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燈三昧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与大比丘众百千人在一起;还有八十亿菩萨,都是一生补处,以阿氏多菩萨为上首;四大天王、帝释天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以及其他有殊胜福德的诸天、有强大威势的阿修罗王、龙王、夜叉、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和非人等;前后围绕,恭敬瞻仰如来。
这时大众中有一位名叫月光童子的菩萨——他已在过去供养过无数佛,种下许多善根,能够记得前世,深信并喜爱大乘佛法,安住于大乘教法中,心怀大悲——从座位上站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对佛说道:世尊!我现在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恳请您允许,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佛陀说:孩子!随你的心意,你想问什么我就为你解答,让你心生欢喜。我具足一切智慧、一切知见,对一切法拥有力量、无畏且自在,与无碍解脱知见相应。孩子!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证、无不抉择,觉知无量无边世界。孩子!诸佛世尊对任何提问都能随问随答,使众生心生欢喜。
那时,童子用诗句问道:
诸佛修持何种行,能为世间作依怙?
如何证得难思智?恳请救护为宣说。
何种修行得说法,人天共尊圣中王,
无上智慧不可量?祈愿为我善开示。
我以深信故启请,心无谄曲尽真诚,
除佛更无证知者,唯愿世尊明鉴之。
我怀广大胜妙心,释迦雄狮知我意,
非为言辞虚饰故,唯求开示助道法。
何等妙法招诸佛,增长无边深智慧,
通达一切法门者?恳请为我详宣说。
愿说长养修行法,令我成就明利智,
持戒清净无毁犯,永离一切诸怖畏。
如何持戒不弃舍?如何保慧无减损?
如何安住阿兰若?如何增长大智慧?
如何悟入胜妙法,护戒无悔心欢喜?
如何持戒无缺失?如何了知有为性?
如何三业得清净,无染之心向佛道?
如何得修身业净?如何涤除口意恶?
如何远离杂染心?唯愿世尊逐问答。
这时,佛陀告诉月光童子说:大菩萨如果能契合一个法门,就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一切功德法门都能圆满成就。是哪一法呢?如果大菩萨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心、救护心、无障碍心、无恼害心,这就是与大乘法门相应,能速速成就无上佛果,获得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若能受持这一法门,便能随顺菩萨正道修行,
凭借此法功德力,速证无上正等觉。
处处心无障碍,此乃勇猛菩萨行,
不起憎爱分别念,如是成就微妙功。
若能修习平等心,即证平等无漏果;
法行皆达平等境,感得足底平满相。
修持平等离嗔恚,能破烦恼障蔽网,
以此因缘足掌平,故得足下莲华色。
此身独耀十方界,福德光明照佛刹,
既登究竟寂灭地,普度无量诸有情。
善男子,菩萨大士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心、救护心、无障碍心、无怨恨心,成为世间的明灯,证得一种名为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的三昧。从这个三昧中成就十种功德。是哪十种呢?第一是身体持戒清净,第二是语言持戒清净,第三是心意持戒清净,第四是一切行为清净,第五是超越各种因缘束缚,第六是透彻明了五蕴本质,第七是证得十八界平等,第八是消除六尘对六根的染着,第九是断除一切贪爱执着,第十是证悟无生法忍。
