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大众中起身,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大威德的世尊啊!您善于为众生开示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称赞我是说法人中第一,如今听到如来微妙的法音,却像聋人在百步外听蚊虫声,原本就看不见,何况听得清?佛虽阐明道理使我断惑,但我仍未透彻理解这无有疑惑的究竟义理。世尊!像阿难等人虽已开悟,烦恼习气尚未除尽;我们这些证得无漏的与会者,虽已断尽烦恼,现在听闻如来说法,仍存疑惑。世尊!如果说世间一切根、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为何会突然生出山河大地等有为现象,次第演变,循环往复?又如来说地、水、火、风的本性圆融无碍,遍满法界,湛然常住。世尊!如果地性周遍法界,如何能容纳水?水性若遍满虚空,火性就不能生起。又怎么说水、火二性同时遍满虚空而不相消灭?世尊!地性坚实障碍,空性虚豁通达,为何二者都能周遍法界?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唯愿如来广施慈悲,驱散我等迷雾!说完这番话,他五体投地,虔诚渴盼如来无上的慈悲教诲。
这时,世尊对富楼那和在座所有断尽烦恼的无学阿罗汉说:如来今日为在场大众宣说最殊胜的真实究竟义,使你们当中本定性声闻的修行者,以及那些尚未证得人法二空却向往大乘的阿罗汉们,都能获得一乘寂灭的境界,到达真正清净修行的处所。你们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们解说。富楼那等人恭敬领受佛的法音,静默专注地聆听。
佛说:富楼那,你刚才问“清净本然为什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你不是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的道理吗?
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常听佛宣讲这个道理。
佛说:你所说的觉明,是指本性光明而称为觉呢?还是觉本身不明而称为明觉?
富楼那说:如果这种不明不叫作觉知,那就根本没有明了可言。
佛陀说:如果没有所觉知的对象,就不会产生无明的错觉。有所觉知的对象并非真觉,无所觉知的对象也非真明,无明状态更不是觉性本具的澄明体性。本然觉性必定澄明,错将觉性当作能觉所觉。真觉并非被觉知的对象,由于妄立能觉,便在无同无别的真如中强分差异。将差异认定为异相,又依差异建立同相,同异概念相互依存,进而又设立无同无异的分别。如此妄念扰动相互对待产生疲劳,疲劳累积形成浑浊尘相,由此引发尘劳烦恼。动相形成世界,静相成为虚空,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超越同异的真实存在中,觉明与空暗相互激荡形成摇动,因而产生风轮执持世界。虚空摇动产生坚固障碍,金属矿物因觉明凝固成坚质,故有金轮承载国土。坚固觉性形成珍宝,摇动光明产生气流,风金摩擦生出具变化性的火性;珍宝光明产生湿润,火性上蒸形成水轮包容十方。火升水降相互作用形成固体,湿润处成汪洋,干燥处现洲滩。因此大海中常有火光隐现,陆地上恒有江河奔流。水力不及火处凝结成高山,故山石相击迸出火花,熔化则成液体。土力不及水处滋长草木,故森林焚烧化为泥土,挤压则渗出水分,彼此妄念交织,循环相生不息;由此因缘世界得以延续。
此外,富楼那,要知道迷妄的根源不是别的,正是这觉知之明造成的过失!虚妄境界一旦建立,认知便局限其中。因此缘故,耳识拘于声响,眼识限于形色;色、香、味、触等六种虚妄交织成形,从而分化出见、觉、闻、知等功能。业力相同的相互缠绕,聚合离散形成变化,见到光明显现色相,明见与妄想相互依存。见解差异滋生憎恨,欲念相同产生贪爱,贪爱相续成为业种,执着妄想结成胎元。阴阳交合引发新生命,吸引同业众生投胎,于是有因缘生出羯罗蓝(凝滑)、遏蒱昙(疱)等胎形。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随各自业力显现。卵生因妄想而生,胎生由情欲而成,湿生藉因缘和合感应,化生依业力分离显现。情爱、妄想、和合、分离不断转换,一切众生随业力升降浮沉,由此因缘轮回相续不息。
