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科註
△二、閻羅興問讚歎,二。初、品題。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二、品文,二。初、經家敘;二、正興問。敘中三。初、主伴來儀。
爾時,銕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來到佛所。
閻羅宮城住處已備前文。閻羅,鬼官之總司,無量鬼王俱為所統。王來,臣必隨之。主到,伴必衛之故。俱詣忉利,同到佛所,此承世尊之光音,地藏之威神也。(準智度論,一切山河樹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屬四天王管,故皆隨從共來。)
△二、列鬼王號。
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惡毒乃鬼王之首,故前列之。惡毒即十惡三毒。既惡且毒,立斯穢稱。三毒屬意,為身口七惡之本。本末兼明,故名惡毒。然此等鬼王,皆是不思議菩薩,大權應化。以惡攻惡,以毒出毒,意令人人了修惡即性惡,會事毒即理毒,故用惡毒,以為化門。即大經毒皷之喻,亦外書亭毒之意。列子云:生之育之,亭之毒之(亭謂品其形,毒謂成其質)。後人第知毒之為大不善,詎知其為篤義(毒轉聲為篤)乃大善也。
○多惡者,一念尚具諸惡,增廣多有無量。外現忿怒之惡相,內起慈悲之善心。
○大諍,諍即鬬諍。長阿含,佛告帝釋,怨結之生,皆由貪嫉,故使眾生等刀杖相加。帝釋白言:實爾,貪嫉之生,何由而起?佛言: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故祖師云:但離憎愛,洞然明白。然世人不了五蘊本空,故爭咽喉下不急之氣。莊子所謂,婦姑勃豀,此由心為毒主,口為禍器。未有諍訟違形,而存大化者。故鬼王以大諍法門化人無諍也。
○白虎、血虎、赤虎。虎乃山獸,亦名大蟲,猛而有威,慢而多暴。白虎,西方之獸。血虎,口似血盆。赤虎,毛如火赤。鬼頭如虎,故各以虎名。
○散殃,殃,咎也、禍也。東岳經云:世間眾生不信因緣善惡果報,不敬天地,不孝父母,不尊師長,欺負神理,背前面後,口是心非,已被岳府曹官聖眾,晨夕考較,紀錄罪咎。致令災禍橫生,官司牢獄,累歲經年,不能安泰。家門啾唧,每遇凶衰;盜賊侵欺,希見太平(文)。故致鬼王臨其家門,有殃者,禍者之事矣。
○飛身,飛行夜叉之類也。
○電光,眼光如電閃爍,令見者怕怖。
○狼牙,狼大如狗,青色,善逐獸。古之造式者,木用槐癭棗瘤,而以狼牙為柱。取其靈智,故字从良。此鬼牙尖外向,如狼之牙。按白澤圖,丘墓之精,名狼鬼。善與人鬬,為桃矢鵄羽射之,化為飄風;脫履捉之,不能化也。
○千眼,觀音千眼在手,獄卒六十四眼在角,此鬼千眼,不知如何安立。
○噉獸,此鬼以獸為食者,然鬼亦獸耳。婆沙明鬼趣形狀,多分如人,亦有面似猪,或似餘惡禽獸。
○負石,即負石擔沙,填河塞海之類。
○主耗、主禍,二事相因,故太上云: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是也。(昔櫟陽尉郭鄩,官不得調,奇蹇屯厄,動與物忤。至親密友,亦漸疎斥。常有二物,狀如猿猴,跳躑其旁,出入相隨。一夕愁寐,忽來告別,云:吾乃主世虗耗者,君以隱慝獲罪,神命隨主君厄,今數滿當去,可安享矣。)
○主食,食乃民生之祿,善者享之,惡者減之。故散弃五穀者,太上惡之,收其華息,世多饑饉。及暴殄天物者,每凍餒而死也。
○主財,岳府有主財案主者,浮陀摩尼鉢,主護人財物。故有財不施,鬼瞰其傍而妬之。然太上尤禁橫取人財者,故其妻子家口,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財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有四生,住有三處。岳府有管胎卵濕化及水族案者。
○主禽,主獸皆岳府之神,飛曰禽,羽族之總名。言為人禽制,故名禽。走曰獸,毛蟲之總名。言力多難擒,圍守可獲,故名獸。此諸禽獸,各有鬼王主之,若止觀引大集十二時獸者。輔行云:五行中,名十二肖。肖,似也。此十二神似彼故也。準大集,東海瑠璃山,有虎、兔、龍。南海玻璃山,有蛇、馬、羊。西海白銀山,有猴、雞、犬。北海黃金山,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經各有名)。一一方各有二羅剎女,供養三神。其窟,皆菩薩住處。一一獸,皆修聲聞慈,曾於過去佛所發願,一獸每一日夜遍閻浮提,餘安住修慈。從七月一日,鼠為首;二日牛。乃至十三日,還從鼠起。此即獸王菩薩,故他方恭敬也。
○主魅,魅謂魑魅,老精物也。詳香乳記。
○主產,東岳懺云:結秀成胎,稟兩儀之造化;送生保產,乃二聖之綱維。普濟普度,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衛房,聖母元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產生。
○主命,準經,毗沙門主護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下生死案判官。更有保生真人碧霞元君。
○主疾,如前。
○主險,高山峻嶺,大海溟淵,險難之處,身命所係,應死者錄之,不應死者護之。此猶險之小處。準大論,地獄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觸受罪,此名大黑暗處,危難嶮道,即鬼所主之處耳。
○三目,二目中間豎亞一目,如摩醯狀。四目,額上又橫開二目,與蒼頡同。五目,於上下中,豎生一目也。