还有十种方法:一是进入一切法的本性,二是阐明各种因缘,三是不破坏果报,四是亲眼见到诸法,五是修习积累正道,六是与佛同时出生,七是智慧明亮锐利,八是了知众生喜乐的智慧,九是获得法性智慧,十是进入无障碍辩才的智慧。
还有十种修行成就:一、通晓经文字句的智慧,二、超越一切世间事务,三、获得音声妙辩的智慧,四、对诸法界平等观照,五、因通达法界平等而心生欢喜,六、证得清净法喜,七、成就正直无谄曲之心,八、威仪调柔降伏烦恼,九、养成质朴坦率的品性,十、面色和悦不生嗔恚。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面容常常和悦,二、言语温和文雅,三、总是主动问候他人,四、始终不懈怠,五、恭敬长辈,六、供养长辈,七、对生活环境知足,八、行善永不满足,九、远离不正当谋生手段,十、安心居住在清净修行处。
又有十种修行方法:第一是安住于每一地的智慧,第二是保持正念不遗忘,第三是获得观照五蕴的善巧智慧,第四是观照十八界的善巧智慧,第五是观照十二处的善巧智慧,第六是证得各种神通,第七是灭除所有烦恼,第八是断除残余习气,第九是内心恒常勇猛精进,第十是持续修习不净观。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是明白犯戒的缘由,二是消除一切烦恼,三是断除所有束缚,四是已经超脱轮回,五是清楚前世经历,六是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七是深入思考佛法,八是广求多闻佛法,九是获得敏锐智慧,十是达到调伏自心的境界。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不炫耀持戒,二、不起妄念分别心,三、不轻浮急躁,四、安住不退转境界,五、生起善法,六、远离恶法,七、不起烦恼,八、不放弃学习,九、明了各种禅定,十、获得知晓一切众生喜乐的智慧。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是清楚分辨投生之处,二是获得烦恼灭尽的智慧,三是善于知晓语言的智慧,四是舍弃世俗因缘,五是对三界心生厌离,六是不起卑下之心,七是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八是接受并保持正法,九是守护正法,十是懂得戒律的善巧方法。
还有十种方法:一、平息各种争论;二、彼此不冲突;三、不争吵诉讼;四、平等忍让;五、达到忍的境界;六、自我约束于忍;七、善于辨别各种法;八、心中乐于持戒;九、坚定地运用方法善于问答;十、智慧地分辨句义。
又有十种法门:一是对佛法生起方便智慧,二是能辨别道理与谬误的智慧,三是了知过去的智慧,四是了知未来的智慧,五是了知当下的智慧,六是通达过去现在未来平等的智慧,七是善解身口意三业的智慧,八是心得安定,九是身得安稳,十是善于守护行仪。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保持庄严举止不失威仪;二、懂得区分不同场合的礼仪;三、仪态端庄高雅;四、善于阐释佛法真义;五、具备世间智慧;六、乐于布施没有吝啬;七、始终伸出援手;八、持续不断地布施;九、任何东西都愿意施舍;十、心怀羞耻之心。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是有羞耻心,二是舍弃恶念,三是不放弃苦修,四是对信仰坚定不移,五是常做令人欢喜的事,六是将座位让给尊长,七是放下傲慢,八是善于守护内心,九是懂得心念的相应,十是明白心念的生起。
