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这时,阿难和在场大众听完佛陀的教导,身心都感到安宁平和。他们想到自己从久远以来迷失了本心,错误地将攀缘外境所产生的虚妄分别当作真实,如今终于醒悟,就像失去母乳的婴儿突然遇到慈爱的母亲。众人恭敬合掌向佛行礼,祈愿如来开示身心的真实与虚妄、现象的生灭与不生灭这两种根本性质。
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以前没有接受诸佛的教导时,见到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他们都说:人死后就彻底断灭,这就叫涅槃。现在我虽然遇到佛,心里还有疑惑。请佛开示,如何证明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现在在场所有尚未解脱的众生,都想知道这个道理。
佛对国王说:你的身体现在还在,我再问你:你这肉身是像金刚一样永远不坏呢,还是会变化毁坏?
世尊!我如今这个身体终将经历变化消亡。
佛说:大王,你还没有灭度,怎么能知道灭度呢?
世尊!我如今这个无常变化的身体虽然还没有消亡,但我看到当下每一个念头都在消逝,新的念头不断出现又不断消逝;就像火燃烧成灰烬,逐渐消减消散,这样的消亡永不停息,我确定知道这个身体终将走向灭亡。
佛说:正是这样,大王!你现在年龄已经衰老,容貌怎么能和孩童时期相比呢?
世尊啊!我幼年时肌肤光润,长大后血气旺盛,如今衰老将至,身形枯槁,精神昏沉,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怎能比得上当年强壮的时候!
佛说:大王,你的容貌应该不会突然衰老吧?
国王说道:世尊!生命的变化暗中推移,我确实没有察觉,寒来暑往岁月更替,渐渐就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为什么呢?我二十岁时虽然称为年轻,容貌已比十岁时衰老;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更显老态;如今六十二岁了,回看五十岁时还觉得相当健壮。世尊!我观察到这种暗中变迁,虽然这种衰败过程以十年为阶段显现。如果让我更深入思考:这种变化岂止是以十二年、二十四年为单位,实际上是逐年改变;又岂止是逐年改变,更是逐月转化;何止是逐月转化,根本是日日迁移。静心仔细观察,每个瞬间、每个念头之间都在不停变动,由此明白我的身体终究要走向衰亡。
佛说:大王!你看到事物变化不停,意识到自己终将消亡;但在消亡时,可知道自身中有不灭的东西存在吗?
波斯匿王双手合十对佛陀说:我真的不知道。
佛说:我现在向你展示不生不灭的本性。大王!你几岁时见到恒河水的?
国王说: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拜见耆婆天,经过这条河,那时就知道这是恒河的水。
佛说:大王!正如你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衰老,直到六十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那么你三岁见到这条河时,到十三岁这河水又怎样了呢?
国王说:如同三岁时一样完全没有差别;直到现在六十二岁,也没有差别。
佛说:你现在因为头发变白、面容起皱而感伤,这面容必定比童年时更显衰老。那么你现在看这条恒河,和幼年时看河的见性,有童年和老年的区别吗?
国王回答说:不是的,世尊!
佛说:大王!你的面容虽然衰老,但这能见的本性从未衰老。衰老是变化,不衰老就是不变化;变化的终将消亡,那不变化的本来就没有生灭,怎会在生死中随你流转?你却还要引用末伽梨等人的话,说人死后一切都彻底断灭!
国王听了这番话,确信死后会舍弃此生投生来世,便与在场众人一同欢喜雀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法喜。
阿难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双手合十向佛行礼,跪直身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如果这能见能闻的本性确实没有生灭,为什么您说我们这些人迷失了真实本性,做出颠倒错乱的事?恳请您大发慈悲,洗净我心中的迷惑!
这时如来垂下金色的手臂,手掌向下指着,对阿难说:你现在看我的印相之手,是正是倒?
