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纂註
No. 300-B
戊寅年,我在山中读《楞严经》,当时众多高僧齐聚。我询问经中所说"如是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的含义,众人的解答都支离繁琐。唯有幻居上人对我说:妄动是业障的根本,一切法性本自寂灭,只因一念心动,才生起六尘纷扰。所谓因动有声、因声有色,是指一旦涉入有为境界,则万法皆成实有。我闻言豁然开朗。
这位上人对此经朝夕钻研不辍。到甲午年,历经十七载,四易其稿完成纂注,在秣陵请我过目。他对我说:当年你所问的、我所答的,何止是一章要旨,实在统摄了全经精髓。所谓因动有声,正是众生颠倒轮回的根源;而入流亡所,则是观世音菩萨圆通的法门。本心原无实体,诸相本非真实,但众生不觉,妄念蠢动。由尘境引发知觉,在心识形成妄见;依根尘生起幻相,在现象形成妄执。由此沉沦七趣,长夜迷途,这都是"动"的过患。若能了知相见皆空,如同交芦相依,则内无能推度之心,外无所执著之相。由此动静二相,当下寂然,空性现前,这就是"亡"的境界。动时见空见色,故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亡时空色皆真,故说"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因此七处征心所破斥的,正是这"动";八种变化不可还归的,就是这"亡"。动时耳不闻无声,目不见无色,自身尚且分裂;亡时则五阴六入皆是妙圆,四大元素互不冲突,二十五圣所证境界,五十五位修行阶次,无不是穷尽此"动"、圆满此"亡"。所以说: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我问:既归无所得,又如何见性?如何修行?如何证果?上人答:动即生苦,非以无所得之见、无所得之修、无所得之证,不能息灭众苦。即使十地菩萨,尚有微细烦恼,何况具缚凡夫?我闻此言,如酷暑饮冰。上人嘱我通读其注,或有异议?我合上书卷说:您已开示究竟,既见狮子威猛,何必再试其力?此注七分承袭长水、温陵,二分取自泐潭、孤山诸家,一分属上人独见。诸师名号不再标注,融会贯通后,经义脉络连贯,便于读者。且诸家解说世所常见,开卷自明。这是上人对我说的,最终我未曾展卷重读。
万历甲午年十月三十日,那罗延窟学人瞿汝稷槃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