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科註
△大章第三,明度脫緣分。二。初、化主放光讚歎;二、閻王興問讚歎。寶雨經云:云何菩薩能令稱歎?善男子!如月出現,能使人間城邑聚落諸剎帝利、婆羅門等,若男若女,悉皆稱讚。菩薩如是如月出現,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悉皆稱讚。初又二。初、世尊讚歎功德;二、地藏利益存亡。今初,先品題。
第三大章,说明度脱的因缘。分为两部分:第一,佛陀放光赞叹;第二,阎王提问赞叹。《宝雨经》说:菩萨如何能让人赞叹?善男子!就像月亮升起,能让人间的城市、村落中的刹帝利、婆罗门等,无论男女,全都赞叹。菩萨也是如此,如同月亮升起,为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全都赞叹。第一部分又分为两点:第一,世尊赞叹功德;第二,地藏菩萨利益生者亡者。现在开始第一点,首先解释品题。
如來讚歎品第六
如来赞叹品第六
△二、品文,二。初、如來歎慈悲事;二、普廣請利益事。初二。初、敘光聲稱歎。
二、分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如来赞叹慈悲之事;第二部分,普广菩萨请问利益之事。第一部分又分两部分,首先是描述光明音声的赞叹。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徧照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
那时,世尊全身放出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界,发出宏大声音,普遍告诉所有佛世界的一切大菩萨以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我今天称扬赞叹地藏大菩萨,在十方世界,展现极其不可思议的威德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众生的事情。
上明能化主,及所化機,正畢。世尊乘時讚歎,以明度脫之緣。故言爾時舉身放光者,顯大地同成智地,會羣生咸入無生。如大品: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膝、䏶、腰、腹、背、臍、心、胸、肩、臂、指、項、口、齒、鼻孔、眼、耳、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若眾生遇此光者,必得阿耨菩提。今所放光,亦復如是。故云舉身放大光明,遍照萬億沙界。大音聲,乃三十二相梵聲相。新婆沙論云:如來梵聲,佛喉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羯羅頻迦鳥,及發深遠雷震聲,如帝釋鼓。大論云:如梵天王五種聲,而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欲聞無厭。故云出大音聲。告諸菩薩者,為流通是經。告天龍等,為擁護是經也。聽者,耳之力。人之外誘,接於目為多,然不若耳之入人深,益人多也。何也?視散而聽收。古人妙契是理,制字从耳、从壬(古挺字)、从悳。耳氣一提,則所聽者,德心為之主矣。故須收視返聽。
上面说明了能教化众生的佛主,以及所教化的众生对象,这部分已经讲完。佛祖适时地赞叹,以表明度化众生的因缘。所以说当时佛全身放光,显示大地都变成了智慧之地,让所有众生都进入无生无灭的境界。就像《大品经》里说的:佛从足下的千辐轮相中,放出六百万亿道光明;从十个脚趾、两踝、膝盖、大腿、腰、腹、背、肚脐、心、胸、肩、手臂、手指、脖子、口、牙齿、鼻孔、眼睛、耳朵、白毫相、肉髻,每一处都放出六百万亿道光明。从这些光明中,又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世界。如果有众生遇到这光明,必定能证得无上菩提。现在佛所放的光明,也是这样。所以说佛全身放出大光明,遍照万亿佛土世界。
大音声,是指佛三十二相中的梵音声相。《新婆沙论》说:如来的梵音声,是因为佛的喉咙中有殊胜的大种性,能发出悦耳和谐的梵音,就像迦陵频伽鸟的叫声,又能发出深远的雷震声,像帝释天的鼓声。《大智度论》说:像梵天王有五种声音,都是从口中发出的。一、非常深沉如雷声,二、清澈传得远,听的人感到愉悦,三、深入人心让人敬爱,四、清楚明白容易理解,五、听的人想听不厌倦。所以说佛发出大音声。
告诉诸位菩萨,是为了流通这部经。告诉天龙八部等,是为了护持这部经。听,是耳朵的功能。外界对人的影响,通过眼睛接收的比较多,但不如耳朵对人的影响深刻,对人的益处更多。为什么呢?看东西时精神容易分散,而听的时候精神容易集中。古人深刻理解这个道理,造字时用“耳”、“壬”(古“挺”字)、“悳”组成“聽”字。耳朵的气一提起来,所听到的内容,就有道德心作为主导了。所以应该收敛视觉,返回来专注听觉。
聽吾今日稱揚讚歎。現者,起也。雖知諸法無性,佛種却從緣起。眾生以此因而感,地藏以此緣而應。大者,其性廣博,多所含容,大師子吼大益凡聖也。不可思議者,體相用三,皆叵思議。徒欲言之,言則傷其實;徒欲思之,思則喪其真。何也?既言諸法無性,則無四性計矣。而又佛種從緣,令得四悉檀益。此則用從體起,用還冥理。體藉用彰,體自空寂。即體即用,任運與拔。體用即非體用,與拔即非與拔,此唯圓教悉檀之益,故曰:大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但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濟為用。常應遍遊地獄,代其受苦。故云:救護一切罪苦之事。
听我今天称扬赞叹。现,就是显现。虽然知道一切法没有自性,但佛种却因缘而生。众生以此因感召,地藏以此缘回应。大,指其性广大包容,能对凡圣有大利益,如狮子吼般震撼。不可思议,指本体、相状、作用三者都无法思议。若想用言语表达,言语会损害真实;若想用心思维,思维会丧失真义。为什么呢?既然说一切法无自性,就超越了四种自性执着。而佛种从缘生起,让人获得四悉檀的利益。这是作用从本体生起,作用又回归于理体。本体借助作用显现,本体自身空寂。本体即作用,自然给予或拔除。体用并非真正的体用,给予拔除也非真正的给予拔除,这只有圆教才能获得悉檀利益,所以说:广大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但慈悲之道以救拔为先;菩萨心怀以怜悯济度为用。应常游历地狱,代众生受苦。因此说: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二、令方便護經。
二、教导善巧守护经典。
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我涅槃后,你们诸位菩萨大士以及天龙鬼神等,应当多方设法,守护这部经典,使一切众生都能证得涅槃的安乐。
大經謂如來實不畢竟入於涅槃。今言吾滅度後,何也?葢以機薪盡而應火亡,順波旬而現滅也。方便言廣作者,方便乃菩薩二利之器,不可須臾暫離。故維摩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不,則縛矣。勸衛護是經者,以是眾生之良藥。譬如栴檀,能療人病。一切眾生,莫不願得。有人大得栴檀香樹,束薪賣之,無有買者。此經能令人得道,無不度者。吾般泥洹後,留在世間,無有視者,亦如旃檀束薪賣之,無買者也。故須廣作方便,衛護流通,令一切罪苦眾生,塞無明源,拔生死根,出三塗之惡道,證三德之寂光。庶不負大士威神慈悲之力,救護罪苦之心也。
大经中说如来其实并未真正彻底进入涅槃。现在说我将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根机如柴薪耗尽,佛陀应化如火焰熄灭,顺应魔王的请求而示现灭度。说到广泛运用方便法门,方便是菩萨自利利他的工具,一刻也不能离开。所以维摩诘经说:没有方便的智慧是束缚,有方便的智慧是解脱。意思是不以贪爱执著的心去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在空性、无相、无作的法门中调伏自心而不厌倦,这才叫有方便的智慧解脱。否则就是束缚。劝人护持这部经,因为它是众生的良药。就像檀香能治病,所有众生都想要。有人得到大棵檀香树,却捆成柴薪卖,没人愿买。这部经能让人得道,没有不能度化的。我入灭后,经书留在世间却无人重视,也像把檀香当柴卖没人买。所以要多用善巧方法护持流通,让所有罪苦众生堵住无明源头,拔除生死根本,脱离三恶道,证得法身、般若、解脱的寂光净土。这样才不辜负菩萨威神慈悲之力,救护罪苦众生的本怀。
△二、普廣請利益事,二。初、當機請說。
二、普广请利益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当机请说。
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
说完这些话后,法会中有一位名叫普广的菩萨。他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陀说:如今见到世尊如此赞叹地藏菩萨具有这般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德。恳请世尊为未来世末法时期的众生,宣讲地藏菩萨利益人天众生的因果事迹,让天龙八部及未来世的众生都能领受佛陀的教诲。
文分二節。初經家敘威儀。今見下,述讚請利益。有一菩薩,即承命衛經之人,其名曰普廣。從心發智,智彌法界,曰普。以智導行,行滿虗空,曰廣。心是境體,普廣是用。心即法身,普即般若,廣即解脫。由此大士,久證三德,廣濟羣生,雖用不離體,而體藉用彰。故從用立名。若廣明其事,即同觀音十普(云云)。今見下,先述前所歎威德。大論問:諸佛出於三界,不著世間,無有我及我所,視外道、惡人、菩薩、阿羅漢,一等無異,云何讚歎菩薩?答:佛雖無吾我,無有憎愛,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憐愍眾生,以大慈悲心,引導一切。故分別善人,而有所讚;亦欲破惡魔所願。以佛讚歎故,無量眾生,愛樂菩薩,恭敬供養,後皆成就佛道。是故諸佛讚歎菩薩。云何讚歎?以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能觀諸法畢竟空,亦能於眾生有大慈悲,行生忍,不見眾生;行法忍,不著諸法。雖知涅槃是無上實法,而不取證;雖知眾生如幻如化,而能起身口意業,可謂志願弘曠有大悲心,行如是事,甚為希有。今既已見世尊讚歎其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已,然利益天人,因果等事,更願垂於未來。故請說之。世尊說法,不出施論、戒論、生天論。正修名因,已得名果。下文章章約人天以明因果。若表別教、三賢、十地,詳今家教部。天龍等,能頂受之人;佛語,所頂受之法。領納於心名受。人身以頂為尊,今云頂受,敬之極,信之深也。佛語不受,何言可受耶!