阿难说:“世间众生认为这是颠倒,但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颠倒。”
佛告诉阿难:如果世间人认为这是颠倒的,那么世间人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阿难说:如来竖起手臂,用柔软的手指向天空,这就称为正。
佛陀竖起手臂,对阿难说:如果这种头尾颠倒的现象,世间众人加倍注视观察,就能明白你的身体与诸佛清净法身的对比关系。如来的身体名为正遍知,你们的身体则称为性颠倒。你仔细观想自己身体与佛身,所谓颠倒之名,究竟从何处得名为颠倒呢?
当时,阿难与在场众人睁大眼睛凝视佛陀,目光专注不移,却不知自己身心颠倒的根源所在。佛陀心生慈悲,怜悯阿难及大众,发出如海潮般的声音遍告在场众人:
善男子们,我常说道:一切物质与心念的因缘、心识的造作,以及所攀缘的境界,都是真心所显现。你们的身体和意识,无不是这灵明真心中显现的影像。为何你们却遗失本具的圆满光明心性,在这本应觉悟的境界中反而陷入迷惑?
将晦暗当作虚空,在虚空的晦暗中又凝结黑暗形成物质;将物质混杂妄想,把妄想执取为身体;聚集外缘在内心摇荡,追逐外境四处奔忙,将这昏乱扰动的现象当作心性。一旦错认这妄念为真心,必然误认为心在身体之内,却不知不仅这身体,连同山河虚空大地,无不是灵明真心中的显现物。
譬如有人面对浩瀚大海,却抛弃大海只认一个小水泡当作整个海洋,还自以为穷尽了无边水域。你们正是迷上加迷之人!如同我垂手示现并无差别,如来称这样的人实在值得怜悯。
阿难承受佛陀慈悲的救度和深刻教诲,流着泪合掌对佛陀说:我虽然领受了您如此微妙的开示,明白了本心原本就是圆满常住的自性,但我现在理解您说法时,仍是用这分别心来领会。虽然得到了这个领悟,却不敢确信这就是本来的自性。恳请佛陀慈悲,为我宣说究竟圆满的法音,拔除我心中的疑惑之根,让我证入无上佛道!
佛告诉阿难:你们仍用攀缘心来听法,这听法之心也是攀缘,并非真实法性。好比有人用手指月亮给人看,那人应当顺着手指去看月亮,若执着手指当作月亮本身,这人不但失去月亮,连手指也认不清。为什么?因为错把指示当作真实明月。不但认不清手指,连光明与黑暗也分不明。为什么?因将手指当作月亮的光明体性,对明暗两种特性完全不能辨别。你们也是如此。若将分别我说法的声音当作自心,这心就该离开声音仍有分别功能。譬如旅客暂住旅店,终究不会久留;而旅店主人不会离开,称为店主。同理若是真心,便不会离去,为何离了声音就失去分别作用?这岂止是声音分别心,对我的容貌起分别时,离开色相也没有分别作用;甚至一切分别都不存在,既非色相也非虚空,拘舍离等人误认为冥谛,离开种种因缘便无分别作用,那么你的心性各有归处,怎能作主?
阿难说:如果我的心性各有归宿,那么佛陀所说的微妙光明本原妙心,为何没有归宿?恳请您慈悲开示,为我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此刻所见到的清明觉知,虽然还不是真正纯净的本心,但就像用手指捏目时看到的第二个月亮——并非月亮的影子。仔细听!我将为你指明那永不消逝的觉性。你看这讲堂:东方门窗敞开,日出时便充满光明;午夜无月,云雾遮蔽时就现出黑暗;透过窗缝能看到外界;被墙壁阻挡就只见屏障;面对器物就显现形相;空旷处只感知虚空;尘雾弥漫时视野模糊;天气澄明时又现清净。阿难,这些现象都在不断变化,现在让它们各自回归本源——光明属于太阳,因为没有太阳就不会有光明;黑暗归于无月的黑夜;通透来自门窗空隙;阻隔源于墙壁;器物形相依附于具体事物;虚空本质是空无;浑浊来自尘雾;清净源于晴朗。世间万象无不如此。而你能观照这八种现象的觉知之性,又该归还给谁呢?若说还给光明,那没有光明时为何还能看见黑暗?虽然所见现象千差万别,但能见的本性始终如一。所有可归还的都不是你,那这不可归还的觉性,不是你的真心又是什么?由此可知你的心原本就是灵明不昧的,只因你自己迷失了本性,才会在生死苦海中漂流沉沦,所以如来称你们是真正值得怜悯的人。
阿难说:我虽然知道这个能见的本性不会消失,但怎么才能确定这就是我的真实本性呢?
