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易解
这部经以比喻和佛法为名称。真实相状是本体。不执着为宗旨。断除疑惑是功用。大乘是教法的特征。以比喻和佛法为名称:金刚是比喻,般若是佛法。般若,汉语称为智慧。金刚是最坚硬锋利的物质,能击碎万物。这部经能破除众生的疑惑执着,所以用金刚作比喻。波罗蜜,汉语意为到达彼岸。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无尽,修习这种般若智慧就能到达涅槃彼岸。经,意为恒常不变的法则。梵语称修多罗,这里指契合真理、应机说法的经典。
以真实相状为本体:经中说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就能生起真实相状。真实相状就是无相之相。以不执着为宗旨:宗旨即核心要义。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经多用不执着来破除人们的执念。以断除疑惑为功用:凭借经典的力用,能断除虚妄执着。以大乘为教法特征:经中说是为发大乘心者所说,为最上乘根器者所说。这些都是本经的核心要义,必须明白,所以首先列出。
若再简释经题:人若具备金刚般坚定的意志来修行,智慧自然显现。乘此智慧,直达涅槃彼岸。所以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悟性的人,仅从经题就能体悟入门,不在于听闻教法的多少。
那时,我没有自我的执念,没有他人的分别,没有众生的概念,也没有寿命的执着。
我那时虽然做了这些难做的事,但在我看来,就像热水浇在雪上,与心性毫无关系。只因心中没有四相的观念存在罢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过去被一节节割断身体时。如果还有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产生愤怒怨恨。
我能忍受屈辱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明白一切皆空、没有自我存在的缘故。如果在身体被肢解的时候,心里还执着于自我、他人等概念,就必定无法忍受而产生愤怒怨恨了。嗔就是发怒的声音。
须菩提,你还应想到,在过去五百世中,我曾做忍辱仙人。在那些世里,我已做到无自我相,无他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
佛再次呼唤须菩提,告诉他:我回忆过去世,在五百世以前曾经做过忍辱仙人,修习忍辱的修行。我在那时候就已经没有四相的执着。这是为了说明修这种苦行不只一世,实在是要劝勉人们不要因为难以忍受的行为就生出嗔恨心,导致修行不能成功。因为六种波罗蜜中,只有忍辱最难。如果能顺利承受忍辱,其他的就容易做到了。所以佛在这里特别说明这一点。
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超脱所有相状,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因此须菩提,你应当明白:菩萨的心应该远离一切色相,发起这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样才能与佛道相应。
不要执着于色相而生起妄心。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概念而生起妄心。应当生起无所执着的心。如果心有所执着,那就不是真正的安住。
发这种至高无上觉悟心的人,若遇到六种感官对象,都不该让心停留执着。但若什么都不想,心又容易昏沉迷昧。所以应当不执着于外境,而内心依然要保持清醒明白,这才是关键。如果心忽然追逐外物,就不是正确的安心方法,这就叫在不该停留的地方停留了。
因此,佛说菩萨的心,不应执着于形相布施。
因此佛说菩萨的心。对一切都不执着。虽然布施。却不执着于形相。这就是做事不留痕迹。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也不求回报。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当这样布施。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菩萨修行布施时,虽然心中不执着于回报,但普遍祈愿众生离苦得乐,使他们获得利益,这才符合菩萨的修行准则。然而,菩萨的心只是自然而然地去做,不掺杂任何勉强,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佛说一切外在现象,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佛又说一切众生,也都不是真实的众生。
从佛的视角来看,世间一切形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说不是真实相状。再看一切众生,本与我同为一体,哪里分得出彼此差别,所以说并非众生。因为佛心平等普照,不像凡夫那样偏执自私、贪着利欲。这正是凡圣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