富楼那!因为情想与爱欲纠缠在一起,爱欲难以摆脱,所以世间父母子孙代代相续不断;这些都以情欲贪念为根本。贪爱与情欲互相滋养,贪念无法停止,于是世间卵生、化生、湿生、胎生等众生,依据各自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这些都以杀生贪念为根本。因为人吃羊,羊死后转世为人,人死后又转为羊,如此乃至十类众生,生生世世互相残食,恶业与生命同生,延续至无穷未来;这些都以偷盗贪念为根本。你欠我命,我还你债,因为这缘故,经历百千劫难始终在生死中轮回。你贪恋我的心,我沉迷你的美色,因为这缘故,经历百千劫难始终被情欲束缚。唯有杀生、偷盗、淫欲这三者构成根本,因为这缘故,业报果报连续不断。富楼那!这三种颠倒相续的现象,都是本觉光明中产生的虚妄认知,由于妄见而显现种种现象。山河大地等一切有为现象,依次更替流转;因为这虚妄,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富楼那说:如果这微妙觉悟本来圆满具足,与如来的心一样没有增减,为什么无缘无故突然显现出山河大地等种种有为之相?如今如来证得空性光明觉悟,山河大地等有为习气和烦恼还会再生起吗?
佛对富楼那说:比如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村庄里把南方误认为北方,这个迷惑是因为迷惑本身而存在?还是因为觉悟而产生?
富楼那说:这样的迷途之人,既不因为迷也不因为悟。为什么呢?迷惑本来没有根源,怎么能因为迷?觉悟并非产生迷惑,怎么能因为悟?
佛说:当那个迷失的人正在迷惑时,突然有个觉悟的人指点他使他醒悟。富楼那,你觉得怎样?这个人即使曾经迷失,还会在这个村落里再次迷失吗?
不是这样的。世尊!
富楼那,十方世界的如来也是这样。这个迷惑本来没有根源,自性终究是空。过去本没有迷惑,好像有迷惑和觉悟的区别,觉悟了迷惑就消失,觉悟了就不会再生迷惑。就像有眼病的人看见空中的花,眼病好了,空中的花也就消失了。假如有个愚昧的人,在空花消失的地方,等待空花重新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昧还是聪明?
富楼那说:虚空原本没有花,因妄见而生灭。看见花在虚空中消失已是颠倒,若再命令花朵重现更是疯狂愚痴;为何还要将这样的狂人称为愚者或智者?
佛说:正如你所理解的那样,为何还要问:“诸佛如来的妙觉本性与虚空一体,怎会再生出山河大地?”又譬如金矿中的杂质被提炼后,纯金不会再混杂;如同木柴烧成灰烬,无法再变回木头;诸佛如来证得的菩提涅槃,也是如此。
富楼那!你之前问过:“地、水、火、风的本性圆融无碍,遍布整个法界,为什么水和火的性质不会互相消灭?还有,虚空和大地都遍满法界,为什么它们不会互相排斥?”富楼那!比如虚空的本体并不显现任何形象,但也不排斥各种现象的显现。为什么呢?富楼那!在那广阔虚空中,太阳照耀时显现光明,云层聚集时显现黑暗,风吹动时显现动荡,天气晴朗时显现清澈,雾气凝结时显现浑浊,尘土堆积时显现阴霾,水面平静时显现倒影。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些不同现象的有为之相,是因为它们自身而生,还是因为虚空而有?如果是它们自身所生,富楼那!当太阳照耀时,既然是太阳带来光明,那么十方世界应该都是同样的日色,为什么空中还能看到圆圆的太阳?如果是虚空自身的光明,虚空应该自己能发光,为什么半夜有云雾时,虚空不发出光芒?要知道这种光明既不属于太阳,也不属于虚空,但又不离虚空与太阳。观察现象的真相,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无法具体指认,就像想用虚空中的花结出虚空的果实,怎么还能追问它们互相消灭的道理呢?