佛陀告诉阿难:我现在问你,你尚未证得无漏清净,借助佛力才能看到初禅境界且没有障碍;而阿那律看阎浮提世界,就像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清楚;诸位菩萨能看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能看尽微尘数清净国土;众生的视力却连分寸之外都看不清。阿难,暂且带你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放眼望去水陆空中的一切景象,虽有明暗不同形态,无非都是外尘分别留下的障碍。你应当在此区分自我与外物,现在我要你在所见之中辨别:哪个是我的本体?哪个是外物形象?
阿难,穷尽你的视线源头:从日月宫开始,那都是外物而非你;到七金山仔细观察,种种光芒也是外物而非你;再看云涌鸟飞、风吹尘扬、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全是外物不是你。阿难,这些远近万物虽有千差万别,但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照见的。万物虽有差别,能见的本性却无不同。这个精妙光明的能见之性,就是你的真性。
若说能见之性是物,那你该能看见我的见性。如果同时看见就叫见到我的见性,那当我不看时,为何你看不见我不看的所在?若说能看见"看不见的状态",那自然不是真正的看不见。若看不见我不看之处,正说明能见之性不是外物,怎么不是你的真性?再者若说见物时物也能见你,彼此体性混杂,那你我及世间万物都将无法成立。
阿难,当你在看时,能见的是你不是我;这周遍的见性,不是你的真性又是谁的?为何还怀疑自己本具的真性,反而不敢认取真实,反来向我求证呢?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果这能见的本性确实是我而非其他,我与如来观看四天王的胜藏宝殿,住在日月宫中时,这见性周遍整个娑婆世界;回到精舍却只看见寺院,清净心中只看到屋檐走廊。世尊!这见性本来的体性是周遍整个世界的,如今在室内却只充满一室,是这见性由大缩小了?还是被墙壁隔断了?我现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恳请您大发慈悲为我详细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世间一切大小内外种种现象,都属于外境尘相,不该认为能见之性有伸缩变化。好比方形容器中的方形空间,我问你:这方器中的方形空间,究竟是固定的方形,还是不固定的?若是固定方形,换成圆形容器时空间应该不能变圆;若是不固定方形,在方器中就不该呈现方空。你说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空性的本质就是如此,哪有什么固定方位可言?
阿难!若要体会空间本无方圆之分,只要去掉容器的方圆形状。虚空本体本无方位,更谈不上要除去虚空的方位相状。像你问的'进入屋内时收缩见性使其变小',那么抬头看太阳时,难道你拉伸见性去够太阳吗?如果墙壁能截断见性,在墙上凿个小孔,见性重新接续时难道会有痕迹吗?这道理说不通。
一切众生从久远以来,误认外物为自我,迷失本心,被外物牵着走;所以在现象中分别大小。若能转物为觉,就与如来无二,身心光明圆满,安住不动道场,在一根毫毛尖端也能包容十方世界。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果这个能见的本性确实是我的妙性,现在这个妙性显现在我面前,能见的才是我真实的本体,那我现在的身心又是什么呢?如今我的身心能分别事物,显然真实存在,而那个能见的本性却无法分辨我的身体。如果它真是我的心性,让我现在能看见,见性才是真实的我而身体不是我,这与如来之前责难我说的外物能看见我有什么不同?恳请世尊大发慈悲,开示我这个尚未明白的人!