还有十种方法:一、懂得深义的智慧,二、明白佛法的智慧,三、远离愚昧无知,四、能深入细微心念,五、了知心的本性,六、善用佛法应对过去未来的方法,七、通晓一切语言的智慧,八、言辞流畅无碍,九、掌握确定真理的方法智慧,十、舍弃无益之事。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第一,接近德行好的人;第二,与他们一起做事;第三,听从他们的教导;第四,远离品行不好的人;第五,修习禅定引发神通;第六,不贪恋禅定的美妙感受;第七,自在运用神通;第八,获得世间智慧;第九,远离虚假的名相概念;第十,不厌恶世间有为法。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得到好处不欣喜,二、遇到衰败不悲伤,三、受到称赞不欢喜,四、遭到讥讽不忧虑,五、获得赞誉不骄傲,六、被人诋毁不自卑,七、不感到痛苦,八、不贪图快乐,九、不亲近世俗家庭,十、不执着僧众团体。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舍弃不恭敬的态度,二、保持恭敬的行为,三、礼仪周全,四、远离无礼之举,五、不玷污世俗家庭,六、护持佛法,七、安静少语,八、言行温和,九、与人交谈善巧方便,十、降伏一切怨敌。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懂得合适的时机;二、对普通人保持谦逊;三、不轻视贫穷低贱的人;四、有人乞求立即布施;五、任由穷人乞讨不加阻碍;六、不对破戒者起厌恶心;七、心怀救度他们的念头;八、清楚知道该做的事;九、护持正确的佛法;十、舍得财物和食物。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不积聚财物,二、称赞持戒之人,三、斥责破戒行为,四、恭敬对待持戒者毫无谄媚之心,五、所有财物都能布施,六、诚心诚意地劝请他人向善,七、说到做到,八、侍奉有智慧的人,九、对佛法坚信不疑并乐于精进修持,十、获得用比喻讲解佛法的智慧。
又有十种修行方法:一、在最初阶段善巧用功,二、以修善为根本,三、具备各种善巧方法,四、断除一切执着相,五、舍弃种种妄想,六、清楚明了事物真相,七、能够讲解佛经要义,八、对顺境逆境都能善巧应对,九、对真理确信不疑,十、证得解脱境界。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说话真实正直;二、显现本性的智慧;三、说话没有疑惑;四、心念系于空性;五、修习无相境界;六、了知无愿本质;七、获得四种无畏;八、持戒坚固不移;九、具足正见正行;十、证得究竟智慧。
还有十种修行方法:一、专注一个对象;二、减少结交亲友;三、不生污浊念头;四、舍弃各种邪见;五、获得总持法门;六、获得智慧;七、获得光明;八、安住不动;九、保持正法;十、精进修行。
孩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通过修行诸法体性平等无分别的禅定,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利益。
孩子啊,这种三昧可称为根本、可称为相应、可称为教法、可称为法门、可称为造作、可称为正道修行、可称为无有疑惑、可称为引导之师、可称为随顺安忍、可称为安忍境界、可称为断除不忍、可称为智慧境界、可称为远离愚痴、可称为建立智慧、可称为善巧境界、可称为菩萨游化、可称为亲近贤圣、可称为远离恶人、可称为如来所说的佛地、可称为智者赞叹、可称为愚者舍弃、可称为声闻难解、可称为非外道境界、可称为如来护念、可称为十力所知、可称为诸天供养、可称为梵王敬礼、可称为帝释随行、可称为龙神躬身、可称为夜叉欢喜、可称为紧那罗称颂、可称为摩睺罗伽赞美、可称为菩萨修习、可称为智者追求、可称为得无上道之资粮、可称为超越财施、可称为疗愈众生烦恼病之良药、可称为智慧宝藏、可称为无尽辩才、可称为出生诸法、可称为息灭众苦、可称为彻知三界、可称为渡河之筏、可称为超越四流之船、可称为显发名誉、可称为彰显如来、可称为如来利生、可称为赞叹十力、可称为出生菩萨功德、可称为慈心灭嗔、可称为悲心除害、可称为心生欢喜寂静、可称为舍离悲悯、可称为大乘行者安乐、可称为作狮子吼、可称为佛道、可称为一切法印、可称为引导一切智、可称为菩萨游戏园林、可称为摧破魔军、可称为善逝大道、可称为成就吉祥、可称为抵御仇敌、可称为以法降怨、可称为真实无畏、可称为如实不妄求力、可称为十八不共法根本、可称为庄严法身、可称为诸行威德、可称为庄严佛智、可称为舍离贪著、可称为令佛长子