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科註
△二、示業感差別。先品題。
第二,说明业力感应的不同。首先是品题。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阎浮提世界众生的业报感应品第四
品題見綸貫第。閻浮樹乃南洲樹王,故載考之,以備觀覺。長阿含云:所以名閻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由閻浮樹故,名為閻浮金樹。有五大柧(音姑,木四方為棱,八棱三棱為柧),四面四柧,上有一柧。果大如摩伽陀國一斛之甕。摘其果時,汁隨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東柧果,乾闥婆所食;其南柧者,七國人所食。一、拘樓(此云不正叫),二、拘羅婆(云叫喚),三、毗提(云不正體),四、善毗提(云賢),五、漫陀(云善賢),六、婆羅(云牢),七、婆梨(云勝)。西柧果,海蟲所食。北柧果,禽獸所食。上柧果,星宿天所食。觀佛三昧云:閻浮提果,無以為譬。其形團圓,滿半由旬。婆羅門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壽命一劫。凡夫食之,得四沙門果,三明六通,無不悉備。立世阿毗曇云:此樹生在閻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是樹株本正洲中央,從樹株中央取東西角並一千由旬,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久住不彫,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無瘤節。五十由旬,方有枝條。樹身徑刺廣五由旬,圍十五由旬,枝橫出五十由旬,中間亘度一百由旬,周圍三百由旬。其果甘美無比,其核如世間閻浮子大,上有鳥獸之形。根悉金沙所覆,春雨不漏,夏則不熱,冬無風寒。乾闥婆及藥叉神依樹而住。然穢樹之名,前已略釋,今更解之。立世云:一人乘通欲行至閻浮提樹,辭佛北行,經過七山,至第七金邊山,登山頂,向北聳身遠望,惟見黑暗,怖畏而返。佛言:此黑暗色,即閻浮樹(此取黑暗為穢)。又其果香氣,能染人心發顛狂(此取染污為穢)。長阿含云:何緣月有黑影,以閻浮樹影在於月中,故月有影。豈非月宮本自光明,因樹故,現黑影。穢樹之名,得非取此義乎?準今兩處所釋,則庶乎其不差矣。故載詳出,請證諸賢。
品题见纶贯第。阎浮树是南洲的树王,所以详细考证,以供观察体会。长阿含经说:之所以叫阎浮,是因为树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因为有阎浮树,所以称为阎浮金树。树有五根主干,四面各一根,上面一根。果实大如摩伽陀国一斛的瓮。摘果实时,汁液随即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东面主干的果实,是乾闼婆吃的;南面主干的果实,是七国人吃的。七国分别是:拘楼、拘罗婆、毗提、善毗提、漫陀、婆罗、婆梨。西面主干的果实,是海虫吃的。北面主干的果实,是禽兽吃的。上面主干的果实,是星宿天吃的。观佛三昧经说:阎浮提的果实,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比喻。它的形状圆润,足有半由旬大。婆罗门吃了,就能成仙,具备五通,寿命长达一劫。凡夫吃了,能证得四沙门果,三明六通,全部具备。立世阿毗昙论说:这棵树生长在阎浮提地的北边,在泥民陀罗河的南岸。树的根部正对洲的中央,从树干中央到东西角各一千由旬,生长完备,形态可爱,枝叶相互覆盖,长久不凋,依次覆盖,高一百由旬。树根粗壮笔直,完全没有瘤节。五十由旬以上才有枝条。树干直径五由旬,周长十五由旬,枝条横向伸展五十由旬,中间跨度一百由旬,周围三百由旬。果实无比甘美,果核如世间的阎浮子大小,上面有鸟兽的形状。根部全被金沙覆盖,春雨不漏,夏天不热,冬天没有风寒。乾闼婆和药叉神依附这棵树而住。至于秽树的名字,前面已经简单解释过,现在再进一步说明。立世论说:一个人凭借神通想到阎浮提树那里,向佛告辞后向北走,经过七座山,到第七座金边山,登上山顶,向北远远望去,只看见一片黑暗,因害怕而返回。佛说:这黑暗的颜色,就是阎浮树。另外,果实的香气能染污人心,使人发狂。长阿含经说:为什么月亮有黑影?是因为阎浮树的影子映在月亮上,所以月亮有黑影。难道不是月亮本身光明,因为树的缘故,才显现黑影吗?秽树的名字,难道不是取这个意思吗?根据现在两处的解释,应该差不多没有差错了。所以详细列出,请各位贤者验证。
△次品文,二。初、地藏重述付囑;二、當機王問大願。重述中,二。初、大士述事;二、如來示意。初又二。初、述;二、慰述。中二。初、昔承佛力分化。
接下来是次品文的第二部分。首先,地藏菩萨再次讲述佛陀的嘱托;其次,提问的国王询问大愿。在重述部分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大士叙述事情;其次是如来示意。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先是叙述;然后是安慰叙述。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过去依靠佛力分化众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徧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那时,地藏大菩萨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我依靠佛陀如来的威德神通之力,能够分身遍布百千万亿世界,救度一切承受业报的众生。如果没有如来大慈悲力的加持,就无法施展这样的神通变化。
聖母纔問無間獄竟之時,而地藏復重述者,葢前付囑事猶未盡,而聖母即問獄報,正針線貫攝。今更復述,俾義理錯綜。世尊復示性識無定,以致五道輪轉,尤見前文業感無間,義意連屬。由此二品,鉤鎖如環,不可杜斷。故於業緣之後,業感之前,重述以起下文也。
圣母刚问完无间地狱的情形,地藏菩萨又再次重述,是因为前面交代的事情还没有说完,而圣母紧接着询问地狱报应,正好形成前后呼应。现在再次重述,使得道理更加错综交织。世尊又开示众生的心性意识变化不定,导致在五道中轮回流转,更能与前文所讲的业力感召无间地狱的道理相衔接。由于这两品经文前后关联,环环相扣,不能强行割断。所以在讲完业缘之后、业感之前,特意重述以引出下文的内容。
先正述佛力分身,威即四無畏,神即六神通,力即十力。佛十力之智內充,故對外緣無恐,廣起神通,化度眾生,此是諸佛法,菩薩未得,今亦能分身沙界,皆如來慈力所與,非己之能,故曰我承等。然分身救拔眾生,是四攝中同事攝,由菩薩法眼,明見眾生根緣,隨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霑益。因是生親愛心,故能救拔業報。下反顯己力難化。如大論云:諸菩薩修苦行事,難辦難成故,欲懈怠。佛安慰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故言若非如來大慈之力,即不能作如是變化。更移互換曰變,無而歘有名化。此是一切行禪中,無記化化禪,能現八種變化: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七、能動地,八、隨意所作。亦名八自在我。此由菩薩善住和敬之法,與一切猶如水乳,欲生物希有之心,故現大神通力。如化人所作化事,本無有實。故大品云: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辟支、菩薩、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若不生不滅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以一切平等故。今言作變化者,依生滅隨情說耳。
先前正确地阐述了佛的分身之力,威势即是四种无畏,神通即是六种神通,力量即是十力。佛的十力智慧充满内心,所以对外境无所畏惧,广泛施展神通,教化救度众生,这是诸佛的法门,菩萨尚未证得,如今也能在恒河沙数世界分身,这都是如来慈悲之力所赐予,并非自身能力,所以说我承佛力等。然而分身救拔众生,属于四摄法中的同事摄,由于菩萨的法眼,能清楚看见众生的根器因缘,只要有人心生欢喜,便分身散影,普放光明,与他们一同行事,使各自都获得利益。由此生起亲爱之心,所以能救拔业报之苦。下文反衬显示自身力量难以化度。如《大智度论》所说:诸菩萨修习苦行之事,因为艰难难成,容易产生懈怠。佛陀安慰说:不要疲倦厌弃,应当勤奋精进,修习这十力,必得无量果报。所以说若非如来大慈之力,就不能作这样的变化。改变转换称为变,无中忽然生有称为化。这是一切行禅中的无记化化禅,能显现八种变化:一、能化现微小,二、能化现广大,三、能化现轻盈,四、能化现自在,五、能化现主宰,六、能化现远达,七、能震动大地,八、随心所欲而作。也称为八种自在我。这是由于菩萨善于安住和敬之法,与一切众生如水乳交融,为了让众生生起稀有难得之心,所以显现大神通力。如同幻化之人所作的幻化之事,本来没有实体。所以《大品般若经》说:一切法皆是幻化。在这些法中,有声闻法变化、辟支佛法变化、菩萨法变化、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唯有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涅槃,不是幻化之法,因为一切平等无差别。现在所说的作变化,是根据生灭现象随顺世俗而言。
△二、今蒙佛囑度生。
第二,如今蒙佛嘱咐度化众生。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