观察本性的真相,本来就是真实的,只有妙觉明心,这妙觉明心原本就不是水也不是火;为什么还要问它们不相容的问题呢!真妙觉明心也是如此。你以为虚空有光明时,虚空就显现;地、水、火、风各自作用时,就各自显现;如果它们同时作用,就同时显现。为什么能同时显现?富楼那!就像水中出现太阳的影子,两个人同时看水中的太阳,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各自会看到一个太阳跟着自己移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原本没有固定方向。你不该追问:“太阳只有一个,为什么能各自移动?既然有两个太阳,为什么水中只显现一个?”这些辗转变化的虚妄现象,根本没有实据可言。
富楼那!你以为色与空在如来藏中互相排斥争夺,而如来藏随顺显现为色与空,周遍整个法界。因此在其中,有风动、天空澄澈、日光明亮、云层阴暗。众生迷惑昏沉,背离觉悟而追逐尘境,所以产生种种烦恼,形成世间万象。
我以微妙光明的不生不灭契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有圆满的觉性光明,普照法界。因此在其中,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小中显现大,大中显现小;不动道场遍及十方世界,一身包含无尽虚空;在一根毛发的尖端显现佛国净土,坐在微尘之中转动大法轮。消除尘垢,回归觉性,所以显现真如的妙觉光明本性。
而如来藏本具的微妙圆满心性,既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识界,乃至不是意识界;不是明、不是无明,不是明与无明的尽头,乃至不是老、不是死,不是老与死的尽头;不是苦、集、灭、道;不是智慧,也不是证得;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是如来,不是阿罗汉,不是正等正觉;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乐、我、净,因为这一切都不属于世间和出世间。
同时,如来藏原本光明的微妙心性,就是心、就是空、就是地、水、火、风;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眼识界,乃至就是意识界;就是明、无明,明与无明的尽头,乃至就是老、死,老与死的尽头;就是苦、集、灭、道;就是智慧,就是证得;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如来,就是阿罗汉,就是正等正觉;就是大涅槃,就是常、乐、我、净,因为这一切都属于世间和出世间。
如来藏的微妙光明心性,超越“是”与“非”,既不离“是”,也不离“非”。世间的三界众生,以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怎能用有限的认知心去揣测如来的无上觉悟?怎能用世间的言语理解佛的智慧?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美妙的音律,若无灵巧的手指终究无法演奏。你和众生也是如此。本具的圆满觉性人人具足,如同我手指一按,海印三昧光明显现;而你稍一动念,烦恼尘劳先起,只因不勤求无上觉道,贪恋小乘,得少为足。
富楼那说:我与如来本具的圆满觉悟、清净真心无二无别;但我过去因无始以来的妄想,长久陷于轮回,如今虽得圣道仍未彻底解脱;世尊已灭尽一切虚妄,独证真实常住的妙境。请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何会有妄想,遮蔽本有的光明,遭受轮回沉溺之苦?
佛对富楼那说:你虽然消除了疑惑,但剩下的迷惑还未完全断除。我用世间眼前的事情来问你,你难道没听说室罗城里有个叫演若达多的人,有天早上用镜子照脸时,喜爱镜中清晰可见的头脸眉眼,却愤怒责怪自己的头看不见面目,以为是鬼怪,无缘无故发狂乱跑。你觉得如何?这人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发狂乱跑?