佛陀对阿难说:现在你说'能见之性显现在你面前',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如果它确实在你面前、确实被你看见,那么这个能见的本性就该有固定方位,并非不可指明。比如此刻你我同坐祇陀林中,环视周围沟渠殿堂,上观日月星辰,前望恒河流水。你此刻在我法座前,举手指出种种景象——幽暗处是树林,明亮处是太阳,障碍处是墙壁,通达处是虚空,乃至细小的草木毫毛。这些事物虽有大小差异,但凡有形相都可指明。若真有个'能见之性'显现在你面前,你应当用手确切指出哪个是能见之性?阿难你当明白:若说虚空是能见之性,既然虚空已成为能见之性,那么什么才是虚空?若说物体是能见之性,既然物体已是能见之性,那么什么才是物体?你可以仔细剖析世间万象,试图分离出那个精纯明净的能见本性,明确指给我看,要像辨别其他物体那样清楚无误。
阿难说:我现在在这座高大讲堂里,远望恒河,仰观日月,举手所指、放眼所见,都是具体事物,找不到那个能见的本性。世尊!正如您所说,像我这样尚有烦恼的初学声闻,就连菩萨也不能在万物形象中剖析出一个能见的精妙本性,可以脱离一切事物而独立存在。
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佛又告诉阿难:正如你所说“没有脱离一切事物的独立视觉本质”,那么你所指的事物中就没有能见的自性。现在再告诉你,你与如来坐在祇陀林中,再看园林乃至日月种种不同景象,必定没有能见的本质接受你的指认;你再说说这些事物中哪些不是能见的?
阿难说:我确实清楚地看到了整个祇陀林,不知道这里有什么东西不是我见到的。为什么呢?如果树不是我见到的,怎么能说见到树?如果树就是我见到的,那又怎么叫树呢?同样道理,如果虚空不是我见到的,怎么能叫虚空?如果虚空就是我见到的,那又怎么叫虚空?我又想:这所有现象中,哪怕是最细微的显现,没有一样不是我所见到的!
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这时,在场还未证得无学果位的众人,听闻佛陀这番话,完全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一时间惶恐不安,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如来知道他们心神动摇惊惧,心生怜悯,便安慰阿难及大众道:诸位善男子!无上法王所说皆是真实不虚!如来所言皆是如理如法、不欺不妄,绝非末伽梨那种混淆是非的四种不死谬论。你们应当用心思惟,莫要辜负了这份殷切的教诲。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怜悯在场的四众弟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顶礼佛足,双手合十向佛陀禀告:世尊,在场的众人未能领悟如来所开示的关于能见的精妙本性、色相与空性、是与非的道理。世尊,如果眼前这些色相空幻的景象是能见的,应该能指出它的所在;如果不是能见的,应该看不见它。现在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感到惊惶不安,并非他们过去善根浅薄。恳请如来以大慈悲心开示,这些外物景象与能见的精妙本性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何既不能说它是,也不能说它不是。
佛对文殊菩萨和在场大众说:十方世界的如来和大菩萨们,在他们所安住的禅定境界中,所见的对象、能见的条件以及心中显现的相状,都如同虚空中的幻花一样本不存在。这能见的功能及其相关条件,原本就是觉悟本体的奇妙清净光明本质,怎么还能在其中分辨是与不是呢?文殊啊,我现在问你:就像你这个文殊,难道还有另外一个文殊是真正的文殊?或者根本没有文殊这回事?
