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九解釋經題者。前八門。明一經大旨。後二門。初解經題。後疏正文。圭峯圓覺疏中。合為一門。此從華嚴懸談。仍分為二。金剛喻也。取堅利之義。堅是體。利是用。又堅則無物能壞。利則能壞一切。此法亦然。其堅。能破諸障。其利。能斷疑悔。又云。金剛寶。乃帝釋之杵。與阿修羅戰。則執之。三昧。法也。此云正見正定。無見之見為正見。無定之定為正定。或作正受。於三昧中。不受諸受。是為正受。圓覺略疏。引東海論釋云。三昧。此云正思。審正思察。故名正思。又云。無正不正。忘思非思。但為別於分別邪念。又不同於虗空無思。所以強號為正思耳。余意不然。夫金剛三昧。是諸佛心體。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言。我昔供養觀音如來。彼佛授我如幻金剛三昧。得悟耳根圓通。又云。是諸大眾。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又涅槃經云。金剛三昧。即佛性正因。即般若波羅蜜。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昧。名異體同。隨所作而得名也。又大般若經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眾。色亦不定。諸經皆言之。涅槃引說特廣。又是經有三名。一日攝大乘。一日金剛三昧。一曰無量義宗。今此稱金剛三昧者。取法喻竝彰之義。然此三昧。非權教中住行向地菩薩所知。唯實教中一乘菩薩。登後五地及等妙二覺。乃能證入。故佛言惟佛菩薩。乃能知之。經中。唱明後五地。及等妙二覺法。又無相法品中。具攝後六品法。而最後總持品。即融會前六品法。以成妙覺果滿。然總不出此金剛三昧之全體大用。故稱為諸佛智地也。經者。眾生修證之徑路。又訓典法於常。無有變易。如織之有經緯。緯變而經常。今佛示真常之法。垂教後世。故曰經。又稱契經者。謂契理合機之經也。又經首相。教中云。此陀羅二字。右為執持義。左為流布義。或又作相。昔人曾以漚和二字釋之。或問披雲寂禪師(雲門嗣)。寂示以頌云。以字不是八不成。森羅萬象此中明。直饒巧說千般妙。不是漚和不是經。又有問地藏琛禪師云。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未審是甚麼字。琛云。看取下注脚。後來諸師。每每以宗乘中意頌之。如羅漢南(雲居祐嗣)頌云。以字不是八字非。滿琅函載絕毫釐。看經到此須開眼。玉軸分明兩畔題。余今亦有一頌。以八俱非。漚和罔測。梵語乖真。唐言失實。若云字義炳然。眼裏早生荊棘。饒他信受奉行。也是循行數墨。左看却成魔。右看翻成賊。明暗雙雙知不知。好向當來問彌勒。
CBETA 编码:X065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