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唯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見,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鉢花,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悲, 唯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唯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花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花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暗冥,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花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花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逈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惓,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CBETA 编码:T026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