文章分为两部分。首先由经家叙述佛的威仪。现在看到下面部分,是讲述赞叹请佛说法的利益。有一位菩萨,就是奉命护持经典的人,名叫普广。从心生出智慧,智慧遍满法界,称为普。用智慧引导修行,修行充满虚空,称为广。心是境界的本体,普广是心的作用。心就是法身,普就是般若,广就是解脱。这位大菩萨早已证得三德,广泛救度众生,虽然作用不离本体,但本体要借助作用才能显现。所以从作用上立名。如果要详细说明,就和观音十普门类似。现在看到下面部分,先讲述前面赞叹的威德。《大论》中问:诸佛超出三界,不执着世间,没有我和我所,看待外道、恶人、菩萨、阿罗汉都是一样平等,为什么还要赞叹菩萨?回答:佛虽然没有自我执着,没有憎恨偏爱,对一切法都不执着。但怜悯众生,以大慈悲心引导一切。所以要区别善人而有所赞叹;也是为了破除恶魔法愿。因为佛的赞叹,无量众生喜爱敬重菩萨,恭敬供养,后来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诸佛赞叹菩萨。怎样赞叹呢?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能观一切法毕竟空,又能对众生有大慈悲,修众生忍而不见众生相,修法忍而不执着诸法。虽然知道涅槃是无上真实法,但不急于证取;虽然知道众生如幻如化,却能发起身口意业,可以说是志愿广大有大悲心,能这样修行,非常稀有难得。现在已经见到世尊赞叹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德,但利益天人的因果等事,更希望世尊为未来众生解说。佛说法不外乎布施论、持戒论、生天论。正确修行称为因,已经获得称为果。下面各章都是围绕人天因果来说明。如果要分别说明别教、三贤十地等,详见本宗教义。天龙八部等,是能够顶戴受持的人;佛语,是所顶戴受持的法。心中领纳称为受。人身以头顶最尊贵,现在说顶受,表示极其恭敬,深信不疑。连佛语都不接受,还有什么可接受的呢!
△二、世尊垂答,二。初、如來正答。分三。初、誡聽許說。
二、世尊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如来正式回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诫聆听并允许解说。
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眾等:諦聽!諦聽!吾當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那时,佛陀告诉普广菩萨及在场的四众弟子:仔细听!仔细听!我要为你们简要说明地藏菩萨利益人间与天界的福德之事。
誡諦聽者,以是不思議威神慈悲事也。福者,天道佑善也。善則順天,和氣日相湊泊。从示,从畐,會其意耳。悳者,固有之善也。直心為悳。性命本來之正,學問易簡之功。洪範陳五福。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論語示五德:溫、良、恭、儉、讓。若吾教中,準四天王經,於六齋日,使者、太子、天王,勤伺眾生,施行吉凶。若於此日,淨心守齋,歸敬禮供地藏菩薩。諸天為遣善神,營衛門戶。凶疫眾邪,陰謀消滅,夜無惡夢。縣官盜賊,水火灾變,終而不害。臨其尋終,迎其魂神,上生天上。天上福德,所願自然,七寶宮殿,在意所之。壽終,下生侯王之家,顏色煒煒,見者心懽。逢佛值法,必得泥洹。斯皆五戒十善,斂情攝欲,六齋使然。五利益人天福德事也。
请仔细聆听,这些都是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慈悲之事。福,是指天道庇佑善行。行善就顺应天理,祥和之气每日聚集。由“示”和“畐”组成,正体现了这个意思。德,是人本有的善性。直心就是德。这是性命本来的正道,也是学问至简的功用。《洪范》列举了五种福:长寿、富贵、健康安宁、喜好美德、善终。《论语》展示了五种美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在我们佛教中,依据《四天王经》,在每月六个斋日,使者、太子、天王会密切观察众生,记录善恶。若在这些日子清净心念、持守斋戒、虔诚礼拜供养地藏菩萨,诸天就会派遣善神守护家门。灾疫邪祟、阴谋暗算都会消除,夜晚不做恶梦。官府纠纷、盗贼水火等灾祸终不能加害。临终之时,会有天人迎接灵魂升往天界。天上的福德自然显现,七宝宫殿随心所欲。天寿尽后,转生为王侯子弟,容光焕发令人见之欢喜。得遇佛法,必能证得涅槃。这些都是持守五戒十善、收敛情欲、奉行六斋的功德。这是能利益人天的五种福德之事。
△二、承旨願聞。
第二,遵从旨意,愿意听讲。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普廣恭敬地回答:是的,世尊!我很乐意聆听。
如文。
如文字所示。
△三、廣明利益,二。初、教主說利益;二、普廣請經名。初又二。初、廣說利益之事;二、總結威神之力。益事中,復分二。初、通示聞名等益;二、別示久病等益。初又二。初、供養得福;二、譏毀獲報。得福分四。初、聞名讚禮福。
第三,详细说明利益,分为两部分。首先,教主讲述利益;其次,普广请教经名。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首先,广泛讲述利益之事;其次,总结威神之力。利益之事中,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总体说明听闻佛名等利益;其次,特别说明久病等利益。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首先,供养获得福报;其次,讥讽诋毁遭受报应。获得福报分为四部分。首先,听闻佛名、赞叹礼拜的福报。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佛陀告诉普广菩萨:在未来世界中,如果有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子,听到这位地藏大菩萨的名号,或是合掌致敬、或是称扬赞叹、或是恭敬礼拜、或是心生仰慕,这样的人就能消除三十劫的罪业。
修善者,稱善男女;作惡者,稱惡男女。如閻羅王誨勑罪人云:汝等今去,為人家作子,當念孝順,報父母恩,曼年盛時,當忍惡為善,篤信三尊,守戒奉道,修諸功德。莫復作惡,還來至此。夫善,人性之天然精粹者也,其發恰好,美若不可勝言,無一不由中出者,故从美,轉注以心,示人,天根之學。復从二言者何?言,心聲也。出言善,人亦以善應之。人心同處,可以見天心也。今言由聞地藏之名而合掌等,得其善名也。葢大士之名,萬行萬德莊嚴。自最初一念救母孝思,便為六道救苦發心根源,已深廣無涯際矣!迨今十一大劫已來,若欲分別,窮劫不盡。故合掌等,皆超劫罪。如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病。一切具足,如如意珠,盡滿其願。
行善的人,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作恶的人,称为恶男子、恶女人。正如阎罗王告诫罪人说:你们此去投生为人子女,应当心怀孝顺,报答父母恩德;在年富力强时,要忍住恶念而行善,深信佛、法、僧三宝,严守戒律,奉行正道,广修种种功德。切莫再作恶业,否则还会回到这里。善,是人本性中天然纯粹的东西,它生发得恰到好处,美好得难以言表,没有一样不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所以"善"字由"美"字转化而来,加上"心"旁,表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根本学问。为什么又加上两个"言"字呢?言语是心声的流露。说出善言,别人也会以善回应。人心相通之处,便可窥见天心。如今说到听闻地藏菩萨名号就合掌行礼等行为,都是获得善名的表现。因为菩萨的名号,是由无数善行和无量功德庄严而成的。从最初一念救度母亲的孝心开始,便成为救度六道众生苦难的发心根源,早已深广无边了!至今十一大劫以来,若要细说其中功德,穷尽劫数也说不完。所以合掌等恭敬行为,都能超越劫数消除罪业。如同名医耆婆随手采草,没有不能治病的药草;菩萨圣号就像如意宝珠,能圆满众生一切愿望。
合掌,表權、實一體;九界是權,佛界是實,今既開顯,生佛一體。此身業供養。或讚相好微妙,或歎功德深洪,此口業供養。稽首著地,五輪俱圓,了性空寂,感應道交,乃三業普供。眷戀係慕,心心無間,或想菩薩之威德,或申自己之悲哀,此意業供養也。是人,點上聞名合掌等者,均能超越三十劫之重罪,此非不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歟!