正是这样,世尊!我确实是文殊,但又不是这个文殊。为什么呢?如果有一个确定的文殊存在,那就变成两个文殊了。然而现在的我并非没有文殊,其中实际上既没有"是"也没有"非"的分别相。
佛说:这个能见的妙明本性与外界虚空尘境的关系也是如此。它原本是妙明无上的菩提觉性、清净圆满的真实心体,只因妄动而显现出色空、闻见等现象,就像误认的第二个月亮。哪一个才是真月?哪一个又不是真月呢?文殊啊!其实只有一个月亮是真实的,在这真实之中本来就没有"是月"与"非月"的分别。所以你如今在能见与所见中产生的种种认知,都叫作妄想,无法从中分辨出对错。只有依靠这个精纯真实的妙觉明性,才能让你超越"是指"与"非指"的分别见解!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正如您这位法王所说,觉悟的本性遍及十方世界,清净恒常,其本质不生不灭;这与先前的梵志娑毗迦罗所主张的冥谛理论,以及投灰等外道所说的真我遍布十方,有什么区别呢?世尊您曾经在楞伽山为大慧等人讲解过这个道理——那些外道总是宣扬自然之说,而您讲的因缘法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我现在观察这个觉悟的本性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看起来不像是由因缘所生,倒像外道所说的自然;该如何开示,才能不堕入邪见,获得真实妙觉明净的本性呢?
佛陀告诉阿难:我现在这样用方便法门开示你,真实地告诉你,你仍然没有领悟,还迷惑地认为是自然。阿难啊!如果一定是自然,就必须辨明自然的本体是什么。你且观察这微妙光明的见性中,什么才是自然的本体?这个见性是以光明为本体吗?还是以黑暗为本体?是以虚空为本体?还是以阻塞为本体?阿难啊!如果以光明为本体,那就不应该看见黑暗;如果以虚空为本体,那就不应该看见阻塞。这样推究下去,如果以各种黑暗等相为本体,那么在光明出现时见性就断灭了,又怎么能看见光明呢?
阿难说:如果这个精妙的见性不是自然存在的,那么我现在认为它是因缘所生。但我心里还不明白,请教如来,这个道理如何符合因缘性呢?
佛说:你说因缘,我再问你。现在你因为看见,见性显现出来。这个见是因为明亮才有见?因为黑暗才有见?因为虚空才有见?因为堵塞才有见?阿难,如果因为明亮才有见,就不该看见黑暗;如果因为黑暗才有见,就不该看见明亮。以此类推,因为虚空或堵塞而有见,也和因为明亮或黑暗有见一样。再者,阿难,这个见是依托明亮才有见?依托黑暗才有见?依托虚空才有见?依托堵塞才有见?阿难,如果依托虚空才有见,就不该看见堵塞;如果依托堵塞才有见,就不该看见虚空。以此类推,依托明亮或黑暗才有见,也和依托虚空或堵塞才有见一样。要知道这个精妙觉性既不是因,也不是缘,既不是自然,也不是不自然;无所谓是或不是,也无所谓对或不对;它超越一切现象,又包含一切法理。你现在为什么还要在这上面费心思,用世间那些虚妄的名相概念来分别呢?就像用手去抓虚空,只会白费力气;虚空怎么会随你抓取呢?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果微妙的觉性既不依赖原因也不依赖条件,那么世尊为什么经常对比丘们说觉性具有四种条件——即依靠空间、依靠光明、依靠心识、依靠眼睛,这该如何理解呢?
佛说:阿难!我讲世间各种因缘现象,不是最根本的真理。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人都说我能看见,怎样才叫看见?怎样叫看不见?
