源。
你证得阿罗汉果后,才能相信自己的心意。
因为阿罗汉已断尽烦恼,即使随心所欲,也绝不会陷入邪见。
佛告诉诸位僧人:切勿注视女子,若不得已相见也当视而不见,更切勿与之交谈。
仔细看那人的容貌,便会生起贪欲之心。倘若每次见到,就当没看见一样,还要告诫自己不要与之交谈。
与人交谈时,应当端正心意,行为正直。
若不能保持沉默,因事必须说话时,应暗自警诫如下文。
说:
沉默是言语。
我身为修行者,身处这污浊世间,应当像莲花一样,不被淤泥所染。
若要说话,先端正心念告诫自己:
我持守清净戒律,身处污浊世间,
应如莲花一般,
虽生于淤泥,却不被染污。
对待年长者如同母亲,年长者如同姐姐,年少者如同妹妹,年幼者以礼相待。
见到女性时,应作此观想,始终以礼相待。
心思要特别专注地思考。
真理,要仔细考察,深入思考,意思是应当审慎思虑。
观察自身从头到脚,向内观看。
心意特别强烈的人,是指情绪非常炽热,用前面的观想方法还不能平息的人。这时应该想象自己从头顶到脚底,将注意力收回到身体内部。
那身体有什么呢?不过是装满脓血种种污秽之物罢了。这就是要说明的道理。
如果向内观想,应当想象身体中充满各种不净之物,污秽恶臭的东西不断外泄,这样邪念就会止息。所说的身,就是指自己的身体。
佛说:修行之人远离情欲,应当像野草遭遇大火般急速逃离。修道者见到爱欲,必须坚决避开。
佛告诫修行的人,要舍弃情欲,就像枯草已经被大火烧尽,必须赶紧远离。
佛说:有人被淫欲困扰无法停止,就坐在刀刃上割除自己的生殖器。佛告诉他:与其断除生殖器,不如断除淫心。心是主导,如果止住主导,随从自然平息。
功曹是主管者的称呼,随从是指功曹的跟班人员。在上位的人如果能严格管理下属,那么随从自然就会敬畏。所以用心来比喻功曹,用欲望来比喻随从。如果能使自己的心保持清净,欲望怎么还能产生呢。
邪念不除,断欲何用?片刻即亡。佛说:世俗颠倒之见,正如这般愚人。
有个淫荡的少女与男子立下誓言,到期男子没来,她便懊悔道:我如今明白你的本质,心意不过是因妄想而生。我不再妄想你,你便不复存在。佛陀路过听到后,对僧人说:记住,这是迦叶佛的偈子流传在俗世。
过去诸佛知道众生的罪业都从妄想产生,妄想如果止息,就没有各种恶行。所以迦叶佛曾经写下这首偈颂,流传后世。等到释迦佛在修行时,听到这女子忏悔并诵念此偈,便让僧人记录下来。
佛陀说:"人因爱欲而生起忧愁,因忧愁而生起恐惧。没有爱欲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就没有恐惧。"
人被外境诱惑,就会产生贪爱欲望。一旦被贪爱欲望迷惑,忧虑恐惧便随之而生。如果根本没有贪爱欲望,忧虑恐惧又从哪里产生呢!
佛说:人修行道法,好比一个人和万人作战。
一人敢与万人对抗,是勇猛的极致。这就像修行之人发起精进,具有果决的决心。
披上铠甲拿起兵器,出门准备作战,却内心怯懦胆气不足,于是自行退逃、或者半路折返、或者格斗身亡。
内心畏惧胆量不足就会退缩,以至于半途而废,这比喻修行的人中途退失了道心。格斗而死,比喻学道的人没有坚定刚强的意志,被各种魔障击败。
或有获得重大胜利,回国后升官晋爵。
领兵之人若立下大功,行赏时官爵自然超越众人。
人若能够坚定守护自心,专注精进修行,不被世俗流言与愚妄之语迷惑,必能灭尽诸恶,最终证得无上大道。
身披精进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利剑,严守戒律,一切魔障皆被消灭,证得无漏智慧,方能成就佛道。
有位僧侣夜间诵经时,声音悲切急促,萌生退悔之意。佛陀唤来僧人问道:你在家时曾修习何艺?僧人答:常弹奏琴器。佛陀问:琴弦过松会如何?答:无法发声。又问:琴弦过紧会如何?答:声音断绝。再问:松紧适中会如何?答:诸音皆能调和。佛陀开示:修行之道亦复如是。调适心念松紧得宜,方能证得大道。
佛陀听到声音中充满悲伤,准备给予教导,便询问他在家时的行为。得知他弹琴后,佛陀便以琴声的急缓来比喻修行。修行之人必须让妄念不生、身心清净安宁,这样自然能调和安适,最终证得道果。
佛说:人修行道法,如同锻造铁器渐渐深入,逐渐去除杂质。
垂应作尽。垢是铁中的渣滓。
器物必须精良。学道要循序渐进,清除心中杂念,精进修行;否则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则心意烦乱,心意烦乱则修行退步,修行退步则造下罪业。
不同之处在于,未能彻底清除心中污垢,虽努力修行却导致身心疲惫而生烦恼,烦恼则持戒之心减退,持戒减退反而造下罪业。
佛陀说:"人修行道法也苦,不修行道法也苦。人从出生到衰老,从衰老到疾病,从疾病到死亡,这其中的苦难不可计量。心中烦恼累积罪业,生死轮回永不停息,这样的苦难难以言说。"
