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三經指南
初誠邪業(此段所遮止者不出四種邪業故名)
你们这些比丘,在我灭度后,应当尊重珍视波罗提木叉,如同黑暗中遇见光明,贫穷人获得珍宝。要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师,如同我在世时一样。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做买卖交易,不可置办田宅,不可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不可经营种植,不可贪求财宝,都应远离这些,像躲避火坑一样。不可砍伐草木,不可垦土掘地,不可调和汤药,不可占卜吉凶,不可观察星象,不可推算历法,这些都不该做。应当节制身体,按时饮食,清净自活。不可参与世俗事务,不可学习咒术仙药,不可结交权贵,不可亲密轻慢,都不该做。应当端正自心,正念求度,不可心怀瑕疵,不可炫耀神通迷惑大众。对于四事供养,要知道适量知足,只求维持生活,不可积蓄财物。这是简要说明持戒的相状。戒是趋向解脱的根本,所以称为波罗提木叉。依靠此戒,能生起各种禅定及灭除苦痛的智慧。因此比丘们应当持守净戒,不可毁犯。如果有人能持净戒,就能生起善法;如果没有净戒,一切善功德都无法生起。所以应当知道,戒是最安稳的功德住处。
经文分为四节:一是尊戒,二是持戒,三是赞戒,四是结劝。现在开始第一节。
称"汝等比丘",就如同世间父母临终前呼唤子孙叮嘱后事。世尊也是如此,这是最深切的慈悲。下文皆依此例。开头两句正是勉励尊重戒律。波罗提木叉即比丘戒法,此处称为别解脱,意思是持守一戒就能获得一种解脱。接下来两句说明戒律的功用,如同黑暗中遇见光明,能度脱烦恼障;如同穷人获得珍宝,能度脱缺乏善根的障碍。戒律的功用如此之大,怎能不尊敬?后三句表明戒就是佛,因为如来在世时常以戒律教导众人。此法既存,即是佛不灭度,因为戒是如来的法身,所以必须尊敬。
第二节讲持戒。"持净戒"一句是总纲,"不得"以下是具体解释持戒的相状,共有四段,都包含禁止和劝勉的意思。凡是"不得"二字都是禁止,禁止之后则有劝勉之意,如"皆当""当自"等字眼,都是相互照应的。即使没有这些字眼,意思也是具备的。第一段,"贩賣贸易"是指以各种方式求利,这是商贾之道;"安置田宅"是为谋求安稳,这是世俗之心;"畜养人民"是增加外部眷属,徒增痴爱;"畜养奴婢"会养成骄奢,难以生起谦卑之心;"畜养畜生"是为了养生求利,这是劫盗之因;"一切种植"是经营农圃之业;"及诸财宝"是因为财物能损害廉洁,增长贪心。比丘应当清净无为,修出离之法,怎能效仿世俗所为而增长种种过失?所以应当像避开火坑一样远离这些。第二段,"斩伐草木"会破坏鬼神所居之处,也伤害慈悲心;"垦土掘地"会损害生命,也是邪命;"和合汤药"以下是指学医、学相、学天文、学历数等,都是邪命自活的行业。比丘志求解脱,应当节制身体,按时饮食,清净自活,怎能苟求利养而伤害生命、沉迷杂技?"节身"是指调节身体,不使过度安逸或劳累;"时食"是指过午不食;"清净自活"是指或乞食,或由檀越供养,这才是正命之食,其余都是邪命。第三段,"世事"是指王事、官事乃至亲友俗事;"通致使命"是指为权贵之人传递书信往来等;"咒术"是指依邪咒术扰乱众生;"仙药"是指依邪药妄求延年;"结好"是指谄媚奉承、奴颜婢膝之类;"贵人"是指豪门权贵;"媟"是指与他们过于亲近狎昵。比丘是超出世间之人,不事王侯,高尚其志,怎能置身俗境,心染邪艺而自取污贱?所以应当端正心念,以求度脱。第四段,"包藏瑕玼"是指掩盖自己的过失;"显异惑众"是指让他人生起不正解。王制说"疑众者杀",毗尼说"得圣者夷",这些都是因为内心失去正念,所以外惊邪途,都不是比丘应当做的。"四供养"即四事,指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知量"是指不过量取用;"知足"是指不贪求好的;"不应畜积":过去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行道,又不为福,后来感得大鱼的果报。现在的比丘不为修道而积聚资财,来生后世都要偿还债务,岂非大苦?所以不应当这样做。这是略说持戒的相状,最后一句总结持戒。
第三节"戒是正顺"以下是赞戒。"正"是为了拣别邪,"顺"是不违背理;"解脱本"是指涅槃圣道由此而立。"因依此戒"等,《楞严经》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处则说戒能生定,戒能生慧,这是对戒的最高赞叹。
第四节"是故比丘"以下是结劝。能持戒则有善法,即戒能生定、能生慧等;无戒则相反。所以安隐之处虽多,但戒为第一。问:如上所禁止的都是轻戒,为何不提重戒?答:轻戒尚且禁止,重戒更不必说。但怎知所禁止的不是淫、杀、盗、妄的诱因呢?防微杜渐,正是佛的深意,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