欢喜、可称为圆满佛智、可称为非缘觉境界、可称为清净心、可称为清净身、可称为成就解脱、可称为远离杂欲、可称为远离嗔恚、可称为非愚痴境界、可称为圣典智慧、可称为发起善巧、可称为断除无明、可称为圆满解脱、可称为禅者欣悦、可称为求道者眼目、可称为游戏神通、可称为显现神变、可称为总持不忘、可称为忆持不失、可称为诸佛加持、可称为导师善巧、可称为微细难知无有对应、可称为超越文字、可称为深解义理、可称为知见智慧、可称为分别智慧、可称为不可言说智慧、可称为调伏非智、可称为质直者智慧、可称为少欲者智慧、可称为摄持精进、可称为能持不忘、可称为消除众苦、可称为诸法无生、可称为一语演说了知一切生灭诸道,这就是一切法体性平等无有戏论的三昧。
讲说这个法门时,法会中有八十亿天神与凡人证得无生法忍,九十二亿天神与凡人证得随音声忍,七十六亿天神与凡人证得顺忍,六万天神与凡人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一千比丘断尽一切烦恼心得解脱,二百五十比丘尼断尽一切烦恼心得解脱,五百在家男信徒证得阿那含果位,八百在家女信徒证得斯陀含果位。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就是:局部震动、普遍震动、全面均匀震动;局部涌起、普遍涌起、全面均匀涌起;局部抬升、普遍抬升、全面均匀抬升;局部轰鸣、普遍轰鸣、全面均匀轰鸣;局部震荡、普遍震荡、全面均匀震荡;局部摇撼、普遍摇撼、全面均匀摇撼——东方涌起时西方沉没,西方涌起时东方沉没,南方涌起时北方沉没,北方涌起时南方沉没,中央涌起时边缘沉没,边缘涌起时中央沉没。
由于法力的缘故,忽然升起前所未有的光明,能够照亮一切幽暗遥远之处,甚至阿鼻地狱也全都大放光明。那时世界铁围山内的黑暗众生相互看见,都惊讶地说:为何忽然有这些人出现在这里?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我回忆过去曾供养六亿佛,这些佛都在耆阇山出世。我在过去修行时,从这些佛那里听闻此三昧。
那时六亿佛中最后一位,是世间的明灯,名为娑罗树王佛,我从他那里请教此定法。
当时我生为剎帝利种姓,在诸王中最为尊贵,有五百个儿子,都具足各种才能。
我为那位无上尊者,建造了一亿座精舍,都用上等旃檀木,掺杂金银众宝。
当时我作为国王深受爱戴,名为毗沙谟达王,为佛广设供养,持续了一万零八百亿年。
那位无上佛陀名为娑罗树王佛,住世七亿六千年,在世间弘扬佛法。
有八十亿阿罗汉弟子,具足三明六通常在定中,都已断尽烦恼,这样的圣众无可挑剔。
我准备各种殊胜供具,供养能度脱恶道的佛陀,为了利益人天众生,所以求此三昧。
我与妻儿一同出家,持守佛的教法无人能比,在一千四万亿年中,我常请教此三昧。
用八万那由他偈颂赞叹,还有八亿兆不同偈颂,那位佛陀为他人解说,只讲此三昧这一品。
头目手足乃至妻儿,种种珍宝和饮食,一切财物都能舍弃,只为求得此三昧。
忆念过去百亿如来,又有恒河沙数诸佛,这些佛都住在耆阇山,宣说此殊胜禅定。
都同样名为释迦牟尼,佛子都叫罗睺罗,侍者都名阿难,王城都叫迦毗罗。
最杰出的两位弟子,都叫目犍连和舍利弗,世界都名娑婆,这些佛都出现在五浊恶世。
我用各种供养奉侍世尊,为行菩萨道;将所有供具都奉献,为诵持此三昧故。
修行殊胜行得此三昧,得此定后能行无量善,安住一切功德者,得此三昧就不难;
不贪着诸欲远离躁动,不涉世俗没有嫉妒,安住大悲远离嗔恚,得此三昧就不难;
远离世俗不贪名利,以正命生活清净无烦恼,持戒清净无所畏惧,得此三昧就不难;
勇猛精进永不松懈,喜爱闲静修头陀行,安住无我妙法忍,得此三昧就不难;
善调伏心离戏论,保持威仪诸行平等,乐于布施没有悭吝,得此三昧就不难。
如来所有相好庄严,以及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都能获得,因为受持此三昧故。
佛眼所见一切众生,假使一时都成佛,这些佛各有千万亿劫寿命,
这些佛都有无量头,数量如大海沙,每个头又有无量舌,数量也如大海沙,
每个舌头都称扬,持诵此三昧一偈的功德,连少分都说不尽,何况书写受持?