双手合十,表示权教与实教本是一体。九法界众生是权教,佛的境界是实教,如今真理开显,众生与佛陀本无差别。这是通过身体动作表达供养。
有人赞叹菩萨相貌庄严微妙,有人称颂其功德广大深远,这是通过言语表达供养。
叩首至地,五体投圆,彻悟自性空寂,与诸佛感应道交,这是身、口、意三业全面供养。
心怀虔诚,念念不忘菩萨威德,或倾诉自身悲苦,这是通过心意表达供养。
这样的人,凡是听到菩萨名号便合掌恭敬者,皆能超越三十劫的重罪。这难道不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慈悲之力吗?
△二、塑畵形像福。
第二,塑造或绘制佛像的功德。
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畵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銕,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普广,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彩绘、泥土、石头、胶漆、金银铜铁等材料塑造这位菩萨形象,哪怕只是看一眼、拜一拜,这样的人将百次转生到三十三天,永远不会堕入恶道。即使天福享尽降生人间,仍然能做国王,不会失去巨大的福报。
初修因。彩畵等,即法華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云云)。彩,色也。用五色縇染百福之相也。土石膠漆者,或以淨土範塑為相,或以堅石巧琢為形。準優婆塞戒經,不許用膠(此土有牛皮、魚腸二膠),得失意罪。而此經用者,外國用樹膠耳(白芨之類)。有言大荳汁(本草黑荳也),可代膠清。若光宅聽許用牛皮膠,終是不淨之物,後得不淨果報。葢以畵相無膠,色久脫落;灰布無漆,身不堅牢。此像設之斷不可闕者。金銀銅銕,價雖貴賤不同,體乃堅剛不異。鎔鑄為像,永遠莊嚴。修䟦拏,翻金。準大論,出山石沙赤銅中。說文云: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阿路巴,翻銀。準大論:出燒石中。爾雅:白金謂之銀。銅,赤金,銀之次也。阿嚕力經云:多唎路訶,注云三金。謂金、銀、銅。从金从同,色與金相似,而德大有間矣。古文取意制字,示不可以貌取人也。銕,黑金也。从夷,取常銕為意。常銕鍊久而得其精純,雖百鍊而不耗,謂之真剛。銕於金品最下,而致用為多,民利不可闕也。已上明造像。準戒經:不淨錢,不任造像,可換取如法淨錢造像。又不許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墮落生死。
初修因。彩画等,即《法华经》所说: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彩,即色彩。用五色染绘百福之相。土石胶漆者,或以净土塑模成相,或以坚石精雕成形。依《优婆塞戒经》,不许用胶(此土有牛皮胶、鱼肠胶二种),犯者得不如意罪。而此经所用胶,乃外国树胶(如白芨之类)。有说黑豆汁可代胶清。若如光宅宗允许用牛皮胶,终属不净之物,后世得不净果报。盖因画像无胶则色彩易脱落,泥塑无漆则形体难坚固。此乃造像不可或缺之物。金银铜铁,价值虽有贵贱之分,质地皆为坚固金属。熔铸成像,可永久庄严。修跋拿,意为金。据《大智度论》,出自山石沙赤铜中。《说文》云:金有五色,黄金最贵,久埋不变,百炼不轻。阿路巴,意为银。《大智度论》谓其出自烧石中。《尔雅》称白金为银。铜为赤金,次于银。《阿噜力经》云"多唎路诃",注为三金,即金银铜。从金从同,其色虽似黄金,德能却相差甚远。古人造字取意,以示不可仅凭外表评判。铁为黑金。从夷字,取普通铁器之意。常铁久炼而得精纯,百炼不耗,称为真钢。铁虽为金属中最下品,但用途最广,民生不可或缺。以上说明造像事宜。依《戒经》:不净之财不可造像,应换取如法净财造像。又不得造半身像。善相不具,将堕生死。
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他人以此眾物作地藏菩薩勝相,或有善男女等見之,或但瞻而不禮,或有瞻而禮者。此明修因甚少,下明得果極大。是人即作像瞻禮者,皆百返生於三十三天,且永不墮惡道之中。以造像本是天業,故感生天上。造像功德經云: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古猛切,大麥也),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有十一功德:一、世世眼目清潔。二、生處無惡。三、常生貴家。四、身如紫磨金色。五、豐饒珍玩。六、生賢善家。七、生得為王。八、作金輪王。九、生梵天。十、不墮惡道。十一、後生還能敬重三寶。故下即云假如天福等。妙樂云:豈是欲界人天善根。故後賢講是經者,斷不可準正法念經所列忉利之三十三,必依吾所引灌頂呪經者,此千古不磨之定案也。不失大利,通言之,謂雖生人中作王,猶不失作像瞻禮之大利。若深推其意,必以成佛為大利。如經云: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是也。故妙樂云:今經欲收無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發心,隨有毫善,莫非緣因。今經既同法華,福利自叵思議。
做这样的菩萨像,看一眼或拜一拜的人,别人用这些东西做成地藏菩萨的庄严形象,如果有善男信女看见它,或者只看不拜,或者既看又拜。这说明修行的因缘很少,下面说明得到的果报极大。这些造像瞻仰礼拜的人,都能一百次转生到三十三天,而且永远不堕入恶道。因为造像本是升天的善业,所以感应生在天上。《造像功德经》说:如果人在临终时,发愿造像,哪怕像一粒麦子那么小,也能消除三世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有十一种功德:第一、生生世世眼睛明亮。第二、投生的地方没有恶事。第三、常生在富贵人家。第四、身体如紫磨真金般光泽。第五、财富珍宝丰足。第六、生在贤良善良的家庭。第七、转生能做国王。第八、成为金轮王。第九、生到梵天界。第十、不堕恶道。第十一、来世还能敬重佛法僧三宝。所以下面说假如天福等。《妙乐》说:这哪里是欲界人天的善根能比的。所以后世讲解这部经的人,绝不能按照《正法念经》所列的忉利天三十三天来理解,必须依据我所引用的《灌顶咒经》,这是千古不变的定论。不失大利,总的来说,是说即使转生人间做国王,仍不失造像瞻礼的大利益。如果深入推究其含义,必定以成佛为大利。如经中所说:像这些人,渐渐积累功德,具足大悲心,都已成就佛道,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妙乐》说:此经要汇集无始以来微小的善行,都趣向菩提,如果已经发心,即使有丝毫善行,无不是成佛的助缘。此经既然与《法华经》相同,福利自然不可思议。
△三、厭女供像福,二。初、厭女身供像轉報;二、厭醜病禮像獲福。初分二。初、明供像。
三、厌恶女身供养佛像的福报,分为两部分。一、厌恶女身供养佛像转变业报;二、厌恶丑陋病痛礼拜佛像获得福报。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一、说明供养佛像。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畵像及土石膠漆銅銕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綵幢旛錢寶物等供養。
如果有女人厌恶自己的女身,诚心供养地藏菩萨的画像,以及用泥土、石头、胶漆、铜铁等塑造的像。这样每天坚持不退转,常常用鲜花、香烛、饮食、衣服、丝绸彩缎、幡旗、钱财宝物等来供养。
初二句興供意。厭女身故,同藥師願中,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葢女人因淫業,而致乘愛心而來,陷人之坑阱,積穢之丘陵。超日月經明示五礙:一、不得作梵天王,清淨、垢染不同故。二、不得作帝釋,少欲、多欲差殊故。三、不得作魔王,剛強、懦弱相異故。四、不得作轉輪王,仁慈、嫉妬逈絕故。五、不得作佛身,萬德、煩惱各別故。玉耶經中:大彰十惡,一、初生父母不喜。二、舉養視無滋味。三、心常畏人。四、父母憂嫁。五、父母生離。六、畏夫喜怒。七、懷產甚難。八、少為父母檢錄。九、中為夫壻禁制。十、老為兒孫所呵。故女中智者,常生厭離也。盡心下,供養法。蘇悉地經,廣明供事不同。凡供養門,乃普賢毗首羯磨所作,出虗空庫藏法中。依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而為之也。
盡心二字,須玩。下諸供物,皆事,財施也。若不離自心,竭盡為之,則一切法趣事、趣財,是趣不過,則事全是理,財即是法矣。像設如前。如是日日不退,可謂心心堅固、念念精勤。華香、飲食、衣服義如前明。繒綵,即五色綵縀。繒字有二音:咨登切,音增,與矰同。繒繳以射鳧雁,箭有綸者。古詩:未必逢矰繳。是也。慈陵切,音情,帛也。贈神曰繒。今從情聲。幢,梵語脫闍資,中翻幢。熏聞引爾雅云:闍謂之臺,而言脫者,積土脫落也。今所不取,葢是梵語。但名義集,既以寺塔壇幢聯貫而立,則臺義非謬。然說文云:幢,旌旂之屬。輔行又云:旛者,旌旗之總名。今佛法供具相狀似彼,故云旛。則幢旛一類。旛之大者為幢,幢,翳也、容也。施之車葢,童童然以隱蔽形容,則似車之葢。故楚曰幬,關東西曰幢。凡造旛法,切不得安佛菩薩像,及名號等。旛是供具,供於所供,如何復以像名為之。錢寶物等,眾生之性命,切己難忘,能捨命財,心無悋惜,內息慳貪,獲福無量矣。
△二、轉報果,三。初、明轉女身。
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
轉報事難,惟在精誠,今既盡心供養,而又日日不退,故畢此一期果報之身,從斯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即指西方極樂,一向無有女人。何況復來三界受女身耶!
