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正脉疏
No. 275-A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疏序
本元觉性如海,被烦恼缠绕时称为如来藏心。其清净寂灭的本性,当下就是首楞严大定。这境界不仅超越世间与出世间,从来未曾动摇;而且有情与无情众生,法尔本自无生。怎奈众生如眼生翳障,沉迷长夜大梦,在本来不动的觉性中妄见迁流变化,在本来无生的法性里虚受生死轮回。如此一来,不但凡夫外道狂奔乱走,不能脱离生死瀑流;就连权乘小乘修行者勤苦用功,也难免如细流注水难以究竟。这都是因为未能体认本具的天真佛性,徒然修习束缚意识的枯禅所致。以生灭心为因,终究不能得到真实果位。
因此释迦世尊在因位觉悟此理为成佛密因,在果位证得此理为无上极果。寂灭道场海印三昧中,并非不想普施醍醐法味,但因众生昏沉迷梦,必须多方调伏成熟根机。待因缘具足时,仍开示本元真心。《法华经》初开权显实,本经则究竟圆满宣说。通过多闻堕落的示现,警策狂慧者勤修深禅;借由征心辨定的问答,破除凡小对伪定的执着。必须彻底舍弃虚妄禅定,方能契入首楞严大定。于是佛陀指引六根中的见性,令众生亲证不动本真;融会四科显示藏心,使学人明了常住自性。进而贯通七大,圆满彰显周遍法界的妙理。阿难尊者因而赞叹不动尊,感恩稀有妙定——此时尚未请示修法,其所称扬的首楞严王,正是自性本具的大定。
这段经文既回答了阿难悟妄归真的问题,显真空如来藏不变之体;下文又将回应富楼那从真起妄的疑问,显妙有不空藏随缘之用。进而双彰性相,显示空与不空圆融无碍,完整开显三藏体用。由此可知,一切事究竟坚固的定体本来圆成,彻法源底不动不坏的楞严非由造作。这种奢摩他微密观照的功夫,与那些强行压制识心、思维影像的禅定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虽然大定本自具足,但因六根结缚未解,定体虽无亏损,妙用终不现前。于是阿难请示入门方法,佛陀开示应当选择圆通根,通过解结工夫还归本元。列举六根数量令其选择最圆通的耳根,分析揽尘习性说明结缚可尽。为除断灭疑,击钟验证闻性不灭;为破他佛见,现证心佛无二。乃至绾巾示六结次第,冥授启诸根圆通。最后文殊奉敕拣选,独推观音耳根圆通法门。唯有寂灭真性现前,才能发起广大妙用。这如幻三摩地,能令行者弹指超越无学果位。
至于道场三学、秘密神咒等四檀法门,都是为根机较重者修习圆通所作的加行,并非别有他法。入华屋之门后,循序升堂入室,自然经历诸位次第。因此阿难接着请示修行位次,佛陀将加行圆通分为三渐次,统摄为乾慧地,由此中中流入。继而生如来家名十住,广行佛事名十行,摄归三处名十回向,实证一真名十地。等觉菩萨覆盖涅槃海即证大寂灭,妙觉如来庄严果海圆成无上菩提。所谓"归无所得",只是恢复本不动体,显发本有家珍,并非从外获得。这岂是外道无因无果、空无所获的境界?
这是依禅那修行进入圣位,首楞严大定贯彻始终,故以五名总结嘱咐受持。至于七趣劝离、五魔教诫等内容,都是前文要义的补充说明。佛陀最后的深切慈悲,哪有穷尽之时?此经是一乘了义、圆顿法门的究竟指归。论解悟,密因本具不假外求;论修证,了义妙门不落枝节。十方如来成就菩提的紧要法门,没有超越此经的。
无奈经文分明而注解多谬,正脉既失,本旨多违。后贤指摘已成专书,甚至只解说原文,学者莫衷一是,面对经文徒叹奈何。我作为长夜迷徒、禅门晚学,仰仗圣力加被,发起微少善根。偶然得窥堂奥,悯念后学望墙兴叹,斗胆陈述管见,就教于方家。绝非妄逞臆说轻视先贤,唯愿如实阐释佛经利益后学。知我罪我,皆不推辞。但愿暂结法缘,普令阿鼻地狱化为净土;若开妙悟,同归大定共证菩提。他日在诸佛法会中,岂非都是同行眷属?略述概要置于卷首,详细内容见各卷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