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懺法
No. 1490-B舍利懺緣起序
葢聞。古之能動天地。而格鬼神者。一至誠而已。是以上善之士。有感必通。其備入典冊之繁。殆亦不勝屈指。至於道德超邁者。迴出常流而所為又非淺識之所能窺及乎。昭於神應。又為世之罕見而鮮聞者。則吾於聲碧和尚。不能無說焉。憶余與師同侍先師於虎丘。而師於疇昔所履之行。沉潛曠達。已為一眾之所奇。其於忘身為道之苦心。又非泛泛之可及也。既隱天台。蟬蛻人世。乃修一切秘密法門。上酹先聖之弘慈。下啟含生之昏昧。仍復精誠刺血。手錄華嚴并及法華楞嚴一切大椉經等。雖祁寒溽暑。無日間之。其持念之誠。守道之固。為何如哉。其書十信品時。禪慧益明。倍加精進。乃感天雨。大米地產蓮華。復於筆尖。頓獲舍利。其瑞應之奇。非世所有足。使見者莫不仰羨。舒誠傳布遐邇。以為靈異。如是必果位人也。師由是益事。韜晦乃懷。所得舍利。徧謁名山。至戊戌春。始訪予於江福國。因出所得舍利觀之。予即懇留常住復營銅塔供之。師乃慨然嘆曰。余意欲歸受業供奉。即今緣在於此。不可移也。則予當捨身復求之。於是掩關於予之北。方丈日夜。翹勤禮佛。然臂復誦。大寶廣愽。隨心陀羅尼。刻日求之。至期果應。四眾觀者。如水之歸海。凡有咨詢於師者。莫不嘖嘖稱奇。即維揚之。當事紳衿。皆歸敬之。噫嘻如師之所為。可謂道振一時矣。而師猶復運慈心。以為舍利所在之處。如佛無異。既獲非常之緣。又豈可不修佛事。以廣之乎。乃稽古考今。立為懺法。以舍利為主。以神呪為功。欲使一切眾等。勤而行之。滅一切罪。滿一切願也。嗚呼時丁像季。佛道久淹。匪仗勝緣。曷由振若師者。可謂揭常夜之雲。而出昏衢之月。慈光普被。引領羣機。廣播德風。瀰漫六合。後之依懺法而得三昧者。自能紹先哲之風。弘普利之道。又豈止動天地。格鬼神而已哉。
我听闻,古时能感动天地、感通鬼神者,唯以至诚而已。因此德行高洁之士,凡有所感必获应验,此类事迹载于典籍者不可胜数。至于道德超绝之人,其境界远超常流,所行之事亦非浅见者所能揣度,若再显现神灵感应,则更为世间罕见罕闻。今于声碧和尚之事,我不得不为之述说。
回忆当年我与和尚同侍先师于虎丘,其平日所行,沉静旷达,已令众人称奇。其舍身求道之苦心,更非寻常可比。后隐居天台,超脱尘俗,勤修诸般密法,上酬先圣之慈恩,下启众生之昏蒙,更以至诚刺血,手书《华严》《法华》《楞严》等大乘经典,虽寒暑交替,未尝间断。其持诵之诚、守道之坚,可想而知。
书写《十信品》时,禅师慧性愈明,倍加精进,遂感天降香米,地涌莲花,笔端忽现舍利。此等祥瑞,世间罕有,见者无不仰慕赞叹,诚心传扬,以为灵异,认定和尚必是证果之人。和尚自此愈加韬光隐晦,携所得舍利遍访名山。至戊戌年春,方至𣈷江福国寺访我,出示舍利。我恳请留供寺中,并铸铜塔供养。和尚慨然叹道:“我本欲携归本寺供奉,然今日因缘在此,不可强移。我当舍身再求。”
于是和尚闭关于寺北丈室,日夜精勤礼佛,燃臂诵持《大宝广博随心陀罗尼》,限期祈请。至期果获感应,四众瞻礼者如百川归海。凡有请教者,无不称叹其神异,乃至扬州士绅官长,皆归心敬仰。
呜呼!如和尚所行,可谓光大道法于当世。然和尚仍运慈心,谓舍利所在之处即如佛在,既得殊胜因缘,岂可不广修佛事以弘其德?于是稽考古今,创立忏法,以舍利为尊,以神咒为用,愿令一切众生勤修此法,灭罪满愿。
当此末法时代,佛道久晦,若非仰仗殊胜因缘,何以振兴?如和尚者,可谓拨长夜之云,现昏衢之月,慈光普照,接引群生,德风广被,充塞六合。后世依此忏法而得三昧者,必能承先贤之风,弘利生之道,又岂止感天动地、通幽达神而已?
邗江福國元度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