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科註
△第二大章正說分,為四段。初、分身集會一品,明能化主;二、業緣、業感、問獄三品,明所化機;三、如來讚歎、利益存亡、閻羅讚歎三品,明度脫緣;四、稱佛、較施兩品,明成佛因。今初,先品題。
第二大章是正说部分,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分身集会品,说明能教化众生的佛;第二段是业缘、业感、问狱三品,说明被教化的众生;第三段是如来赞叹、利益存亡、阎罗赞叹三品,说明度化解脱的因缘;第四段是称佛、较施两品,说明成佛的因行。现在开始,先解释品题。
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二品 分身聚集
△二、品文,二。初、地藏來儀;二、釋迦詔告。初分二。初、敘分身地藏。
二、章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地藏菩萨到来;二、释迦牟尼佛宣告。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一、讲述地藏菩萨的分身。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那时,百千万亿数不清、道不尽、不可衡量、无法言说的无量无数世界中,所有在地狱里化身救度的地藏菩萨分身,全都聚集到忉利天宫。
爾時者,正如來含笑放光,光雲出音,天龍鬼神同集之時。葢十方沙界分身地藏,既覩光聞音,即與眾偕來。但言不頓彰,故前後別說。非問答已竟方來也。百千萬億,數目也。震旦算經,始自黃帝。數法有十等:億、兆、京、秭、垓、壤、溝、㵎、正、載。風俗通云: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㵎,㵎生正,正生載。載,地不能載也。今四數竝明者,以億分四等: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是第四億數,乃百千萬之億。如是之數,尚難窮究,況又言百千萬億不可思、議、量說之無量阿僧祇世界中,凡所有地獄之處,一獄一分身,皆來集會。猗歟盛哉!此正顯世界難量,愈見地獄之夥。地獄既多,彌彰分身莫測,為下問答之張本。此是大菩薩不思議事,尚非聲聞、緣覺所知,況下地凡夫能測識者哉!若廣輿所載:唐至德間,有新羅國僧,曰金地藏者,渡海而來。止於直隸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嘗取巖間白土,雜飯食之,人以為異。年九十九,忽召徒眾告別,坐化函中。後三載開視,顏色如生,𢍉之骨節俱動,亦分身之一也。俱集天宮者,如心地觀經云:以身常處於地獄,非不親近大慈尊。以身常處於輪迴,非不親聞微妙法。以是因緣,諸佛子,繫心常念天人師。由是如胡麻來集,𡍫塞忉利天宮,實為敻古未聞奇特事也。
那时,正是如来含笑放光、光云传出法音、天龙鬼神共同聚集的时刻。原来十方世界的地藏分身,看见光芒听闻法音后,立刻与众同来。只是经文没有同时全部显现,所以前后分别叙述。并非问答结束后才来。百千万亿是数量单位。中原计算之法始于黄帝。数位分为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民间说法是: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就是大地也无法承载了。现在四种计数并列说明:第一种十万为亿,第二种百万为亿,第三种千万为亿,第四种万万为亿。这里采用的是第四种,即百千万的亿。这样的数量尚且难以穷尽,更何况说在百千万亿不可想象、不可计量、不可言说的无量阿僧祇世界中,凡是有地狱的地方,每一地狱各有一分身,全都前来集会。何等盛大啊!这正显示世界难以测量,更见地狱之多。地狱既然众多,更显出分身不可思议,为下文问答作铺垫。这是大菩萨不可思议之事,尚且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晓,何况凡夫俗子能够揣测!如文献记载:唐朝至德年间,有位新罗国僧人金地藏渡海而来。住在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曾取山中白土掺饭而食,人们觉得奇异。九十九岁时,突然召集徒众告别,在石函中坐化。三年后开函查看,面色如生,抬动时骨节作响,这也是分身之一。这些分身齐聚天宫,正如《心地观经》所说:虽然身体常在地狱,并非不亲近大慈世尊;虽然常处轮回,并非不听闻微妙法音。因此缘故,诸位佛子,应当心系常念天人师。所以如芝麻般密集聚集,充满忉利天宫,实在是亘古未有的奇特之事。
△二、敘業道眾機,三。初、率眾同來供佛。
第二,说明众生因缘业力的差别,分为三部分。首先,带领大众一同前来供养佛陀。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由于如来神力的缘故,各方解脱者从轮回业道中涌现,各自带领千万亿那由他数的随众,手持香花前来供养佛陀。
上以,訓因;下以,訓與。因世尊雲音普遍神通之力,故各與四方地面所化之眾而來集也。解脫有小大之別,據下不退阿耨菩提,竝是不思議大解脫耳。持香華供養者,梵語健達。此云香。準戒悳香經,有根香、枝香、華香不同。梵語布瑟波,此云華。準大品經:有天華、生華、心華不同。今持供者,期具足菩薩之道,願成就如來之香,清遠潛通,果因一契也。準十輪經:供養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將華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說,即為供養。皆所以表誠敬也。
