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易解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相者。諸法寔相也。言諸法雖云有寔相。而究無定相。是不宜取執也明矣。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洹。音浣下同。
○須陀洹。華言預流。謂此人見惑已斷。得預聖人之流也。見惑謂見事物而心生計議也。佛欲示人離相證道之旨。故呼須菩提而問之曰。於汝意中以為何如耶。聲聞乘有四果。初果名須陀洹。證是果者。其心以為我今已得須陀洹果否。聲聞屬二乘。謂聞說法音聲而證果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乃此中過來之人。故聞佛問。而知證是果者。其心必不存一得果之心。故以不也答之。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須陀洹所以不存得果之心者。何故哉。盖須陀洹但有。入流之名。而無入流之相也。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既不為得果著相。即於六塵境界。都無染著所以名為須陀洹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此佛歷舉四果。而徵問之也。斯陀含。華言一來。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已斷六品。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來也。思惑。謂觸念生心也。佛呼須菩提而再詰之曰。聲聞乘二果名斯陀含。證此果者。其心以為我今已得斯陀含果否。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以初果之人。且不作得果之念。況等而上之哉。故亦以不也。答之。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言斯陀含所以不存得果之念者何哉。盖斯陀含雖有往來之名。而心無往來之相。是以名為斯陀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那。音羅。下同。
○阿那含。華言不來。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斷盡。不來欲界受生。故云不來也。佛又呼須菩提而詰之曰。聲聞乘三果名阿那含。證是果者。其心以為我今已得阿那含果否。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以阿那含亦不存得果之念。故仍以不也答之。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言阿那含所以不存得果之念者何哉。盖其名雖謂為不來。而心且無不來之相。是以名為阿那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阿羅漢。華言無學。此人於三界煩惱。悉已斷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云無學。又阿羅漢將入佛乘。故不言果而言道也。佛又呼須菩提而詰之曰。聲聞乘四果名阿羅漢。證是果者。其亦以為我今已得阿羅漢道否。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以阿羅漢煩惱斷盡。豈更存得道之念。故仍以不也答之。
何以故。寔無有法名阿羅漢。
言阿羅漢所以不存得道之念者何哉。盖阿羅漢固得無相之法。然寔無得法之心。而名之為阿羅漢也。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白佛而言。若阿羅漢心作是念。謂我已得阿羅漢正道。則其心已著相。既著得道之相。即亦猶著我人等四相也。又何云阿羅漢哉。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三昧。華言正受猶云妙理也。須菩提復以自己所得。印證於佛。故稱世尊而言。佛見我與物無諍。而稱我為已得無諍三昧。於人中最為第一可貴。是第一等能脫離五欲之阿羅漢也。盖非離欲無諍。亦不能進道矣。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然佛雖稱我為離欲阿羅漢。我寔未甞作是念。而云我是離欲阿羅漢也。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行。音恨。
○阿蘭那。華言無諍。須菩提復稱世尊而言。我若曾作此念。而云我得阿羅漢道者。世尊便不說須菩提。是喜好無諍之行者矣。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所行之行。如字。
○無所行。行所無事也。言佛所以稱須菩提得無諍三昧者。以須菩提雖有修證。寔亦行所無事耳。故佛說我是喜好無諍之行者。然我寔無喜好之心存於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