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易解
No. 510-C
《金刚经》是诸佛的心源,众生的慧命。它阐述心法简明透彻,扫除虚浮言辞,直指无上正觉。自佛法传入东土以来,历代祖师无不将此经作为修道的阶梯,实为无上法宝。后来临济等禅师开创禅机,棒喝交驰,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甚至要将一切经典束之高阁。这种教法看似另辟蹊径,实则因当时学人不知返观自心,一味向外求索,沦为口头佛学,故以截断外缘的方式令学人体悟真性。这并非经典的过失,而是不善修学者的过失。
唐代为此经作注者多达八百余家,足见此经实为明心见性的首要经典。可惜诸家注疏或存或佚,现存仅数十种。如天亲菩萨及历代大德的论注,或禅或教,阐发佛理无不精微透彻,但文义深奥,初学者难以领会。如今此经虽遍传天下,几乎家喻户诵,但能真正通达经义、依之入道者却不多见。这既因般若深义难究,也因缺乏善巧引导。
近代石天基先生的注解最为详尽,但稍显迂曲,不易令人顿悟。我素来诵习此经,常与道友探讨,虽资质平庸,亦略有心得,故不揣浅陋撰成注本,题为《易解》。其中融会圆教义理,或有质疑此经属顿教,今纳入圆宗是否违背古德判教。然《法华》有三兽渡河、三车喻宅之说,法本一味,差异在人。读者若能触类旁通,由顿入圆亦无不可。注释除字句训诂外,皆出自个人见解,不袭陈言,不繁引经论,以免令人生厌障蔽灵机。或有志探玄之士,可借此为入门阶梯。唯学识浅薄,率尔说经,难免妄言之过,尚祈方家指正。
光绪十五年农历己丑年三月十五日,毗陵居士谢承谟(字贯三)撰序
佛说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是叫作世界。
从佛的角度来看,不仅微小如尘埃的事物是虚幻的,即便是广大的世界,也不过是人心一念所造。当劫火焚烧之时,终究会毁灭。所以说如来谈世界,也不执着于世界的相状,因为世界本非真实存在。然而世界看起来分明存在,所以姑且称之为世界罢了。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能够通过三十二种殊胜相貌见到如来吗?
佛又问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色身有三十二种殊胜相貌,见到这些相就能算真正见到如来吗?其实如来的色身虽有种种庄严相,仍是虚妄不实的,不该以此见如来。《筏喻经》说三十二相是:一身体清净,二身姿端正挺拔如象王,三站立安稳不晃动,四威仪具足,五骨骼如钩锁相连,六毛孔散发异香,七身放一丈光明,八行走时光明随身,九头顶有肉髻,十头发美好,十一发色青黑柔顺,十二面容圆满如满月,十三眉如新月,十四眉间有白毫相,十五眼睛细长,十六鼻梁高挺不见鼻孔,十七耳轮圆满,十八面颊如狮,十九口中出无上妙香,二十舌头宽长柔软,二十一声音能应众心,二十二双手过膝,二十三膝盖圆实,二十四足底有千辐轮纹,二十五行走时足离地四寸现印纹,二十六步伐如鹅王安稳,二十七安住时无人能撼动,二十八威德降伏一切,二十九说法不执著相,三十平等看待众生,三十一随顺众生意乐和言交流,三十二令心怀恶意的众生见面即生欢喜。这些都是殊胜妙相,其他经典记载略有出入。
不,世尊。不能通过三十二种相貌见到如来。
须菩提领悟了无相的真谛。听到佛陀的提问,便用"不"来回答。他说确实不能仅凭三十二相就见到如来。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相,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
不能只通过肉身形象来认识佛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只是肉身虚幻的表象,并非法身的真实本质。这些相只是暂时称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和生命来布施。
佛陀先前说珍宝布施虽多,却比不上持诵经典的功德。因为珍宝布施属于外财,所获福报尚有极限。现在说善男子善女子等,更以恒河沙数般的身命来作布施,这属于内财,是世人难以舍弃的,那么所获福报更是无量无边了。这是通过层层设喻,极力彰显持诵演说佛法的殊胜。如此大慈悲的开示,岂可轻忽?
如果有人,在这部经中,甚至只是领受并持诵四句偈颂,为他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非常多。
用生命来布施,所获得的福报固然远远超过用财宝布施。但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这部经中的章句,哪怕只是少到四句偈颂,不但自己践行,还能为他人解说开导,这样自他两利,当下就能证悟。这种人所获得的福报比用生命布施的人还要多得多,这难道不是最殊胜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