阿难说:世人依靠太阳、月亮和灯光才能看见各种形象,这就叫作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看见。
阿难!如果说没有光明时就叫看不见,那么应该也看不见黑暗;如果一定能看见黑暗,这只是没有光明,怎么能说没有看见?阿难!如果在黑暗时,看不见光明就称为不见;现在光明时,看不见黑暗相仍称为不见;这样两种现象都叫不见吗?倘若这两种现象互相排斥,并非你的能见之性暂时消失;由此可知两者其实都是见,怎么能说不见?所以阿难!你应当明白:看见光明时,能见不是光明;看见黑暗时,能见不是黑暗;看见虚空时,能见不是虚空;看见堵塞时,能见不是堵塞,这四种道理成立。你还应知道:当能见自见时,能见不是所见的见,能见超越所见,见性本身无法触及,为何还要谈论因缘、自然以及和合现象?你们这些声闻之人见识狭隘,不能通达清净实相。现在我教导你,应当好好思惟,不要在这殊胜的菩提道路上懈怠!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您为我们讲解因缘和自然、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时,我的心还未完全明白;现在又听到能见的见性不是所见的物相,更加困惑。恳请您大发慈悲,赐予我们智慧之眼,开示我们清净觉悟的本心!说完这些话,阿难流着泪顶礼,恭候佛陀的开示。
那时,世尊怜悯阿难和在场大众,准备宣说大陀罗尼种种禅定妙法门,便对阿难说:你虽然记忆力强,但只增加了知识,对于止观微妙的观察功夫,心还未能明了。现在你仔细听!我要为你详细解说,也让将来有烦恼的众生能证得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在世间轮回,都是因为两种错误认识产生的虚妄分别,就在当下生起,随着业力流转。是哪两种错误认识呢?一是众生个别业力造成的妄见,二是众生共同业力形成的妄见。
什么是别业妄见?阿难,就像世间人眼睛生了红翳,夜里看灯光会见到另外有圆形的五色重叠光晕。你觉得呢?这夜晚灯光显现的圆影,究竟是灯本身的颜色,还是视觉产生的颜色?阿难,如果这是灯光本身的颜色,那么没有眼病的人为何看不见,而这圆影只有生翳的人能见到?如果是视觉产生的颜色,那么视觉本身已经成了颜色,那个生翳人看见圆影的现象又该称作什么?再者,阿难,如果这圆影能离开灯单独存在,那么观察旁边的屏风、桌椅时也该有圆影出现;如果圆影能离开视觉单独存在,就不该是用眼睛看见的,为何生翳的人能用眼睛看见圆影?所以应该知道,颜色确实在灯上,而视觉的毛病造成了幻影;幻影和视觉都是病态的呈现,但能觉察到这种病态本身不是病。绝不该说"这是灯还是视觉"或"这其中既非灯也非视觉",就像第二个月亮既不是月亮本体也不是月影。为什么呢?因为第二月亮的出现是由于捏目造成的错觉。有智慧的人不会说"这捏目的根源是形相或非形相、是能见或非能见",这里也是同样道理——眼睛生翳造成的幻相,现在要认定哪个是灯、哪个是视觉呢?更何况还要区分什么非灯、非视觉!
什么叫做共业妄见?阿难,这阎浮提世界除了大海水,中间的陆地共有三千洲。正中的大洲,东西横量,大国有二千三百个;其余小洲散布在海洋中,有的有三两百国,有的只有一两个,或者三十、四十、五十国不等。阿难,假如其中有个小洲只有两国。其中一国人民共同感召恶缘,那么这小洲上的众生就会看见种种不祥景象,比如看见两个太阳、两个月亮,或者出现日晕月晕、日月蚀、彗星飞流、背虹霓等种种凶兆。但这些异相只有这一国的人能看见;另一国的众生既看不见,也听不到。阿难,我现在用这两件事为你相互印证说明。
阿难!就像那些众生因个人业力产生的错误认知,看见灯光中出现的圆形光晕,虽然看似真实景象,实则是由眼睛的毛病造成的。这种眼病就是视觉疲劳,并非真实存在的景象;但能觉察到这是眼病的人,自己并没有看错的过失。同样的道理,你现在用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和一切众生,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认知毛病所形成的。能见的觉性和所见的外缘共同显现出看似真实的境界,其实都是我们本有觉性中的认知障碍。能觉察的认知本身就是障碍,而本有的清净觉性在觉察外缘时并不产生障碍;当觉性觉察到这些认知障碍时,觉性本身并不在这些障碍之中,这才是真正超越能见与所见的正见,怎么还能称之为觉、闻、知、见呢?所以你现在看见我、看见你自己以及世间十类众生,都只是认知障碍的显现,并非能看见障碍的真正觉性;那个真实纯粹的觉性本身没有认知障碍,因此不能称为"见"。