○祁利失王等,未見翻譯。金光明有薩多琦黎,翻大力天。名義集載惡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毗曇,的是山名。論夜叉品云:時閻浮提中,有兩眾山。恒河之南,名娑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䟦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皆名娑多耆利;在河北山者,皆名醯摩䟦多。娑多耆利領河南一切諸神,醯摩䟦多領河北一切諸神,故名為王(文)。今閻王界既在閻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屬離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屬火天也。失字未詳。叉具云:叉耶,秦言盡。即大力盡王。統領小王鬼神也。阿那吒,準大經,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則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即多聞天王之長子。)
△三、承力俱來。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各有所執,各有所主。是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俱詣忉利,在一面𡗓。
已上三十四位,皆是大鬼王。每一王下,各有眷屬小王,數有百千。此非他方之鬼,盡住南洲也。各有執者,執,守法也。取彼有罪,明正典刑,指其事也。天文有執法,代天討罪,豈得而容私乎。葢言守法之執事也。太上亦云: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是也。言主者,古之制字。這丶即主心之神明,實主我身。居其所不動,而應萬物,象天君奠位之形。丶神也,不得形則不顯,故配他字乃成形,故从丶,而配王。王,君也。天地萬物,咸統於一。王心無丶,身且不能治,何以治天下乎!今諸鬼王,內各有丶,故能主萬物也。如取人枷鬼,提點鬼神,追魂斬魄,捉生落死,及各案主者,諸司法錄事等,故言各有所執、所主也。是諸下,明來意。幽冥鬼王何能上隮忉利?此承我佛與地藏威神之力也。一面𡗓者,住足名𡗓,人縱而生,𡗓則戴天履地,儼然正直之容。故从大,在地上為意。敬佛尊君,故𡗓而不坐也。
△二、正興問,二。初、閻羅興問正歎;二、鬼王護法助揚。初分五。初、經家提起。
爾時,閻羅天子胡跪合掌。
按道明和尚所傳十殿冥王,閻羅天子在五殿。統紀云:十王名字,藏典傳記可考者六。閻羅、五官(二名見三長齋引提謂經)、平等(華嚴感應傳,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誦若人欲了知偈,得放迴)、泰山(譯經圖紀法炬譯金貢泰山贖罪經)、初江(夷堅志,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一紀)、秦廣(夷堅志,南劍陳生既死,其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可轉入師經。女寤,家人來得經,請僧誦千徧。兄夢弟來謝曰:已獲生天也)。今唯閻羅一王興問者,大約第五殿乃正中之位,統攝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釋天為父王,命閻羅為天子,主攝冥司,所謂地下縛囉呬天是也。
△二、天子述意。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與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方得詣此忉利大會,亦是我等獲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問世尊,唯願世尊慈悲宣說。
初敘來意。等者,非等餘九殿獄王也。準長阿含:小千世界,有一千閻羅王。況三千大千。又況十方沙界之三千大千閻羅乎!然佛出此南洲,此界冥王為正,亦是等,慶幸之語。由閻羅鬼王等,竝以業緣感報,三時受苦。如弟子死復生經,吏白王言:大王為奉佛淨戒耶?王曰:坐我不奉佛故,追罪來作此獄王。今到天宮,見佛聞法,自然獲得增上善利,故下此慶語。我今下諮請,雖云小疑,障信則大,故須問明。唯願以大慈悲,為我宣說此旨。作與樂拔苦之因緣也。
△三、許問為說。
佛告閻羅天子:恣汝所問,吾為汝說。
恣,縱也。謂凡有所疑,不必隱匿,縱意問來,吾無不為汝說者。如洪鐘在架,隨扣隨鳴。表佛心慈悲無齊限也。
△四、申疑致請三初敘儀。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迴視地藏菩薩。
瞻禮,敬佛求法之儀。迴視,事有所專也。何以迴視之?問法之儀,必對佛而禮,身在中央,則菩薩在傍,故迴首視之。
△二、申請,二。初、直歎神通。
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
在六道等,占察經云: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巧演說法,能善開導,此皆方便力也。大要現梵天,令除憍慢;化人道,令修施戒;地獄代其受苦;餓鬼令其飽滿;修羅調伏惡心;畜生使得智慧,竝令俱出苦輪,同到智地。無量劫來,不辭疲倦,此智慧勇猛不思議之神通也。言𠭏者,人所作也。其上从㞢,其下从又(古右字),持中,何也?曰:天下萬事,皆本於心中者,非他也,人心天然之矩。事來,執吾中而往,貫萬若一,無過不及,是謂天則。今地藏以百千方便,現種種神通,皆本中道一心,而應萬機之事,度苦眾生,竝歸中道。其為大事因緣可思議乎哉!
