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佛陀在越祇国的舍羈瘦国,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遮匿迦罗国。当时佛陀修习安般守意法门九十天,后又独自静坐九十天,深入思惟校计,为的是救度十方众生以及一切飞虫爬虫之类。又说,我修习安般守意九十天,通过安般守意,获得了自在慈念的心境;修习安般守意之后,又收摄心意继续修习正念。
身体是安住的对象,呼吸是观察的对象,守护心意就是修行之道。守护意味着持戒,也就是不违犯戒律;持戒即是防护;防护即是全面守护,不犯任何过错。心意就是调伏心念,这也是修行之道。安住代表生起,观察代表息灭,心意是因缘所生,守护就是修行之道。安住是数息,观察是随息,守护心意就是止息妄念。安住是忆念正道,观察是解开缠缚,守护心意就是不堕罪业。安住是远离罪过,观察是不入罪业,守护心意就是修行之道。安住是禅定,观察是不令动摇,守护心意就是不散乱心念。
安般守意,就是控制心念达到无为境界。安代表有,般代表无。执着于有,不能得道;执着于无,也不能得道;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这才契合空定,心念随顺道而行。有是指万物,无是指疑惑,也就是空。安是根本因缘,般是无处所。修道者明白本无来处,也知道灭无去处,这就是守意。
安是清净,般是洁净,守是无为,意就是名,这就是清净无为。无叫做活,为叫做生,不再受苦,所以称为活。安是未起,般是已起。尚未生起时,就应当守意;如果意念已经生起,也应当守意;如果意念已经生起并散乱,就是没有守住,应当收摄回来,所以佛说安般守意。安是接受五阴,般是断除五阴,守意是觉察因缘,不随顺身口意的造作。
守住意念,就是心无所执著;心有所执著,就不是守住意念。为什么呢?因为念头生起又会消失。念头不再生起就是修行,这才是守住意念。守住意念要不让念头生起,因为生起会导致消亡,这是没有守住意念;也不要让念头消亡,因为有消亡就会有再生,念头也不消亡,这才是修行。
安般守意有十种智慧,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这十种智慧修成时,意味着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已经圆满。
守护心念,如同灯火具备两种作用:第一能破除黑暗,第二能显现光明。守护心念也具双重功能:一是消除愚痴,二是生起智慧。守护心念,要知道妄念皆因缘和合而生,面对外缘时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守意。
守意可分为三类:第一防患未然不令妄念生起;第二妄念已生立即消除;第三恶行已成应当深切忏悔,誓愿亿万劫永不再造。守与意各有其特质:防护十方令正念现前不犯过失称为守,体悟无为之境称为意,这才是真正的守意功夫。
守护心意中有四种快乐:一是知晓要领的快乐;二是知晓佛法的快乐;三是懂得止息的快乐;四是明白可修之法的快乐;这就是四种快乐。佛法作为修行,证得即为正道。守护心意六事分为内外:数息、随息、止息属于外法,观想、返照、清净属于内法。随顺正道,为什么呢?因为念住气息相互随顺,止息观想返照清净,想要修习心意接近正道。离开这六事,就会随顺世间。数息是为了约束心意,随息是为了调伏心意,止息是为了安定心意,观想是为了超脱心意,返照是为了专注心意,清净是为了守护心意。因为人们不能控制心意,所以才修行这六事。