阿难!如同众生共有的错觉,好比某个人因个人业力产生的错觉,就像一国之中有个患眼病的人。他所见的圆影,是眼睛毛病造成的幻象。这些众人共同见到的不祥之象,都是由于共同业力中的污浊恶念所生,都是无始以来错误认知产生的幻相。比如阎浮提的三千大洲、四大海洋的娑婆世界,以及十方所有有漏的国土和众生,本来都是清净无漏的妙明真心,但由于妄见、妄闻、妄觉、妄知这些虚妄的病根,因缘和合虚妄地生,因缘离散虚妄地死。若能远离一切和合与不和合的因缘,就能灭除所有生死的根源;证得圆满菩提不生不灭的本性,恢复本自清净的真心,常住于本来觉悟的境界。
阿难!你虽然先前已经明白本觉妙明的本性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但还不清楚这个觉性既不依靠和合产生也不依靠不和合产生。阿难!我现在再以眼前的现象问你:你仍然用世间种种虚妄分别的因缘和合观念来揣度,甚至怀疑觉悟之心也是由和合而生。那么,你此刻灵明澄净的见精——究竟是与光明相和合?还是与黑暗相和合?是与通达相和合?还是与阻塞相和合?如果说是与光明和合:当你观察光明时,光明显现之际,见精与光明混杂在何处?假如能分辨出见精与光明相混杂,那混杂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如果说见精不同于光明,又怎么能看见光明?如果说见精就是光明,又怎能看见自己的见精?如果见精本身是圆满独立的,哪里还需要与光明和合?如果光明本身已经圆满不需与见精和合,那么见精必然不同于光明——两者混杂就会丧失光明与见精各自的名称体性;这种混杂既会破坏光明的本性,可见"和合光明"的说法并不合理。黑暗、通达以及种种阻塞的情况,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阿难,你此刻清净微妙的见精,是与光明相合,还是与黑暗相合?是与通达相合,还是与阻塞相合?如果与光明相合,到了黑暗时光明已消失,这见精就不该与黑暗相合,为何还能看见黑暗?如果在看见黑暗时不与黑暗相合,那么与光明相合时也不该看见光明。既然看不见光明,又怎能说与光明相合而分辨出是光明而非黑暗呢?对于黑暗、通达以及各种阻塞的情况,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依我的理解,这微妙的本觉真心与各种外界现象以及心中的思虑念头,难道不是相互分离的吗?
佛说:你现在又说觉知本性不是和合而生,我再问你,这个妙明的见精如果不是和合而成,那么是不与光明和合?还是不与黑暗和合?是不与通达和合?还是不与阻塞和合?如果不与光明和合,那么见性与光明之间必定有界限。你仔细观察,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见性?在见性与光明之间,界限究竟在哪里?阿难,如果在光明的边际完全没有见性存在,那么二者就互不相干;连光明本身都无法认知,界限又怎么能成立?那些黑暗、通达以及种种阻塞的情形,也都是这样。
再者,妙明觉性并非由他物和合而成。它并非与光明结合,也非与黑暗结合;既非与通达结合,亦非与闭塞结合。假如不与光明结合,那么见性就与光明之性相互背离,如同耳朵与光明根本互不接触;见性尚且不知光明之相所在,如何能辨别是与光明结合还是不结合呢?那些与黑暗、通达以及各种闭塞的关系,也都是如此。
阿难!你还不明白,所有虚浮不实的幻象,在当下显现,随即消失;这些虚幻假象,其本质却是微妙觉悟的明净本体。同样地,乃至五蕴、六根,从十二处到十八界,因缘和合时虚假地产生,因缘离散时虚假地消亡;却不知生灭来去,原本就是如来藏中永恒不变、圆满明澈的真实本性。在这真实永恒的本性中,寻求来去、迷悟、生死,终究一无所得。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本来就是如来藏微妙真实的本来性质?
