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入道要門論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合下參問語錄)
我恭敬地向十方诸佛和诸位大菩萨顶礼。弟子现在写作这篇论著,唯恐不能契合圣者的心意,恳请赐予忏悔的机会。如果所写内容符合圣者的教理,愿将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愿他们在未来世都能成就佛果。
问:想要修行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解脱。
答。只有顿悟这一法门。才能获得解脱。
什么是顿悟。
答。顿指的是立刻消除妄念。悟指的是觉悟到一无所获。
问:从何处入手修行。
答:从根本修行。
如何从根本处修行。
心是根本。
如何知道心是根本。
答: 《楞伽经》说:心念生起,万法随之而生;心念寂灭,万法随之而灭。 《维摩经》说:想要获得净土,先要净化自心;心若清净,佛土自然清净。 《遗教经》说:只要制心一处,无事不能成就。 佛经说: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伏心念,愚者调伏身体。 《佛名经》说:罪业从心而生,也从心而灭。由此可知,一切善恶皆源于自心,心是根本。 若求解脱,须先认清根本。若不悟此理,徒劳无功,向外寻求,终无所得。 《禅门经》说:向外寻求,纵经无数劫,终不能成;向内觉照,一念之间,即证菩提。
问:修行根本之道,应当如何修持?
回答。只有坐禅。禅定才能达到。禅门经说。求取佛的圣智。关键在于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妄念纷扰。会破坏善根。
问:什么是禅?什么是定?
回答。不生起虚妄的念头就是禅。静坐时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定。所谓本性,就是你不生不灭的心。定的意思是对外境不起执着心。八种境界也不能动摇。八风指的是利益、损失、毁谤、赞誉、称赞、讥讽、痛苦、快乐。这就叫做八风。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定境,虽然是凡夫,当下就进入了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戒经说:众生受持佛的戒律,当下就进入诸佛的境界。能够这样做到的人,就叫做解脱。也叫做到达彼岸。超越六度。跨越三界的大力菩萨。具有无量威德的圣者。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问:心住在何处才算是住。
住于无处可住即是住。
问:什么是无住处。
回答。不执着于任何地方。就是安住于无所住的地方。
什么是无处可住。
回答。不住一切处是指不执着于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不空。不执着于定,也不执着于不定。这就是不住一切处。只要不住一切处,就是真正的住处。能这样做到,就叫无住心。无住心就是佛心。
心像什么。
回答。此心既非青色也非黄色。既非红色也非白色。既不增长也不减损。既不离去也不到来。既非污垢也非清净。既不生起也不消亡。澄澈恒常寂静。这就是本心的真实相貌。也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是佛的法身。
问:身心如何产生认知?是眼识、耳识、鼻识等感官认知,还是身心整体的认知?
答:未见如此多种见解。
既然没有这么多见解,又有什么可看的呢?
答:这是自性之见。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澄澈空寂,就在这空寂的本体中能生出此见。
问:既然连清净本体尚且不可得,这个见又从何而来?
回答。就像明亮的镜子中虽然没有影像,却能照见一切影像。为什么呢?因为明镜没有执着心。修行人如果心不受污染,妄想心就不会生起,自我执着的心就会消失,自然清净。因为清净,所以能生起这种见解。《法句经》说:在彻底的空性中依然能清晰显现,这就是善知识。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中说,不可见,却能清楚见;没有能知者,也没有不知者。这是何意?
回答。所谓不可见,是因为自性本体无形无相,不可获取,所以称为不可见。然而能见其不可得的,本体寂静湛然,没有来去,不脱离世间流转,世间流转也不能动摇它,安然自在,这就是明明了了的见。所谓没有能知的,是因为自性无形,本来没有分别,所以称为没有能知的。所谓没有不知的,是在无分别的本体中具备无量妙用。如果能够分别一切,就没有事情不知道,所以称为没有不知的。般若偈说: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佛经上说,不见有无即是真解脱。什么是不见有无?