为什么需要数息?因为心意散乱。为什么无法得定?因为缺乏觉知。为什么不能入禅?因为未舍弃习气、未尽证悟、未实践正道。数息如田地,随息如犁具,止息如牛轭,观照如种子,返照如甘霖,清净如修行。这六件事,便是随顺正道。数息断除外缘,随息平息内扰,止息止息罪业,观行调伏妄念,不染世间名返,念想断尽名净。心意散乱当修数息,心意安定当修随息,妄念止息当修止观,得道真意当修观照,不执五蕴名返照,一无所著名清净。事务繁多当修数息,事务减少当修随息,家缘心念灭尽当修止观,畏惧轮回当修观照,厌离世间名返照,念想断尽名清净。
为什么要数息?为了不追随五阴。为什么要相随?为了了知五阴。为什么要止?为了观察五阴。为什么要观五阴?为了了知身体的根本。为什么要了知身体的根本?为了舍弃痛苦。为什么要还?因为厌倦生死。为什么要净?为了分别五阴而不执取。由此随顺智慧,成就八正道,便能实现所愿。修习数息时是随顺计数,修习相随时是随顺忆念,修习止时是随顺禅定,修习观时是随顺清净,修习还时是随顺心意,修习净时是随顺正道,也是随顺修行。
数息是四意止,相随是四意断,止是四神足念,观是五根五力,还是七觉意,净是八正道。
得到呼吸却不随顺,不算守意;随顺却不停止,不算守意;停止却不观察,不算守意;观察却不返还,不算守意;返还却不清净,不算守意;清净之后更清净,才是真正的守意。
已经专注呼吸,恶念不再生起,再数呼吸是为了共同约束心意,不跟随六种干扰。
实践相随是为了远离六种干扰,实践止是为了消除六种干扰,实践观是为了断除六种干扰,实践还是为了不再受六种干扰影响,实践净是为了彻底灭除六种干扰。
六种干扰灭尽后,便能随顺正道。
数呼吸是为了控制意念,呼吸中有长有短,也要控制这长短的意念。为什么要守住意念?为了停止恶念。恶念可以守住,也可以不守。为什么?恶念已经除尽,就不该再守了。
数息修行有三件事要注意:第一,应当端坐修行;第二,见到色相时要观想无常与不净;第三,应当觉察嗔怒、怨恨、猜疑、嫉妒等念头对过往的执着。数息散乱时,应当了知杂念生起的因缘,明白这是内在意识的作用。第一息散乱是外境干扰所致,因气息从外而入;第二息散乱是内心妄念所致,因气息自内而出。第三、五、七、九息属于外境干扰,第四、六、八、十息属于内心妄念。嫉妒、嗔恚、猜疑是三种内在妄念;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种外在恶行及其他外缘。得息属外境,不得息属内心。气息随意识生灭,观息与念息合而为一,数息到尽头时,看似为一实则非一,因意识尚在外境,气息尚未数尽。如同数钱,心中想着五,却数作一。数息之所以先从入息数起,因外有七恶内有三恶,以少不能胜多,故先数入息。数息不得力者,是因迷失本心。本心即观想无常、苦、空、无我。迷失此心即堕颠倒,亦如失却导师。所谓导师,指初坐时第一入息令身安稳,而后次第修行;若失此本意,便不得真息。数息时,意识应恒常观想无常、苦、空、无我,了知出息亦灭,入息亦灭。悟此理即为得道,应速持无常观警醒自心。得此正见,即得真息。入息与出息差异在于:出息对应生死阴,入息对应思想阴;有时出息对应痛痒阴,入息对应识阴。修行者应当辨明此理。入息为不受罪业,出息为消除罪业,守意为远离罪业。入息为承受因缘,出息为抵达因缘,守意为不偏离因缘。数息不得力有三种原因:一、业障现前;二、修行不相应;三、不够精进。入息短促、出息绵长时,无杂念即是道心,起妄念即是罪业;罪恶源于外境,非关内心。数息时,心念游离则喘息粗长,得定时喘息微短;心不安则呼吸长,心安定则呼吸短。执着万物则气息长,无执无着则气息短。未数至十息便中断重数为长息,圆满十息为短息。得息称短,因止息不数;得息亦称长,因气息相续不绝。喘息长短当自觉知:意识专注即知长短,心觉照即能自知,心不觉照则不能自知。
