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論經
(九)
再说,欲望就像一块肉,会引来众鸟争抢追逐。真正有智慧的人,深知财富背后隐藏的祸患,所以不会去贪恋执着。
我从前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修婆多国,有位比丘在一处倒塌的墙垣里发现了埋藏的财宝——一个大铜瓮,装满了金币。他带着一位贫穷的在家信徒来到这个地方,对他说:“你可以取这些财宝来改善生活。”
那位在家信徒问比丘:“您什么时候发现这些的?”比丘回答:“今天刚看见。”信徒却说:“我发现这些财宝可不是今天的事,早就见到了,但我从没想过动用它。请您仔细听我说说这些财宝会带来的麻烦:要是拿了这些宝贝被国王知道,可能被处死,或者遭到重罚,或者被关进监牢,像这样的苦难说都说不完。”
于是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看到这些金银财宝,虽然已经存在很久远的时间, 但这些宝物其实像毒蛇一样,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所以我对这些财宝,完全没有贪恋之心, 看待它们就像看待毒蛇一样,不会产生珍爱财宝的念头。
人们被关押、被处罚,甚至有时因此丧命, 所有的这些灾祸,都是因为追求财宝而产生的。 它能招来种种痛苦,造成的危害实在可怕, 所以我对这些财宝,不会产生贪恋和接近的想法。
众生痴迷地执着于财宝,以为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其实财宝是危害之物,却错误地认为它能带来安乐, 既然有这么多过患,还要这些财宝做什么呢?
就像这个脓血污秽的身体,只不过暂时维持着生命, 终究会败坏灭亡,要这些珍宝又有什么用呢? 好比火堆添加木柴,永远不会满足, 人的心也是这样,追求欲望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
你若是真心怜悯我,就该教导我少欲知足的方法, 怎么能用这些财宝,来诱惑我呢? 要知道少欲知足,能带来极大的利益和安乐; 若是贪欲过多,各种感官就会经常散乱, 贪求不知满足,只会增加更多苦恼。
这些贪欲多的人,经常产生各种欲望念头, 贪图利益没有尽头,就像摩竭鱼的血盆大口。 而那些少欲知足的人,因为没有贪求的痛苦, 内心总是充满喜悦,就像过节一样欢欣庆幸。
这时在家修行的优婆塞赞叹少欲知足的法门,那位比丘听了心生敬意,赞叹说:“太好了!您真是大丈夫。虽然没穿出家僧衣,但心已经出家了,能遵循佛陀教导明白少欲的道理。这种少欲的品德,是诸佛都称赞的。”比丘接着说:“您这些话总结得很到位,让我深感惭愧。您现在居家生活,有妻子儿女、仆人佣人要照料,本该为家业奔波,却能够依照佛陀教导赞叹少欲。就算有人长着铁打的舌头,也挑不出少欲知足半点毛病。我虽然剃了须发穿着僧衣,外表像个出家人,其实并不真懂出家人的修行,反而刚才还教您追求物欲,没能传扬法王赞叹的少欲法门——这可是所有善法的根源啊。就像佛经中说的:少欲是修行的根本。当年如来乞食结束后,若有剩余食物,有时分给其他比丘,有时放在水里布施虫蚁。有一次两位比丘乞食不够,面带饥色从外面回来。佛陀看见后说:‘这里还有些余食,你们要吃吗?’一位比丘说:‘世尊教导少欲有大功德,我怎能贪图这口食物呢?’另一位比丘说:‘如来剩下的食物难得遇见,连梵天和帝释天王都恭敬顶礼。我若吃了能增长体力、安养身心、增进辩才。这样珍贵的食物,怎能不吃?’当时世尊赞叹不吃的比丘:‘善哉!你能遵照佛教践行少欲法。’另一位比丘虽然顺从佛意吃了余食,却未得佛陀赞叹。由此可见,少欲法门是佛陀认可的根本教诫。”随即说偈颂:
想要得到佛法利益的人,应当懂得少欲知足。 这种少欲的修行方法,是圣者最庄严的装饰品。 今生能卸下重担,无忧无虑得快乐, 更是通往大涅槃境界的首要门户。
这是抵御魔军的关键要道, 能让人安全度过魔障的领域, 如同盖上无上的封印。 持戒如大海般广阔,少欲如海潮般自然, 能积累种种功德,像密实的保护层, 是贪求疲惫者歇脚休息的归宿。
亲近少欲修行者,就像从牛乳中, 能提炼出奶酪、酥油和醍醐美味, 少欲同样如此,能生出种种功德。
能伸手布施的人,这手堪称尊贵; 但接受布施能知足节制,比施者更可贵。 如果说“我布施”这话很有价值, 那么说“我够了”的价值更难以衡量。
想要获得佛法真谛,就应当亲近少欲, 佛陀亲自说明:少欲即是圣者的根本。 少欲者虽无丰厚财物,却能增长戒定慧, 这样的少欲修行,正是出家众的精神食粮。
纵然有贪爱烦恼,终究不能扰乱其心, 暂且不说来世的福报,现世就能获得安宁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