△二、願不轉女。
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眾生。
如摩耶夫人,以大幻願智法門,永為千佛之母。此以順愛法門,度眾生也。又婆須密多女,說離欲際法門,一切眾生隨類見我,令得一切三昧,此以逆愛法門,度眾生也。竝以慈受三昧,誓願之力,示為女身。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正此意也。
△三、結不受女。
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
供養地藏,乃現行精進及功德力,是善習熏起,種現交熏,功業成辦,故於百千萬劫永不受女人身。
△二、厭醜病禮像獲福,三。初、瞻禮。
復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
醜,臭穢也。陋,鄙惡也。此方黃帝時,有嫫母;齊國有無鹽女,梁鴻之妻孟光,皆天下之醜女,而賢慧者也。準業報差別經:以十業故,得醜陋報:一好行忿怒,二好懷嫌恨,三誑惑於它,四惱亂眾生,五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六於賢聖所不生恭敬,七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八於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見醜陋者毀訾輕賤,十習諸惡行。亦以十業得多病報:一好喜打拍一切眾生,二勸他令打,三讚歎打法,四見打歡喜,五惱亂父母,六惱亂賢聖,七見怨病苦心大歡喜,八見怨病愈心生不樂,九於怨病所與非治藥,十宿食未消而復更噉。以是二十種業,感此醜病。女身相貌醜陋,為夫君之嫌憎,遭眾士之譏呵;身多疾病,致自心之憂苦,招眷屬之輕陵。三惡竝集,一世多愁,寧不長懷厭棄乎!能感之機,識此之由。但於下明修因。食頃,一飯食時,以少顯多,以短形長耳。
△二、轉報,二。初、相貌圓滿。
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
此顯暫時瞻禮之功,不可思議。圓則無喎邪之惡相,滿則尠窊曲之醜形。相貌既得圓滿,身軀自無疾病。
△二、貴姓受生。
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為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
不厭女身,情愛未忘;瞻禮之功,纖毫不爽。故於萬億生中,常為王家之女。如波斯匿之勝鬘,阿闍世之術達矣。王妃,妃,合也,嬪御之貴,次於后者。又天子後宮、嫡庶皆稱妃。如末利、韋提希是也。宰輔大姓,乃天子股肱,元勳阿衡;或生剎帝利大姓,或婆羅門大姓;長者女,如須達多之有蘇曼;維摩詰之有月上也。端正等,梵名阿波羅提目伽,此言端正。別行疏云: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祿不佳。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則招夫寵愛,相則招於祿敬。若愛帶慢,何謂為德;愛而敬之,故是相也。今既端正圓滿,相彌妙矣。
△三、結成。
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
志心二字,義深意重,貫於前後,勿輕看過。夫人之轉報,誠非易事。譬耕夫之忽臨帝座,如溷者之俄登天府,平地之福,匪伊所思。今所獲福,誠由志心。志者,心之所至也。其醜女以瞻禮而感,地藏以慈力而應,均是心也。若各各性計不忘,則能所條然,凡聖岐矣,安能感應道交,轉報獲福耶!惟瞻禮之際,了能所之皆空,故感應之時,致假中之叵議。則醜婦與地藏,無二無別,功竝由於志心。故增一阿含云: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是名禮佛義。勒那三藏七種禮,不可不知。
△四、伎樂讚供福。
復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歎,香華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文分二節:初能供之機。如是下,所獲之福。能者,信善之實。信而不實者,不能為之矣。伎字,說文从女支聲,婦人小物樂工也;从人支聲,訓與也。樂者,天子之要事,可以觀風考俗,使民蕩穢滌邪,故禮樂不可須臾去身。若禮記云:夔始制樂以賞諸侯。自黃帝咸池以下,代制於樂,不過據此土言之耳。歌詠者,尚書云:詩言志,歌永言。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歌者,樂之聲也,直陳其德也。準山海經:帝俊八子,始為歌。若吾教中即梵唄也。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今既作五聲八音之樂矣,及申歌詠讚歎之頌矣,復陳香華供養之物矣,不惟信心自為,更以普勸他作,或一或多,隨緣轉化。如是之人,自應獲福,故即云如是等輩(云云)。然作樂供像,何以得鬼神衛護耶?準禮記曰:禮樂之行乎陰陽,通乎鬼神。漢書云: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況乾闥、緊那皆天帝樂神,今既伎樂歌詠於地藏,寧不感帝釋,遣乾、緊,令人衛護耶。然惡事不聞耳者,又從何致乎?曰:不聞禮云:夫樂,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今既作樂供像,自感天地清明氣象,四時和焉,風雨時焉,安有惡事輒聞於耳。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況今獲福,實從信心得來,何況親身受諸橫哉。若準法華:妓樂頌德,開人天業,自應早成佛道矣。
△二、譏毀報獲,二。初、正示;二、結況。示中二。初、示譏毀相。
復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面背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初舉譏毀之類,次明譏毀之相。梵名鳩那羅,此云惡人,亦云不好人。惡神,大即指波卑夜,正翻云惡;小即指岳凟山川內惡者一流。惡鬼,大指鳩槃荼等,小即指倚艸附木,妄作威福之類。夫惡有三種:一曰惡,二曰大惡,三曰惡中惡。此之三類,各有三惡(云云)。見有等,明造毀之端。佛言: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相讐,邪常嫉正。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於是惡類遂生嫉心。所以嫉之者,惡人恐以彼善,形我之惡也;惡神恐其出界,失我之眷屬也;惡鬼恐其齋戒,失我之血肉也。懷私雖異,為惡是同。曾子云: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人之為惡,凶雖未至,去禍近矣。辯魔書云:見善養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惡勦絕,若鷹鸇之逐鳥,人何不努力修善,而甘為惡人、惡神、惡鬼哉!譏者,嘲誚之言;毀者,謗壞之事。譏生忌嫉之心;毀起貪恨之念。故知心為起惡之源,口乃召禍之本。徒謗聖賢,枉壓良善,從虗妄以搆詞,自無端而肆毒:初乃輕言譏激,後遂重語讟誣。自作闡提,撥無因果。宣言此輩,徒竊善名,歸供讚禮,實無功德,唐喪資財,何有利益?那知泥木靈像,遠有所表,敬誠殷禮,獲福無邊。輕心毀謗,招罪彌劫,愚癡無知,阻退善根。或露齒而輕笑,或面是而背非,自己非之,復勸人共非;或勸得一人,或再勸多人,而共非之。此言多譏毀惡。乃至一念,言少譏毀惡。那知眾罪,皆從此起。譬夫決江之流,濫觴於甕口;叅天之樹,發蘖乎毫芒。唇口是弓,心慮如弦,音聲如箭,一念如機。長夜空發,徒染身口,顧斯後報,可不慎哉!
