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妙吉祥言:「汝今應詣無垢稱所慰問其疾。」
時妙吉祥白言:「世尊!彼大士者難為酬對,深入法門善能辯說,住妙辯才覺慧無礙。一切菩薩所為事業皆已成辦,諸大菩薩及諸如來祕密之處悉能隨入,善攝眾魔,巧便無礙。已到最勝無二無雜法界,所行究竟彼岸,能於一相莊嚴法界說無邊相莊嚴法門。了達一切有情根行,善能遊戲最勝神通,到大智慧巧方便趣。已得一切問答決擇無畏自在,非諸下劣言辯詞鋒所能抗對。雖然,我當承佛威神詣彼問疾,若當至彼隨己力能與其談論。」
於是,眾中有諸菩薩及大弟子、釋梵、護世、諸天子等咸作是念:「今二菩薩皆具甚深廣大勝解,若相抗論,決定宣說微妙法教。我等今者為聞法故,亦應相率隨從詣彼。」是時眾中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無量百千釋梵、護世、諸天子等,為聞法故皆請隨往。
時妙吉祥與諸菩薩、大弟子眾、釋梵、護世及諸天子,咸起恭敬頂禮世尊,前後圍繞出菴羅林詣廣嚴城,至無垢稱所欲問其疾。
時無垢稱心作是念:「今妙吉祥與諸大眾俱來問疾,我今應以己之神力空其室內,除去一切床座、資具及諸侍者、衛門人等,唯置一床現疾而臥。」時無垢稱作是念已,應時即以大神通力令其室空除諸所有,唯置一床現疾而臥。
時妙吉祥與諸大眾俱入其舍,但見室空無諸資具、門人、侍者,唯無垢稱獨寢一床。
時無垢稱見妙吉祥唱言:「善來,不來而來、不見而見、不聞而聞。」
妙吉祥言:「如是,居士!若已來者不可復來,若已去者不可復去。所以者何?非已來者可施設來、非已去者可施設去,其已見者不可復見、其已聞者不可復聞。且置是事。居士所苦寧可忍不?命可濟不?界可調不?病可療不?可令是疾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此病少得痊不?動止氣力稍得安不?今此病源從何而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無垢稱言:「如諸有情無明有愛生來既久,我今此病生亦復爾。遠從前際生死以來,有情既病,我即隨病;有情若愈,我亦隨愈。所以者何?一切菩薩依諸有情久流生死,由依生死便即有病;若諸有情得離疾苦,則諸菩薩無復有病。譬如世間長者居士唯有一子,心極憐愛,見常歡喜無時暫捨。其子若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愍諸有情猶如一子。有情若病,菩薩亦病;有情病愈,菩薩亦愈。」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
「菩薩疾者從大悲起。」
妙吉祥言:「居士!此室何以都空,復無侍者?」
無垢稱言:「一切佛土亦復皆空。」
問:「何以空?」
答:「以空空。」
又問:「此空為是誰空?」
答曰:「此空無分別空。」
又問:「空性可分別耶?」
答曰:「此能分別亦空。所以者何?空性不可分別為空。」
又問:「此空當於何求?」
答曰:「此空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有情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魔怨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一切魔怨欣讚生死、一切外道欣讚諸見,菩薩於中皆不厭棄,是故魔怨及諸外道皆吾侍者。」
妙吉祥言:「居士此病為何等相?」
答曰:「我病都無色相,亦不可見。」
又問:「此病為身相應?為心相應?」
答曰:「我病非身相應,身相離故;亦身相應,如影像故。非心相應,心相離故;亦心相應,如幻化故。」
又問:「地界、水、火、風界,於此四界何界之病?」
答曰:「諸有情身皆四大起,以彼有病是故我病;然此之病非即四界,界性離故。」
無垢稱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妙吉祥言:「示身無常而不勸厭離於身、示身有苦而不勸樂於涅槃、示身無我而勸成熟有情、示身空寂而不勸修畢竟寂滅、示悔先罪而不說罪有移轉,勸以己疾愍諸有情令除彼疾、勸念前際所受眾苦饒益有情、勸憶所修無量善本令修淨命、勸勿驚怖精勤堅勇、勸發弘願作大醫王療諸有情身心眾病令永寂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妙吉祥言:「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無垢稱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際虛妄、顛倒、分別煩惱所起業生,身中都無一法真實,是誰可得而受此病?』所以者何?四大和合假名為身,大中無主,身亦無我。此病若起要由執我,是中不應妄生我執。當了此執是病根本,由此因緣應除一切有情我想,安住法想。應作是念:『眾法和合共成此身生滅流轉,生唯法生、滅唯法滅。』如是,諸法展轉相續互不相知,竟無思念,生時不言我生、滅時不言我滅。
「有疾菩薩應正了知如是法想:『我此法想即是顛倒。』夫法想者即是大患,我應除滅,亦當除滅一切有情如是大患。云何能除如是大患?謂當除滅我我所執。云何能除我我所執?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內法外法畢竟不行。云何二法畢竟不行?謂觀平等無動、無搖、無所觀察。云何平等?謂我涅槃二俱平等。所以者何?二性空故。此二既無,誰復為空?但以名字假說為空;此二不實,平等見已無有餘病,唯有空病。應觀如是,空病亦空。所以者何?如是空病畢竟空故。有疾菩薩應無所受而受諸受,若於佛法未得圓滿,不應滅受而有所證,應離能受所受諸法。若苦觸身應愍險趣一切有情,發趣大悲除彼眾苦。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既除己疾,亦當除去有情諸疾。』如是,除去自他疾時,無有少法而可除者,應正觀察疾起因緣,速令除滅,為說正法。何等名為疾之因緣?謂有緣慮。諸有緣慮皆是疾因,有緣慮者皆有疾故。何所緣慮?謂緣三界。云何應知如是緣慮?謂正了達此有緣慮都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緣慮。云何絕緣慮?謂不緣二見。何等二見?謂內見、外見。若無二見則無所得,既無所得緣慮都絕,緣慮絕故則無有疾,若自無疾則能斷滅有情之疾。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唯菩薩菩提能斷一切老、病、死苦。若不如是,己所勤修即為虛棄。所以者何?譬如有人能勝怨敵乃名勇健;若能如是永斷一切老、病、死苦乃名菩薩。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自觀察: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一切有情所有諸病亦非真、非有。如是觀時,不應以此愛見纏心於諸有情發起大悲,唯應為斷客塵煩惱於諸有情發起大悲。所以者何?菩薩若以愛見纏心於諸有情發起大悲,即於生死而有疲厭;若為斷除客塵煩惱於諸有情發起大悲,即於生死無有疲厭。菩薩如是為諸有情處在生死能無疲厭,不為愛見纏繞其心;以無愛見纏繞心故,即於生死無有繫縛;以於生死無繫縛故,即得解脫;以於生死得解脫故,即便有力宣說妙法,令諸有情遠離繫縛、證得解脫。世尊依此密意說言:『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若自解縛,能解他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應求解脫,離諸繫縛。
「又,妙吉祥!何等名為菩薩繫縛?何等名為菩薩解脫?若諸菩薩味著所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是則名為菩薩繫縛,若諸菩薩以巧方便攝諸有生無所貪著是則名為菩薩解脫;若無方便善攝妙慧是名繫縛,若有方便善攝妙慧是名解脫。