回答:证得清净心时即称为有。于此清净心中不生起得净心的念头,即称为不见有。明白念头本无生、无住,却不执着于无生无住的认知,就是不见无。所以说不见有无。《楞严经》云:在真知见上另立知见,便是无明根本;真知见中无所见,即是涅槃境界,也称为解脱。
问:什么是无所见。
回答:倘若看见男子、女子以及一切形象,心中不生爱恋或厌恶,如同没有看见一般,这就是无所见。
问:面对一切形象时,就叫作见。不面对形象时,也叫作见吗?
答。见。
问:面对事物时,有所见;不面对事物时,如何有所见?
回答:现在所说的“见”,不论是否面对物体。为什么呢?因为见性恒常不变。有物体时能见,无物体时也能见。因此可知物体自有来去,而见性并无来去。其他感官也是如此。
问:正确观察事物时,在所见之中是否包含事物本身?
答:在见解中不建立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是无物还是有物?
答:在见解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音时,就能听到;没有声音时,还能听到吗?
答:也曾听闻。
问:有声音时,从有能听闻;没有声音时,如何能够听闻?
答:现在所说的听闻,不论有声无声。为什么呢?因为闻性恒常存在。有声时能闻,无声时也能闻。
问:这样听的人是谁。
答:这是自性在听闻,也称为觉知者听闻。
问:此顿悟门以什么为宗旨?以什么为主旨?以什么为本体?以什么为功用?
答:以无念为宗旨,以不起妄心为要义。以清净为本体,以智慧为妙用。
问:既然说无念是宗旨,不知道这无念是指无什么念。
答:无念指的是没有邪念,并非没有正念。
什么是邪念。什么是正念。
答:执着于有或无,就是邪念;不执着于有或无,就是正念。执着于善或恶,就是邪念;不执着于善或恶,就是正念。乃至苦与乐、生与灭、取与舍、怨与亲、憎与爱,这些都叫邪念。不执着于苦乐等等,就是正念。
问:什么是正念。
答:正念就是只念菩提。
问:菩提能够证得吗?
菩提是无法获得的。
问:既然不可得,为何只念菩提?
答:菩提只是个假名,实际并不可得,也没有先后得菩提的人。因为不可得,所以没有念头。这个无念,就是真念。菩提没有所念,无所念就是在一切地方无心,这就是无所念。像前面说的种种无念,都是随顺事情而设的方便,假立的名字,其实都是同一本体,没有差别。只要明白一切地方无心,就是无念。达到无念时,自然就解脱了。
问:如何才能修行佛的行为。
答:不执着于一切行为,即是佛行,也叫正行,又名圣行。正如前面所说,不执着于有与无、憎与爱等分别。大律卷五菩萨品中讲:一切圣人不去行众生的行为,众生也不去行这样的圣行。
问:什么是正见?
答:若能见到无所见之境界,即是名为正见。
问:为什么说见无所见?
答:当看见一切形色时,心中不生贪爱执著。不贪爱执著,就不会产生喜好与厌恶之心,这就叫做见而无见。若能到达见而无见的境界,就称为佛眼,此外别无他眼。倘若看见一切形色时,生起喜好或厌恶,就叫做有所见。有所见的人,就是众生眼,此外没有别的眼能作为众生眼。其他感官的作用也是同样的道理。
问:既然说以智慧为作用,那什么是智慧?
知道二性皆空就是解脱。知道二性不空就无法解脱。这就是般若智慧。也称为明了邪正。也可称为认识体用。二性空就是本体。知道二性空就是解脱。从此不再生起疑惑。这就是妙用。所谓二性空就是不产生有无、善恶、爱憎的对立分别。这就称为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处进入。
答:从布施波罗蜜进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修行之法,为何唯独强调布施波罗蜜?怎样才能圆满修持而证入?
答:愚迷之人不解布施能生其余五度。但修布施一度,六度自然圆满。
问:为什么称为布施度?