△二、顯譏毀報,二。初、直墮阿鼻。
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
獧(音喧,輕也)頑成性,估侸(上音顛,下音孺,輕薄也)為情,不知佛道,正真弘深,而以世間輕薄淺近之言,欲設嫉心,謗毀道根。如是之人,如折翅鳥,不能飛行。當知是輩,於未來世,永不能至人天善處矣。梵名劫簸,秦言分別時節。陁,秦翻為賢,以多賢人出世,故名賢劫也。此現在賢劫,共有千佛出世,今我釋迦,方是第四佛。餘有九百六佛,一一出而滅,可謂歲月彌之矣。今言千佛滅度已,而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大獄,受極重之罪,終無底止矣。興起行經云: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惡事,此行還歸身,終不朽敗亡。以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可不慎哉!
△二、轉生惡道。
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
歷劫沉淪,永失生天之路;隨緣受報,竟無出苦之期。謗無法味,感報枵虗之餓鬼;不識正道,受形旁背之畜生。梵名闍黎哆,云餓鬼。此道徧在諸趣,以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梵名底栗車,云畜生。此道亦遍諸處,以愚癡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此二道中,經劫長遠,方始為人。言方言縱,亦非必定之辭,縱然得復人身,餘業猶然未盡。由昔斷滅法財,今感貧窮之報;因曩毀敬尊容,此招下賤之身;兼復諸根殘闕,以致九結纏心。從冥入冥,隨苦至苦。大乘論,堅意菩薩云:誹謗大乘法,決定墮惡道,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若從地獄出,復受餘惡報,諸根常缺陋,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復生於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噫!可不誡歟!
△二、結况。
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別生惡見毀滅。
是故二字,緊承永墮阿鼻,彌劫經生而況出也。善人供養,惡輩譏毀,尚獲彌劫之殃,況別生惡見!如彌犁車毀滅佛法,其罪有甚於此矣。故寶雨經云:若誹謗者,是名愚人,墮於惡處,受諸苦惱,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輕賤故。知誹謗之罪,實居眾罪之先。
△二、別示久病等益,五。初、久病惡相乃至五齋誦感報。初分三。初、示病中惡相。又二。初、示相。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牀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復尫瘵,眠中叫苦,慘悽不樂者。
佛說毉經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智論云: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葢由四大難調,六腑更反,以有報身,忽嬰疚疾。今乃連年累月,枕臥牀蓆,不能起居,乃殺戮之餘殃,致病惱之久迫。求生而勢不能生,求死而事難即死。
夢惡鬼等,因病迫心,神思瞀亂,夜多惡夢,驚悸重增。唯識論明四夢:一、無明習氣,二、善惡先徵,三、四大偏增,四、巡遊舊識。今夢惡鬼,惡相先徵也。及見家親,巡遊舊識也。遊險道,則四大偏增。鬼神遊,乃無明習氣也。烏蘇慢,此云厭。眠內不祥,伏合人心。論衡曰:臥厭不寤,故曰魘寐。久寐不醒,鬼神共遊,綿歷歲深,形骸困劣。尫(音汪),弱也,即瘠病之人;瘵(音債),勞瘵,即五勞七傷之類。眠中叫苦等者,以身為苦器,陰是坯瓶,四大浮虗,互相乖反,稟形人世逢穢濁之時;受質偽身,居怖畏之境。幽冥無量鬼神,以及家親眷屬,依房依廟,附岳附丘,凡有含靈,竝皆祗響,致使神爽冥昧,識慮昏茫,至於寤寐多有恐怖。所以眠內不安,晨昏叫苦,心中煎迫,動靜慘悽,皆病中之苦相也。
△二、釋意。
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辯是事。
此釋久病惡相,由業道之冤對耳。故佛告阿闍世王:一切諸法,皆為緣對。世人所為作,各自見其行。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是故大王,當捨惡從善。今既業緣對至,將非性命無逃;但未定其罪之輕重,豈便判其人之死生。故應死者,或難即時捨壽。未應死者,尚爾淹滯難愈。恐是五音呪詛,或招三世冤优(字彙補音尤,出道藏),魂繫陰司,災生陽世。人間俗陋之眼,焉能辯此業對之事哉。
△二、明修福脫罪,二。初、正示方軌;二、況顯利益。初分三。初、對像讀經。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徧。
夫人節宣不謹,感於寒熱等證,世醫藥餌,可能療治。今是惡業報病,須藉法力方祛。葢諸佛心者,慈悲為體,能作毉王,善療眾生身心之病。經是法藥,菩薩是瞻病之人。故須對像讀經。然祇轉一徧者,金丹一粒,點銕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聖,何俟多轉乎。
△二、為病捨物。
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捨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燈,或施常住。
世人之病有二種: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身病可用藥,心病須修福。法句經云:人作善惡,殃福隨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故須經福以禳之。可愛物華美而貴重者,今割其愛,斷病之根也。衣服著以嚴身,寶貝蓄而致富,莊園供遊玩之觀,舍宅安子孫之所,竝我受用,不可闕少,此明所捨之物。對病人下,宣唱捨物。對病高唱者,令知代施功德,憶持在心不忘。經云:一切諸物悉皆分散,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是也。梵語那莽,此云某甲。甲是天干之首,第一之數,不妨乙丙行列也。或供下,修福之法:供經像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像是世尊遺容,雖泥木塑刻,見者皆生佛想,與真無異,故供者得福。造佛菩薩形像者,準造像福報經:功德殊多,今略舉一二。經云: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世世所生之處,眼目淨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常好柔軟。生於天上,亦復淨潔,諸天中勝,紫磨金色,端正無比。作菩薩像,功德亦爾。塔寺如前,襍寶藏經云:造立塔寺,命終生忉利天。然油燈者,施燈經:佛告舍利弗:有人於塔廟形像,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如此福德,唯佛能知。成佛一人,可愛物等,總施招提,供養眾僧。此言隨行一種,即感勝報,非事事要做也。
△三、脫罪知命。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於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代病捨物,必三白令聞知者,欲令洞聞於心,深知我有如是功德也。假令者,謂藉斯施福,病去身安,何善如之。借使大限難逃,世緣永絕,當諸識分散,氣絕之時,亦應七日之中,高聲唱施讀經,其人必解脫重罪,而超昇矣。諸識分散者,處胎經云:爾時世尊將欲示現識所趣向:道識、俗識、有為識、無為識、有漏識、無漏識、華識、果識、報識、無報識、天識、龍識,乃至人非人識,上至二十八天識,下至無救地獄識(文)。此泛指也,若的就一人,應指八箇識神為諸識也。氣盡者,所謂風先火次,魂神去矣,身虗體冷,形骸蕭索也。
宗鏡問:諸根壞日,識遷離時,捨此故身,別受餘質,去來之識,相狀云何?答:顯識經云: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眾形狀(云云)。是人下,明轉障託生。宿殃重罪,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正顯施福殊勝,三寶功深。不惟脫罪受生,且能常知宿命。自然深知因果,罪福分明,從明入明,必階佛果已。
△二、況顯利益。