如今我再次承蒙佛陀嘱托,在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要救度六道众生,使他们得到解脱。
今字,與無央數劫叫應。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彌勒之姓。淨名疏云: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準下生經云: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則阿逸多是姓,審矣。
现在的字,与无量劫相呼应。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是弥勒的姓。《净名疏》说:有人认为阿逸多是名字,既然没有亲眼见到原文,不能确定。根据《下生经》说:当时修梵摩就给儿子取名,叫作弥勒,那么阿逸多是姓,这是明确的了。
△二、慰。
其次,安慰。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唯,𭙲速之辭。今佛不喚,何須速𭙲?乃西域口辭也。
△二、如來示意,二。初、生性無定;二、汝既畢是下,汝願度罪。初分三。初、法示。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初句是付囑本。解脫有二:若云得阿羅漢者,諸泥犁道皆為閉塞,小乘解脫也;若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大乘解脫也。性識下,釋未脫之由,以性識無定故。無定者,無堅住之定性。四自侵經云:學者猶豫,心不專恒,或進或退,故使迷惑,往來不絕,是也。惡習下,釋所以。習者,熏習。占察云:眾生以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文)。由惡習熏則造殺盜等惡業,則結三途惡果。善習熏,造施戒等善業,則結人天善果。惡因略果,善果略因。長阿含云: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卑貴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此示由惑造業。業是心思,身口以心為主。故經云: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以依心故,善惡業成。
結者,惑業相資,如巾挽結。若欲解之,必抽中心。故忠國師云:迷時結性成心,悟時釋心成性,得本之言也。為善二句,正明無定。以善惡業皆逐境生。善心生,則種種善法生;惡心生,則種種惡法生。故密嚴經云:阿賴耶識從無始世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繫,輪迴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境界。葢由真如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故輪轉五道也。大論問: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部別不同,或言五道,於佛經迴文說五。或言六道,於佛經迴文說六。今言五者,如佛說五苦章句經云:三界五道,生死不絕,凡有五苦:一曰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餓鬼苦,五曰地獄苦是也。如是五道,如汲井輪轆轤上下,故言輪轉。葢善惡業相,無能轉者,於億千萬世,隨逐不捨,如債主隨人。得因緣具足,便與果報。令五道中受生,駛疾於箭,故言暫無休息,動經塵劫。
迷惑障難者,迷惑指十使,以十使中,五利使屬見;五鈍使屬思。因此十使,令人起見起思,昏迷惑亂也。障,即三障。難,即八難。由無始時來,流轉生死,不能斷漏,得出世果,致令十使煩惱,能障四真諦理。復造業障,障出世法。業成招苦,報生八難,經塵劫而難出矣。故正法念云:三界如輪轉,業繫輪不斷,是故捨愛欲,離欲得涅槃。各宜聞此而思修之矣。
△二、喻顯。
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魚譬五道,網譬三界,長流譬業果,脫入等譬生死輪轉。魚乃水族之動物,正喻眾生性識無定。群魚貪食,而遭密網。眾生因愛,而入魔網。日明菩薩經云: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几。四自侵經云:身若畵瓶,內滿不淨。不知內外身當歸盡。常以彩色脂粉莊嚴,自謂端正,顏貌無雙。斯等之人,羅網所纏,莫能觀身。故大論云:婬羅彌網,人皆投身。此由業感果,以對苦諦。
將是長流,將,隨也;是字,指阿賴耶識。以此識中,善惡種子,熏其現行,令造善惡業果,連綿不斷。亦如魚隨長流,去而不返。故唯識云:如瀑流水,上下魚艸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續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與作意、觸、受、想、思五心所,恒常相應。)此由惑造業,以對集諦。光明文句,亦以水對集。以水體潤生,如集能資苦。長流者,一業若成,罪無邊際,百千萬生,受報不盡也。脫入暫出,從三塗而升出人天;又復遭網,從人天而復墮三塗。故五苦章句云:三惡道者,是為一切眾生之家,暫得為天,暫得為人,譬如作客。作客日少,歸家日多。學者思之,勉力精進,可得脫苦,正斯謂也。
△三、合明。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佛言: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世間有樹,名優曇鉢,但有實,無有華。如來出世,乃有華耳。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信不還,具聞法經,遇如來世,此皆宿行履福德人,從明入明,尋如來跡,累行不止,會於道場,無毀其根,亡失前功,一失道意,動有劫數。故如來憂之念之。葢佛觀大地眾生,猶同一子,憂其性識無定,重結善惡業果,念其暫出人天,復遭三塗密網,故我殷勤付囑救護解脫也。
△二、汝願度罪。
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罪輩,準上文,通指五道。吾所憂念者,端為是輩。汝既畢願度之,吾復何憂何慮焉。問:諸天清升,精修禪定;七眾端肅,恭秉律儀,何亦名罪輩耶?答:天上亦有諸苦,同是輕報泥犁。又人中不學解者,恒迷道法,雖修諸善,不除邪報。故俱舍論云:在家由取五塵,故起鬬爭;出家由取諸見,故起鬬爭。成論云:若人持戒,取為清淨,名戒取結。即謂所取以為真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此二是出家人鬬爭根本。又戒取是出家人縛;諸欲是在家人縛。是則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果,故名隨苦,非真道法。愚人多迷,妄執生罪。準此,罪輩奚辭。故知內教七眾,有執俱非;外道六師,無著皆正。若了諸法原空,一真本寂,入平等門,遊無為舍,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則罪輩之名,何有於我哉。
△二、當機正問誓願,二。初、自在問累劫發何願;二、天王問何更立誓願。初二。初、以地藏各發何願問。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初敘名定自在王者,此大士,人中之龍。世間有愛,皆遠離之。繫縛解脫,諸漏已盡。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於定自在,名定自在王。白佛下,正問,適聞世尊,謂地藏菩薩畢是往願,累劫重誓,不審於累劫中,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於大會中,詞不置口而讚歎耶。唯願下,請說累劫之願,願略舉之。佛說法有廣略二門,今請略說也。
△二、約眾生業感發心答,二。初、誡聽許說。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誡以諦聽善思者,佛法洪深,願門廣大,唯信力能受。大論云: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踊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以諦聽善思能成三慧也。下許說。一切諸法,本不可說,不生不滅,法如涅槃。今以因緣故,為分別而解說之。
△二、騰昔願事,二。初、正明昔願利益;二、定自在王下,結顯神力通經。初二。初、述昔誓願;二、示今利益。述願中二。初、小國王所發願;二、復於過去下,光目女所發願。初分三。初、述王佛劫號。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初敘劫久遠。爾時下,舉佛名号。号,古从口从丂(音考)。若加虎,音毫。虎之怒聲,又大呼也。號,咷也。今古積譌,殊難改矣。梵名薩婆若多,般舟名薩雲,秦言一切智相。以一心中得三智故。既得如實智慧成就,則乘此來成正覺,故名一切智成就如來。
