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易解
No. 510-D緒言
这部经典被古代大德判定为顿教。因为它直接指向菩提觉悟,没有其他枝节。又因为它通过一门深入,不涉及其他修行法门,所以特别称为顿而非圆。我认为这部经典兼具顿和圆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经中虽然主要阐明空性,但又说对于法不说断灭相。断灭不存在,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圆融的涵义。又说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在这当中既非真实也非虚幻。非真实非虚幻,就是不执着于有或无。不执着于有或无,就是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就是同时包含有和无。同时包含有和无,就是同时观照又同时超越。乃至超越即与非即,是即又不是即,开权显实,即实而权,为实施权,即权而实。这就是顿中具足圆融。至于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类三句结构,经中很多。如果加以推展,这三句也包含四句的涵义。这不正是顿中兼具圆融吗?四句是指有句、无句、非有非无句、亦有亦无句。只是由于一门顿入,不具备其他法门,只能说是兼具圆融,而不能说是纯粹的圆融。然而根据天台宗的四教判释,认为般若经带通别明圆,那么兼具圆融的说法,并非虚言。总之法没有固定方向,深浅取决于个人。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全在于各人领悟。
依照佛经教导修行观想。这部经的观想法门完备,层次分明。前面说:凡是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能认识到各种相都不是真实相,就能见到如来。这就是空观,彻底明白一切皆空,连佛法也如幻影。接着又说:你不要这样想,如来并非因为具备完美形相,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假观,彻底明白一切名相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又说: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既非真实也非虚妄。这就是中观,彻底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若想修习这种观法,能从空观进入假观,再由假观明了中观,那么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找不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消融。心与心相互印证,每一个念头都不是执着之念,便能获得中道真义。这样由浅入深,逐渐趋向中道,就是在顿悟中包含着渐修。
佛法如同浩瀚大海,唯有信心才能进入。所以说信心是修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信心能滋养一切善根。正如佛经中比较功德的多少,以及微尘世界等比喻,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过,就认为是夸张的说法。试想佛陀的金口诚言,怎会有虚假?即使一时不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也应当深信不疑,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到了这个境界,才知道佛语真实不虚。愿与诸位同修共勉,都应生起坚定信心。
普通人害怕空无而执着于实有。小乘修行者厌恶实有而追求空无。害怕空无执着实有,称为常见。厌恶实有追求空无,称为断见。二者统称为颠倒见。执着实有或执着空无,都是偏执的毛病。这部经典为开示根器锐利的普通人,所以先破除他们对表象的执着。然后逐步比较功德,以显示有为的福报终究不如无为。离相布施,远胜于执着表象的布施。又担心修行者舍弃实有追求空无,所以进一步引导他们不落入两边,直接超越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因为断见和常见终究属于凡夫外道,而离相则能顿时证得无生法忍。何去何从,孰得孰失,道理自然容易明白。我们何等幸运能听闻这妙法,怎能不努力修行,以不辜负佛陀慈悲谆谆教诲。
读佛经首先要明白宗旨。因为每部经都有它自己的核心思想。如果宗旨不明确,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归宿。比如这部经以无住为根本宗旨。只要领悟了无住的要义,就算是掌握了关键。其他内容说多说少,都是次要的。另外,佛陀所说的法义,在精要微妙之处常常圆转如环,看似找不到头绪。读经的人往往在这些圆转回环的地方感到茫然无据。自己智慧不够,反而认为是佛在故意绕弯子。这就是所谓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殊不知无上大道的精妙之处,正在这圆转的地方。如果不这样说,道理终究不能圆满明了。只要宗旨明白了,那么在回环重叠之处,纵使像群山万壑般复杂,自然能够领会而不会迷惑。
读经以明心为最高目标。明心以理解经义为首要。至于诵读经文,却不求理解领悟,只能超度亡者、消除罪业,获得世间功德罢了。若能悟得佛法、明心见性,就能顿时超越三界,永远断除轮回。并且累世的冤亲债主,都能得到度化解脱。这难道不伟大吗?因此想要明心见性,讲解经义不能不放在首位。从借助言语到超越言语,从不自觉到成就正觉,道理本是如此。只有前世根基深厚、一听闻便能大彻大悟的人不在此列。然而普通人很少能做到这样。