修行安般守意法门想要止息妄念,应当依靠什么因缘才能止息妄念?且听解说安般守意。什么是安?什么是般?安就是吸气,般就是呼气,心念专注呼吸不散乱,这就叫作安般。所谓守意,就是要止息妄念。对于修行者和初学之人,有四种安般守意法门,能消除两种过失、获得十六种殊胜境界,当下就能觉知,这就是安般守意法门,能使妄念止息。哪四种法门?一是数息,二是随息,三是止息,四是观息。哪两种过失?数息不可超过十次,也不可少于十次。哪十六种殊胜境界?当下就能觉知呼吸绵长;当下觉知呼吸短促;当下觉知呼吸带动身体;当下觉知呼吸细微;当下觉知呼吸舒畅;当下觉知呼吸不畅;当下觉知呼吸停住;当下觉知呼吸不止;当下觉知呼吸带来欢喜;当下觉知呼吸不带来欢喜;当下觉知内心明白万物逝去不可复得,呼吸自然觉知;内心不再思虑,呼吸自然觉知;放下种种思虑,呼吸自然觉知;不放下种种思虑,呼吸自然觉知;舍弃身体性命,呼吸自然觉知;不舍弃身体性命,呼吸自然觉知。这就是十六种当下觉知的境界。
问:什么是超过十次数、少于十次数?答:呼吸已尽却继续数就是超过,呼吸未尽就开始数就是减少。漏数不好,不足也不好,这是两种过失。数到二息时乱了是短息,数到九息时乱了是长息,完整数十息是善息。意念跟随呼吸是细微,若偏向长息就转念:我为何执着长息?若偏向短息,立刻觉察不令心停留,停留就是执着。舍弃身命,是说修习呼吸法。得道时,就能舍弃身命;未得道时,因常贪爱身体,不能舍弃身命。呼吸细微是道,粗长是生死,短促躁动是生死,长于道法便是短,为何?因未得道意,缺乏智慧见解,所以为短。数息是初步,随息是深入,止住是一心,观照是明觉,返照是修行,清净是入道。数息时专注,至十息是持守,这是外禅;观身不净随顺空性,这是内禅。禅修时恶念生起不接纳,名为舍弃。闭口数息,随气息出入,知晓气息生灭处所。心有杂念时,不应数;呼吸快慢不均、粗细不定,也不应数;耳闻声音扰乱,也不应数。数息时,心只专注数字是不善巧,心念安住才是止。数息时心滞于数字,是不善巧。应了知气息起灭之处,方为正确计数。因缘断尽,就能得定。守意是觉知出入息,念息不生恶念,故称守意。息由因缘生,无因缘灭;因缘断绝,呼吸便止。数息是至诚,息不散乱是忍辱。数息至气息微细,不觉出入,此时应守一念静止。息在身内,也在身外,因缘和合则有息,罪业未净故有息;断除因缘,息不复生。
数息观作为随顺第二禅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不需要刻意去记数,所以是随顺第二禅。数息时心不专注,专注念息才是守意。外息进入尚未停止时,心念在入息上,在息尽处觉知,在记数上。十次呼吸有十个念头就是十种束缚,相随有两念就是两种束缚,止息一念就是一种束缚。不能正确数息是恶念不可束缚;恶念止息,才能正确记数,这就是调和可意的束缚。已经掌握数息就放下数息,已经掌握相随就放下相随,已经掌握止就放下止,已经掌握观就放下观,不再回头;不再回头就是不重复记数。呼吸影响心念,心念也影响呼吸;有杂念时呼吸主导心念,无杂念时心念主导呼吸。呼吸有四种状态:一是风,二是气,三是息,四是喘。有声是风,无声是气,出入顺畅是息,气息出入不畅是喘。数息断除外缘,相随断除内缘,数外入息为断外缘,也是要舍离外在因缘;数内出息为要舍离内在因缘。外离身,内离意;身心皆离就是相随,出息入息是两件事。数息为断除内外因缘。什么是内外?眼耳鼻舌身意是内,色声香味触法是外。修习呼吸是为了让心念趋向空寂,只为止息其他杂念。为何趋向空寂?因为呼吸中本无造作。数息时心念跑掉了吗?当下觉察时,罪业重而心念轻,罪业牵引心念太快,所以不易觉察。修行已得息相,自然厌倦数息,想转变不再数息,这样就是得息。相随、止、观也是如此。知道出入息寂灭,寂灭就是得息相;知道生死不再起作用,就是得生死相。已得四禅,只念空性作为修道种子。
修习呼吸达到禅定后,不再察觉气息出入时,便可进行观想。第一,应观想五十五种事项;第二,应观想自身中的十二因缘。
问:呼吸的出入,是否有固定的处所?