應受諸天世人最上供養,名應供。正,名諸法不動不壞,徧,名不為一法二法,以悉知一切法無餘不盡,名正徧知。明,謂三明,如後;行者,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身業口業清淨隨意行,名明行足。如先佛所去處,佛亦如是去,第一上升,永不復還,名善逝。解,即是知,知世間眾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解。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為無上,以無所斷,名無上士。佛能調伏眾生,善護根門。長阿含云:善御六觸,護持調伏,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御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若云調女人,則不尊重,故名調御丈夫。佛度餘道眾生少,度人天眾生多,故名天人師。一切智慧成就,知眾生非眾生,數常無常等法,故名佛。具上十號,世所共尊,故名世尊。壽命六萬劫,清淨國土勝應之佛壽歟。然約時數,劫有四種:一、別劫,二、成劫,三、壞劫,四、大劫。若更舒之,別有六劫:一、別,二、成,三、住,四、壞,五、空,六、大。若更束之,則有三劫:一、小,二、中,三、大。从人壽十歲漸至八萬歲,經多時,八萬歲又漸減至十歲,為一別劫。(對總名別,即增減劫。)小即別劫,中則成壞隨一,大則總成與壞,合八十別劫為一大劫。今云六萬劫,應例同極樂佛壽長遠,不當依此土三劫定判。然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耳。
△二、騰昔王願事,二。初、敘二王友善。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隣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賢愚經云: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非譬為比,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虗空。由出家故,畢成佛道。大師明四種出家: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觀行出家),四、形心俱出,能見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昔王正第四人,故能成佛。㕛者,合志也。志合,則交相助益。故取上下二又,以見協力之意。同行二句,正釋㕛道,志同道同也。十善,十惡之反。凡四輪王,俱以十善,化民成俗。以十善,乃生天之本。今小王同行十善,均有普慈之心矣。事佛吉凶經云:十惡怨家,十善厚㕛,安神得道,皆從善生。有能守信,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故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如是饒益黎民,不失仁王之化矣。
△二、述二王發願,二。初、出願本。
其隣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人民,國之本也。民,眾生也。天地生人之初,其外樸野,其中真純,人各全一混沌。開天之天,是為天民。開而之人,凡民也已。故曰人民。眾惡,即具造十惡業,大與十善反也。事佛吉凶經云: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恒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若疾病者,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此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死入泥犁,被拷掠治,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故。二王商議計校,畢竟如何廣設方宜便巧之法,救此眾惡之民,不失君師之化也哉。
△二、正發願,二。初、一王自先成佛;二、一王先度眾生。原作二科,今合釋者,取文便也。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大論云:成就眾生有二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功德者。正二王發願之旨。以成佛乃度生根本,能廣化道,故願成佛。故經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福樂饒益,佛世尊也。故先自成,方能度是惡輩,皆入滅度,使無遺餘。此正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王作念,自未得度先度眾生,方是菩薩發心。豈應先為己耶。如大論云:佛說我以清淨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隨善惡業,受諸果報。我今應先度脫罪輩,令其得無上涅槃之樂。寧使長在生死,誓終未願成佛。此正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於赴難。故二王發願,似有不同也。
△三、結二王今古。
佛告定自在王: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人王發願成道,如執券取物。故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驗此國王,其洵然矣。然塵沙劫事,宛如今日者,乃是佛眼無法不知,無事不見也。
△二、光目女所發願,二。初、述佛號劫壽。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
佛出世者,以今釋迦,例同古佛。如因果經云: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生兜率天,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觀生熟與未熟,二、觀時至與未至,三、觀何國處中,四、觀何族貴盛,五、觀過去因緣,誰為父母。觀已,下生。以今揆古,亦猶然耳。清淨蓮華目,三十二相之一。如寶女問佛:如來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是相,遍布於體?佛云:如來瞳子如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麤暴志,心性和順故。彼佛即以所得之相,以立其名。所謂面如淨滿月,目若青蓮華。葢報佛稱為淨滿,諸惡都盡,眾德悉圓,故得天然妙目如清淨蓮華也。
△二、騰羅漢度生,二。初、敘昔願事;二、結會古今敘事。中二。初、罪母墮苦;二、孝女發願。初又二。初、舉能度羅漢。
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
像法居正末二法之間,乃塔寺堅固之時。以惟修有為福事。乃下文塑畵形像之伏案也。羅漢,因名乞士,果成應供。一切法高王經云:四行四得,八富伽羅,應受世間天人供養,合掌恭敬,無上福田。故長阿含:堅固念轉輪王告太子云:汝土境所有沙門,履行清貞,功德具足,獨到涅槃,仁惠無厭,衣食知足,持鉢乞食,以福眾生故。言福度眾生。
△二、述所遇孝女,三。初、出名。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
如來既已滅度,羅漢次第教人,化惡為善,革凡成聖。字言光目者,準靈樞經: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睛同)。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葢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然目能發光者,以藏府之精,皆秉受脾土。脾為諸陰之首,目乃血氣之宗。故脾虗,則五藏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今聖女既能孝順二親,恭敬三寶,自然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真精、滋目之液,光發異常。若約法論。目表定,光表慧。因定發慧,慧光注目,立此嘉稱也。設食供養,食乃眾生之外命,人持飯食施人,有五功德令得道:一、施命,二、施色,三、施力,四、施安,五、施辯,是為五福。若施羅漢,福百倍矣。如那律昔以一飯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無貧之報,又得道果,故須供養也。
△二、問願。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佛世應供常儀,食竟必問所願。如迦葉問貧母言:母今意中所願何等?世間豪富、轉輪聖王、及四天王、釋梵諸天?若復欲得須陀洹果,乃至三佛者,悉可得果其願,是也。
△三、白事,二。初、孝女陳事。
光目答言:我以母兦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兦者,去也,不存也。從入從乚(音隱),謂入於隱處也。然母兦資福,乃孝子正事。父母生我身,依斯乳哺長大成人,此恩此德,歷劫難酬。涅槃經云: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於畜生。今光目女欲知母託生之處,可謂知恩得本,越度恒情矣。
△二、羅漢入定,二。初、述定中見母。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