若有人修行与三昧相应的头陀行,会得天、阿修罗、鬼神护爱,诸王都会顺从,因为受持此难见的三昧。
此人得无边无碍辩才,能宣说无量经典,时刻不断说法,因为持此经得闻持藏。
若想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等,在后世恐怖恶浊时,应当受持此三昧。
我现在嘱咐你,我人天至尊亲自劝你,我涅槃后末法时代,应当受持此三昧。
十方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所有佛,都曾修学此三昧,才证得无上菩提。
孩子,正因为这个道理,如果有大菩萨想要阐明如来真实功德的无穷含义、名称和妙处,并且所说的一切都得到佛陀的认可,你现在就应该诵读、受持并广泛为他人宣说这样的三昧。
孩子!如来真实功德的名号是什么呢?若菩萨大德安住于寂静的树下或空闲处,静默独坐时应当这样学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积聚了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修习种种善根而不毁坏丧失,以大忍力获得种种相好与随形好,以此庄严自身,成为最殊胜的可爱色相。见到他的人永不厌倦,心生敬信爱乐,他的智慧无人能夺,以不可摧坏的力量教化众生。他是菩萨之父、贤圣之王、趋向涅槃的导师,拥有无边智慧与无量辩才。他的梵音清净高雅,言语流畅明晰,相貌奇特稀有,有目共睹者皆不舍离去。他获得无与伦比的身相,不为欲望所染、不为色相所染,超越无色界,远离一切苦痛、舍弃一切执着。他解脱一切境界而不入相应对待,断除一切烦恼、灭尽一切渴爱,超越四种瀑流而圆满智慧,安住涅槃、常住真实。
孩子!这显示了如来的真实功德,称为菩萨摩诃萨住于那种三昧能获得如来真实功德,所阐释的名相义理没有穷尽,一切所说皆为诸佛所印证。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历经无数劫难也说不尽如来功德,
为求此殊胜禅定,久积一切善根;
舍弃珍爱美色与眷恋之身,
为证此三昧,我心无悔布施。
抛弃珍宝金帛及僮仆侍从,
以清净心施予众生;
曾以璎珞宝冠庄严尊师,
为求此定,广修供养。
遍洒旃檀妙华于佛塔,
增上虔诚殊胜心;
以法施教化群萌,
不贪名闻利养。
独坐树下修头陀行,
默然慈悲悯众生;
持戒和合无诤讼,
柔软爱语润人心。
远离家贪住他舍,
生生世世离嫉妒;
乞食为养弃邀请,
持此三昧胜布施。
若人受持四句偈,
即如供养于我身;
往昔广修诸供养,
皆为证得此寂定。
遍满世界施摩尼,
不及闻偈功德深;
香花供养无量劫,
不如持此三昧经。
世间伎乐美食衣,
长劫供养十力尊;
发菩提心求正觉,
一偈功德超彼上。
恒沙劫数赞功德,
演说难尽此定福;
以持无量胜定故,
究竟成就无上道。
孩子!正因为如此,大菩萨们应当以诚心领受、诵读这三昧,为他人讲解、详细阐释,广泛教化众生修习这三昧。
这时,世尊便说出以下偈语:
我从那位佛那里听闻如此无上殊胜的利益,
因此今日为你们宣说诸佛所赞的胜妙三昧。
过去我曾供养七亿三千万佛,
这些如来都曾演说此部经典。
由此能入大悲心海,
故今开显此三昧法。
若有勤学多闻之人,
获得如来智慧不难。
当末法时代来临,
世间导师涅槃后,
将有毁法恶比丘,
不乐求取多闻教。
虽讲戒律维生计,
自身却不持戒行;
虽谈禅定谋衣食,
自己不行禅定功;
虽说智慧求活路,
自心不修智慧法;
虽演解脱为资粮,
实际不证解脱道;
虽言正见得衣食,
未践知见真实义。
譬如有人口中说:
旃檀乃是众香王。
旁人问彼谈香者:
汝所说香可曾有?