富楼那说:这人只是心性狂乱,没有其他原因。
佛说:妙觉本是圆满光明,原本的光明也是玄妙圆满。既然称为虚妄,怎会有原因?如果真有原因,又怎能叫虚妄?这些妄想互相辗转影响,从迷惑积累迷惑,经历尘沙劫数;即使佛陀开示阐明,仍不能回头。这样的迷惑之因,只因迷惑本身存在。认识到迷惑本无原因,虚妄就无所依附;连生起都不存在,还谈什么消灭?证得菩提的人,如同醒着的人讲述梦中事;心即使再精明,又怎能找得到梦里的东西?更何况本无原因、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像城里演若达多,哪有什么原因自己吓自己到处跑?忽然疯狂停止,头并非从外得来。就算疯狂未止,又何曾失去过什么?富楼那!虚妄的本性就是这样,原因在哪里呢?你只要不追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三种缘断了,三种因就不生;你心中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停歇。停歇就是菩提,殊胜清净光明的心原本周遍法界,不是从外得来;何必辛苦刻意去修证呢?
好比一个人,衣服里藏着一颗如意宝珠,自己却不知道,在外漂泊乞讨。他虽然确实贫穷,但宝珠从未丢失。突然有位智者为他指出宝珠,他便随心所愿,获得巨大财富,这才明白神奇宝珠并非从外而得。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向佛顶礼后,起身对佛说:世尊刚才讲到断绝杀、盗、淫三种业缘,三种业因就不会生起;心中的狂性自然止息,止息即是菩提,不需要向他人求得。这说明因缘的道理明明很清晰,为什么如来突然否定因缘呢?我就是通过因缘的道理才得以开悟的。世尊啊!这个道理不仅是我们这些年少有学的声闻弟子,现在法会中的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长老,当初也是听到佛讲说因缘法,才发心开悟证得无漏果位的。如果现在说菩提不从因缘生,那么王舍城拘舍梨等人主张的自然之说,反倒成了最究竟的真理!恳请世尊以大悲心解开我们的疑惑!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他因疯狂的因缘而生狂性,若这因缘得以消除,不狂的本性自然显现。因缘与自然之理,到此已穷尽。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是自然而有,本来如此,没有"自然"之外的东西,为何因缘会让他害怕自己的头而发狂乱跑?如果自然的头因缘而发狂,为何不因自然的因缘而失去?本来的头并未失去,狂乱的恐惧虚妄而生,头本身从未改变,何须依赖因缘?若说疯狂是自然,那本就该有狂怖,还未发狂时这疯狂又藏在何处?若说不狂才是自然,头本无虚妄,为何会狂乱奔跑?若能了悟本来的头,认识到狂乱奔跑的虚妄,那么因缘和自然都是戏论。所以我说"断除三种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生起时,生灭之心就熄灭。这只是生灭的止息,生灭都灭尽,才是无功用之道。若说有自然,这样就是自然心生起,生灭心熄灭,这还是生灭;没有生灭的才叫自然。就像世间种种现象混杂成一体的,称为和合性;不和合的称为本然性。本然并非实然,和合并非真合,和合与自然都远离,远离与和合也都不是,这样才叫无戏论法。菩提涅槃还很遥远,不是你经历多劫勤苦修证就能达到的,就算你能记忆受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的清净妙理多如恒河沙数,也只是增加戏论。你虽然能清楚明白地谈论因缘自然的道理,被世人称为多闻第一,但用这多劫积累的多闻熏习,仍不能免离摩登伽的灾难。何须等到我用佛顶神咒,让摩登伽心中的淫欲之火顿时熄灭,证得阿那含果;在我的教法中成为精进修行者,爱欲之河枯竭,才使你得到解脱。所以阿难!你虽然多劫记忆受持如来秘密奥妙的教法,还不如一日修习无漏业,远离世间的憎爱二苦。像摩登伽过去是淫女,因神咒力量消除了爱欲,现在法名为性比丘尼。她和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觉悟了过去世的因缘,知道多世因贪爱受苦,因一念熏修无漏善业,有的得以解脱束缚,有的蒙佛授记。为何还要自欺,停留在表面知见上!