愍其為孝倍常,故為入定觀母。見字屬上句末,顯能觀之慧眼,女母乃所觀之苦境。此準大師釋法華,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偈,擘見字屬上科云,明佛有能見眼,六道眾生明所見五濁。彼經五字伽陀,尚擘下字屬上。況今一連之文,寧不作此讀耶。不然即以觀見二字為下句首,尤通以智境合明也。極大苦者,無間大地獄也。問:準大論,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不受一切法。慧眼不能度眾生,無所分別,故生法眼。今羅漢慧眼了知空寂,如何能見其母受苦耶?答:慧眼知空,謂於境不著,豈如生盲,全無所見耶!故大品云: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是為慧眼淨,明文可據也。況乃因次教化,已有菩薩出假之意。葢阿羅漢既與別教十行同除四住,自能進斷界內塵沙。故四明云:亦有法緣慈悲,隨世利物也。
△二、述出定問答,二。初、問行業。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作者,造作。如佛所說,三界五道罪垢苦惱,不離於作。一切無橫,非天授與,乃自作而自受也。行以遷流為義。五陰中心所法。因過去無明之惑,起於三業,造作諸法,名為行業。業成報現,故在惡趣,受極大之苦也。
△二、答所習,二。初、述事求救。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惟好食噉魚鼈之肉。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煑,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所習,指習性、習氣。惡習種子內熏現行,轉習於惡矣。下明作業。惟之為言,獨也。好者,愛而不釋也。女子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今光目之母,獨好食噉魚鼈之子,而情有所不能釋也。埤雅云:鼈以眼聽,穹脊連脅,甲蟲也。一名神守。(鼈滿三百六十,龍為引飛出水,內鼈則不去。)古今注,名河伯從事。(會稽陶歇菴放生詩,有「從事愁見拘,波臣苦遭蕩」之句。)詩云:炰鼈鮮魚,謂鮮魚中鱠者也。炰鼈膾鯉,言熟則有炰鼈,腥則有鱠鯉也。光目之母,習好於斯乎。此明殺生,下明食法。惟好魚鼈之子,炒煑恣食,則令子母俱亡。然母命是一,子之命不知其幾幾矣。自有家至死,習以為常。所殺母子之命,非可計算,故云千萬復倍。此乃博求眾命,以資一膳,不惟忍心,亦且損福。東坡云:刀𠠪(音彎,削也)魚鼈,以為饈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周顒云:性命之於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賖。此皆仁人痛怛之詞也。情者,天真感物,發動性之欲也。人欲不可謂之情,氣質妄動,則遁天倍情。人常拘檢,猶恐放之。儻一縱恣,不可遏絕矣。故傅大士云:獨自情,其實離聲名,推檢四運并無生,荊棘叢林何處生。可謂善制妄情,而循天真也已。尊者下,求慈救。謂我母既業深罪重,受此大苦。今懇尊者慈悲憐愍,畢竟如何哀矜而救拔之。
△二、方便度脫,三。初、念佛塑像。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畵形像,存亡獲報。
念佛塑像,即哀救之法。心所主持曰志。从心从止,像深沉堅定之意。實德曰誠,性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不誠,是為自壞,折却性命之根,崩陷吾天地也。从成,立意直指人真心。復从言者,以散吾之誠,莫如言之漏泄天元。修詞立誠,無事不實,發於言行,皆吾誠之運,致一之功也。
念清淨蓮華目如來者,正所以吐邪倒之根,拔貪瞋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見佛之果。故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故教令稱本師佛名也。塑畵形像,埏土象物曰塑,繪施五彩曰畵。如優填王問佛言: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乃至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當得成佛,入泥洹道。今故勸行二事,令存亡獲報也。
△二、畵像供禮。
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畵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畵像供養,人所易行。即捨所愛,人所難作。今既捨愛畵像,恭敬泣禮,藉佛救母,以道報親,純孝之心,照耀千古矣。
△三、夜夢見佛,二。初、孝女見佛告語;二、罪母托生婢家。初又二。初、女見勝相。
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曜,如須彌山,放大光明。
夜夢佛身者,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戱笑,福不唐捐。故孝女捨愛畵像,悲泣瞻禮,佛即現身,復放光明。至人應感慈赴物機,色相光明夢慰悲懇。準善見律,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見山崩飛空、虎狼賊逐等);二、先見夢(晝見黑白男女,夜剋夢見);三、天人夢(天人現善惡夢,令人得善惡事);四、想夢(前身或有福罪障,今現善惡夢)。前二不實,後二真實。今是後二夢也。出生菩提心經云:若有夢見佛形像,諸相具足莊嚴身,眾生見者應歡喜,念當必作調御師。今光目所夢,豈非純以出世大孝,感格第一義天,致斯瑞應耶!金色等者,大須彌東面,及小須彌七山,純是黃金。佛身晃曜,亦如彼山,更放光明,色相愈妙矣。
△二、佛告生處。
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饑寒,即當言說。
夢佛身放光告母生處,絕奇之事矣。生汝家,慰其生處;即言說,潛示求救也。
△二、罪母托生婢家,二。初、生後求救。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
文分三節,初述敘生緣。生死下,述訴苦境。蒙汝下,述謝求救。婢子者,奴婦所生之子也。梵名駄索迦,此云奴。說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婢,女之卑者。長阿含云:生子墮地能言,故名聲王。如今初生有能言者,人皆怖畏,名為可畏。今小兒生三日,即稽首泣告,亦事之變怪也。佛力使之,令不昧宿緣耳。生死二句,情理慘淡。昔賢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業緣十惡之因,果報三塗之處。十地論云:殺得三果:一、異熟果,謂三惡道。二、等流果,謂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謂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樹提經云:何物最穢濁?生死最穢濁。何物落地獄?十惡落地獄。自作自受,無代受者。經云:作是得是,皆行所致,無橫與者,其事明白,故總傷歎之。
久處暗冥者,五苦章句經云:但坐慳貪食,故墮黑繩城。銕圍兩山間,窈窈何冥冥。神識墮其中,不覩日月精,展轉不相見,但聞叫呼聲。是也。自別等者,自從也。無常偈云:親知咸棄捨,任彼繩牽去,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惡業墮泥犁,造業苦切身。故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矣。蒙汝下,先敘福力脫過去罪,後方求救脫將來苦。福力,即稱名塑像,脫獄受生,下賤短命,重業輕報,更落惡道,餘殃未盡也。梵名薩拘盧楴,此云賣姓,即下賤人。四人出現經云:或有人生卑賤家,及餘貧賤家,無有飲食。雖復得食,臭穢難甞,生如此家,彼身口意行惡故也。短命者,世壽有三品:下方六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今下壽猶減,非短命而何?命者,準大集:歌羅邏時,即有三事:一命、二煖、三識。出入息者,名之為命。此識之種,即是命根。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今既生下賤,又復短命,更落惡道,三果備集,豈不苦哉!故即求計脫免也。
△二、審問業行,二。初正問本罪;二、轉徵獄報。初又二。初、以作何行業徵。
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
先敘事既聞上說事實情真,審知是母,無待更疑。故聲塞而哽咽,號泣而悲啼也。既是下,徵問既說文訓已,已是我母,合知本所造罪矣。載審問者,恐詿譌耳。
△二、以殺罵受報答。
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
先直答本業受報,惟以殺生、毀罵身口二業,致斯地獄之報。故賢愚經:蘇曼女告諸子曰:殺生之罪,當入地獄,受諸苦惱。數千萬歲,常為鹿頭、兔頭、諸禽獸頭阿傍獄卒之所獵射。無央數歲,雖思解脫,其何由乎!荀子云: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況毀罵乎!故成論云:若人惡口,種種罵詈,隨語受報。故此二業僉報地獄。若非下,反顯福救解脫。殺生居眾罪之上,毀罵在萬惡之先。若非我女蒙羅漢指示,稱名塑像福利以救拔吾難,則吾殺罵二業之報,何有解脫之期!