答言:我实未尝香,
但靠说香度时日。
佛陀涅槃恶世时,
诸多非器诸比丘,
虽讲戒律维生计,
不能践行戒律行;
佛陀涅槃恶世时,
诸多非器诸比丘,
虽谈禅定谋衣食,
不能修习禅定功;
佛陀涅槃恶世时,
诸多非器诸比丘,
虽说智慧求活路,
不能实践智慧法;
佛陀涅槃恶世时,
诸多非器诸比丘,
虽演解脱为资粮,
不能证得解脱道;
佛陀涅槃恶世时,
诸多非器诸比丘,
虽言正见得衣食,
未获知见真实义。
譬如贫贱受人欺,
富贵之时众钦敬,
人天龙鬼鸠槃荼,
终不供养无定者。
若证微妙三昧地,
智者即获广智藏,
为人天众所恭敬,
能以妙法施众生。
我闻如是最胜益,
乃是诸佛亲宣说,
舍弃亲眷与资财,
唯求闻此胜三昧。
月光童子心欢喜,
合掌恭敬白佛言:
佛陀涅槃灭度后,
我当护持此胜法。
舍弃身命世间乐,
恶世恐怖来临际,
必当守护此妙定。
我见众生无量苦,
发起大悲欲救拔,
更起无缘大慈心,
广宣此胜三昧法。
五百人众齐起立,
同发护持三昧愿。
童子作为众上首,
共持如来胜三昧。
这时,月光童子恭敬地问佛陀:世尊,您所说的三昧,具体是指什么呢?
佛说:孩子,仔细听好,我来为你解说。要做到以下这些:一是让心安静下来;二是不起杂念;三是不靠外缘的智慧;四是放下负担;五是获得如来的智慧;六是成就佛的力量;七是控制贪欲;八是消除愤怒;九是断除愚昧;十是保持心念一致;十一是舍弃不安的心;十二是喜欢行善;十三是想摆脱世俗;十四是坚定正信;十五是夜里保持清醒;十六是不放弃禅修;十七是增长已有的善行;十八是不贪恋生命;十九是不造恶业;二十是不执着内心感受;二十一是不执着外界事物;二十二是不夸耀自己;二十三是不贬低他人;二十四是不留恋世俗家庭;二十五是持戒纯熟;二十六是不被人轻视欺骗;二十七是有大福报;二十八是认清自己;二十九是不轻浮急躁;三十是保持庄重;三十一是不说粗话;三十二是没有怨恨心;三十三是帮助他人;三十四是保护善友;三十五是严守秘密;三十六是对众生不起恶念;三十七是不干扰持戒者;三十八是常说温和的话;三十九是不依赖三界;四十是顺从一切智慧。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我已开启甘露之门,已阐明诸法本性,
已揭示生死过患,已彰显涅槃利益。
我已教授远离恶友,常应亲近善知识,
远离喧嚣住寂静,恒修慈悲心不断。
持守清净戒律,欢喜践行头陀行,
若能常修舍离智慧,得此三昧并不难。
此定能至寂灭地,永不堕入声闻境,
必将证得佛智慧,成就诸佛无量德。
见众生具善根器,便示佛慧令开解,
若发心求无上智,得此三昧并不难。
若因饮食生嫉妒,当观食物本不净,
历经辛劳方得成,深观此理能入定。
此定非由外物得,必从净戒而生起,
诸法本性常寂然,凡夫愚痴难领会。
若心安住寂静定,此人恒常与佛俱,
世尊恒见诸众生,常修如是寂灭定。
忆念佛相好功德,能使六根不散乱,
心无迷惑契佛法,获智如海广无边。
智者住此三昧中,摄念经行于道场,
得见千亿诸如来,值遇恒沙无量佛。
若人心存迷惑想,于佛法中生限量,
如来功德不思议,世间无物可比拟。
诸智诸德皆圆满,于此无疑必成佛,
得佛紫金庄严身,众相具足为世依。
安住如是心境界,方名得定真菩萨。
缘佛相好为方便,能除一切有为想,
继而安住无相中,方能通达诸法空。
安住法身知缘起,修习无相观佛身,
非以色相见如来,我今为汝善开示。
若人发起如是心:念佛相好与智慧,
精进修持不退转,行住坐卧无疑惑。
得无疑已发大愿:誓成三界最胜尊,
必当见佛入正法,于此三昧起恭敬。
身口意业皆清净,礼赞十方佛不绝,
常修念佛三昧行,昼夜得见诸如来。
纵遇病苦临命终,痛恼逼迫极难忍,
念佛三昧心不散,不为苦痛夺正念。
自解诸法本空性,住此教门修大行,
闻此利益求佛智,终不悔退菩提心。
我今广说无量义,若不行持如良药,
虽持不服用无益,故应勤求胜三昧。
持戒多闻施无吝,得此三昧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