阿难和在场大众听闻佛陀开示教诲后,心中疑惑尽消,悟得真实法相,身心获得前所未有的轻快安适。他再次感动流泪,恭敬礼拜佛陀双足,长跪合掌对佛说道:至高无上大慈大悲的清净宝王啊!您善巧开解我心,能用如此种种因缘善巧引导提携,将沉沦众生救出苦海。世尊啊!我今日虽得闻如是妙法,明白如来藏妙觉真心周遍十方法界,含容孕育十方如来国土、清净庄严的妙觉佛刹;但如来又责备多闻无益,不及实修。我现在就像漂泊旅人,忽然蒙受天王赏赐华美宫殿。虽得大宅,还需找到门径进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为在场尚未开悟者指明方向,舍弃小乘教法,最终证得如来究竟涅槃的初心正路!让修行人知道如何降伏往日妄念,获得总持法门,契入佛智。说完这番话,阿难五体投地礼拜。法会大众同心祈盼佛陀慈悲开示。
那时,世尊怜悯法会中那些对菩提心还未自在的缘觉、声闻,也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时代的众生发起菩提心,开示无上乘的微妙修行之路。他告诉阿难和在场大众:你们若决定发起菩提心,对佛如来的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白发起觉悟初心的两个决定意义。
初发心时,哪两种意义应当明确决定?
阿难!关于第一义谛,你们如果想要舍弃声闻乘,修习菩萨乘,进入佛陀的知见,就应当仔细审视最初发心的因地,与最终觉悟的果地,是相同还是不同?阿难!如果在因地时,以生灭心作为修行的根本,却想证得不生不灭的佛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你应当明白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都会变化消亡。阿难!你看看世间可以造作的东西,有哪一样是不会坏灭的?但你从不曾听说虚空会腐烂坏灭。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造作而成,所以它始终不会坏灭。而你身体中坚硬的物质属于地大,湿润的部分属于水大,温暖的触感属于火大,流动的气息属于风大。由于这四种因素的纠缠,将你原本清净圆满的妙觉真心分割成视觉、听觉、感觉、觉察等功能,从开始到最终,形成了五重浑浊。什么是浑浊?阿难!就像原本清澈洁净的清水;而尘土灰沙这类东西,本质是障碍物,这两种东西性质本来不同,不会互相混杂。如果有人把尘土投入清水,尘土失去了障碍性,清水失去了洁净,变得浑浊不清,这就叫做浑浊。你的五重浑浊,也是这样形成的。
阿难!你看见虚空遍布十方世界,虚空与见地无法区分。虚空没有实体,见地没有觉知,二者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你的身体由四大元素聚合而成,见、闻、觉、知被阻塞形成障碍,水、火、风、土转动产生觉知,二者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二重名为见浊。你心中记忆识别诵读学习,本性生发知见,容纳显现六尘,离开六尘就无形相,离开觉知就无自性,二者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你从早到晚生灭不停,知见总想留在世间,业力常常迁移国土,二者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四重名为众生浊。你们的见闻原本没有差异,众多尘境阻隔,无缘无故产生差异,本性中相互知晓,作用中相互背离,同异失去标准,二者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你现在想让见、闻、觉、知的功能契合如来常、乐、我、净的功德,应当先认清生死的根源,依靠不生不灭的圆满清净本性来修行。用清净心扭转虚妄的生灭现象,降伏烦恼回归本觉,获得本来光明觉性那无生无灭的特性,作为修行的基础;这样才能圆满成就佛果的修行证悟。就像把混浊的水倒进干净容器,静置不动,泥沙自然沉淀,清水就会显现,这叫初步降伏外来的烦恼。彻底清除泥沙只剩清水,就叫永远断除根本无明。当光明觉性纯净到极点,一切现象现起都不会成为烦恼,全都符合涅槃清净的微妙功德。