△二、轉徵獄報。
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初、光目問,次、婢子答。不忍者,甚言不能出諸口耳。即欲說之,亦不能形容一二。卒,盡也。竟,終也。縱於百千歲中,盡白罪苦之事,恐難終窮也。
△二、孝女發願,二。初、光目聞苦為母發願。分二。初、泣向空界,陳母苦報。又二。初、願脫現生報。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
號,大哭也。內心痛裂,外哭號咷,哭久吞聲,名之為泣。含悲白空界云:願我故母,永脫地獄。畢此一十三齡之短,銷其一十八獄之長。更不載歷惡道,受苦無量也。
△二、願脫後生報。
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求十方現命現住河沙世界諸佛者,一、顯誓心廣大,二、懇現佛慈哀三塗下賤。如心地觀云:或有以貪多財,而為恐怖自己財寶,恒求積聚,而不受用,何況能施貧乏眾生。於己財寶,深生貪著,於他財寶,欲令損減,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大地獄,受無量苦。如是苦報,名為第一正感之果。從地獄出,受畜生身,身常勞苦,水艸不足。經多時中,酬損他財。如是眾生,名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餓鬼中。因饑渴苦,無量千劫不聞漿水飲食之名。其咽如針,其腹如山,縱得飲食,隨變為火。如是苦身,名為第三正感之果。畢是罪已,來生人間,貧窮下賤,為它所使,於諸財寶,所求難得,於一切時,而不自在。如是餘報名相似果,與今正合。者字,牒上諸事。謂若得脫我母現身生後之報,我即對佛發廣大度生之願矣。
△二、願對本佛發我誓心。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却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自今日後,標始心也。葢萬里之剋離初步而不登,三祇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故舊婆沙云:若離初心,則不成無上道。一切功德,皆在初心。故知此經明地藏發心,前後四番,後却是前。今是最初,故曰自今。對佛像前,所依之主也。千百億劫,所歷之時也。應有世界,括盡依土也。地獄等者,苦眾皆度也。如是下,正顯度盡眾生,然後自成正覺。番番發願,莫不皆然。故知最初發心功德,億劫稱揚不盡者矣。
△二、空佛感孝讚願告生,二。初、印證前願。
發是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
具,俱也、足也,備聞其言也。大慈愍,徧緣法界也。善能為母發願者,讚其發心黠慧,若但為母發心,何善何能,乃以曠濟之心,求畢母罪。譬如大水而滅小火,豈有不滅者乎!故讚其既善且能也。
△二、告轉後報,二。初、轉現為梵志;二、轉後成佛果。今二科合釋者,由文斷而意聯也。
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
離下賤家,生淨行種;易短命子,為長壽仙。此孝女念佛塑像發心之力也。梵志,正翻淨裔。是淨梵苗裔,承習梵天法。自云從梵天口生。故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長阿含稱為婆羅門。一子求佛發心,其母三報俱轉。初生下賤,以轉前報;次生梵志,以轉現報;後成佛果,以轉後報。
無憂國土,即指極樂,轉憂為樂也。葢初生地獄,以燒煑為憂;次生婢家,以下賤為憂;畢十三歲,以更墮惡道為憂;後生梵志,以邪行自大為憂;今諸憂並息,故生無憂國土。彼佛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故云壽命不可計劫。廣度人天者,昔為罪母,乃地獄所度之死囚。將作如來,乃人天能化之大覺。發心塑像,功莫與京。故一切法高王經,佛告舍利弗:初發菩提之心菩薩摩訶薩,即發心日,已是一切聲聞、緣覺、眾生福田。一切眾生皆於菩薩中生,菩薩所化。故其所化之眾,如恒沙之多也。
△二、結會古今。
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昔成小果,今作大人,迴小向大也。無盡意,廣如別行疏明。今準記云:願、行皆無盡故,皆無作故,得無盡名。皆即法界,皆含一切佛法故。解脫菩薩者,昔墮銕城,備經辛苦,次生婢家,又復短命,後為梵志,終墮邪流。今展轉而為不思議大解脫士,佛果可期矣。然光目,由羅漢之指示。女母,因光目而超升。今於我佛垂化將終,上升忉利之候,能所畢至,子母俱來,敻隔沙劫,一會儼然。打鼓弄琵琶,還來共一家,其斯之謂歟。
△二、示今利益,二。初、結指大願。此節似結上文,今作下科首者,乃結其大願而指示之。正為未來造惡眾生,歸供脫苦之張本立科。針線之妙,後賢不可不知。
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恒河沙願,廣度眾生。
發心之始,付囑之後,劫數長遠,胡可籌量。如是慈愍句,略結上來四番,廣指恒沙劫願。妙玄引大經云: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慈若不具佛十力、四無所畏、三十二相者,是聲聞慈。若具足者,是如來慈。即大法聚,即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莊嚴。今地藏菩薩以大涅槃心,修於聖行,得無畏地,具二十五王三昧,無方大用,是真梵行。故纔言慈愍,功德具足矣。
△二、讚勸歸敬,二。初、惡者歸敬脫報。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婬、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文初分列惡眾。若遇下,歸依轉報。善惡二法,意內生成。譬之水火,異途施化。故經言:善業應修,惡行應離。善福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長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不信因果者,即一闡提。如弊宿婆羅門,常懷異見,言無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常為人言:沙門異見,言殺生乃至邪見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言不殺生乃至不邪見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初未曾見死者還來,說所墮處。故我不信有後世,及善惡報。此葢不了業報差殊,故揚撥無因果之談。乃至者,惡事多端,非一二可槩。但不信罪重,故特點出。
邪婬者,身三惡端也。非謂干犯外色為邪,但一起心,則婬泆失正。良由世人不知舉身不淨,妄著妖艶,乖梵天道,障菩提業。為四生因,成三塗果。潤業偏重,故聖制居首。
妄語者,虗妄不實也。準正法念:妄語惱人,失實功德。常如黑暗,有命同死。語刀自割其舌,勝於炎火毒蛇,命終墮獄,口出膿血等。
兩舌者,一口說兩般話,似有兩箇舌頭。經云:太喜多言語,增貪令他畏,口過自誇誕,兩舌第一處。
惡口者,麤惡罵詈人等。法句經云:雖為沙門,不攝身口,麤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死自生,苦惱無量。諸佛聖賢,所不愛惜。假令身雖無過,不慎口業,亦墮惡道。大論說:一鬼頭似猪頭,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惡言罵詈客。比丘身持淨戒,故有光明;口有惡言,故臭蟲從口出。故增一云:寧以利劒截割其舌,不以惡言麤語,墮三惡道。
毀謗大乘,如前如後,如是諸業眾生,是總結不行善等,必墮惡趣,結成罪處。若遇善知識,去明解脫。若者,不定之辭。惡中儻有毫善,或能遇之,不則難遇矣。文句云:或言知祗是識;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今教一彈指頃,歸依地藏菩薩,是真善知識,以即得脫三惡報故也。準僧祇律,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依新婆沙:壯士彈指頃,經六十四剎那。然歸依祗一彈指,而惡道千生解脫,歸依之力,莫可涯量,故勸之也。