阿难,比如有人用清明的眼睛看晴朗的天空,原本只有一片晴空,空无一物。这人无缘无故眼睛不动,直瞪得疲劳了,就会在虚空中看到虚幻的花影,还会看到各种纷乱的幻相。你应该知道,色阴也是如此。阿难,这些虚幻的花影,既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眼睛出。阿难,如果是从空中来,既然从空中来也该回到空中去,有来有去就不是虚空了。虚空若不是空的,自然不能容许花影生灭,就像阿难的身体不能容纳另一个阿难。如果是从眼睛出,既然从眼睛出也该回到眼睛去;这花影既从眼睛出,就该具有能见的性质。如果能见,花影离开时空中该有花,回来时该看见眼睛。如果不能见,花影离开时遮蔽了虚空,回来时该遮蔽眼睛。再说看见花影时眼睛应该没有毛病,怎么说是晴空和清明的眼睛呢?所以应当知道,色阴本是虚妄,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阿难,就像一个人手脚安适,全身舒适,忽然忘记自身存在,心性中没有违逆或顺从。这人无缘无故用两只手掌在空中摩擦,在两手之间虚妄地产生粗糙、光滑、寒冷、炎热等感觉。受阴也是如此。
阿难,这些虚幻的触觉,不是从虚空而来,也不是从手掌生出。阿难,如果是从虚空而来,既然能触及手掌,为何不触及身体?虚空不应有选择性地触碰。如果是从手掌生出,就不需要两手相合才有触觉。而且若从手掌生出,两手相合时手掌能感知,分开时触觉就应回到体内;那么手臂、骨髓也应能察觉触觉出入的踪迹。如果真有觉知心能感知触觉的出入,就意味着有一个东西在身体里往来,何必非要两手相合才称为触觉呢?所以应当知道,受阴虚妄不实,既非因缘所生,也非自然性有。
阿难,比如有人说到酸梅时嘴里会流口水,想到踩在悬崖上脚心就会发酸发紧。关于想阴的道理也是这样。阿难,这种流口水不是从梅子产生的,也不是从嘴巴进入的。阿难,如果是从梅子产生的,那么梅子自己就该会说酸话,何必等人来说?如果是从嘴巴进入的,那应该由嘴巴来感受,何必需要耳朵?如果只是耳朵听到的,那口水为什么不从耳朵里流出来?想到踩悬崖的感觉,和说到酸梅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要知道想阴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本性。
阿难,就像湍急的水流波浪接连不断,前面的浪和后面的浪不会互相超越。行阴也是如此。阿难,这种流动的特性,不是从虚空产生的,也不是因为水才有的;它既不是水的本性,也不能离开虚空和水而存在。阿难,如果它是因为虚空产生的,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就会变成无尽的洪流,整个世界自然都会被淹没。如果它是因为水才有的,那么这种急流的性质就不应该是水,它应该有自己的形态和特征,现在就能看到。如果它就是水的本性,那么当水清澈平静时,它就不应该是水的本质了;如果它离开虚空和水,虚空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水之外也没有流动。所以应当明白,行阴是虚妄不实的,它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本性。
阿难,就像有人拿一个频伽瓶,塞住它的两个孔,里面装满了空气,然后带着它远行千里,送到别的国家去。你应该知道,识阴也是如此。阿难,这瓶中的空气,既不是从那边带来的,也不是从这里灌进去的。阿难,如果是从那边带来的,那么原本的地方就应该少了空气;如果是从这里灌进去的,打开瓶口倒转时,就应该看到空气出来。所以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