答:吸气时便是其处所,呼气时便是其处所。数息静坐,痛痒、思想、生死、意识皆止息不动,这便是坐禅。观呼吸而悟道,再深入思惟修习,因呼吸本身并无分别之念。
问:通过观呼吸修行得道,为何说是无知觉?答:心意识知呼吸,呼吸不感知心识,这就是无知觉。人无法觉察思虑意念,便教人数息,以使心意安定。虽数息,但仅止恶不生。若无智慧,应如何修行才能获得智慧?从一至十,分辨定乱,识别对症之法;已得定心,随即生起智慧,能觉察思虑即进入观照境界。
问:什么是数?答:数指的是行为。比如人做完一件事又去做另一件,这就是数罪。修行人数福,为什么正好是十?一个念头生起为一,两个念头生起为二,数到十为止,到十就算圆满,所以说数十为福。还有罪的情况,因为不能停止造作,所以是罪;也指心念生死不息,堕入世间后,不断世间事就是罪。六种感官对应六种行为,加上痛痒、思想、生死、意识,共十种行为,对应内在十种止息;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嗔恚、愚痴,对应外在十种止息,意思是停止不造作。
问:什么是十六事?答:十事指的是数,到十六则包括数、相随、止、观、还、净,这就是十六事,是为了修行不偏离,随顺道法。
问:数呼吸时注意风的气息属于追随色相,为何能契合道?答:修行的关键在于计数而不执着色相,气息耗尽即消散,体悟无常、了知无常即是道。修道者欲证道,须明晓坐与行两件事:一是坐禅,二是日常修行。
问:静坐与行动是相同还是不同?答: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六种修行方法,有时属于静坐,有时属于行动。为什么呢?专注于数息而入定是静坐,心意随顺法理而行是行动;心意已生起而不散乱既是行动,也是静坐。
修习坐禅的方法,一是不能数一数成二,二是不能数二数成一。所谓数一数成二,是说一次呼吸还没结束就数二,这就是数一数成二,这样就是过度用功;所谓数二数成一,是说呼吸已经进入第二次才开始数一,这就是数二数成一,这样就是不够用功。从三到四、五到六、七到八、九到十,各自都有对应的部分,应当分清所属;在一的时候数一,在二的时候数二,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算作真正的用功。
有三种坐堕道:一是数息坐,二是诵经坐,三是闻经欢喜坐,这就是三种。坐有三品:一是味合坐,二是净坐,三是无有结坐。什么是味合坐?就是心意执着行为不离,这就是味合坐。什么是净坐?就是不念就是净坐。什么是无有结坐?就是结使已尽就是无有结坐。息有三类:一是杂息,二是净息,三是道息。不行道就是杂息;数到十息不乱就是净息;已经得道就是道息。息有三类:有大息,有中息,有微息。口中说话时大息停止;念道时中息停止;得四禅时微息停止。
问:佛陀为何教人修习数息观?答:有四个原因:第一,为消除痛苦;第二,为平息散乱心念;第三,为阻断轮回因缘,避免再入生死;第四,为证得涅槃之道。譬如日光不显,有四种缘故:一是云层遮蔽;二是尘土飞扬;三是大风扰动;四是烟雾弥漫。修数息不得成就,亦有四缘:其一,心念执着生死计较;其二,饮食过度;其三,身体过度疲劳;其四,打坐处所不净招致业障。此四种障碍皆有征兆:静坐数息时,突然杂念纷飞失却正念,即是计较之相;骨节疼痛无法久坐,即是饮食过量之相;身体沉重昏沉欲睡,即是过度疲劳之相;周遭环境扰攘不得片刻安宁,即是业障之地相。当知罪障现前时,应起身经行;若诵读经典时端坐,心意不染罪业,灾祸自然消除。
修行者在修习佛法时应当牢记根本。什么是根本?心、意、识就是根本。这三者都不可见,生起后随即消逝,根本意念不再生起,领悟此理便是觉悟之道;根本意念已灭,不再因缘和合而生痛苦,轮回由此断绝。禅定功夫日益增进,日益增进就是禅定。有时通过调息获得禅定,有时通过观想获得禅定,有时通过止念获得禅定,有时通过观照获得禅定,随顺获得禅定的因缘精进修持即可。