△二、因化不退菩提。
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出供養意,所以持香華供養者,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我等,永不退轉於阿耨菩提故也。不退轉,如後;阿耨等,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三,徧也、等也;菩提,翻覺。孤山曰:極果超因云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葢果上三智也。悲華經四云:願我得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獄之身,入地獄中,與地獄眾生,說微妙法,勸令發菩提心。彼眾聞是法已,尋發菩提之心;即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常得值佛聽法,即得不退轉地。乾闥婆乃至人非人等,天龍鬼神,乃至畜生餓鬼等眾,亦復如是,皆令發菩提心。正地藏所化業道之眾,不退轉菩提之流也。
△三、至天心喜觀佛。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文分三節。初、明六道流轉,以背此覺心也。葢此覺心,是諸佛所證妙道,是眾生所迷本源。則凡夫久遠劫來,流浪生死者,由不發此心也。其流有四:一見流(三界見);二欲流(欲界諸惑除見及癡);三有流(上二界,諸惑除見及癡);四無明流(三界癡)。梵語闍提闍,此云生死。勝鬘云:生者,新諸根生;死者,故諸根滅。由此風浪,長淪生死。故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準大論:眾生有三苦:一身苦,老病死;二心苦,貪瞋癡;三後苦,獄鬼畜。於是三種苦中,求暫休息,胡可得耶!
次、因地藏獲證。此言六道眾生,在昔則萬彚沉迷,居三道而流轉;在今,則十力超悟,證三身以圓通。是誰之功歟?此皆地藏無緣慈悲無作誓願之力耳。
三、出感佛恩深。既承如來神力,得隨地藏偕來,內心深懷踊躍,外儀瞻仰殷勤。瞻者,相好,微妙看視無厭;仰者,智慧深遠,景慕有期。大論云:佛坐師子座,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悳巍巍。以此神力,感動眾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菩提。是以瞻之仰之,不能暫捨也。
△二、釋迦詔告,二。初、如來摩頂付囑;二、地藏合身領教。初二。初、經家敘通。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如來以一母陀羅臂,一兜羅綿手,遍摩所集無量阿僧祇分身地藏菩薩之頂。乃聖如意通中,轉變神力,故一臂能遍摩無量之頂,以慰勞安撫也。大論云:手中悳字縵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是此謂也。
△二、發言付囑,二。初、明已所化眾;二、付囑未調眾。初又二。初、總示化門調機。
而作是言:吾以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此言佛調濁世眾機。如賢愚經,散闍調象師言:佛世尊者,二種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謂六波羅蜜。功悳智慧,悉具足已,號之為佛。既自能調,亦調眾生。故云:我是無上調御師,轉正法論,周世界化度無量諸眾生。當知由悟心地觀,故能調伏剛強眾生。即示以四諦,教以三學;以戒調伏其身,以定慧調伏其心。既修三學,自斷二惑。輔行云:昔無信鉤,致造重罪。如狂象無鉤,不可控制。今以慚愧鉤,鉤無慚心象。故云令心調伏,捨邪歸正者。一切法高王經云: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其先悉是辮髮梵志。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文)。皆捨邪歸正,已授記作佛。此明已調伏者十中有七八矣。其有惡習深重,難於調伏者,十中猶有一二焉。如法華初開,五千起去之流;及調達弟子、螺髻梵王等。習者,習氣。正使雖斷,餘習尚在;身雖調伏,心猶未調伏也。
△二、別明分身度脫,二。初、略明。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此與地藏分身方便度生形擊。故言吾亦等。梵動經云:如來自知生死已盡。所以有身,為欲福度諸天人故。若其無身,則諸天世人無所恃怙。猶如多羅樹,斷其頭者,則不復生。佛亦如是。已斷生死,永不復生(文)。今所以分身者,正顯如來從法垂應,被大小機,現勝劣身;從一派出,有無量身,攝用歸體,不離一性。大論三十云: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捨、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悳,悉皆具得,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身滿虗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泰山,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此是身輪現通,廣設方便。