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觀經義疏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卷上
佛法广大融通,虽无言说却在说法;妙行超脱分别,不假修行即是修行。本来具足如今不显,乃因过去已证一乘佛果;原本空寂现今显现,正为开启实相妙因。众生根机与佛法相应,问答自然契合;安立法界广大事业,开显普贤圆满法门。不论初发心者或久修行者,皆不离无相妙义。至为殊胜啊!若欲现生证得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总持法门,令佛法种子永不断绝,岂有不依此要道之理?我虽愚钝,却立志弘扬此经,承继圆顿教法,斗胆撰述义疏,但求酬报夙愿,岂敢妄称通达之人。
最初解释经题需阐明五层含义:以绝妙的人法为名,开显权实相为体,以一乘圆融观照为宗旨,以妙处消除障碍为功用,以醍醐上味为教相。此经既是《法华经》的结经,故五重玄义皆妙。经中言:我今持此观普贤菩萨法者,即名也;正念思惟唯一真实境界者,即体也;不失无上菩提心者,即宗旨也;为何能不断烦恼而得清净诸根者,即功用也;此方等经是诸佛眼目者,即教相也。五章文字清晰明了,五重深义依修行次第有始有终,唯有圣人方能究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这部经典是南朝宋时罽宾僧人昙摩蜜多(汉语称为法秀)在元嘉甲子年来到建业,在祇洹寺翻译的。原本传习多年,传承却不明朗。希望能发扬光大这部经典,报答佛祖恩德,印刷流通此经万卷。天竺慈云法师的经序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北宋庆历壬午年中秋,我才开始竭尽所能讲解训释,随后每日研读经文,随讲解编写注疏。借由文字指引见性,本是为了启发后学,如同捕获兔子后便可舍弃捕兔工具,这样的注疏怎敢说能令智者满意呢?然而若能通过文字理解法义,这文字便是法身慧命,借助文字而超越解脱,不正是由此途径吗?释题完毕。
接下来解释经文分为三部分:一开始从“如是”到“诸障外事”是序分;第二部分从“佛告阿难谛听”到偈颂是正宗分;第三部分从“说是偈已”到经文末尾是流通分。序分又分为三种,即次第、缘由和叙述。这三种又可归为通序和别序,诸经共同具有的是通序,因各自叙述不同而形成别序。通过通名则有通序,别名则有别序。本经开头的五义就是证信的次序。经中说“告诸比丘我当般涅槃”即是别序的缘由,只是缺少叙述部分。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那时,佛陀住在毗舍离国大树林中的精舍,在重阁讲堂里。
今解释初通解次别解。通解者,如是即观信之端,我闻即亲承音旨,时乃感应之时,佛乃的示化主,讲堂是闻经之处。此等皆为奖成后世见闻欢喜,生善息疑道成故也。
次别解。如是者,他经文如理是不异无非,此解即通。今言妙中无相名如,所说纯实曰是。详此传此,岂与他同?弥为可信,故云如是。观解者,称理离念名如,心不见心名是。故经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是也。
我闻者,随俗说我和合称闻,外不乖宜,内不违实。然三教并约根尘称为我闻,圆人我即是闻,色即真我,故名为我。离性无闻,离闻无性,无性亦无,故名为闻。观解者,反观闻性,心空我空闻亦空,无闻无得,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故云我心自空。又云行者闻已心不惊怖。
一时者,中道感应之时也。若长短假实今所不论,此中一时即是不可思议法性一时入一切时,一切时一时。经云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观解者,境观一如,能所俱泯名一,豁尔妙契洞然如空名时。经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云应时即入菩萨正位。
佛者,梵语秦言觉者,谓觉三世众生世出世数非数常无常等了了,大悟故为佛。三觉既圆,十号具足,所言诚谛,则所闻可信。今约一切种智明法身义,即三之一永殊前说,方彰此典能说教主。观解者,以无分别智顿了心法一相无相,无相亦无,故云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念佛大觉身是也。
在毗舍离者,说经方所妙依止处也。举处以劝信,知说经有方。诸经亦多云在,在即住也。论解住义凡有四意,谓天梵圣佛。若能住之人既殊,则所住境界随别。今言佛住即首楞严,举胜必摄诸劣也。毗舍离者,此云广博严净,国土宽平名广博,城隍侈美名严净。法门者,即释迦法身本住常寂法界无边名广博,性善资庄无诸秽恶曰严净。而迹居人间广博之国,虽假世谛之名,实表所住境界也。观心者,观此心性犹如虚空,具二庄严无染无着,毕竟清净故云常处涅槃城,心净即佛土净,非别有也。
大林等者,别示说经处也。修干繁枝曰大,丛灌参猗曰林,洁白人居名精,可以栖息名舍,危檐再累号重阁,和解之所号讲堂。法门者,第一义谛包含无外名大,万德具足名林,离倒乃精,阴空即舍,重阁则重空三昧,讲堂即法界大都。观心例上可解。不出同闻众经者略之耳。经末十千天子诸大菩萨即其人乎。
接下来是别序部分,各经有所不同。有的经中佛默然端坐不言;有的经中无人提问佛自开口宣说经名;有的经中借恶逆之事彰显净土法门;有的经中通过奇异幻化讲述深定境界。此经以佛将涅槃唤起众生仰慕之心作为序起。正文分为两部分:先是如来宣告将入涅槃,后是大菩萨们起身请法。
告诉众位比丘,三个月后我将进入涅槃。
最初告诉众比丘三个月后将入灭,若按夏历计算,则从建子月(十一月)望日(十五日)告知大众,到二月十五日正好满三个月。满月之日象征中道圆明的佛法。所谓恒常即是无常,无常即是恒常。我(佛陀自称)已证得大觉果位,本无主宰之念。现今为破除众生执着,法王具足八种自在,随顺世俗权宜而立此称呼。般涅槃全称摩诃般涅槃那,意为大寂灭度。然涅槃本体超越名相,非色空所能涵盖。今日用此词告知大众,是因众生根机成熟,佛陀以大悲方便,如举扇生风、摇树落果般令众生得见闻。总举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如三点成伊字,称为大涅槃,使当机者欢喜精进,破除迷执悟入实相。正如《法华经》所说"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即是此义。
接下来菩萨启请分两部分:首先是描述三位圣者的恭敬礼仪,然后是正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