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三經指南
初誠邪業(此段所遮止者不出四種邪業故名)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和合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虗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命世呪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玭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你们这些比丘,在我灭度后,应当尊重珍视波罗提木叉,如同黑暗中遇见光明,贫穷人获得珍宝。要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师,如同我在世时一样。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做买卖交易,不可置办田宅,不可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不可经营种植,不可贪求财宝,都应远离这些,像躲避火坑一样。不可砍伐草木,不可垦土掘地,不可调和汤药,不可占卜吉凶,不可观察星象,不可推算历法,这些都不该做。应当节制身体,按时饮食,清净自活。不可参与世俗事务,不可学习咒术仙药,不可结交权贵,不可亲密轻慢,都不该做。应当端正自心,正念求度,不可心怀瑕疵,不可炫耀神通迷惑大众。对于四事供养,要知道适量知足,只求维持生活,不可积蓄财物。这是简要说明持戒的相状。戒是趋向解脱的根本,所以称为波罗提木叉。依靠此戒,能生起各种禅定及灭除苦痛的智慧。因此比丘们应当持守净戒,不可毁犯。如果有人能持净戒,就能生起善法;如果没有净戒,一切善功德都无法生起。所以应当知道,戒是最安稳的功德住处。
文分四節一尊戒二持戒三贊戒四結勸今初也呼云汝等比丘者如世人父母將終呼喚子孫而叮囑之今世尊亦然乃最後深慈也下倣此首二句正勉尊戒波羅提木叉即比丘戒法此云別解脫謂持一戒得一解脫也次二句明戒力用如暗遇明度有煩惱障貧人得寶度空無善根障其力用如此可不尊敬後三句示戒即佛謂如來處世常以篇聚訓人此法既存即是佛不滅度以戒是如來法身故也故須尊敬二持淨戒下明持戒持淨戒者一句總標不得下別釋持戒之相共有四段皆具遮勸之意凡不得二字遮也既遮之後則有勸之之意如皆當及當自等字眼皆相照應雖有無者意亦具之初段販賣貿易者方便求利商賈之道也安置田宅者作安隱之計世俗之心也畜養人民者增外眷屬徒長痴愛也畜養奴婢者養成憍奢難生卑下心也畜養畜生者養生求利劫盜之因也一切種植者利農圃之業也及諸財寶者以財能害廉長貪心也夫比丘者清淨無為修出離法豈得效俗所為而增長諸過乎故當如火坑以避之可也次段斬伐草木者壞鬼神村且傷慈也墾土掘地者損生亦邪命也和合湯藥下謂學醫學相學天文學曆數等皆邪命自活之業夫比丘者志求解脫應當節身時食而清淨自活可也豈可苟求利養而害物傷生馳心雜技哉節身謂調身不使逸勞過度也時食謂過中不食也清淨自活者或乞食或檀越送供是謂正命食餘皆邪命也三段世事謂王事官事乃至親友俗事通致使命謂為豪貴人馳書往來等呪術謂依邪呪術惱亂眾生仙藥謂依邪藥餌妄冀延年結好謂脅肩諂笑婢膝奴顏之類貴人謂族姓權豪媟者與之相親狎也夫比丘者世表之人不事王矦高尚其事豈得致身俗境心染邪藝而自取汙賤乎故應端心正念以求度脫可也四段包藏瑕玼者覆己過失也顯異惑眾者令他不正解也王制曰疑眾者殺毗尼云得聖者夷是皆內失正念故外驚邪途俱非比丘所當為也四供養即四事謂衣服飲食湯藥臥具知量謂不過取知足謂不貪好不應畜積者昔有比丘多乞積聚既不行道又不為福後感大魚之報今比丘不為道而積聚資財者他生後世悉成債負填還不了豈非大苦乎故所不應也此則略說持戒之相一句結持戒也三戒是正順下明贊戒正以揀邪順不違理解脫本者謂涅槃聖道由此而立也因依此戒等者楞嚴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今則戒能生定戒能生慧蓋贊戒之至也四是故比丘下結勸也能持戒則有善法者即戒能生定能生慧等無戒反此是故安隱之處雖多而戒為第一也問如上所遮止者皆輕戒而不及重戒者何也答曰輕猶遮止重可知矣雖然焉知所遮止者非婬殺盜妄之囮乎杜漸防微佛之意也可不察哉。