△二、志心奉事受福。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先明供養。初句總標志心等,如文。香華,準密部說:香是能悅懌三昧。以此供養,即得如來無礙之智。華是寶莊嚴三昧。以此供養,速得如來四八妙相。梵語震越,此翻衣服。衣,依也。所以庇寒暑,遮醜陋也。種種珍寶,故佛地論,有無量七寶之說。飲食,半者蒲善尼,唐言五噉食。謂飯餅等,此名正食。自辰至午,隨意噉之。過中不得食矣。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謂根莖葉華果等,此名不正食,齋後不食果菜,是也。如是奉事句,結上供養而牒定之。未來下,示福報。正明生天受福。若天下,顯有餘福。如百緣經:採華人供佛因緣,命終生忉利天。又栴檀香比丘生時,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出優鉢華香。此由以栴檀香供養毗婆尸佛塔故。
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如此方五帝三王也。憶宿命等,得宿命智。如阿摩經,佛言: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輭調伏,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干種事。能憶一生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文)。故雖從天下降而為帝王,了了憶識百千劫前,初由瞻禮地藏之因,感生天上之果,最初生天之本,及今為王之末,無不憶識而洞知也。譬如有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於彼處,行住語默。復從彼國至於餘國,如是展轉,更還本土。不勞心力,盡能憶識所行諸國。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語默,皆悉憶之。是則地藏威神之力,可思議乎哉!明利益竟。
△二、結顯神力通經,二。初、如來結顯。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
如是句,結能度人。有如句,顯所施用。如此不思議人法之經,可不記之心胸,而廣宣流布哉!
△二、當機承命,二。初、慰佛通經。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
佛法應流沙界,利益不局閻浮。但南洲之人,性識無定,惡業偏多,故煩佛菩薩等偏向贍部洲也。
△二、白已敬退。
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如文,定自在王問答竟。
△二、天王問何更立誓願,三。初、天王躡前疑問。分三。初、經家敘儀。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
擁護四洲地面,防邏惡鬼侵凌,故云四方天王。準世記經:須彌山王四出埵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欄楯、羅網、行樹、寶鈴,各有七重。無數眾鳥相和而鳴。東方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翻持國,護持國土故,領乾闥婆(此云尋香行,天帝俗樂神)、富單那(此云臭,餓鬼中勝者,主熱病)。南方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翻增長,令自它善根增長故,領鳩槃荼(此翻甕形,是厭寐鬼)、薜茘多(此云祖父鬼,餓鬼最劣者)。西方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此翻雜語,能作種種語故,領毗舍闍(此云噉精氣鬼,亦云顛狂鬼)、毒龍(眼毒、聲毒、氣毒、觸毒)。北方水精埵,王名毗沙門,此翻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領夜叉(此云輕㨗,飛空疾㨗故)、羅剎(此云可畏,亦名暴惡)。四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字因陀羅,有大神力。然此四天,毗沙門為尊。若王念及三方天王,即嚴駕詣毗沙門天王,於一面立。故北方天王,統領三方。從座而起,欽承法要,渴仰在心,故合掌恭敬也。
△二、天王述疑。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
因聞四番弘誓,躡前起疑而問也。葢謂大士既於久遠劫來,發是大願,自應度盡眾生已。今既不盡,而重發者,為願力有未至耶?果眾生之難度耶?故曰云何。
△三、願佛為說。
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為我等說者,事有相關也。以我等正護四方,而南洲偏多惡業。彼雖負大士救拔之心,我亦抱護持世界之失,故願說之,出我等於疑城,慰眾生於未來也。
△二、如來為後答釋,三。初、讚許。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
雙讚天王者,一以善巧發問,一以善護世間。言娑婆,則包括大千;舉閻浮,則偏向南洲也。生死道中者,以六道皆有生老病死。今以生該老,以死攝病。故說前後,以略中間,升沉互換,苦樂相通,生死循環,曾無休息。故地藏菩薩以無緣大慈,救濟拯拔罪苦眾生者。佛言一切眾生,常在長獄,十二重城圍之,三重棘籬籬之,六拔刀賊伺之,能於其中得脫出者,甚難甚難。長獄謂三界,十二重城謂十二因緣,三重棘籬謂三毒也。今地藏因是眾生,方便度脫,令其解三界空,不習三有,則度脫三界。知十二因緣起滅,能度癡本,則出十二重城。知婬怒癡三垢無纏,意不復著,則拔三重棘籬。曉了六情皆無本末,則離六拔刀賊。此皆大士曲垂方便,度脫之事也。
△二、願聞。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華嚴解脫月菩薩云:相視咸恭敬,一心悉專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今亦如是,故言願樂欲聞。
△三、正告,二。初、略示重發願意。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
初述前慈願,次示重發意,慈愍此世等。阿難分別經云: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自作眾罪本,命盡往無擇。刀劒解身形,洋銅沃其口。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貧窮中。故大士慈愍而度脫也。復觀未來等,如經云:傷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對相報,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灾凶。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生,為人屠割,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既由業緣展轉相因,譬如葛藟(音壘),纍於樛(音鳩)木,縈牽不斷。蔓,葛屬,如葛蔓延。左傳云:無使滋蔓,蔓,難圖也。今業累繫身,直如葛之覃延於中谷,唯見其葉之萋萋,何有斷絕哉。此由惑滋業,由業潤生,生還造業,業復墮苦,以是之故,復勞地藏大士,又發極重之願。亦如葛之覃兮,施(音異,移也)中谷而莫莫也。
△二、廣明隨機說法,二。初、明大士度脫;二、勸天王擁護初。又二。初、總示方便。
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化光通被,應遍及於娑婆;悲願弘宣,却偏流於贍部。妙玄云:菩薩三業,無非利物。今但云示身說法,不云意者,用彼二業不差物機,即意之善巧故。今以方便該身意二輪,現通鑑機。下句,正口輪說法也。百千萬億者,期心業用不同,施化方便各別。如大論十七云: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阿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憚者。無散心,無攝心,福德報生,故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故,種種法音,隨意而出。故十輪讚云: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是也。
△二、別明說法,二。初、正明隨機說化;二、結示業感差別。夫能說法者,有輭語、苦語之異;所施教者,有真諦、俗諦之殊。以由機雜行差,致使法殊化別也。