第二层含义是:你们若决心发起觉悟之心,在菩萨道上生起大勇猛心,决定舍弃一切有为的现象,就应当仔细审视烦恼的根源。这无始以来引发业力、滋养轮回的根源,究竟是谁在造作?谁在承受?阿难!你追求觉悟,若不认真观察烦恼的根本,就不能认清虚妄的感官与外境在哪里产生了颠倒。连颠倒的处所都不清楚,又怎能降伏烦恼证得如来果位?阿难!你看世间解绳结的人,若连绳结都看不见,怎能知道如何解开?从没听说过有人能把虚空撕碎。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具体形象,既不存在打结,也不存在解开。而你当下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像引贼入室的媒人,自己劫掠了家中的珍宝;正是由于无始以来众生被这些缠缚所困,才无法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世界?世指时间变迁,界指空间方位。你应当知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称为界;过去、未来、现在称为世。空间方位有十个,时间流转有三类。一切众生由虚妄交织而成,在身心之中变化迁移,与世界相互关联。虽然这界性可以明确划分为十个方位,但世间通常只说东、西、南、北;上下没有固定位置,中间也没有确定方向。四个基本方位必须明确,与时间相互关联;三与四、四与三周转组合,形成十二;流转变化分为三层次,从一、十、百到千。总体而言,六根各自具备一千二百种功能。
阿难!你应当进一步分辨六根的优劣。比如眼睛能看,后方黑暗、前方明亮,前方完全明亮,后方完全黑暗,左右两侧只能看到三分之二。综合而言,眼根所成就的功德并不圆满;三分算有功,一分无功德,由此可知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而耳朵能周遍听闻十方声音毫无遗漏,无论动静远近皆能感知,静止时听闻范围无边无际,由此可知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子嗅闻气息时,虽有呼出吸入,但缺少中间气息交接的觉知,检验鼻根功能可见缺了三分之一,由此可知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舌头能宣说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智慧,言语虽有局限,但所诠真理无穷无尽,由此可知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身体能感知触觉的违逆与顺适,接触时能觉察,分离时便无知,分离时仅一触,接触时成双觉,检验身根功能可见缺了三分之一,由此可知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意识能默然容纳十方三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无论是圣者凡夫无不包容,穷尽一切边际,由此可知意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现在想要逆转生死欲望之流,返归源头达到无生无灭的境界;就应当考察这六种感受作用的根器:哪些是相合、哪些是相离?哪些作用深、哪些作用浅?哪根圆融通达?哪根不够圆满?若能在此悟得圆通的根性,就能逆断无始以来交织的虚妄业力之流,得以遵循圆通之道;与不圆满的根器相比,修行效果一日可抵一劫。我现在完整开显这六根本来清净光明的根本功德,情况就是如此。你可详细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途径,我将为你阐明令你修行进步。十方如来在十八界中任选一门修行,都能成就无上正觉。这些法门本来没有高下之分。只因你根机浅薄,未能自在圆融地运用智慧;所以我特别说明,让你专精一门深入修习,只要从一门契入无妄境界,其余六种感知根器当下都能清净。
阿难向佛陀请教说:世尊,为什么逆向修行专注一门深入,能让六根同时清净?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已经证得须陀洹果,断除了三界众生世间由见惑所生的烦恼;但你还不知道六根中累积的无始虚妄习气,这些习气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断除,更何况其中生、住、异、灭的种种细微分别?现在你观察一下眼前的六根,它们是一体还是六个?
阿难!如果说它们是一体的,那么耳朵为什么不能看?眼睛为什么不能听?头为何不能走路?脚为何不能说话?如果这六根注定是六个独立功能,那么像我现在为你宣讲的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中又是谁来领受呢?