修行呼吸法门也会陷入贪欲,为什么呢?因为心意安定就会产生喜乐。这时应当观察呼气、吸气,当念头熄灭时,气息生起,身体就存在;气息熄灭,身体就消失。这仍未脱离生死之苦,为什么呢?因为喜乐生起后产生执取,这样就止息了贪欲。数息要快,随息要慢;有时数息应当舒缓,随息则要加快。为什么呢?数息时心意不散乱就应舒缓,心意散乱就应加快,随息也是如此。最初数息也包含随息,所缘不同,虽然数息,但要觉知气息出入,注意力要放在数数上。数息之后,再修习随息。止观修习,就是不再关注气息;这是前世修习的惯性,表现在随息止观上。虽然能随息修止观,但仍要从数息重新开始。数息时心意不散乱,这是正法;若心意散乱地数息,意识不随顺罪业,却执著世间,就会堕入罪障。数息是为了不让心意散乱,心意不散乱再修随息,就能验证之前的心意状态就是止。止与观本质相同,最终与清净无别。修行中若产生细微执著应当扭转,意思是应当重新数息。若读完经典后再修禅定产生细微执著,指的是既不数息也不随息的状态。
佛陀教导六种清净心意的方法,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六种修行能调伏难以觉察的妄念。气息本身既属于意识范畴,又不完全属于意识。为什么呢?因为专注数息时,意识与气息合一,这时的气息属于意识;不数息时,意识与气息各自运行,这时气息就不属于意识。当意念平息后,便能达到无念境地。人们常被意念驱使,而非主宰意念。所谓主宰意念,就是实践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些法门。修习《三十七道品》经典,便是主动调伏心意;若不行正道,放纵贪欲,便是被意念奴役。
呼吸中有污垢,污垢不除,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呼吸。什么是呼吸的污垢?就是三种黑暗中最严重的那一种,这就是呼吸的污垢。什么是三种黑暗?就是当三毒生起时,身体内部完全陷入黑暗,所以称为三种黑暗。三毒指的是:第一是贪欲,第二是愤怒,第三是愚痴。人们都因为这三件事而走向死亡,所以称为毒。数息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数息上;不数息的时候,内心有三种状态:有善的念头,有恶的念头,也有不善不恶的念头。
要知道人是否得到止息境界,应当观察世间万物和种种美好事物,内心不再贪著,这就是得到止息;如果内心仍然贪著,就是尚未得道,应当继续精进修行。所谓灭尽心中执念,是说六根情识就是妄心的根源,贪恋万物都是妄心作用。所谓相随,是说修行善法,由此获得解脱,应当与善法相随;也指不追随五蕴六尘,让出入息与心意相随。
问:为什么第三种止要专注于鼻端?答:因为数息、随息、止、观、还、净这些修法,气息都是从鼻中出入的。意念习惯于这个部位,也容易觉察,所以将注意力放在鼻端。当妄念生起时,要通过禅定来断除;有时专注鼻端为止,有时专注心念为止;注意力所驻留之处就是止。邪念扰乱心意时,只需直观一个对象,任何恶念生起,心都不应动摇,心就能无所畏惧。止有四种:一是数息止,二是随息止,三是鼻端止,四是息心止。所谓止,就是对五欲六尘,应当加以克制。
吸气到尽头停在鼻尖,是说恶念不再进入,停在鼻尖;呼气到尽头附着鼻尖,是说心念不再离开身体趋向恶行,所以附着鼻尖;也指气息刚进入时,就一心专注不再动摇,气息进出也不再觉察,这就是止。所谓止,就像呼气、吸气时,觉察到前念生起,却不觉知后念生起。觉察前念是为了观察心念相状,由此察觉气息进出的无常,进而对生死产生畏惧,于是收回心念,随顺正道心相。不追随妄相的意思,就是只专注鼻尖,不再思虑五阴因缘,罪业断除妄念息灭,也不再喘息,这就是止。不追随妄相,是说不再意念气息出入,不随五阴因缘流转,也不再喘息。