追求真理的人不畏惧种种艰辛,四处寻访明师,不避严寒酷暑,不怕奔波劳顿,日夜不眠地修习禅定,甚至愿意舍弃生命来解救众生的苦难。这些修行者虽然经历这些苦楚,但证得果位后,就能在三界自由往来,逍遥自在。而世俗之人却放纵贪嗔痴三毒,不愿脱离轮回,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永无休止。生老病死的痛苦如影随形,罪业带来的报应无穷无尽。
佛说:人能够脱离三恶道,转世为人是很不容易的;
三恶道指的是地狱、饿鬼、畜生。所以说能避免这三恶道而获得人身,可知其困难。
既得人身,转女成男更难;
佛经中详细记载了女性的业障,要转生为男身,实在困难。
生为男子身,六根具足难;
既生为男子,六根健全,远离种种残疾缺陷,实属难得。
六种感官都已完备,投生中土却非易事;
生在偏远地区多有障碍困难,生在中心地带实在难得。
身处中原,恰逢信奉佛法艰难;
人生于中国,能信奉佛法并精进修行的,实在少有。
信奉佛法,遇到有道的君主难;
若能精勤修行佛法,又恰逢贤明君主在位,便能自在精进,不受种种障碍困扰,此实为难得之事。
生在明君治世难,投胎菩萨家更难。既入菩萨家,诚心信三宝,又遇佛住世,更是难上难。
生在正见的家庭,又有信心,还能遇到佛在世,真是难得啊!
佛陀问众比丘:人的生命有多长?一位比丘答:在数日之间。佛陀说:你还未能修道。佛陀又问另一位比丘:人的生命有多长?比丘答:在一顿饭的工夫。佛陀说:你还未能修道。佛陀再问一位比丘:人的生命有多长?比丘答:在一呼一吸之间。佛陀说:善哉!你可以说是修道人!
这位佛陀教导修行者,让他们明白每个念头都是无常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自然就能断绝各种妄想,精进修行毫不松懈。如果认为生命还有几天、或者一顿饭的工夫,就会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妄想随之产生,陷入懈怠之中,这样怎能成就道业呢。
佛说:弟子即使远离我数千里,只要心中牢记我的戒律,必定能证得道果。
佛陀教导弟子,若忧虑生死大事,应严守戒律。纵然与师父相隔千里,心念始终如一,必能证得佛道。
若在我身旁,心念不正,终究不能得道。关键在于践行,近在咫尺却不实行,又有何益?
如果学佛的人虽然跟随在师父身边,但内心被邪念污染,必定不能成就佛道。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听闻教法后要付诸实践。即便常年亲近师父却不实修,连万分之一的益处也得不到。
佛说:人修行佛道,就像吃蜂蜜一样,里外都是甜的。我的经典也是如此,其中的义理都能带来快乐,修行的人能够证得佛道。
佛说:我所说的经法如同蜂蜜的味道,如果有人品尝,内外都会感到甜美,没有别的味道。追求真理的人如果能领悟经文的深意,身心都会感到快乐,必将证悟真理。
佛说:修行之人若能断除爱欲之根本,犹如摘取悬挂的珠子,一颗颗摘取终有尽时,烦恼灭尽即证得道果。
要想摆脱生死之苦,获得大自在,必须严守戒律,彻底断除爱欲。就像高处悬挂的众多珠子,一颗颗摘取,只要心中不松懈,终有摘完的时候。修行之人若能消除种种恶行、积累善业,长久坚持不退转,待一切恶业断尽,便能证得道果。
佛说:比丘修行,应当像牛驮着重物行走在深泥中,疲惫至极也不敢左顾右盼,只想着尽快脱离泥沼,得以休息。比丘看待情欲,要比那淤泥更危险。只要一心正念修行正道,就能脱离种种苦难。
沙门修行应当心无杂念,追求脱离生死苦海,必须时刻保持正念,不生虚妄念头。就像牛驮着重物在深泥中行走,想要避开泥沼稍作休息,也必须时刻警惕,不敢左顾右盼。
佛说:我看帝王将相的权位如同尘土缝隙,看金银珠玉的珍宝如同碎瓦破石,看华美丝帛的衣服如同破布,看大千世界如同一颗诃子,看四大海水如同擦脚油,看方便法门如同竹筏珍宝堆,看至高无上的佛法如同梦中金帛,看追求成佛之道如同眼前幻花,看修习禅定如同须弥山柱,看追求涅槃如同昼夜醒睡,看颠倒正见如同六龙狂舞,平等看待一切如同真实大地,看弘扬教化如同四季树木。
至高无上的圣人智慧圆融,佛道无处不在,怎会对世俗观念有所分别呢?这是为了以大慈悲利益众生,顺应机缘使人觉悟。告诉人们:王侯的尊贵不可依仗,金银财宝不值得贪恋,所以用尘土缝隙、碎瓦砾石的比喻来抑制贪欲。又以方便法门、无上妙法,佛道禅定这些名相,涅槃平等这些概念,可以遵循但不能执着,可以修习却不可迷失方向。因此广泛运用取舍的比喻,来防止固执束缚的弊病。听闻佛道之人,应当静心体察而领悟真谛。
众多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后,满心欢喜地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