問:此苦業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說善令習,何須稱情說苦業耶?答: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說其貪等是過,何由顯施等是善。若不宣三塗是苦,無由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是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修諸福業。若利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能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因。故經說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知苦業,厭離之本,起善之緣,是故須說。若不說此惡業罪行,眾生不識,常行不斷。雖稱情說諸過惡,然心外無別業苦。以愚未解,須定說罪。故依俗諦,說苦切語而教化之。今初。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婬者,說鴿鴛鴦報。
先舉十惡報。殺、盜、婬,身三惡也。殺生罪重,故先舉之。夫人人愛命,物物貪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殺而食者,即殺諸佛。常在三塗,受無量苦。若得為人,諸根不具,壽命損減。如鬼問目連:我生男女,而皆早死,念之斷絕,何罪所致?答言:汝為人時,見兒殺生,助其歡喜,共噉其肉。殺故短命,喜故痛毒。
○竊盜者,荀子云:竊貨曰盜。錢財玉帛是外所依,旛華僧物是內供養。竊外可懺,盜內難救,常在三塗,受無量苦,若得為人,貧窮困苦,諸天捨離。則外無依怙,內無福德,故致貧窮苦楚。燈指經云:當知貧窮,比於地獄,貧窮苟生,與死無別,辛苦荼毒,世所無偶。經有數千言,廣歎貧窮苦楚。
○邪婬,如前。梵名摩由邏,此云孔。性妬忌,自矜尾,不必匹偶,亦與蛇交,物之婬者也。梵名迦逋,唐言鴿。鴿最喜合。凡鳥皆雄乘雌,此鳥雌乘雄。故孔四時有子,鴿逐月有子。梵名斫迦邏婆,此云鴛鴦。匹鳥也。止則相耦,飛則相雙,雄雌未嘗相離,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曰鵲好外反,鴛好內思。俗云:雄鳴曰鴛,雌鳴曰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親厚鬬訟,王法所加。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鬪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此示口四報。惡口當一,毀謗攝三。以毀謗時,具妄言等。後生人中,有二餘報,常聞惡聲,恒有諍訟故也。故報恩經云: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毀身之斧,滅身之禍,正此謂也。
○毀謗者,毀辱而誹謗也。大方廣總持經云:謗法之人極大重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定墮地獄,永不見佛,得無眼無舌之報,故不可不慎也。
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悋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
此示意三報分別。善惡所起經云:人於世間,常喜瞋恚,不別善惡。死入太山,數千萬歲。出生為人,面目常惡。今見惡色人,皆宿命瞋恚所致。
○慳悋者,前經云:人得財產,慳貪不肯布施,不愛視諸家。貧窮者不給與,不供事沙門道士,不與乞兒病人。食飲不敢自飽,衣被不敢自完,人呼守財奴。恒荷慚愧。死墮餓鬼,見水走飲,便化消銅膿血。出生為人,貧窮凍餓,匈不能得。今有貧窮乞人,皆宿世慳貪癡種所致。
○飲食,固人生不可闕者。然必有時度。九橫經不量食,瑜伽論食過量,皆致橫死,故須撙節(無度即痴)。荀子云:偷儒憚事,無廉耻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五苦章句云:食無節度,飲酒貪味,是汝重擔。不捨擔者,後入地獄。據此,則饑渴咽病,猶華報耳。咽喉,咽字,因堅切。咽喉二竅,同出一腕(音管,胃府),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為氣息出入之要道;咽在後主吞,為飲食糧運之關津。咽病之咽,於歇切。塞也,即噎膈病。此三焦氣化不行,故致氣逆胸膈之間,飲食難進咽喉。大寶積云:如咽塞病,即能斷命,誠餓鬼之前相也。
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灾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次明雜業報。畋獵始於宓羲氏。因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驅逐禽獸,為田除害。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稱為獵。今惟為利與口體,恣情殺害,故墮三塗。出生人中,得驚狂喪命之報。如墮河落塹,馬踏車傷等是也。(昔有富長者,生惟一子,娶方七日,為妻採華,墮樹而死。長者問故。佛言:昔有一兒,挾弓射雀,傍有三人助喜。此兒乃前世射雀之人,今父母與妻,昔之助喜三人也。)
○梵名鄔波弟鑠,此云父母。(古悖字),子逆也。从子从出,不顧父母也。夫孝,本吾所生,仁自此始,是曰順德。亡本弗愛其親,謂之逆德,非人道也。既行悖逆,自應遭天誅之灾殺矣。(歸心錄,載齊時相州何君平,母裴氏。少年誕平,後更不孕。父母愛同眼目。年至二十,不聽別室。父因使出外。母憐共私。後父還家,共母殺父,埋之後園。天雷霹,父屍出,後霹平身,具題因緣。親隣告官,聞徹天聽,勅殺裴氏,不聽收埋。此乃婬母殺父,悖理逆倫,犯上罪之猪狗,故表而出之。)
○燒山林木,傷生多矣。梵網云:若佛子以惡心故,放火焚燒山林曠野。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但一切世人,心懷慘毒,焚燒山野。或因風放火,惱害一切,故得狂迷取死之報。(昔衢州杜司馬,初為洛陽尉。城南午橋有民家被火焚煞數人。忽一人踉蹌至縣門,馳出復入,杜執而詢之。首云:某即殺午橋居民者。結伴五人,劫財物數百千,因縱火焚之。時欲脫走,足不能前。晨出南行,有火遮之。因此北走,復有火爇心。駈入縣門,自知不免。杜悉捕賊黨,送郡殺之。)準三法度論,哭地獄,即焚燒曠野及熏燒穴居眾生果報處也。
○前後父母,即繼父母也。因非己出之子,故以惡毒加之。如大舜,閔損之後母是也。返生鞭撻現受者,毋謂造化回薄,輪運轂轉,責報它生。即現生中,或失手致死,受罪公廷。或子情極,返行鞭撻,何可定也。今人不識此理,恣情鞭朴,恐現報之不爽也。
○網捕生雛。雛,鳥子也。鳥初生能自啄者曰雛。或網取,或手捕,皆招骨肉分離之報。以人鳥身異,母子情同也。(新淦有楊生者,以網捕禽雀為業。一日,有寒雀棲於樹上。生裝黏竿登枝,枝折而墜,頭刺於竿,透其腦出血淋漓而死。)故大小乘,均制其事耳。
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瘂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
此明三寶中報。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今毀謗者,無信心也。十輪經云:若有剎利旃陀羅於三寶所起於惡心,一切諸佛所不能救,常墮地獄餓鬼畜生,若得為人,盲聾瘖瘂。烏呼!盲則永不見三寶相矣,聾則永不聞三寶名矣,瘖瘂則永不能讚三寶德矣。雖生猶死,冥如長夜。故經云:寧吞然炭,無謗三尊也。
○輕法慢教者,如堅意經:佛告阿難,我今禪定,憐傷世人不知佛道真正弘深,而以淺偽輕薄之言,欲說嫉心,謗毀道根,或壞道法,輕毀沙門及優婆塞,惡口妄言。當明此人為罪所牽。故勝天子經云:若有法師,流通此經,此地即是如來所行,於彼法師,當生善知識心,尊重之心,猶如佛心。我若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說是流通此經法師功德,不能究盡。今既輕法慢教,則其誰救護?永處三惡道中,受千萬億苦惱,欲得人身,如盲龜值浮木孔矣。
○破用常住如前。
○污梵,如前。誣僧,以無根波羅夷,謗彼比丘。如俱伽離謗身子、目連,行不淨行,遂感身生惡瘡,墮大蓮華地獄。出其大舌,五百釘釘之,五百具犁耕之。則永在畜生,猶獄鬼之餘報也。