即是意輪鑒機。施無謀巧用,觀十界性相。乃以口輪說種種法,令熟者脫,未熟者熟,未種者種。故大論云:釋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種種身,種種方便,以度眾生。此總示分身方便,下別明調機難易。根是根性,屬於過去。今世根性利鈍,總由宿障重輕。若約四生論利鈍者,如處胎經,佛告喜見菩薩:如我今日在母胎中,與諸十方神通菩薩,說不退轉難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地獄四生,餓鬼四生,畜生四生。於四生中,胎化二生,盡漏得疾;濕卵二生,盡漏稍遲。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濕生卵生是鈍根人。故大論云:諸佛先觀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難度;或易化,或復有遲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種種因緣度眾生。是也。若約四洲論利鈍者,如天人費氏云: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東西天下,少有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是也。準止觀:利根是法行機,鈍根是信行機。如聞一切眾生,本有佛性,當下即信,信即思修,三慧頓成,是利根人。或聞善果,勤勸成就,則是仰信此理,思惟而修之,三慧漸進,是鈍根人。大論云:若眾生欲作重罪,善教不從,以苦言諫之,雖起瞋恚,後得安隱,此正教鈍根者。善根的指菩提心。如身子輩極鈍根者,具歷五時,頓發三因授記是也。暗鈍久化方歸,如莎伽陀(此云小路邊生)等,業重不敬仰者,如調達等。大論二十六云:如死人種種莊嚴,轉轉爛壞,終不可令活。提婆達亦如是。佛日日種種教化,惡心轉劇,惡不善法日日轉增,乃至作三逆罪。又云:舍衛城中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聞不見,何況遠者。又如貧老母,無度因緣,不得見佛。若得多信,利益無窮。我佛化門調機尚爾,則知地藏分身非易。故特以己形擊,彌顯其神力之難思也。
△二、廣示,二。初、結前起後。此由眾機利鈍不同,信毀不等,故我分身度脫,是結上文。亦由眾生各各差別,故我分身現男女等,是起下文。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分身度脫者,如處胎經,佛告智積菩薩: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變化自在,無所不入。亦入於金翅鳥,亦入於龍子,亦入於魚鼈黿鼉,所化如是。故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故曰:導師出現世,非緣不降神,要度未度者,示現無為城。如來分身,可思議乎哉!
△二、普現色身。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此示眾機,關佛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動法性,而往應之。如處胎經,佛告諸來會者: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能大能小,入細無礙。或在天上,劫數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餓鬼地獄,教化無所不入。此正顯如來化身妙用也。初現男子身。男者,丈夫壯而有室也。人生不可無所事事,故取力田為男職分所當為。子者,親之枝也。子有生義,天開於子,靜極而動也。次現天龍,悲華經云:若有眾生事摩醯首羅天,我願化身如摩醯首羅;事八臂者,化為八臂天身;事日月梵天,亦化為日月梵天,而教化之,令住善法。智論云:如菩薩本身,曾為大力毒龍。又龍王名馬堅,是大菩薩,以本願故,生於龍中。次現神鬼身,如穢跡大權神王、大力明王等。如現大鬼伏曠野鬼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此現依報度人。如悲華經云:佛因中為救閻浮提人民饑餓,思惟捨身體血肉。中路有山,名水愛護,自投其身,即成肉山,高一由旬,乃至高千由旬(云云)。天帝,如昔為帝釋,與羅呵阿修羅戰,以慈忍力勝之。昔為梵王,坐度樹下成道,梵名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此云轉輪王。施設足說,金銀銅銕輪,應別如其次,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準處胎經,無數阿僧祇劫,作大梵、帝釋、輪王,各三十六返,所度眾生無墮二乘、惡趣。)迦羅越翻居士,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凡多積財貨,居業豐盈,皆受此稱。國王,粟散王也。諸侯所封之地曰國,从曰,而加或其中,以明各有分地世守,毋相侵也。王者,三才之主,从〡(音輥,一之轉也),貫三,立天地人之道也。如大光明王捨頭,月光王捨眼,迦尸王破胸出心,堅意王捨手等。