△二、轉申疑事,二。初、正陳疑本。
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
未久云者,如等活地獄,對四天王壽。人間五十年,為上天一日夜;縱經百年,冥司秪得二日,豈非纔出即來,深惡其不憚煩也。
△二、覆申疑事。
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
此中問意兩關發疑。一謂菩薩既有如是神力,自應令彼依善道而永取解脫矣。二謂六道既受大士之化,亦應久依善道而永取解脫矣。今不然者,為地藏神力不逮歟?為眾生心力不及歟?梵語膩地,此云依。維摩經云:十善是菩薩淨土,眾生能依十善,自然解脫生死。
△三、願說。
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五、答示顯德,二。初、總示難化。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其性者,習性也,故曰剛強。若是法性,從本柔和。剛者,堅強也。此非中正純粹之乾(音剛),乃動於血氣之剛暴。譬之惡象駑馬,難於調伏也。
△二、別歎方便,三。初、以法直示;二、以喻釋明;三、以法合顯。初又二。初、約地藏方便救拔。
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眾生性雖剛強,難於調伏,在地藏不捨大慈,而頭頭救拔。頭頭,猶言處處。謂千頭萬頭也。如是眾生句,正點難調伏者。剛者教之以柔,強者教之以和,難調伏者必令調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調伏馬性,必令中軌而後已。今於三寶施戒,必令修持,清淨戒生,得淨解脫。故罪報之輕小者,即與救拔。縱犯上罪,應墮阿鼻大惡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業緣。
梵名阿浮訶那,此云拔除罪根。須知諸惡,隨業受報,而以三毒為本。三毒之中,貪愛為根。如捉布一頭,餘則盡隨。智論云:若不斷愛,愛則潤生。是故四生,皆由愛起故。成論云:如樹根不拔,其樹猶生。貪根不拔,苦樹常在。故知生死,貪愛為本,若滅貪欲,名第三諦。十輪經云: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故無常偈云:明眼無過慧,黑暗不過癡。今根本業緣既拔,自悟宿世之若。譬古鏡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現矣。
△二、約眾生惡習難脫。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自者,謂如此方便救拔,自應頭頭解脫已。今不能者,乃眾生自造惡業,以自縛之。非菩薩之咎。結惡習重,緊要之語。生死根元略言三結(身見、戒取、疑),廣說八十八使(云云)。由此結惡,造十習因(婬習、貪、慢、瞋、詐、誑、怨、見、枉、訟習),受六交報。是以纔出三塗,而旋入劇處。致勞地藏,久經塵劫,起無量方便,作度脫因緣。豈非眾生惡習牽連,致累化門,久不能扃耶!
△二、以喻釋明,三。初、迷入險道。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譌入險道。其險道中,多諸夜叉,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如是迷人,在險道中,須臾之間,即遭諸毒。
文分三節:初、迷本入險。有人,譬惡道眾生。因果不忘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濁之苦也。常寂光土為本家。十惡眾生,原是如來之子;三塗苦處,無非常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覺無明風動,漂流異國,墮落他鄉。既忘本處,便迷歸路,遊行逐境,險道斯臻。文句釋法華險難惡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故曰分段變易,即果險難。見思五住,即因險難。由此因緣,故言惡道。今據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樂,秪以三塗為險道。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論,致譌墮三惡道中。
二、險道多惡,以多諸夜叉等。夜叉,有智有通,飛行捷疾。譬利使邪見,謗無因果,智辯速疾也。正心地觀云:心如夜叉,能噉種種功德法。故虎狼等,畜類愚頑,以譬鈍使。準俱舍論:憍慢盛故,生於師子虎狼中;瞋恚盛故,生於蚖蛇蝮蠍中。則虎狼師子,應俱譬慢使。今約三毒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如分別善惡經,憍慠常慢人,後生為猛虎故也。狼譬貪使。以狼求食不滿不止,故曰貪狼。師子表癡使,由昔持戒雖嚴,而無淨慧。執戒慢人,故墮畜類。因戒力故,得為獸王。無慧即癡,故以譬之。蚖蛇蝮蠍譬瞋使,蚖名守宮,在壁曰蝘蜓,在洲曰蜥蜴。以毒盛故,不觸而螫,譬非理瞋。楊子云:蚖其肆矣。蝮,蜪蝝(上音陶,下音延)也。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為害於身也。蠍虎,螫人毒蟲。然觸則螫,譬執理瞋。不以蜈蚣譬戲論瞋者,以三塗無戲論也。
三、在險遭毒。如是迷人,謂迷真重故,不識四諦,以致流落十使險道之中。須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念念減損,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故曰遭毒只在須臾。諸毒者,準涅槃:蛇,有四毒:見毒、觸毒、齧毒、螫毒。虎狼師子熊羆貓貍鷹之屬,諸毒備具。非險道而何哉!