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饑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鬬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此明雜業報。湯火斬斫,殺生法也。以湯燖毛,用火炙體,或斬其頭,或斫其足。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互相吞噉,無有窮已。故曰輪迴遞償。
○破戒者,若破律儀,麤罪易見。似持戒相,細惡難知。十住毗婆沙,佛告迦葉: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一、有比丘於戒經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二、有誦持經律,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動不離。三、有具行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四、有緣眾生行慈心,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怖。是名破戒,似如持戒。犯齋,如佛答舍利弗。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與者亦然,非我弟子。是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片鹽片酢,皆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銕丸。從地獄出,生猪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乃至餓鬼食糞,人中貧賤。準正法念,受遮吒迦鳥身(恐是斑鳩之梵語,俟載考),唯飲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飲餘水,是故常困饑渴也。
○非理毀用,用者器用,或因氣自毀,或惡心損人,良由器用,人所必需。耕有犁鋤,工有斧鑿,家有動用器皿,路有傘葢行具,舟車有篙槳軛軌(上音厄,軾也。下音月,車轅端持衡曲木也)。今忽無端毀之,自感需求闕絕之報矣。(昔太倉沙頭沈姓者,隣家有網罟車犁之類,必借而陰壞之。一日,子婦歸寧。行未一里,忽雷雨大作,一龍入其家,席捲震蕩,了無所遺,一家長幼俱死。)
○吾我貢高者,吾,我身自謂也。貢(公去聲),獻也。下獻物於上曰貢,必高舉而獻之。今執我自大者,自高卑彼,如獻物狀,乃生死之根也。故大寶積云: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命。五苦章句云:自大種姓,貢高驕慢,恃智懱愚,輕邈他人,是汝重擔。不捨擔者,後入地獄。故其從地獄出,儻得為人,必生卑使下賤之家。荀卿有云:橋泄者,人之殃也。(橋泄,嫚也。)於斯驗矣。
○兩舌鬬亂者,以曲為直,以直為曲,向彼說此,向此說彼,鬬搆是非,壞亂綱常。十輪云:有無量種鬬訟違諍,互相欺陵,麤惡乖離,誣誷矯亂,生時既以兩舌鬬亂,它世自感無舌百舌之報。
○邪見者,一切違理起者,悉是邪見。今別指者,由此見最惡,能斷善根故。中論明二種:一、破世間樂,言無罪福聖賢等。二、破涅槃道,貪著於我,分別有無,均名邪見。故感餘報,生於邊疆。五苦章句云:邊地無義理,父子相咥(音戲,笑聲。又音絰,齧也)汝,家室互相賣,屬人為奴婢,恒當給駈使,動靜加杖楚,雖得為人形,畜生共同侶。故大乘行人,尚畏邊地受生也。然首舉殺生,眾惡之大本,終結邪見,業流之巨壑故耳。
△二、結示業感差別。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麤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初句總標能造惡者,身口意業,明業因。惡習句,明習果。百千報應,明報果。身口等者,凡夫造業,乃有多種。有心與身口相稱,有身口與心相違者,凡動身口,皆由心使。故三業皆以心為根本也。惡習結果者,準彌勒問經,有三種。一、果報果,生地獄等。二、習氣果,出生人中,依殺生,有短命果;乃至依邪見,故癡心增上。(薩婆多論云:牛呞比丘,牛中來。以鏡自照,婬女中來。目連戲跳,獼猴中來等。)三、增上果,依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等百千報應者。準優婆塞戒經:眾生造業,有四種報。一、現報(今身作業,今身即受),二、生報(今身造業,次後身受),三、後報(今生造業,更二三生已去方受),四、無報(猶無記等業)。無報復有四種:一、時定,報不定(此於三時決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由業力定,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不定),三、時報俱定(業定故,時亦定),四、時報俱不定(由業不決定,故時報俱不定)。又涅槃,明煩惱餘報等,如是百千報應,今唯麤略說之耳。
如是下,正結差別。由眾生作業,有具不具。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既眾生業感差別,故菩薩教化,亦設百千方便。如十輪經,佛告堅淨信菩薩云:此善男子,發心以來,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但依本願故,化應十方,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及眾生應受化業,故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所起化業,唯除遍吉、觀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名為善安慰說者。巧演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因緣,眾生受化得度,百千方便教化,為若此也。
△二、勸天王擁護。
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是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
初示所護意,何故勸天王擁護,以諸眾生,先受上來所說華報,次墮地獄,以受果報故也。優婆塞戒經云: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動經千劫,無出期者。如舊雜譬喻經:昔有六人,為伴造罪,俱墮地獄。佛見之笑。目連問何故笑。佛言:六人墮獄,共在一釜,各欲說本罪。熱湯沸涌,各一語便迴下。一言:沙者,世間六十億萬歲,泥犁始為一日,何時當竟?二言:那者,無有出期,不知何時得脫?三言:特者,咄咄,我當用治生,不能自制,意奪五家分供養三尊,愚貧無足,今悔何益!四言:涉者,言我治生,亦不致誠,財產屬它,為得苦痛。五言:姑者,誰當保我從地獄出,便不犯道禁,得生天樂。六言:陀羅者,是事上頭本不為心計,譬如御車失道,折軸車壞,悔無所及(文)。故動經塵劫,無出地獄之期也。
是故下,正勸以二字承接,示勸護意。護人等。準光明疏,觀心釋,護世四天王云:東集、南苦、西道、北滅。四諦理,是四天。觀四諦智,為四王。護四諦境,名護國,護心數是護眾生。世者,他也。為他說心數,名護他。眾生若不照四諦理,見思二惑,侵害心王,毀損境界,心王亡,境國敗,心數人民迸散,境智俱為鬼神所惱。能觀苦集,控御見思,則國安民寧,能為他說四諦,是護他國土,遮彼見思,使彼安樂,是為觀心護世四天王也。若不如是,何能令眾生於是業不迷惑耶!央掘云:護真實法,名為護世是也。
△三、天王聞已悲退。
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此由聞上業感差別之相,入心冥契,了本空寂,聞即無聞,是名心聞。故云聞已。其奈眾生不了,妄作妄愛,故涕淚也。三際無時,十方非界,六道不知,動有劫數,故悲歎也。於是自心合一,不妄流動,退藏秘密,靜待法音。故合掌而退,故知能以力以法,自護護人,稱護世四天王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科注卷之二
CBETA 编码:X038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