宰,主也,烹也,調和膳羞之名。周禮冢宰,能調和眾官,故名宰。輔者,兩傍夾車木。朝堂有四輔官:左輔、右弼、前殿、後丞,所以主宰群辟,夾輔王化。如周官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云:惟茲三公,論道經。佛曾作劬嬪大臣,分閻浮提為七分息諍。官者,宦也,公也。屬者,官僚部曲也。群辟之職,統於三公。漢魏已來,三師皆開府置寮屬也。已上皆未受道者。此下皆受道之機: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淨名疏翻除饉。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尼者,女也。大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應次比丘。優婆塞、優婆夷,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鄔波斯迦,云近事女。謂親近承事諸佛法故。
阿羅漢,翻殺賊、應供、不生。若阿(音䟦)云應真。瑞應云:真人。盡以無生。釋羅漢也。聲聞等,如前。而以化度句貫上諸文。非但佛身句,反顯不一,謂豈止佛身獨現眾機之前。隨其所感,普現色身。寶雨經云:如來成就無量色身,若諸有情,應以如來色身而教化者,如來即能於一剎那(名極少時極少),或一臘縛(即迦羅,一千六百剎那名一迦羅),一牟呼栗多(六十迦羅名莫呼律多),各各於彼有情之所,示現如來色身之相。若應見種種別類有情身相,如來即於一剎那,乃至示現種種別類有情色身之相。正今文之謂。皆是諸佛神智所感也。
△二、付囑未調眾,二。初、勅觀累劫度生。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此佛自言於菩薩地,三大阿僧祇劫,勤苦無量。大經云:我於往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為汝等故,無量劫中,捨身手足,頭目髓腦。疏云:夫身命者,誰所不重。吾輕生忽死,經無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髓腦非喻。況復妻子國城,捐棄無量,如是恩悳,但為汝等放逸無慚,繫在囹圄(上音陵,領也。下音語,禦也。言領囚禁禦也),不得解脫,豈非累劫勤苦,端為度說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如央掘魔羅,受邪師教,佛以神力化之,即捨出家。梵王讚云:奇哉!調御天人師、如來,善調央掘魔。譬如毒蛇見呪師,吹氣放毒不怖畏。是也。罪苦,大論明二種:杖楚寒熱等名身苦,餘殘名心苦。諸聖人以智慧力,無憂愁嫉妬瞋恚等心苦,有老病饑渴寒熱等身苦(舍利弗風熱苦,畢陵伽婆蹉眼痛苦,羅婆那䟦提痔病苦),於身苦中亦復薄少。如人知負他債,償之不以為苦;凡夫人不憶負債,故身心俱受現苦,後世復有三塗之苦。故云罪苦眾生。
△二、令憶天宮付囑。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初四句指上業重之輩。隨業等,五母子經云:世間人不知有後世生,但言死耳。作善自得福,作惡自得殃,入惡道中,悔無所及。魂神空去,隨其施行,業報受苦,如影隨形。是也。汝當下,正申付囑。謂我滅後,此輩墮落受苦時,汝當思憶想念,吾疇昔在忉利天宮,親蒙世尊殷勤叮嚀,付囑於我,令娑婆世界第十小劫彌勒出世成道已來,中間或曾受化,或未受化,悉使解脫惡道,永離三塗八難之苦。機緣成熟,遇佛授記。自應拳拳服膺,不致失墜也。
彌勒,西域記云:梅哩麗耶,唐言慈氏。因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樂),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彌勒下生經云:彌勒成道已(準處處經云:彌勒未下若當來下,餘有五十億七千六百萬歲),無量千萬億眾生,見世苦惱,皆於佛法中出家。彌勒見諸大眾,作是念言:是諸眾生,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求付我,我今受之。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今至我所。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然後為說四諦,聞者同時得道。時華林園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故處胎經,佛告彌勒云: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者,一稱南無佛,皆得成佛道。是也。梵語和伽那,此云授記。聖言說與名授,果與心期曰記,即初住之應記也。此皆我佛於天宮付囑地藏,以待彌勒出世之人爾。
△二、地藏合身領教,二。初、地藏正領;二、如來讚喜。初分三。初、敘合身宗本。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