△二、知識指迷。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忽逢迷人,欲進險道。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
知識指地藏。所謂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故云一。思益經云: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即知識也。以多解大術,善禁是毒,故名知識。以妙方便,隨機開導,廣說施戒生天之論,普示諦緣道品之門。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術。善禁毒者,說道品對治集諦之毒,如多貪不淨觀等。(善信經:有神藥樹,名摩羅陀祗王厭天下萬毒。有神蛇,身長一百二十尺。蛇行索食。有黑頭蟲,身長丈五,與蛇相逢。適舉頭嚙蟲,聞藥香,屈頭欲走,身羅藥樹,斷作兩段。頭半生得走,尾便臭爛。諸毒聞此蛇臭,眾惡毒氣悉皆消滅。)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塗。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將入而未入,曰欲進。正與譌入照應。語之者,示其道也。葢昔已化令出苦,無奈志性不定,復造惡業,重入三塗,故憂驚而告語之。咄哉,喚醒之辭。男子,警惕之意。男子名丈夫。大經云:能見佛性,名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十輪云: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是也。何事者,驚問也。此路,指三塗。佛言眾生以三惡道為家,故指為此。以此路,二種人到。所謂威神、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故驚問云:為是神通救苦而入?為是造業感報而來耶?有何異術等,審難之辭。謂汝有何等奇異法術,力能制御諸毒耶?異術,表異方便。對治諸惡法門,助顯第一義諦。
△二、迷求出路,二。初、迷聞退步求路。
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惡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忽聞者,聞四諦也。以昔未聞,今忽聞之耳。例同須達初聞佛字,身毛皆豎,忽見光明也。知惡道者,畏苦集也。輔行云:念念恒簡是非,設起非心,應以當教是心滅之。非心,即是險道。寶雨經云:謂諸有情安住世間,具足顛倒,墜險惡路,隨於非處,我今令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是也。便退步,止十惡修十善也。求出路,離三塗求人天也。
△二、知識接引告語,二。初、接引。
是善知識提携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令得安樂。
準涅槃經:具足梵行,自修種種善法,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名善知識提携接手。如前復相扶助,提之携之,接手挽之,引出險道。離三塗之苦事,免諸惡毒,斷習惡之結使,生人天之好道,得涅槃之安樂也。十輪云: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文)。據此亦應約九界因果明險道。過五百由旬,到涅槃寶所,方為安隱。今秪約三塗人天敵論者,化五濁迷流之要著也。先以小接,次令入大,方便巧逗,妙化隨機,毋謂是經秪生人天也。點逗於此,前後例之。
△二、告語,二。初、正告迷人。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難得出,復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語言者,勸修善道。咄哉者,重警令寤。以廢盡方便之力,纔令得免惡道。故重警醒,汝當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惡業,載入三塗也。所以勸告者,嗟惡慧之邪修,自甘心於險道。遇斯境界,豈可緘言。念彼愚癡,寧容坐視。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迷津。菩薩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如其見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覩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語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難出。復損害法身慧命,真險處也。迷人亦感重者。曩因不知,譌入生死險處。今忽提醒,重登安樂之鄉,如飄流者忽爾還家,沉淵者俄然登岸,豈不深感而極重哉!大論云: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勤。精勤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此謂也。
△二、囑令轉告。
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於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臨別時,將他化也。令轉勸者,冀展轉傳化,化化不絕也。親知,稟內道未解脫者;路人,未受道在生死者。男女,表授定慧。言此路者,復以苦集,轉教前人以路多惡毒,必失性命,故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毋自喪失法身慧命也。已上正教轉告。下示轉告意。言是眾,則何異同胞。言取死,則實切吾念。重自取死句。如五苦章句經云:昔閻羅王有弘普之慈。諸墮地獄者,現身問之。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王曰:自汝所作,今當受之。吾不枉汝(文)。豈非自取死耶!譬如抱石投淵,自沉自墜;飛蛾赴火,自燋自爛。非天與人授也。
△三、以法合顯,二。初、合方便捄拔;二、合惡習難脫。初又二。初、直以法合。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載歷。
此承險道之喻,以法合明也。具大慈悲,以同體故言具。與樂即拔苦,拔苦即與樂,故言大。從理具體上起事,造神通而救拔也。生人天等,正顯慈悲實用。人天,乃受道之器。故須先生人天,受諸快樂,正合前是善知識提携接手,乃至令得安樂之文。是諸下,明罪眾知悔。諸罪眾,乃所化之機;知業苦,是親歷之事。故願脫獲出離,永不載歷乎此。起世經,閻羅王受洋銅灌口苦後,自發願言:願我從今捨身已,更得身時,但於人間受生,如來法中信解,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既出家已,願得道證,不復於後世受生(文)。閻王尚爾,況其它乎!故觀佛三昧經,諸菩薩訶責餓鬼言:汝於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謗誹不信。墮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當發慈悲心。諸餓鬼聞已,稱南無佛,尋即命終,生四天處。悔過自責,發菩提心。諸佛心光,不捨是等,攝受是輩,如羅睺羅。教避地獄,如愛眼耳。今地藏亦然。故罪苦眾生,發此悔心也。正合咄哉迷人,乃至自取其死之文。
