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文殊師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说明阿祈。接下来六品说明摄受。再者,前面说明众生因德行高深而难以生起信心。这里说明适合通过问答领悟佛法。这六品经文围绕探病主题展开。此品位于开头,因此单独命名。后面根据不同的意义分别命名各品。疾病分为两种:一是众生的真实果报,二是菩萨的权宜示现。如品文所示,大段分为两部分:首先此品简要说明两种疾病,后面五品详细说明两种疾病。
当时佛告诉文殊师利:你去维摩诘那里探病。此品接受任务的部分分为两点:一是命令,二是恭敬接受命令。这是最初的命令。世肇说:文殊师利,汉语称为妙德。经中说:他过去已成佛,名为龙种尊。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那位德行高尚之人难以应对,这两项恭敬使命包含五个方面。一是恭敬问候病情,二是大众随行侍从,三是宾主互相往来,四是传达旨意探病,五是当时众人获益。最初部分包含三个要点:首先是总述谦卑态度,其次是陈述对方殊胜功德,最后是恭敬奉命前往问候。这是第一点。鸠摩罗什说:言语已超越我之上,何况诸位贤者?这或许表达了深切往昔之情,未必是实情。僧肇说:三万二千人怎会不胜任?文殊师利又何必独称第一?意思是至人变化谋略无定式,隐显行迹各异,因此轮番显现长短,顺应众生之情。事情既已明晰,谁敢判定优劣,辩论得失?文殊师利欲契合僧肇心意而接受使命,故而先赞叹维摩诘的功德,以引发大众难遇之想。此人道行尊贵,难以应对,唯有秉承佛陀圣旨前往问候罢了。
深刻领悟实相,善于阐述佛法要义。第二,陈述其殊胜功德之文分为三部分:一、智慧深邃广大;二、证果之目;三、自他二利功德圆满。此为初段,赞叹其深刻通达实相之智慧与善巧说法之才能。此即初段。对内能深刻通达实相真理,对外能精准阐释佛法要旨。僧肇说:由于实相难以测度,而能深刻通达,善于用简约之言涵盖众多义理,赞美其善德与说法之要旨。
舍利弗说,我身为凡夫却无此理,三者皆非其言。僧肇说,圣人重归凡夫,哪有这种道理。
天神说,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并无此四种情形。僧肇说,彼圣者为凡夫,我成菩提,道中并无一处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菩提没有固定的处所,因此没有菩萨能得到它。第五种解释是:正因为无所得,所以才是真正的得。僧肇说:菩提之道无为无相,本身没有固定的处所,谁又能得到它呢?
舍利弗说:现在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已证或当证者如恒河沙数,这说的是什么?这两种情况难以理解"无所得"。舍利弗未领悟无所得之理而说有得,故有此问。此段第一问是根据"证得"提出的诘难。
天回答说:这都是因为世俗文字表述的缘故,才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不是说菩提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
第三点是从理体上回答。僧肇说:世俗语言表述有三世之分,但菩提作为至高无上的真道,并无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
天问道:舍利弗,你证得阿罗汉果了吗?这是关于三种假名从小到大的讨论中的第一部分,即最初的提问。僧肇解释说,阿罗汉进入无漏心时不见有所得,进入有漏心时则见有所得。现在的问题是,当你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是否见有所得呢?这是为了让你自己领悟无得的真义。
说:因无所得而得。这是第二个回答。意思是断除九地烦恼故无所得,证得第九解脱故而获得。
天女说,诸佛菩萨也是如此,正因无所求取,故能成就三大功德。诸佛菩萨明了本无所得,因而获得如是境界。 此时维摩诘告诉舍利弗:这位天女曾供养九十二亿佛,能自在运用菩萨神通,所发愿求皆得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住不退转之位。因本愿力故,能随缘化现度化众生。 此段为净名居士阐述天女悲愿示现的因缘。僧肇注:前文仅就示现天女身而论,未显其修行深浅。净名居士借此揭示其真实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