「云何菩薩無有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謂諸菩薩以空、無相、無願之法而自調伏,不以相好瑩飾其身、莊嚴佛土、成熟有情,此諸菩薩無有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云何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謂諸菩薩以空、無相、無願之法調伏其心,觀察諸法有相、無相修習作證,復以相好瑩飾其身、莊嚴佛土、成熟有情,此諸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
「云何菩薩無有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謂諸菩薩安住諸見,一切煩惱纏縛隨眠,修諸善本而不迴向正等菩提,深生執著,此諸菩薩無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云何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謂諸菩薩遠離諸見,一切煩惱纏縛隨眠,修諸善本而能迴向正等菩提,不生執著,此諸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觀諸法身之與疾悉皆無常、苦、空、無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有情曾無厭倦,是名方便。又,觀身心及與諸疾展轉相依,無始流轉生滅無間,非新、非故,是名為慧;不求身心及與諸疾畢竟寂滅,是名方便。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應安住調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凡愚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於此二邊俱不安住,是則名為菩薩所行。
「若於是處,非凡所行、非聖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處觀察生死所行而無一切煩惱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處觀察涅槃所行而不畢竟寂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處示現四魔所行而越一切魔事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求一切智智所行而不非時證智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求四諦妙智所行而不非時證諦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正觀察內證所行而故攝受生死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行一切緣起所行而能遠離見趣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行一切有情諸法相離所行而無煩惱隨眠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正觀察無生所行而不墮聲聞正性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攝一切有情所行而無煩惱隨眠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正欣樂遠離所行而不求身心盡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三界所行而不壞亂法界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空性所行而求一切功德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無相所行而求度脫有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無願所行而能示現有趣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無作所行而常起作一切善根無替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六度所行而不趣向一切有情心行妙智彼岸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慈悲喜捨無量所行而不求生梵世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六通所行而不趣證漏盡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建立諸法所行而不攀緣邪道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六念所行而不隨生諸漏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非障所行而不希求雜染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諸定所行而能不隨諸定勢力受生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念住所行而不樂求身受心法遠離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正斷所行而不見善及與不善二種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神足所行而無功用變現自在神足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五根所行而不分別一切有情諸根勝劣妙智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安立五力所行而求如來十力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安立七等覺支圓滿所行,不求佛法差別妙智善巧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安立八聖道支圓滿所行而不厭背邪道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求止觀資糧所行,不墮畢竟寂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無生滅相諸法所行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成滿種種佛事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示現聲聞、獨覺威儀所行而不棄捨一切佛法緣慮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隨諸法究竟清淨、本性常寂、妙定所行,非不隨順一切有情種種所樂威儀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一切佛土其性空寂,無成、無壞,如空所行,非不示現種種功德、莊嚴佛土、饒益一切有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示現一切佛法轉於法輪入大涅槃佛事所行,非不修行諸菩薩行差別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
說是一切菩薩所行希有事時,是妙吉祥所將眾中八億天子聞所說法皆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心趣向。
CBETA 编码:T047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