读经与其他书籍不同。其他书只要读过一遍,大致记住内容,就不必再读。而诵读大乘经典,除非是圣人,否则绝不可能看一遍就完全理解。必须细心体会,静心参究,其中的深义才能显现。起初要依靠注解来明白讲解,之后就不需要注解,专心深入参究。久而久之自然能领悟并践行。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等到有一天豁然开朗之后,才会明白其中妙义无穷。就像喝水一样,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向他人描述。这种体悟只能自己愉悦,无法赠予他人。一旦彻底悟通一部经,再诵读其他经典,自然能迎刃而解。
讲解儒家经典,必须遵循固定不变的道理,不可随意改动。而佛经则不同,既要不拘泥文字,又不能违背经义,因此更难把握。所以古德说:若死扣字面解释经义,三世诸佛都会喊冤;又说:若偏离经文一字,便等同于魔说。读经之人,唯有在不拘泥文字与不违背经义之间找到契合点,明白眉毛横生、鼻子直长这般显而易见的实相,才有资格研读这部经典。
佛经的义理极其深奥。一时之间难以理解。如果注解佛经的人,再用艰深复杂的语句来解释,仍然无法让人明白,反而不利于初学者。因此现在的注解,都尽量简单易懂。读经的人,领会其中的意思就好,不必过于纠结文字。况且读经只是为了印证自心,哪有工夫去钻研别的?等到豁然贯通、心领神会时,能所双亡,就像释迦牟尼在雪山苦修时,半夜忽然看见明星一样。这时才明白,之前所有的思辨推理,就像把一根毫毛放在太虚之中;耗尽心思的钻研,就像把一滴水投入巨大的山谷。就算面前堆满珍宝,对自己也没有用处。到了这种境界,连佛经都不需要了,注解又有什么用?它们不过是像敲门砖一样,暂时借用一下罢了。
佛经中比较功德的论述,以及执着形相观佛的说法,反复追问,不嫌繁琐。有人认为这是由浅入深,所以显得重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后来的听法者,佛陀才再次说明。我私下认为并非如此。如果说由浅入深,那么仔细体会前后经文的主旨,重复的地方并无大的差异,怎能说是浅深呢?如果说因为后来的听法者而重复讲述,那么佛陀宣说的三藏经典,难道就没有后来听法的人?为何不见其他经典再三说明,而唯独这部经有这种情况?这决不合理。实在是因为宣说这种稀有难信之法,佛陀以慧眼观察众生心念,不经过多次反复说明,就不能确信无疑。佛陀深知这一点,所以不嫌言辞繁琐,这正是大慈悲的体现。另外,佛陀的言说,常常以须菩提为印证,以表明见解没有分歧,因为法本来就是如此。
经文说持诵的功德,远远胜过用珍宝布施。这是因为怀着信心去受持,就是种下很多善根福德的因缘。还有,如果一时不能彻底明白经文的含义,只要坚持诵读不懈怠,其中的道理会慢慢清晰,自然能证悟。只是不能期望马上见效,等到真正明白后,即使经文看似浅显,但其中的意义依然无穷无尽,越探索越深入,越研究越精妙。即使终身品味,也没有尽头。这就是这部经的奇妙之处,也是持诵功德特别殊胜的原因。至于诵经,必须清除杂念,专心致志,每个字都清清楚楚,这才是正确的方法。不一定要在安静的房间里,也不一定要摆设佛像,有空就可以念诵,不要等待以后。要知道佛在心中,不在外表的庄严形象上。
三大教派的根本道理,虽然途径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实质上并无差别。经典说破除四种执着,就是圣人提倡的四种超脱;不立文字即是圣人的沉默教化;佛门五戒对应儒家五常;贪嗔痴三毒对应三戒约束;普度众生相当于《大学》的明德新民;平等施法如同《中庸》的位育之功。种种教义相互印证,难以尽述。怎能说佛教与其他不同?至于玄妙精深的道理,圣人很少阐述的,佛陀则详尽开示。我们生在末法时代,若不借助佛经,那些精微的"执中"要义、仁德修养、位育之功,以及"一以贯之"的默会真谛,又如何能明白?这正是苏东坡所说"学佛之后方懂儒学"的道理,确实如此。
这部经典如同天衣无缝,原本没有段落可寻。直到天亲菩萨出现,才将其划分为二十七处疑问。譬如布施珍宝的功德,比不上受持讲说此经的功德。由于须菩提反复产生疑问,佛陀便依次为他解说,目的是为了让他断除疑惑、生起信心。然而这种分判方法并非当时世俗所推崇,因此不太流行。现今流传的三十二分经文,是由梁朝昭明太子所划定。不过他所划分的段落,其中也有些不够妥当之处。但对于实际修行终究没有妨碍,何况现今世俗间普遍采用这种分法,所以姑且沿袭旧例保持原貌。
平实讨论是禅宗所忌讳的。规矩不超过教义所尊崇的范围。现在用粗浅的言辞来解释甚深的经义,既不属禅也不属教,对此你怎么看?何况如今优秀的注解已经很多,就像满眼的珠玉,何必再用这些乡野之言呢?只是因为深奥的经文义理难以让普通人明白。而且虽然法门和比喻很多,但归根结底都以圆融通达为最高境界。所谓佛法没有多少东西,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一以贯之的意思。我这点小心思,确实希望见闻者共同印证,不要辜负慈悲普度的本意。只要不违背经文宗旨,希望不要因为粗浅就抛弃它。
佛经数量极其庞大。而人们唯独对这部经典反复研习,实因在家修行的善信们立志实践佛法时,除净土法门外,多数将此经与《心经》作为日常功课。这两部经书文辞简练,便于持诵践行。况且居家生活常有俗务缠身,若要遍览全部藏经,不仅时间不允许,精力也难以达到。但既然持诵经典,自然需要理解经义。通过解经产生领悟,必能使心性通达,最终证得正觉。因此受持经典,怎能不深入研习呢?至于《心经》更是直指核心、言简意赅,故特别将其注解附后,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我们身处尘世劳碌之中,既然尚未解脱,那么管理家务、待人接物等种种俗务自然无法避免。但应当牢记娑婆世界痛苦深重,虚幻的肉身终将消亡,若不寻求解脱,将永远沉沦苦海。佛陀所讲经文,无不是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离苦的关键,全在于明心见性。修心的方法,应当在处理俗务之余,摒除杂念,静心端坐,专心参究。或于清晨披衣而坐,暗自警醒提点。但也不必过分刻意,只要让心不执着外境,日久自然有所领悟。切不可预先期待成效,时节因缘到了自会显现。倘若有所体悟,更应加倍精进,不可懈怠初心。如此用功必不虚耗,终将获得无量利益。有志修行之人,不妨亲身实践,我决不相欺。
右侧所列各条。恳请留意。定有裨益。
贯通三法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