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畵菩薩形像,廼至教人塑畵,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況者,譬擬也。謂代其捨施,獲福尚爾,矧自行之,何可比擬。中邊分別論明大乘修行,有十:第一是書寫。涅槃云:於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具足能解,盡其義味。塑畵形像,造像經云:作佛菩薩形像,其福無量,無窮盡時,不可稱數。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其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過出十倍。後世所生,常護佛道,作佛形像,死後不復入於地獄、畜生、餓鬼諸惡道中。故所得果報,必獲大利也。
△三、結勸修功德。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承上功德,故言是故。對經名讀,以未熟故;背本名誦,以文熟故。根有利鈍,時有久近耶。是經者,地藏經也。言是者,以全體即是,更無二故。今家六即顯是。以全心是經,經外無心;全經是心,心外無經。故曰:是經一念讚歎者。前以一念譏毀供養,尚獲彌劫之殃;一念讚歎是經,必感多生之福。恭敬讀誦者,獲福與讚歎同功。汝須下,佛勸誡普廣,應須以百千方便,勸是等讀誦讚歎恭敬者。如大方廣總持經云: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以此證知其讀誦讚歎恭敬者,安知非佛神力,故須方便勸之。勤心莫退者,如堅意經,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暫聽尚爾,況恭敬乎?況讚歎乎,況讀誦乎。故勸勤心莫退,能得不可思議功德於現未故也。
△二、夢寐見鬼,三。初、夢見惡境;二、勑遣讀經;三、存亡得益。初分三。初、示相。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
此中之夢,與前夢不同。前是自身業對,此為遠屬陰纏,皆實夢也。孫真人云:凡夢皆緣,夢魂役物,其神至於軀體,不能流通,夜則魂夢虗爭,將吉以報吉,將凶以報凶。故東萊呂氏云:形接為事,神遇為夢。今乃形接而神遇,故有夢事也。周禮占六而夢,夢之吉、凶、平居、驚愕,思念覺時道之喜悅、恐懼之六夢也。寐者,昧也,目閟神藏也。莊子云:其寐也,魂交是矣。見諸鬼神,此係多生親屬,託夢現形,乃平居正夢也。諸形者,男女老少不同,人鬼面貌不一,悲啼等,即驚愕、恐懼之夢。準毉書,乃陰氣所乘,故見鬼神。肺氣盛,則夢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今是親屬致感,非關陰陽虗實。悲啼愁歎,親鬼乞憐之狀也。
△二、釋意。
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多生眷屬,故現諸形。未接生前,安能念及乎。父母男女,如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妹,昧也。猶日始入,歷時少,尚昧也。夫妻,匹敵之義也。士庶人曰妻,妻齊也。夫賤,不足以尊稱,故齊等言也。在於惡趣等,或沉地府,或墜鬼倫。經歷長途,出離寡助。既失望福救之處,乃遠告多世之親,此鬼神無聊之極思有求之苦境也。故知,為過去父母等作福,如餉遠人。然正法念經云:若為亡人修福行布施。生鬼道者,鬼容得福,以鬼知悔,前身慳貪,故為施時,彼則歡喜。若生餘道,多無得力。今此輩求作方便,願離惡道,恐是餓鬼之類耶。
△二、勑遣讀經。
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徧,或七徧。
何故令普廣以神力遣眷屬讀經耶?以世間愚人識恩分者少,生前六親尚有不顧,況隔數世之親乎。即有念及者,既未識面,縱形夢寐,想不及此。故勑普廣以神力冥資,速令憶念,使恭對佛菩薩像前,或自讀經,或請人讀。其經數至三、七者何?皆陽數也。三乃天地人之數。自一而再重之,三才備矣。一之二,陽生陰也;二生三,陰陽參和也。三生萬物,生生無窮矣。七,少陽之數也。此亦二三變體,二得五成七,進得乎九,則為老陽。轉獄鬼於陰司,生人天之陽世,故唯取三、七之數,不取六、八者,以陰數坎陷,非超冥之道耳。
△三、存亡得益。
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徧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解脫者,離惡道也。或生天上人間,或進三乘聖道,亡親既獲超昇,自不現形夢寐矣。
△三、下賤求悔,三。初、標能懺人。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
下賤等,辯意經云:五事常生卑賤,為人奴婢。一、憍慢不敬二親,二、剛強無恪心,三、放逸不禮三尊,四、盜竊以為生業,五、負債逃避不償。然下賤對尊貴言奴婢。對大家言,各有不同。若以四方言之,北單越,無僕使之殊,故無貴賤。餘三方有貴賤,以有君臣民庶之別,大家僕使之殊,故有貴賤別類也。總束貴賤,合有六品:一、貴中之貴,謂輪王等;二、貴中之次,謂粟散王等;三、貴中之下,謂百僚等;四、賤中之賤,謂臺奴豎子等;五賤中之次,謂僕隸等;六賤中之下,謂姬妾等。麤束如是,細分難盡。諸不自由者,非下賤奴婢之流,乃皂隸門舘之類。月有請受,日藉資生。聞呼喚而來,仰其鼻息;聽發遣而去,承其聲光,身不自從,非丈夫矣。宿業者,佛告波斯匿王,凡人處世,尊卑貴賤,貧富苦樂,皆由宿行而致斯果。若世之愚頑無覺知者,抑豈甘之,且謂得之。若稍黠慧有覺知者,豈惟哀之,誠欲脫之。若欲離脫,必須懺摩,滌盪悔過𠍴尤。光明云:繫屬於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諸惡。故須行懺悔也。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華梵雙標也。輔行云:懺悔秪是三善業耳。
△二、釋所悔法。
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徧。
一七者,世數,極於七也。如一日念之不應,念之七日,必遂所求。故十輪經云: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故須稱名。滿萬徧者,表祛萬惡,集萬善也。
△三、結轉報益。
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
此正顯地藏大威神力。如佛告辯意:有五事,得為尊貴,眾人所敬。一、施惠普廣,二、禮敬三寶及眾長者,三、忍辱無有瞋恚,四、柔和謙下,五、博聞經戒。今七日稱名,豈止千萬生中尊貴,不經惡道,即佛果必可期也。
△四、新產獲福,二。初、舉種類新產。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斯產者,或男或女。
但舉南洲者,北洲產於樹下,亦無惡露苦惱。東西二洲,欲事既少,生育應稀。唯有南洲,女人多產多苦。以一切諸眾生母,欲生子時,身體遍痛,受大苦惱,數坐數起,不能自安。故特標閻浮人耳。剎利等人,雖貴賤不埒,生時善惡誰知?三十八箇七日滿足,必須胎產男女。此由宿業因緣,以隨陰陽變化,故周易八卦,乾陽為父,坤陰為母,生震坎艮之三男,巽離兌之三女,化生萬物也。準增一阿含,若當為女,於母左脇,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右脇,倚腹向脊而住。故知男女皆乘愛而生,以婬慾而正性命也。
△二、示經名利益,二。初、誦經念名。
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徧。
何故早與讀經稱名耶?準護諸童子呪經:如來初成正覺,有一大梵天王來詣佛所,作禮說偈,言:有夜叉羅剎,常喜啗人胎,能令人無子,傷害於胞胎。男女交會時,使其意迷亂,懷妊不成就,及生時奪胎。皆是諸惡鬼,為其作嬈害,我今說彼名,願佛聽我說。第一名彌酬迦,乃至第十五名藍婆。此十五鬼神,常遊行世間為嬰孩小兒,作於恐怖,及說恐怖形相(云云)。今故早讀本願經,及與地藏名,則令善神擁衛門戶,惡鬼自遠遁矣。
△三、脫殃增壽。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文分二節:初轉宿報。宿殃報者,準瑜伽論云:又於胎藏中,或由先業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或髮、或毛、或皮、及餘支分,變異而生。今既誦經稱名,便令新生男女,宿殃之報,盡得解脫也。安樂易養者,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於第四日,內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褁,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後名觸,謂眼觸等。但生時有多種不同,或順生,或逆生,甚有一足先下,謂之踏蓮生,母腸同出,謂之盤腸生。此最險惡,命在須臾。今既誦經念名,則安然快樂,生養甚易。
壽命增長者,大梵復白佛言:此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長壽者,常當繫念修行善法。於月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清淨洗浴,誦我所說陀羅尼呪者,所生童子,安隱無患,盡其形壽,命不中夭。今既誦經稱名,自不為惡鬼嬈害,故得壽命增長也。