阿难说:我是用耳朵听到的。
佛陀说:你的耳朵自己听见,与身体和嘴巴有什么关系?是嘴巴来问问题,身体起身恭敬接受。所以要知道,不是一最终变成六,也不是六最终归于一。终究你的感官根源既不是一也不是六。阿难!要知道这些感官既不是一也不是六,由于无始以来的颠倒错乱,所以在原本圆满清净中产生了一和六的概念。你虽已证得须陀洹果位,消除了六根的执着,但还没完全消除对一的执着。就像太虚空中放置各种器具,因器具形状不同而说虚空有不同形状,若拿掉器具看虚空,就说虚空是统一的。那太虚空,怎么会因为你就变成相同或不同?更何况说它是一或不是一?你应当明白,六种感官的作用也是如此。
由于明暗两种现象相互对照,在妙觉圆明中附着真性而产生视觉,视觉映照色相,凝结色相形成视觉器官;这器官本源被称为清净四大,称之为眼睛,形状像葡萄,由四种微尘构成的浮根外驰追逐色相。
由于动静两种现象相互激荡,在妙觉圆明中附着真性而产生听觉,听觉映照声音,收摄声音形成听觉器官;这器官本源被称为清净四大,称之为耳朵,形状像新卷的树叶,由四种微尘构成的浮根外驰追逐声音。
由于通塞两种现象相互引发,在妙觉圆明中附着真性而产生嗅觉,嗅觉映照香气,接纳香气形成嗅觉器官;这器官本源被称为清净四大,称之为鼻子,形状像双垂的爪子,由四种微尘构成的浮根外驰追逐香气。
由于恬淡与变化两种现象相互交织,在妙觉圆明中附着真性而产生味觉,味觉映照味道,绞取味道形成味觉器官;这器官本源被称为清净四大,称之为舌头,形状如初生的弯月,由四种微尘构成的浮根外驰追逐味道。
由于离合两种现象相互摩擦,在妙觉圆明中附着真性而产生触觉,触觉映照接触,摄取接触形成触觉器官;这器官本源被称为清净四大,称之为身体,形状像腰鼓的鼓面,由四种微尘构成的浮根外驰追逐触觉。
由于生灭两种现象相继不断,在妙觉圆明中附着真性而产生意识,意识映照法尘,揽取法尘形成意识器官;这器官本源被称为清净四大,称之为意根,如同暗室中看见,由四种微尘构成的浮根外驰追逐法尘。
阿难!这六根由于那觉性本明的执着分别,丧失了原本的精纯明了,反而黏附虚妄显现功能。所以你现在离开黑暗与光明就没有能见的自性,离开动静就根本没有能听的本质,没有畅通与阻塞嗅觉就无法产生,没有变化与平淡味觉就无从显现,不离不合则触觉本不存在,没有生灭则觉知何处安立!你只要不追随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种有为现象;只要解脱其中一根的黏着,内在妄执就会平息,回归本元真性,显发本有光明,光明自性显现时,其余五根的黏着也会同时圆满解脱,不再依赖外尘生起知觉。光明不依附六根,却借助六根显发作用,因此六根便能互相替代功用。
阿难,你难道没看见吗?此刻法会之中:阿那律天生盲眼却能观照万物;跋难陀龙失去双耳却能聆听音声;殑伽河神女没有鼻子却能嗅闻香气;骄梵钵提用异舌便能尝知百味;舜若多神没有形体却能感知触碰,这皆是如来威神力使其暂时显现,他们本体如风本无实质;那些证得灭尽定的声闻圣者,譬如会中的摩诃迦叶,早已断灭意根,却能圆满明了一切,无需起心动念。阿难,当你六根彻底清净时,自性光明便会透发;那时一切虚妄尘相及物质世界的幻化景象,都将如沸汤化冰般,当下转成无上觉性。阿难,譬如世人总以为视觉在于双眼,若突然紧闭眼睑,眼前便只剩黑暗。此时六根功能俱息,连头足也难以分辨。但若有人用手触摸周身,虽不见物,仍能清楚辨别头足,这证明觉知本性能自然运作。视觉依赖光明,黑暗便成不见;若觉性不依外缘自行显发,则一切黑暗永不能遮蔽。当六根与外尘俱灭时,这灵明觉性怎会不圆满成就?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正如您所说,修行者在最初发心追求常住不灭的觉悟时,所用的名相应当与最终证得的果位相应。世尊!在佛果境界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指向同一清净圆满、坚固不坏的体性,如同金刚王一般永恒常住。然而能见的本性,若离开黑暗与光明、动静、通塞等相对境界,就根本找不到它的实体;就像意识心离开所缘的外境,本就不存在。怎么能用这种毕竟空寂断灭的见性作为修行之因,却想证得如来七种常住不灭的果德呢?世尊!如果离开了明暗等相对境界,能见之性就彻底落空;如同没有所缘的外尘,意识心自然寂灭。这样反复推究,会发现根本找不到能觉知的我和我所觉知的对象,那要依靠什么来建立修因、求证无上觉悟呢?如来先前说见性是澄澈精纯、圆满常住的,这岂不是违背了真实之理,最终成为虚妄之说吗?为何如来竟会说出这样不真实的话?恳请您大发慈悲,为我解除这个疑惑!
