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奉郎新差知登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借緋蘇軾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近歲學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了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爭談禪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於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过去佛陀宣说的最精妙、最真实、最究竟的教义,因此被称为佛语心品。达摩祖师将它传给二祖时说:我看中国所有的经典,只有四卷《楞伽经》能印证本心。历代祖师相传,以此作为心印法门。就像医家的《难经》,句句是真理,字字是法则。后世通达之人若能神悟其理,就能像盘上走珠、珠走盘中般圆融无碍。如果有人标新立异,抛弃传统学问认为无用,不是愚昧无知,就是狂妄自大。近来的学者各自尊崇其师,追求简便,得到一句半偈,就自以为彻悟,甚至让妇女儿童也拍手嬉笑争相谈论禅悦。高明者为求名,浅薄者为图利,这种末流风气无所不至,使佛法衰微了。好比民间医生不学经典直接用药治病,或许偶尔见效;但要准确诊断生死预后,就与通晓经典、钻研古法者不可相提并论了。世人只见他们偶有疗效,或许快过古人,就认为可以不学《难经》,岂不大错特错!
《楞伽》義輒幽𦕈,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於世,幾廢而僅存也。太子太保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淨覺。慶曆中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此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夙障冰解,細視筆畫,手迹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軾遊於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二月過南都,見公於私第。公時年七十九,幻滅都盡,惠光渾圜,而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軾乃為書之,而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為金山常住。
《楞伽经》义理深邃幽微,文字简朴古奥。读者常难以断句通读,何况透过残篇领会真义,超越文字体悟本心呢?正因如此,这部经典在世间沉寂,几乎失传仅得留存。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博胸襟证得清净觉悟。庆历年间任滁州知州时,在某座寺院偶然得见此经,捧在手中恍如重逢故物。尚未读完全卷,累世迷障如冰消融,细看字迹笔划,竟与自身手书无异。悲欣交集长叹不已,从此契入佛道,常以经首四偈阐发心法精髓。我苏轼师从公三十年,今年二月途经南都,在先生宅邸重逢。时年七十九岁的先生已消尽世间幻相,智慧光明圆满无碍,而我也饱经忧患万念俱寂。先生认为我堪受教化,便授予此经,并布施三十万钱嘱印经卷流通江淮。金山寺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提议:印施终有尽时,若刻版流传则功德永续。我遂恭录经文,了元派侍者晓机赶赴钱塘,寻良工刻制经版,永存金山道场。
元豐八年九月九日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CBETA 编码:T0670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