若是下,增現福。承福生者,修行道地經云:人行不純,或善或惡,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隨其本行,自然風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風,可其身意,柔輭無瑕,正其骨節,令其端正。莫不愛敬。又母腹風起,或上或下,轉其兒身,而令倒懸,頭向產門。其有福者,時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遊戲,如墮高牀華香之處也。惡者反是。今又早為誦經稱名,又承宿福而生,故應安樂者,轉增安樂;應壽命者,重增壽命矣。
△五、齋誦感報,二。初、標齋日之意。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
世之持齋者,有三長齋、月六齋、十齋不同。今先定齋日之數。準文殊菩薩善惡宿曜經:每月一日,梵云鉢闍底下(唐言梵王),是建名日。宜為善業,苦節修行布施等事,竝吉。八日、二十三日,是力戰日,婆娑善神下,宜力用之事。十四日、二十九日,是勇猛日,藥蒭神下。二十四日,是凶猛日,嚕達囉尼神下。二十八日,是最勝日,鉢折底神下(唐云天魔神)。十五日、三十日,是吉相日,必多盧神下(唐云魂靈神),宜祭先亡,及布施供養父母、尊者、諸天,持齋戒施食,及諸祭祠吉。故取此十日為齋日也。但乃至二字,自古講者,皆云超略之辭。今日數已至二十九,而又超至三十日,譯師不通甚矣。非也。含蓄深意,人不知也。余考乃字古訓為難意,而用為語辭之難心之難,不可象也。故象口氣逶迤上出,難之又難也。其字,示人以意:今言一日至三十日,如是十日無間,至難至難也。若不信此解,若為通此二字乎?是諸下三句,明是日意。準佛祖統記,引提謂經,明三長齋。佛謂提謂長者曰:四時交代,歲終,三覆以校,一月六奏,諸天帝釋、太子、使者,閻羅鬼神,俱用正月、五月、九月、旦日,案行王、民、龍、鬼、鳥、獸,為善惡者。與四王,一月六奏,使無枉錯,覆校眾生罪福多少。福多者,勑司命下閻羅五官,除罪增祿。故使持是三長齋。
引四天王經,明六齋。帝釋勑四王,各治一方。白月八日,遣使者案察眾生善惡;十四日,遣太子;十五日,王親臨。黑月三日亦如是。若王親下,星宿鬼神俱時隨從。如遇修行齋戒,諸天相慶,即為注祿增算。
引十齋經,明十齋。每月十齋日,持佛菩薩號,乞福滅罪。(於六齋日加月旦等四日,如本經。)今國律,令諸州十直日,不得行刑,正據此義。又淨度三昧經云:八王日(立春、春分、乃至立冬、冬至),諸天帝釋鎮臣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祿、五羅大王、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復值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惡。地獄王,亦遣輔臣小王,同時俱出,有罪即記。前齋八王日犯過,福強有救,安隱無他,用福原赦。到後齋日重犯,罪數多者,減壽條名,剋死歲月日時,關下地獄。地獄承文書,即遣獄鬼錄名,獄鬼無慈,死日未到,強催作惡,令命促盡。福多者,增壽益算,天遣善神,營護其身。移下地獄,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後生天上。已上齋法,各出佛經,各宜遵奉,永處福堂,毋得故違,自取殃咎。故詳示於此。
△二、釋讀經之益,三。初、舉閻浮罪狀。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
南洲之人,心識無定,況意根中,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但凡夫之人,起惡念時多。舉,即是動;止,即是靜,動靜之間,念起不一。安般經云:一彈指頃,心有九百六十轉。仁王經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一剎那中,復有九百生滅。菩薩處胎經云: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有識。一念善,有無量善果報;一念惡,有無量惡果報。故云舉止動念,無不是業。但凡夫造業,凡動身口,皆由心使。若心不善,方能損物;若內有善,方能順福。雖復損益不同,然三業之本,以心為源。故動念成業,念善是福,念惡成罪,然檢點自心,於二六時中,大約罪多於福也。何況縱恣六情,任造三業耶!遺教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譬之駑馬,極力控制,尚難調伏。若縱其奔逸,損物無疑。殺害、竊盜、邪淫身三惡業,妄語該口四業,如前。百千罪狀,即一殺業,有上中下;乃至貪嗔癡,亦有上中下,細舉不勝。故總云百千。須知結罪由心,業有輕重,如嗔重則罪重,嗔輕則罪輕。成論云:或以事重,故有定報;或以心重,故有定報。如人以深厚纏毒,殺害蟲蟻,重於輕心殺人。若心無嗔,雖殺上境,乃至父母,亦不成逆。故知諸業,例有輕重,雖分輕重,然受報時,纖毫不爽,可恣任其情乎。
△二、示齋日讀經。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六齋、十齋,增減不同。大論六十五云:六齋日,諸天來觀人心。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諸天。又六齋日是惡日,令人凶衰,若有是日受八戒持齋布施聽法,是時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故止觀取齋日建首,有以也。但持齋法,稍有不同。闡義引祭統云:齋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及其將齋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今釋氏以不過中食為齋,亦取其防邪訖欲,齊不齊之義也。故請觀音疏云:齋者,只是中道也。中後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無別法也。故若在釋門,緇素皆過午不食為齋。近世通行,白衣唯不茹葷飲酒為齋,故不同也。法句經云:祠祀種禍根,日夜長枝條,唐苦敗身本,法齋度世仙。故於六十齋期,應持齋布施,讀誦本願經耳。此正明讀經,下明利益。讀經中,初明方無災難。若有一人,果於齋日,每讀經一遍,則使四方百由旬境內,竝無災難。地反物為(音幺),天反時為災,所謂蠲除災是也。次明家離惡趣。讀經秪一徧耳,何獲報之殊勝耶?正顯地藏不思議利益事也。然今非無讀經者,竟不獲報,何也?曰:此有二意,一、方內之人,及居家之屬,前生罪惡深重,則是定業難逃;二、誦經者,心或不同,志心者,誦經得力,故能轉宿殃;不志心者,誦力既淺,福不勝罪,故難轉也。
△三、釋現世福利。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
橫病者,乃疫癘流行,福衰忽染,雖是惡鬼妄作禍福,即係自無善力所招。今既誦經,永絕橫病,衣食豐益,最是要事。光明云:依因衣食,諸結惱熱。藥師云:為衣食故,造諸惡業,今因齋日轉經,故感豐饒之報,不惟無業,亦且增福。即使貧無衣食者,亦致豐益之報矣。經之利益,可思議耶!說利益事竟。
△二、總結威神之力,二。初、正結地藏利益。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結如是等一句。顯上所明者,乃舉其槩耳,如地藏十輪及占察善惡二經,廣詳其事。
△二、別示閻浮有緣,二。初、略示有緣。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
因緣,秪是感應異名。大者,皆欲令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事因緣也。故大士金口親云: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大利者,即法華所謂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即菩提涅槃也。如是大因緣,非始今日。於無量阿僧祇劫來,於閻浮提,隨機化物,種熟脫三。時時不廢。譬子墮水火,父母騷擾救之;子有疾病,父母心偏愛之。以南洲眾生,罪業偏重故也。故南洲眾生,亦獨於大士,信心不置。故上下貴賤,緇素男女,無一不從地藏菩薩,求其救拔水火,療治疾病,譬如磁石吸銕,應感同時,有大因緣,深可省悟。
△二、廣明聞益。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此言聞名見像者,明旋復之功也。原夫生佛同一覺體,覺海之性澄圓,圓澄之覺元妙,不覺無明風動,妄分見覺聞知。局於區宇,隔別成礙。於是見不超色,聞不出聲。今旋其妄聞,聞菩薩之名;旋其妄見,見菩薩之像。則令所聞之名,契入真空之境,名亦無名。所見之像,會同法性之身,像何可像?名無名,而真聞了了;像無像,而真見昭昭。如是,則隨拈經中或三箇字,當下破三惑,消三障,成三智,證三德,顯三身。或拈五箇字,隨處破五住,出五道,立五根,長五力,成五分也。一偈則一門超出,一句則一性圓明。如是二四六八,隨行增數。現在則獲殊妙安樂,念念與本願同流,心心共菩薩俱現。未來之世,常得相好,端嚴清正。在處恒生尊貴之家。如佛告波斯匿王云:仁慈謙順,敬長愛小,則為貴人。凶惡強梁,憍恣自大,則為賤人。又曰:三界輪轉,無有定品,積善仁和,生於豪尊,習惡放恣,便生卑賤。以此觀之,人不可作惡,應自修之。世尊說利益竟。