△二、法喻合釋,二。初、合迷人入險。
如迷路人譌入險道。
合上譬如有人乃至即遭諸毒之文。
△二、合知識指迷,二。初、迷人自出。
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
合上有一知識乃至亦生感重之文。
△二、轉告他人。
逢見他人,復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復入。
合上臨別之時,乃至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之文。合方便救拔竟。
△二、合惡習難脫,二。初、喻合。
若載履踐,猶尚迷譌,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如墮惡趣。
直合上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謂既出三塗,已生人天,自應精勤修習,無奈習惡未除,重造惡業,更入三塗,猶尚迷本,譌入險道,竟不覺舊日曾所漏落之險難惡道。或有落險不失命者,以夙微善,出險亦速。或有入險,致失命者。如墮惡趣相似,不惟不拔根本業緣,併迷宿世之事矣。
△二、法合。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載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地藏等三句,遠合前菩薩以方便力,乃至遣悟宿世之事。近合地藏菩薩具大慈悲,乃至令受妙樂之文。旋又載入句,合前自是眾生結惡習重,乃至而作度脫之文。故央掘云:我亦不為負債之人,如申頭羅,速往速反,與今文雅合。(申頭羅者,外國幻人作飛人戲,令空中來去,往反至速。)業結重者,造上品十惡一類,既結此業,寧望解脫乎!葢於無我法中,執有造業,既迷真諦,自違寂理。故云:縛從自縛,解從自解。若於法法求空,自然門門解脫。閻羅正歎竟。
△二、鬼王護助,二。初、惡毒擁護;二、主命助修。初分二。初、鬼王護世;二、如來讚喜。初又二。初、敘己行處。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惡毒為眾鬼王首。故率先陳白。先敘鬼數、住處。數無量者,絓是九州房廟,萬國之靈,水府山精,風師雨伯,三千眷屬,五百徒黨,其為數也,無能量之。若論住處,有正邊不同。正處,在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閻羅所統。邊處不定。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邊,皆有宮殿。無威德者,依不淨糞穢草木塚墓屏廁故塸,皆無舍宅,竝在閻浮提中。
或利益下,明鬼行業。準長阿含,佛告比丘:一切男女生時,皆鬼神隨逐守護。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以世人為非法、行邪見、作十惡業,如是百千人,乃有一神護耳。若修善法、見正信、修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故有為鬼神觸嬈有不為觸嬈。故善者利人處多,惡者損人處多。夫論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或處幽巖,乍依高隴。絕㵎深叢之裏,荒郊野芿之中。異種音聲,特奇形勢,搖動凡識,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虗偽怪相,擅作威福,妄行損增,萬別千差,所行不等。
然是下,明鬼感報,準正法念經,明其因行,乃由貪嫉、邪倿、諂曲、欺誑、積財不施。
乘是業因,報生鬼道。惡心熏種,殊難悛革。故我之眷屬,遊行世間,多惡少善。外書云:鬼神者,其禍福發揚之驗乎世者也。(宜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云:涪州相思寺古跡。曰:此迦葉佛時,山神羅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發願作惡鬼,噉破戒人。因願受身,作此山神。所主土地七千餘里,年噉萬人以上。迦葉教化調伏,受五戒,因不噉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跡。又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跡。此文殊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化,遂識宿命,請留跡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於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別有一鬼來居,即舊神親家,大造諸惡。舊神憐之,請文殊為現小跡。後神又從正法,故大小跡現。)
△二、護人修為,二。初、所歷善處。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葢,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初明鬼神遊處。竊原世人,造善於幽,得報於顯,世謂陰德,人咸信矣。造惡於顯,得報於幽,斯理灼然,寧不信耶?故聖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夫殃福葢有其根,不可無因而妄致;善惡當收其報,必非無應而徒已。葢準長阿含二十,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云云)。況有行空諸天,遊世眾鬼。冥祥記,載普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心痛而死。二人引至太山,南入黑門。有絳衣人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作罪福,汝等實言。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虗。故太上云: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竈神,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故不可不慎也。
次明所修善事,無論多少,乃至極小如毛、極細如髮之善事。又無論其營建精蘭,裝塑聖像,乃至懸掛一旛一葢,燒散少香少華,供養佛菩薩像。如趙泰按行地獄,出獄門,見有二人,賷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於塔寺懸旛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見三人,自獄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詣開光大舍。泰亦隨入,金玉牀上,見一神人,殊好非常。府君恭敬作禮。泰問何人?吏曰:號名世尊,度人之師,有願令惡道中人皆出聽經。時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故大品云:一華散空,乃至畢苦,其福不盡。論云:言至畢苦者,二死盡也。葢言成佛散華之福,猶尚不盡(文)。燒香之福,其例實多。或轉讀地藏本經及諸大乘經,燒香供養,不論全部全卷,乃至一句一偈。荊谿云: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正此謂也歟哉!
