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我曾经苦恼《楞伽经》难以阅读又难以获得善本,恰逢南都太子太保致仕张公布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之书写并刻版,作为金山寺常住经典。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经相赠,我为此作序说:佛陀所说的经典共有十二部,数量多达五千卷。当正法流行之时,有人听闻半首偈语、得一句经文就能开悟,这样的人不可胜数。到了像法、末法时期,离圣人时代渐远,人们开始沉溺文字,有如入海数沙般困顿,而对于真如实相却不能明了。于是有祖师出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教外别传之法,在举止言谈之间,上根利器之人已能当下领悟。所以云门文偃甚至呵佛骂祖,药山惟俨告诫人不要读经,都是这个意思。从此离开佛而称为禅,脱离义理而称为玄,因此学佛者必定诋毁禅宗,避谈义理者也必定尊崇玄学,两派互相非议却不知彼此相辅相成。其实禅定本是六度之一,哪里与佛法有异呢?
我认为,禅宗出自佛教,而玄学出自义理,不因佛教而废弃禅宗,不因玄学而废弃义理,这样就接近真理了。冉求问:听到道理就该实行吗?孔子说:听到就该实行。子路问:听到道理就该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怎能擅自行动?同样的问题给出不同回答,是因为冉求性格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勇猛过人所以要抑制他。道理哪有固定不变的?不过是为了纠正偏差罢了。学佛的弊端在于沉溺经文、迷惑句义而不体会玄理,就用禅宗来补救;修禅的弊端在于追逐空谈、玩弄诡辩而不明了义理,就用佛教来匡正。二者相互补救,佛法就完备了。
从前达摩祖师从西方来,已将心印传给了二祖慧可,并且说:我有四卷《楞伽经》,也要交付给你。这是如来指示心地的关键法门,能让众生开示悟入。这也是佛法与禅法同时传授,玄理与教义一并付嘱。到了五祖弘忍大师,才改用《金刚经》传授,所以六祖慧能听到客人诵读《金刚经》就问其来历。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众人,只要持诵《金刚经》,就能自见本性成就佛道。可见持诵《金刚经》始于五祖。因此《金刚经》从此盛行于世,而《楞伽经》就逐渐失传了。
现今流传的说法,其实是由张公最先倡导的。之奇路过南都时拜见张公,亲耳听闻他讲述《楞伽经》的因缘。当初张公从三司使翰林学士调任滁州太守,一日走进琅琊山的僧舍,看见一个经函,打开一看,竟是《楞伽经》。他恍然发觉这是自己前世所抄写的,字迹笔画清晰可辨,这分明是神明预先授予的明证。之奇还听说:羊叔子五岁时,让乳母去拿他玩过的金环。乳母对他说:"你从来没有这东西。"羊祜就自己到邻居李家东墙的桑树下找到了它。主人吃惊地说:"这是我死去儿子丢失的物品,你怎么拿走了?"乳母详细说明后,才知道羊祜的前身是李家的儿子。白乐天刚出生七个月时,保姆指着"之无"二字教他,虽然测试上百次都不出错;九岁就精通声律,史家认为这是他天赋异禀,然而乐天自己却认为这是前世修习的因缘所致。
人以这个真实不灭的本性,在天地之间经历生死轮回。这样的次数,即使砍尽天下的草木做成算筹,也无法计算。然而由于沉溺于生死,神识疲惫消耗难以记起,只有圆明不昧的人才能知晓。就像张公凭借高妙文章两次考中制科位列侍从,执掌朝政出入朝廷超过四十年,他的风采功业广为传颂,可见他前世必是一位大修行者,这毋庸置疑。他能够记起前世的事情,难道不令人信服吗。所以在阅读《楞伽》新经时,将这些因缘记录在经书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