答。檀即布施。
问:应当布施何物。
问:什么是二性。
答:布施时舍弃善恶之性,舍弃有无之性、爱憎之性、空与不空之性、定与不定之性、净与不净之性。一切皆彻底舍弃,便能证得对立二性皆空。证得二性皆空时,亦不可存二性皆空之念,更不可生布施之想,如此方是真实行持檀波罗蜜。此称为万缘俱绝。所谓万缘俱绝,即一切法性本空。所谓法性本空,即一切境界中不起妄心。若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妄心,则无任何相状可执取。何以故?因诸法自性本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微妙色身之相。《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为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为何现在又说修持一法即能圆满?请说明一法具足六法的道理。
答:《思益经》中网明尊者对梵天说:若菩萨舍弃一切烦恼,称为檀波罗蜜,即是布施;对诸法不生起执着,称为尸波罗蜜,即是持戒;对诸法不起伤害心,称为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对诸法远离形相,称为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对诸法无所住着,称为禅波罗蜜,即是禅定;对诸法不作戏论,称为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这称为六法。现在再以六种表述阐释其本质: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此六法随具体修行方便而立名,究极真理中实无分别。若能了悟一舍即含摄一切舍,无起即涵盖一切无起。迷者未能契悟,便妄生分别;愚人执着法相名目,徒增生死轮回。今告求学者:但精进修持布施之法,自然圆融万法,何况其余五法,岂不具足?
回答。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慧。
问:戒、定、慧的含义是什么?
答:清净无染就是戒。知晓内心不为所动,面对外境安然寂静就是定。知晓内心不动时,不生起不动的念头;知晓内心清净时,不生起清净的念头。甚至能清楚分辨善恶,却不受其沾染,获得自在,这就称为慧。若明白戒、定、慧三者本质皆不可得,便无分别,即为一体,名为三学平等运用。
问:当心执着于清净时,是否反而落入了对清净的执着?
答:当处于清净境界时,不起执着清净的念头,就是不沾染清净。
问:心住于空时,是否执著于空?
答:若执着空相,即是堕于空见。
问:当心住于无住处时,是否并非执着于无所住之处?
回答:只要作空想,就没有执著之处。你若要清楚明白地认识无所住的心,正坐时,只需知道心不去思量一切事物,一切善恶都不去思量。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不去思量,过去的心自然断绝,就叫作没有过去的事。未来的事还未到来,不要期盼,不要强求,未来的心自然断绝,就叫作没有未来的事。现在的事已在当下,对于一切事物只需知道不执著。不执著,就是不起憎爱之心,这就是不执著。现在的心自然断绝,就叫作没有现在的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执取,也叫作无三世。心若生起离去的念头,不要随它而去,离去的心自然断绝;若心停留,也不要随它停留,停留的心自然断绝,这就是无住之心,也就是安住于无住之处。若能清楚明白地自知心在安住时,这安住本身也没有安住之处,也没有无住之处。若能清楚明白地知道心不住于一切处,就叫作清楚明白地见到本心,也叫作清楚明白地见到自性。这个不住于一切处的心,就是佛心,也叫解脱心,也叫菩提心,也叫无生心,也叫色性空。经上说“证得无生法忍”就是这个意思。你若还未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夫到了自然会明白。所谓会,就是一切处无心。说无心,就是不虚假、真实。虚假是指有爱憎之心,真实是指无爱憎之心。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
问:打坐时可以用,走路时也能用吗?
回答。现在说到用功修行。不单指打坐。甚至行走站立坐卧。一切所作所为。所有时刻中。持续不断运用功夫。这就叫做常住。
问:《方广经》中说到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对于自己的身心来说,哪一种法身才是?
答:明白心性不坏就是实相法身;明白心性包含万象就是功德法身;明白心性本无心念就是法性法身;随众生根机应机说法就是应化法身;明白心性无形无相不可得就是虚空法身。若能透彻这层道理,便知本无证悟可得。无得无证,才是真正证得佛法法身。若执着有所证有所得,便是邪见与傲慢之人,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中舍利弗问天女:你得了什么?证了什么?竟能如此自在?天女答:我无得无证,方能如此。若存有得有证之念,即在佛法中沦为傲慢之人。
问:佛经中提到的等觉和妙觉,什么是等觉?什么是妙觉?
答:色即是空,称为等觉。两种自性皆空,称为妙觉。又言:无觉亦无无觉,名为妙觉。
问:等觉与妙觉,是相同还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