△二、令護惡事。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我等句,示鬼王敬善。敕諸下,示遣護却惡。問:鬼是惡儔,何能見作毫善,敬禮如三世佛耶?答:所言佛者,修一切善法而得。今男女修諸善事,佛果斯栽,故鬼神敬之,如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仁賢劫之千佛,未來星宿劫之千佛,一體無二也。抑豈敬禮如佛,現在能却諸惡。以由諸王,即勅小鬼,各有大力者,及土地分者,便令擁衛門戶。分內所司之地,云土地分,即今方隅社令是也。惡事橫事,如羅雲忍辱經云:願與福違,夜常惡夢,妖怪首尾,飛禍縱橫。今既修福,無惡橫之事,所生常安,眾禍消滅矣。惡病橫病者,梵語迦摩羅,此云黃病。又惡垢,亦癩病。珊若婆,此云癈風病,一發不起。阿薩闍,此云不可治病。弘明集云:必死之病,雖聖莫蠲。可療之疾,待醫方愈。上皆不治之惡病也。更有瘟災疫氣,相染相侵。或耗家財,或致喪命。如宋司馬文宣,頗信佛法。弟喪月餘,忽一鬼附其靈座。時南林、靈味二寺僧與鬼言論欵曲。鬼云:昔為尊貴,以犯眾惡,受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癘,所應鍾災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橫極眾,多濫福善,故使我來監察。則橫病所觸,皆不修善所致。今既修福,身強少病,財福榮尊也。不如意者,家業衰耗,事不諧偶,所處不寧,心常恐怖。今既修福,鬼神衛護,尚不令諸惡近其住處,況縱之使入門耶!
△二、如來讚喜。
佛讚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何故如來讚喜?葢鬼王率多凶惡。如鬼子母千子,五百在天上嬈害諸天;五百在世間嬈諸人民,極嫉害惡,令人祠祀烹殺,使入地獄。今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既能如此擁護修善男女,使無橫事惡病及不如意事,不許近舍,可謂善之至矣。故一善其改惡以護世,一善其却橫以增禧,故雙歎之。吾今亦告語統小千世界之大梵主,攝欲界之桓因,均以天力衛護汝等,轉銕牀洋銅之現厄,脫幽冥主攝之宿緣,竝由護法衛善而致之也。
△二、主命助修,二。初、當機白事;二、如來發本。初分三。初、主命述意;二、世尊讚勸;三、鬼王受命。初又二。初、陳我業緣主命;二、轉釋人不會意。初復分二。初、經家敘名。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惡毒陳事既竟,主命越班白己事者,何也?夫世人之生也,有命而已矣。其修善者,謂之衛生;其作惡者,謂之戕生。春秋成公篇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今世人不會鬼王護人之意,唯循惡趂毒,可謂自戕生命,逆天甚矣!然命之所重,在生死之間。生也命存,死也命絕。寶雨經云:如因風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命。然命之生死,如日月之出沒;而業之善惡,如形影之追隨。故於生死之際,必須修善衛生。主命白事,意在斯乎。然言主者,不過司命存亡,非能與奪人命,令生之死之。獄府主死生案者,是其職事耳。
△二、鬼王陳事,二。初、陳己所主事。
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
首舉業緣者,以一切眾生,隨自業轉。若造作增上慳貪身語意惡行,往生琰摩界中,感饑渴業,經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此餓鬼之最劣者。若惡中兼布施因,生鬼道中,大有威德,為諸鬼王。雖威德為王,恒為諸天駈役,守門防邏,導從給使,亦繫往業。其主命之職,亦循業而為之。故云我本業緣,主南洲人命。其生時死時,乃吾之專司而不能違也。
△二、明人不會意。
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意者,思量之稱。謂我心思量要如此,無奈人不體心,拂戾我意。既觸吾心,便不護彼,故令生者死者,俱不得安樂。乃人自取殃禍,非我之過咎也。
△二、轉釋人不會意,二。初、禁生時殺害;二、勸死時修善。初又二。初、修善得樂。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轉釋之意在何?夫人託胎,皆乘夙業。修行道地經云:人行不純,或善或惡。當至人道,父母合會,精不失時,子來應生。其母胎通,無所拘礙。心懷歡喜,父時精下,即失中陰,則入胞胎。故勸此時但作善事,益舍宅之威光,增土地之歡喜。舍,於中舍,息也;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地,諦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諦也。準長阿含,初生之人,互相是非,地膚不現,共取粳米食之,其身麤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共在屏處,為不淨行。餘人呵責,自悔過言:我所為非,即身投地。女人見其投地不起,即便送食。故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飯與夫,遂名為妻。其後眾生遂為淫泆,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始有舍名。婬泆轉盛,遂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此夫妻舍宇胎產之源也。土地乃護宅護身之主,既歡喜已,自來擁護,令子母均得大安,併利益眷屬。利益有二:生時子母無恙,初令合門懽喜,子既增隆福善,後能昌熾門闌。夙行善者,彌增福壽;夙行惡者,亦消其罪也。