△二、普廣請經名,二。初、結顯請意。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
初、經家敘儀,次、陳所請意。胡跪者,音義指歸云:不合二胡跪。葢梵世遺種,居五竺間,葱嶺之北,諸戎羌□。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渠遙切)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以右膝有力,跪能久,起止便故,著地令安。若女尼體弱,佛聽長跪也。言久知者,則普廣亦地藏一流人,自具有不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故能知之。既知而又問者,正冀如來於大會宣揚,令未來眾生,知地藏菩薩利益如此,故問之耳。唯然,乃應答無疑之速辭。近指上文,遠則照映前文,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之語。然彼時定自在王,但承命流通,不請經名者,審知地藏神力之事未竟。一也。逆知普廣復有請詳利益之事,二也。故知主賓酬唱,更互發𫾻,譬之砧磓相扣,上下相應。故下唯然頂受之語。
△二、正請經名,二。初、請。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當何、云何,皆設疑之詞。自說經以來,讚歎地藏功德,除佛一人,無能及者。夫名之所以為名,召其實者也。今地藏實德既言不可思議,則不以名而名之矣。故云:當何名此經?名既不立,使我等又依何法門而流布耶!故云:使我云何流布?周禮:泉行曰布,言世間之錢,如泉水之流通而散布也。經之流布,亦如是耳。
△二、答,二。初、答經名。
第二部分,回答,分为两点。第一,回答经名。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佛告诉普广:这部经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名字叫地藏本愿,也叫地藏本行,还叫地藏本誓力经。
經名,如綸貫。又解本願者,心所欲得名願。視欲為深且專。願乎外,盡人欲也;惟天理,為性之欲,乃人本心,从原。教人反求其本,欲其可欲之善也。而从頁(胡結切),何也?心求得之,俯首以停思。不,則貪也已矣,癡也已矣。此雖儒釋,然地藏之本願,亦豈外於是乎。無非欲人復還本元覺性,同歸祕藏。是大士本時之願也。
经名如同丝线贯穿。又解释本愿,心中所想称为愿。愿望比欲望更深更专。向外追求,是人的欲望;只有天理,是本性之欲,乃人之本心,源于根本。教导人返回本原,追求可欲之善。而从页字,为何?心有所求,低头沉思。否则便是贪婪,便是愚痴。此虽儒释有别,但地藏之本愿,岂能外于此。无非希望人恢复本来觉性,同归秘藏。此乃大士本初之愿。
本行,即本昔之行。故吾約此,準妙玄本門十妙,以明本地十不思議,文義始暢。方顯中間近成種種不思議事,皆迹中之願行也。
本行,就是过去世的行为。所以我依据这一点,参照《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本门十妙的说法,来阐明本地十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样文义才能通达。这样才能显明中间阶段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化迹中的愿行。
本誓力者,梵語僧那,此云弘誓。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僧那言鎧,僧涅言著,名著大鎧,正言𦙽那訶,翻甲。𦙽(蘇于切)捺陀,翻被,翻衣,謂被甲衣甲。密部中明三十二甲(云云)。即大品大誓莊嚴也。梵名娑羅,此云力。陰持入經云:彼力,應以何為義?答:無能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有膽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今地藏自元初發心以來,不為天魔沮壞,一力也;在所利益眾生,二力也;有膽偏化地獄,三力也;能為六道得依,四力也;此地藏本時誓願之力,故名本誓力經。
本誓力,梵语称为僧那,意思是弘大的誓愿。也有人说僧那是大誓愿,僧涅是自我誓愿。僧那意为铠甲,僧涅意为穿上,合起来就是穿上大铠甲,准确翻译应为𦙽那诃,即铠甲。𦙽捺陀,翻译为披、衣,指的是披甲穿衣。密教经典中提到三十二种铠甲,这些都代表大品经中庄严的大誓愿。梵语称为娑罗,意思是力量。《阴持入经》说:那种力量,应该以什么为含义?回答:无法被破坏是力量的含义,能带来利益是力量的含义,有勇气是力量的含义,能成为依靠是力量的含义。如今地藏菩萨从最初发心以来,不被天魔破坏,这是第一种力量;能利益众生,这是第二种力量;有胆量专门度化地狱众生,这是第三种力量;能成为六道众生的依靠,这是第四种力量。这些是地藏菩萨本来的誓愿力量,所以称为本誓力经。
△二、結流布。
二、总结流通。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因为这位菩萨在很久远的劫数之前,就发下了重大的誓愿,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你们应当依照他的愿力,广泛传播。
此顯地藏之名,亦從本願而立。因大願故,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亦應依其本願,而流布之。故集家單以本願立題,深有以也。
这里说明地藏菩萨的名号,也是根据他原本的誓愿而确立的。由于这个宏大的誓愿,才能利益众生。所以你们也应当依照他的根本誓愿,广泛传播。因此编集经典的人专门用本愿作为标题,确实有深刻的道理。
△二、普廣禮退。
普广恭敬行礼后退下。
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普广听完后,双手合十恭敬行礼,然后退下。
恭敬二字,每見講家置論,使後生末學,不知何所取義乎,今略明制字之原,以見心學之在是也。(古恭字),敬德之容。手容主恭,故指兩手交為義。人之平居,散其手,其心放,貌以之惰。斂其手,其心必收;貌以之莊,內外合者也。俗書,不知即此是心。復加以心作恭,是謂心有內外也(古敬字),主一也。古人聚精會神之學。貌而敬者,彊捉於外。其中竊發,將不能自持。口云敬者,其行必惰,空言胡能勝實惡!若何而致力耶?曰:勿忘,勿助長也。从(己力切,音急,行之亟也)者,教之以勿忘也。緩則無功,裁覺昏沉,速自喚醒。裁覺散亂,速自絕斷。久者,教之以勿助長也。急則拘迫,胸中有物礙之,血氣弗舒,何以能久!心,吾形之主也。敬者非它,吾心自為主也,何待別借一心,來治此心。雖畏勿畏,雖休勿休,綿綿若存,天德周流,心常活而毋死。悚為起敬,戒為持敬,畏為克敬,肅為嚴敬,穆為玄敬,欽為聖敬。一敬德之生,孰淺深也。茲惟聖學囦原,觀古人之心畵,則知其心學矣,何可為文字之學,障性靈,塞悟門,竟不一究心焉。那知字學,誠能豁性靈,開悟門,故略示之,毋謂余好搜冥索隱而衒奇也。
人们常常看到讲解恭敬二字的学者发表议论,却让后学晚辈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简单说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就能看出心性修养的关键所在。
古体的"恭"字,体现恭敬品德的外在表现。手的姿态以恭敬为主,所以用两手相交来表示含义。人平时放松双手,内心就会散漫,神态也随之懈怠;收敛双手时,内心必然专注,神态自然庄重,这是内外统一的体现。俗体写法不明白这个道理,又在字形上添加"心"旁作"恭",反而割裂了心的整体性。
古体的"敬"字,强调的是专注专一。古人治学讲究聚精会神。表面装作恭敬的人,只是勉强维持外在仪态。当内心杂念萌发时,就难以自我把持。嘴上说恭敬的人,行为必定懈怠,空话怎能胜过实际的懈怠呢?该如何下功夫呢?就是:不要忘记,也不要拔苗助长。字形中的"亟"部(读音同"急",表示行动迅捷),教导我们不要忘记修持。行动迟缓就难以见效,刚感到昏沉就立即警醒,刚发现散乱就马上斩断。"久"字则教导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会导致拘谨压迫,胸中如有物阻塞,气血不畅,如何能持久?
心是我们形体的主宰。所谓恭敬,不是别的,就是让本心自然做主,何必另外借用一个心来治理这个心?即使面临畏惧也不要畏惧,即使可以休息也不要休息,绵绵不绝地保持觉知,让天德自然周流,使心始终保持活力而不僵化。战战兢兢是生起恭敬,谨慎戒惧是保持恭敬,心怀敬畏是克服懈怠,庄重肃穆是严格恭敬,静穆深远是玄妙恭敬,钦敬仰止是圣贤恭敬。同是恭敬品德的体现,哪有深浅之分?
这正是圣贤学问的根本所在。观察古人的心迹笔法,就能明白他们的心性修养,岂能只当作文字学问来研究,遮蔽了灵性,堵塞了悟门,最终都不去探究本心?殊不知文字之学确实能够开启灵性、打通悟门,所以略加说明,不要认为我是故意搜求玄奥来炫耀新奇。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科注卷之三
CBETA 编码:X038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