经文分为四节:一是尊戒,二是持戒,三是赞戒,四是结劝。现在开始第一节。
称"汝等比丘",就如同世间父母临终前呼唤子孙叮嘱后事。世尊也是如此,这是最深切的慈悲。下文皆依此例。开头两句正是勉励尊重戒律。波罗提木叉即比丘戒法,此处称为别解脱,意思是持守一戒就能获得一种解脱。接下来两句说明戒律的功用,如同黑暗中遇见光明,能度脱烦恼障;如同穷人获得珍宝,能度脱缺乏善根的障碍。戒律的功用如此之大,怎能不尊敬?后三句表明戒就是佛,因为如来在世时常以戒律教导众人。此法既存,即是佛不灭度,因为戒是如来的法身,所以必须尊敬。
第二节讲持戒。"持净戒"一句是总纲,"不得"以下是具体解释持戒的相状,共有四段,都包含禁止和劝勉的意思。凡是"不得"二字都是禁止,禁止之后则有劝勉之意,如"皆当""当自"等字眼,都是相互照应的。即使没有这些字眼,意思也是具备的。第一段,"贩賣贸易"是指以各种方式求利,这是商贾之道;"安置田宅"是为谋求安稳,这是世俗之心;"畜养人民"是增加外部眷属,徒增痴爱;"畜养奴婢"会养成骄奢,难以生起谦卑之心;"畜养畜生"是为了养生求利,这是劫盗之因;"一切种植"是经营农圃之业;"及诸财宝"是因为财物能损害廉洁,增长贪心。比丘应当清净无为,修出离之法,怎能效仿世俗所为而增长种种过失?所以应当像避开火坑一样远离这些。第二段,"斩伐草木"会破坏鬼神所居之处,也伤害慈悲心;"垦土掘地"会损害生命,也是邪命;"和合汤药"以下是指学医、学相、学天文、学历数等,都是邪命自活的行业。比丘志求解脱,应当节制身体,按时饮食,清净自活,怎能苟求利养而伤害生命、沉迷杂技?"节身"是指调节身体,不使过度安逸或劳累;"时食"是指过午不食;"清净自活"是指或乞食,或由檀越供养,这才是正命之食,其余都是邪命。第三段,"世事"是指王事、官事乃至亲友俗事;"通致使命"是指为权贵之人传递书信往来等;"咒术"是指依邪咒术扰乱众生;"仙药"是指依邪药妄求延年;"结好"是指谄媚奉承、奴颜婢膝之类;"贵人"是指豪门权贵;"媟"是指与他们过于亲近狎昵。比丘是超出世间之人,不事王侯,高尚其志,怎能置身俗境,心染邪艺而自取污贱?所以应当端正心念,以求度脱。第四段,"包藏瑕玼"是指掩盖自己的过失;"显异惑众"是指让他人生起不正解。王制说"疑众者杀",毗尼说"得圣者夷",这些都是因为内心失去正念,所以外惊邪途,都不是比丘应当做的。"四供养"即四事,指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知量"是指不过量取用;"知足"是指不贪求好的;"不应畜积":过去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行道,又不为福,后来感得大鱼的果报。现在的比丘不为修道而积聚资财,来生后世都要偿还债务,岂非大苦?所以不应当这样做。这是略说持戒的相状,最后一句总结持戒。
第三节"戒是正顺"以下是赞戒。"正"是为了拣别邪,"顺"是不违背理;"解脱本"是指涅槃圣道由此而立。"因依此戒"等,《楞严经》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处则说戒能生定,戒能生慧,这是对戒的最高赞叹。
第四节"是故比丘"以下是结劝。能持戒则有善法,即戒能生定、能生慧等;无戒则相反。所以安隐之处虽多,但戒为第一。问:如上所禁止的都是轻戒,为何不提重戒?答:轻戒尚且禁止,重戒更不必说。但怎知所禁止的不是淫、杀、盗、妄的诱因呢?防微杜渐,正是佛的深意,不可不察。
CBETA 编码:X067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