△二、作惡受殃,二。初、直示勿殺。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殺害一事,今古同憐,無非體天道好生之心,存人生難得之命。豈可為我口體之養,誕兒之慶,傷生杌命,剖腹刮鱗,違天之仁,干神之怒乎!故雲棲大師曰:生子不宜殺生。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昔周豫學士甞煑鱔,見其鞠身向上,而以首尾就湯。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湯者,以愛子之故。烏呼!雖人畜不同,愛子之心一也。何得慶我母子之生,使彼母子抱苦就終,含悲向盡,既受屠割,復嬰煎熬,苦痛難言,徹骨入髓。當此之時,吾之一點仁心蚤殄,彼之無窮怨氣長存。欲求不索報於來生,吾未之信也。廣聚眷屬等,所以慶己子之生也。主命禁勿殺者,所以增子之福壽也。
古云:酒是和神之藥,肉為充饑之饍,古今同味,今何見鄙?良以肉由殺命,酒能亂神,不食是理,寧可為非。鴦掘經,佛言:一切眾生,生死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況飲酒斷智慧種,食肉斷慈悲種,來種尚斷,安保現種之不斷乎!若遵主命之訓,不惟消災謝過,併能集福延齡,請細思之。毋泥俗習,歌樂如前。絃管絲竹之音,併此亦誡者。葢飲酒食肉亂性而傷慈,歌樂管絃蕩情而逸志。既違天地之仁德,大乖主命之慈心,減舍宅之威光,觸土地之護意,子母不得安樂,其過也將誰歸?
△二、轉釋其意,二。初、產時惡鬼噉血。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
轉釋之意,謂有惡鬼欲食腥血也。以生時在地之血,惡露臭處,鬼魅來嬈,癎邪所中,死屍所觸,蠱道顛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所墮肉段,烏鵄鵰狼各來爭之。諸邪妖鬼,欲得兒便,周帀圍繞,亦復如是。護淨經云:餓鬼常守捕婦女產,藏血不淨,以為飲食。分別善惡經偈云:好調嬈老小,乞兒與病人,後為臊餓鬼,食產乳惡露。鬼之惡業,殊可憐愍矣。
△二、我令土地荷護,三。初、護令安樂。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
主命自謂,我既主人之命,人之將生,干係在我。故先令土地荷護子母。是使其如背負物,不可失墜一般,故云荷護。醯摩䟦陀,翻舍主,恐是護宅神名。安樂利益者,使安隱而生,聽呱聲之報。父有添丁之喜,家無斷火之憂。固土地之荷護,實主命之遣令。準道藏,人間生男女時,九天玄女,遣天神於空中稱唱奉恭。生男,唱奉一千六百聲,欲其在家之奉親,出仕之奉君也。生女,唱恭一千六百聲,令其歸夫家時,恭敬其公姑與夫也。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時,此之謂也。
△二、不知設福。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集聚眷屬。
初句,點產家男女,既見產育安樂,應思安樂之故,功由土地。便合設福善之業,以酬宅主之恩。今翻殺害生靈,聚集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觸神之怒,失思甚矣。先明萬曆三十三年,槐亭蔡公(諱承植)守嘉興,禁諭殺牲祀神。其略曰:鬼神享用,與人間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神。譬如蛆蟲噉糞,便以糞貢人,豈不得罪於人?葢神明清淨,聞人間酒肉污穢,厭惡不暇,豈肯鑒甞。故郊祀者,止用淡酒。承祭者,戒酒戒葷,意可知已。至於餓鬼不能飲水,何能食肉?目連救母事可鑒已。凡祀神明,宜焚香設齋。并誦金剛經一卷。神自鑑納,陰司極重此經。若仍前殺牲污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余謂蔡明府,真是現宰官身,為萬鬼萬民說法了也。惜世人不知信奉,自取過咎,奈之何哉!
△三、結示殃損。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犯殃等者,經云:有夜叉羅剎,常喜噉人胎,能令人無子,傷害於胞胎。及生時奪命,為其作嬈害,則生子夭殤。乃由人殺害自致,非土地不護也。
△二、勸死時修善,二。初、陳己本意;二、示人不會。初又二。初、示善惡俱超。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法句經云: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古云:生則八識扶持,死則四大離散。迅矣百齡,終歸磨滅。巡環三界,運轉靡停。故經云:有始有終,既生則滅,誰能禁其不死耶!但臨終之時,平時所造善惡之業,其相俱時頓現,隨業趣生。法句云:人作善惡,殃福隨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然在我本意,不問其生平作善作惡,俱令生於善處,不令落於惡道也者。何況其人原不作惡,自修施戒,彼既善根修成,令我亦增威熾。其感報之時,必生天上人間矣。
△二、明鬼神變惡。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淨度三昧經云: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獄,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它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𥍿矛戟索圍繞。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各得其果(文)。故知臨終之時,實有惡鬼嬈亂。即使向行善者,尚難却其播弄。或變作父母兄弟,伯叔姑姨,令心著愛,精神瞀亂。鬼即以似父母等身,引入惡道。何況本造惡者。葢世人將死,天帝行下文書。死期未到,太山鬼神,促令造罪,令落惡道,當知即此輩播弄,更有誰乎!故大論引分別業經。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曰: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惡已熟。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亦生惡處。故俱舍云:若人臨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緣,故墮地獄。是則即使無鬼引接,尚難必其善者決生善處,惡者定生惡處。況本造惡之人,自然引入惡道矣!