十輪經云:安忍不動,猶如大地。今地藏大士,發願於塵沙劫前,受囑於彌勒道後,忍斯濁穢,化度泥犁,其猶地乎。合分身為一形者,一為諸身之本。故合末以宗本。此由地藏行般若時,修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變一身為無數身,無數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然亦不著是如意神通,以自性空故,離故,無生故,無有住處內外大小。以禪定力,疾遍諸身,還復亦速。長阿含十二,舍利弗云:神足證者,隨三昧心,作無數神力,變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合為一身,稱是神力者,卑陋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賢聖之所修習。於諸世間,愛色不愛色,二俱捨已,修平等護,專念不忘,斯乃名曰賢聖神足(文)。小乘尚爾,況大菩薩乎。一月影臨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正分身合身之旨。
涕淚哀戀有四意:一悲六道造業不悛,二悲眾生剛強難化,三悲如來慧日將沉,四悲天宮付囑事大。故知涕淚哀戀,誠有不得已也。
△二、申化事受旨,二。初、佛引使獲通慧。
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
此地藏自陳所獲通慧,與佛通慧形擊。謂吾之通慧,乃久遠劫來,蒙佛接濟引掖,使我獲得,即佛之通慧也。今付末世眾生於我,自應如佛接引於我而接引之。令其亦獲此通慧,正我分內事,自應仰攀玄根,俯提弱喪者矣。
△二、化身沙界利生,二。初、分身度人。
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此中文含二意:分身沙界,明不思議神力;度人證果,明不思議智慧。神力、智慧,乃分身度人之本也。十輪經略云:此善男子,成就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就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乃至或作地獄獄卒,諸有情身,現作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云云)。故大論云:具足神通者,於十方恒沙世界中,一時能變化無量身,供養諸佛聽法,說法度眾生。是等除佛無能及者,是為末後身菩薩,故能廣度多人,歸敬三寶。歸以返還為義,令其返邪歸正;敬以專誠為義,令其去妄歸真。三寶乃却惡之前陣,入道之初章,越苦海之舟航,到涅槃之要道,故須歸依。永離等,則二種生死俱斷,五住煩惱盡亡,三悳秘藏同圓證矣。五母子經云:拔其根株,便可得脫,如人不種,但當泥洹。泥洹,快樂是也。
△二、小善獲利。
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佛法中為善,有勝劣不同。今所為者,善之劣也。一毛甚輕,一渧極少,一沙甚微,一塵極小,毫髮許善之更輶矣。然我亦令脫生死,獲大利也。賢愚經,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於三寶福田中,種少少之善,得無極果。此正會人天之小善,歸廣大之一乘,即同法華徧開六道,低頭舉手,彈指散華,本是人天之福,今開即是緣因佛種,使獲大利,復何疑哉。
△三、慰世尊勿慮。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慰勿慮者,明己能任事也。葢謂一切煩惱,六十二見等,皆是如來之種。即一闡提人,亦不斷性善。儻遇法緣,善根復發,一善若起,萬惡全消。譬星火燒萬頃之薪,七毒喪多人之命。如十輪經云:隨所住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造作十惡業道。有能志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者,一切煩惱,悉皆消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悳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不復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憂慮也。
△二、如來讚喜。
爾時,佛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地藏既領囑慰佛,如來即讚善助喜。雙讚善哉者,一以能體佛心,敬承嚴命;二以分身利物,毫福不遺。所以喜之者,以遂我心,滿爾願也。廣度兩言,我佛縱許之辭,亦自知其時耳。若普曜經云:不處生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決(文)。是則地藏久矣證大菩提,何待廣度將畢耶。
地藏菩萨领受佛陀嘱托并得到安慰后,如来随即赞叹他的善行,为他感到欢喜。之所以双重赞叹"善哉",一是因为他能体察佛心,恭敬承担庄严使命;二是因为他分身度化众生,连最微小的福德都不遗漏。如来欢喜的原因,是地藏菩萨的行为既满足了佛的心愿,也圆满了他自己的誓愿。"广度众生"这句话,既是佛陀给予的肯定,也表明地藏菩萨自知度化众生的时机。正如《普曜经》所说:既不执着生死轮回,也不住于涅槃寂静,当下便能证得菩提智慧。这说明地藏菩萨早已证得无上菩提,何须等到广度众生的事业将要完成时呢?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科注卷之一
CBETA 编码:X038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