佛对阿难说:你虽然博学多闻,但还没有断尽烦恼,心里只知道颠倒的原因,真正颠倒出现在眼前时却不能辨认。恐怕你的诚心还不够深信不疑,我现在就用世间常见的事情,来消除你的疑惑。
这时如来命令罗睺罗敲钟一下,问阿难说:你现在听到了吗?
阿难和众人都说:我们听到了。
钟声停歇无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
阿难和众人一起回答:没有听到。
这时罗睺罗又敲了一下钟,佛陀又问:你现在听到了吗?
阿难和众人又说道:我们都听到了。
佛问阿难:你是怎么听见的?怎么又听不见?
阿难和众人一起对佛陀说:钟声敲响时我们能听到;敲击停止久了声音消失,声响和回音都没了,这就叫做无声。
如来又命令罗睺敲钟,问阿难说:你现在听到声音了吗?
阿难和众人一起回答:有声音。
过了一会儿,声音消失,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声音了吗?
阿难和众人回答说:没有声音。
过了一会儿,罗睺再次敲钟,佛陀又问:你现在听到声音了吗?
阿难和众人一同回答:有声音。
佛问阿难:你怎么理解有声和无声?
阿难和众人一起对佛陀说:钟被敲打时就叫做有声;敲打久了声音消失,声响和回响都没有了,就叫做无声。
佛对阿难和众弟子说:你们现在为何言语颠倒混乱?
大众和阿难同时问佛:我们现在为什么被称为言行混乱?
佛说:我问你听见没有,你回答听见;又问声音怎样,你便描述声音。这听闻与声音的应答并不固定,怎能说不是混淆不清?阿难,声音消失时你便说听不见。若真的听不见了,听闻之性就该像枯木般寂灭才对。这时若再敲钟,你怎会知道?能感知声音有无,说明声尘或有或无,难道那听闻之性会随你认定而存灭吗?若听闻之性真不存在,又是谁在觉察无声呢?所以阿难,声音在听闻中自有生灭,并非你的听闻之性随声音生灭而存亡。你至今仍颠倒错认,把声尘当作闻性,难怪会糊涂到将恒常误作断灭。绝不该说离开了动静、开闭等相,听闻之性就不存在。好比熟睡之人,家人舂米捣衣时,他在梦里把杵声误当作钟鼓响,直到醒来才知是杵音。阿难,这人在梦中难道会思考动静开闭吗?他身体虽睡,闻性却始终清明。纵使你形骸消亡生命终结,这闻性怎会随之消灭?众生从无始以来,追逐色声等尘境,随妄念流转,从未觉悟本性清净妙常。不依循真常,却追逐生灭现象,因此轮转于生死杂染中。若能舍离生灭,安住真常,本有光明自然显现,六根六尘与虚妄识心当下脱落。妄念如尘,情识如垢,二者远离,你的法眼即时清明,怎会不成无上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