△二、示人不會,二。初、亡者神識惛昧。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辯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臨終識惛者,人身中識神,或時頓去,或去有先後,唯第八識最後去。亦何有知?涅槃云: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虗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故臨終時,諸根黯然,識不能辯,眼耳雖在,何能見聞?
△二、眷屬當為修福,二。初、多善緣離惡道苦。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當須設供者,事之要處也。譬船行險處,急宜著力。稍有錯時,人船俱失。良由前陰將絕,中陰身起。中陰有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隨業因緣,向受生處。五戒經云:生死險難,實可驚怖。故須設大供養,轉經稱名。供言大者,謂傾己資財,竭力營辦。然於供養之際,須離謂實之心。若香若華,體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稱量出生,順性常住。普獻三寶,等供十方。雖曰施財,是真法供,故名為大,念佛菩薩。若光明疏云:觀心既然,觀佛亦爾,故言念佛。此指理觀,今但稱名也。大品云: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大論問:云何但空稱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若多若少供養,及稱佛名字,得無量福(文)。故大悲經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今既資以供經稱名之善緣,自能令亡者離三塗惡道。變形魔鬼,不却而自退散矣!
△二、少善緣除無間罪。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上言設供、讀經、稱名三種功德,資冥福,離惡道,却鬼神。多福之功也。今但於佛菩薩,秪一名而已,於經典只一句一偈而已,即能除極重五無間罪。一偈,天竺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號阿耨窣覩婆或輸盧迦波。此亦有大因緣,故臨終得聞,上品大罪既除,其小小中下惡業,合當墮邊小獄者,當下解脫超昇。如赫日銷霜,寧有餘愆。故華嚴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問:云何但聞佛名,便得道耶?答:有眾生福德淳熟,結使心薄,若聞佛名,即時得道。如新淨白氈,易為受色。聞佛名福,功叵量矣。主命述意竟。
△二、世尊讚勸。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此如來讚勸之文。言大慈則同諸佛之心,發大願則同菩薩之念。今既以佛心為心,能發如是大願,即是佛菩薩矣。今故勸汝,凡未來世中男女臨生死時,汝莫退救護之願。不間有罪無罪,大惡小惡,總令解脫三塗,得在人天安樂,真不負我今日之叮嚀矣。
△三、鬼王受命,二。初、明已擁護。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如文。
△二、願生信受。
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世記經: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故主命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大集云:若修慈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故雲棲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夫八珍羅於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也。
△二、如來發本三初發遠本。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凡論本跡,本同而跡異。葢從本垂跡,跡不異本;因跡顯本,本不離迹。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故舉百千劫已前為本,是與佛無二道也。今此鬼身,乃慈悲願上所現。譬一月在天,影臨眾水。若執影為真,則失本矣。故曰現大鬼身,實非鬼也。昔生公說法虎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生公諭其託生。鬼答以詩云: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今大鬼王,經百千生,豈非乘願力來,現鬼身而說法也者。
△二、記劫國。
却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當得成佛者,初住百界作佛也。無相者,不但無生住異滅之相,無相亦無,故名無相。然以鬼相而成無相,非頑同太虗,空無一物,無相即相也。以後之無相而觀鬼相,非猙獰凶惡,示有諸怖相即無相也。今日之鬼相,即不思議之妙有。它世之無相,即不思議之真空。有即空故,有不可得;空即有故,空不可名。空有既亡,中道不立。若鬼若佛,其名安寄。若相無相,其體奚存。名號既爾,劫界亦然。孰謂鬼神恒受駈使不安樂乎,劫劫本自安樂;孰謂鬼神攝屬冥司,不淨住乎,界界由來淨住;孰謂鬼壽所有日月,秪五百歲乎,佛壽不可計劫。故知以本而驗跡,跡還同本;以因而望果,果不異因。發本之意,妙在斯乎。
△三、結度人。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跡也。如阿難救𦦨口經云:其中為於主宰,統領上首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慈悲誓願,分形布影,示現化身在六道中,同類受苦。設於方便,為善知識。成熟利樂一切有情,證大涅槃(文)。是則主命鬼王等及閻羅天子,亦豈實業受生,三時受苦者哉。又復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於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
CBETA 编码:X038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