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菩薩品第四
这三重智慧是为了折服方便菩萨,使他们回归圆满妙境。前文已由声闻弟子致辞,故接下来命菩萨陈述。然而发菩提心者皆可称为菩萨,但根器有利钝之分,教化有渐顿之别。有人从事相修行却未能领悟理体,有人领悟偏空之理却未进入圆融,有人渐次证悟却未达顿极境地。如今要引导他们从事相转向理体,折服偏空以进趋圆融,摒弃渐修而趋向顿悟,所以借探病之机来调伏他们。这些都属于菩萨的佛事,因此立此品名。经文分为两部分,先分别阐明四大菩萨,此处首说慈氏菩萨。
于是佛告诉弥勒菩萨: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情。经文与前面相同,这是初次派遣。弥勒,这里称为慈氏。僧肇说:弥勒是南天竺婆罗门的姓氏,这个姓氏就是他的名字。五百弟子都因为不能胜任,所以再次派遣菩萨,准备充分显示净名难以应对的德行。
弥勒对佛说:世尊,我不能胜任前去探病。这段对话分为两部分,这是第一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想起来,我过去曾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宣说不退转地的修行。这里简要说明两点原因。什法师说:这位天王因弥勒菩萨即将上升为其天人导师,预先心怀崇敬,所以常来听法。又说:所谓不退转地,有的是指六度修行圆满称为不退,有的是指证得初地称为不退。天王虽已发心,但内有五欲,外有殊胜境界,恐怕其退转,因此加以劝勉。肇法师说:下文呵斥道:实际上既没有发心的人,也没有退转的人。由此推断,似乎是借不退转的修行来劝发无上道心。虽说已入胜位,仍未能免除烦恼,教法踪迹未泯,所以导致这番呵责。然而佛经说:补处大士心无差别,智无欠缺,随缘应物而行动,哪里会有不足呢?这是因为得失同体,长短相续,为利益众生而行动,不计较自身。所以弥勒菩萨借方便示现启发初心,维摩诘立足究竟救济众生,二者互为良匠,化导淳朴众生。虽然示现如同儒家墨家,施教方式不同,但相辅相成的妙用确实蕴含其中。
当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弥勒世尊已为你授记,你将在这一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段内容从五个方面广泛引证批驳之事:第一,先确定得授记;第二,破除对授记的执著;第三,举例反证破除;第四,揭示菩提的本相;第五,听闻真理获得利益。这是最初的定论。生公解释说:阿耨多罗意为无上,三藐三意为正遍,菩提在彼方语言中有对应词汇,此处无相应名称,实际是指究竟至极、最终极的智慧。一生是指不再经历无量劫生死,仅剩此生。
不分差别。如同大悲心不追求果报。这才称为具足法施。第二是无相平等。僧肇说:若能视尊卑如一,以平等慈悲心行布施,才称得上具足法施。城中一位最卑微的乞丐目睹这般神力,听闻其说法,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第四种利益。
因此我不能前去探望他的病。四次推辞皆因力不能及。
这些菩萨各自向佛陀述说自己的因缘,转述维摩诘说过的话,都说自己不能前去问病。这是第二大段,总述众菩萨推辞的情形。僧肇说:三万二千位菩萨都表达了无法胜任的言辞,经文没有一一详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