第四种观法,是观察呼吸消逝时的状态。这与观察身体不同,呼吸可见是因缘和合而生,无缘则灭。所谓心意感受的相状,是指意识想获取什么,心念计较因缘聚会终将消散,于是断除贪求不再追逐,这就是心意感受的相状。以觉知因缘进行整体观察,就是明了五蕴皆由因缘和合,出息时也观察,入息时也观察;观察的对象就是五蕴,这称为整体观照。还应以意识持续观照意识本身,通过内外两种因缘,在内断除恶念、系念正道。观察出息与入息不同,是指出息对应生死流转的色阴,入息对应虚妄分别的想阴;有时出息对应感受作用的受阴,入息对应了别境界的识阴。随因缘显现而执取阴相,意识所向并无恒常,因此说二者不同,修行者应当清楚辨别。这也指出息灭则入息生,入息灭则出息生。所谓无有实存,是指人的意识及万物,念头生起随即消散,事物生成终归坏灭,这就是无有实存。出息不是入息,入息不是出息;不是说出息时意识不关注入息,入息时意识不关注出息,只因所观对象不同故说非一。真正的中道信心,是指步入修行之路、现观道法因缘、深信正法,这就是中道正信。
第五还弃结,指的是舍弃身体的七种恶行;第六净弃结,指的是舍弃意念的三种恶行,这称为还。还的意思,是意念不再生起恶念;若生恶念,就是不还。还身,指的是远离恶行。获得第五还时,虽有身体也如同无身。为何?有意念则有身体,无意念则无身体,意念是人存在的根源,这称为还。还的意思,是意念不再生起恶念;若生恶念,就是不还,也可以说前者辅助身体,后者辅助意念。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这是辅助身体;不嫉妒、不嗔恚、不愚痴,这是辅助意念。还五阴,就好比买金子得到石头,便丢弃不用;人们都贪爱五阴,遭遇痛苦后便不再想要,这就是还五阴。什么是即刻见到灭尽之处?一无所有就是灭尽之处。
问:既然一切皆空,为何还有安住之处?无所有处有四种安住:一者,飞鸟以虚空为安住;二者,阿罗汉以涅槃为安住;三者,大道以无有为安住;四者,诸法以观照为安住。
观察呼吸时执着五蕴现象的,指的是心念不正,应当快速转回正念以生起觉照而断除,这就是执着五蕴的表现。所谓执着,是指陷入取与不取的分别相。通过观察对五蕴的执着,就能了知念头从何处生起、在何处寂灭。寂灭的,是指觉受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生,也从十二因缘死;不执着,就是不攀缘五蕴。明白念头生起和寂灭的处所,是说善恶因缘生起随即消灭,既指身体现象,也指气息的生灭。起心动念就有生死,不起心便无轮回,心意与身体现象等同看待,这就是断除生死之道。在这生死流转中,一切恶业都源于心意。所谓"现在不牵连过去,过去不影响现在",是说前念已灭,今念非前念;也指前世造作与今生行为,各自承受果报;又指今生所行善业,不因前世恶业而消减;还指此刻呼吸非前刻呼吸,前息与今息各不相干。
对于执着生死分别的人,念头生起便以为生,念头熄灭便以为灭。所以说到生死,应当明白万物和身体皆是如此。过去未来的福报都会被耗尽。为什么呢?因为生起就意味着消灭,消灭就意味着耗尽;既然知道终将耗尽,就应当尽全力修行。
看上面说没有来源,意思是人没有来源,念头生起就形成了人;也说人不自己造作而来,就是有来源;人自己造作自己承受,这就是没有来源。生死应当分别,意思是懂得分辨五阴,也懂得分辨意念的生死。人心以为常,知道并无常,也是分别。
往后看无处可寻的人,是因为现在看不见罪人沉沦生死轮回,必将得到(报应),无人能逃脱罪业。所谓往后看无处可寻,是指未证得道迹者不得中途命终;已得十五心(小乘见道位)者,心意未达中途死亡;必须证得十五心,心意才能入道,并能逐步上升至阿罗汉果位。中途证道者也不得中途命终,因为要平息心意与身体,总共三件事:善恶心意终将证得道迹,也会中途毁坏;止息死亡后又再生,善心生起又消灭,身体也不能中途死亡。
什么是净?指所有贪欲都是不净,去除贪欲就是净。什么是五阴相?比如火是阴,柴是相。从数息到清净,这些都是观;指观身相、随、止、观、还、净,原本都不存在。内心数息,外心断绝恶缘,这就是两种心意。
问:为什么不先观察内外身体,反而要先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答:因为心不清净所以看不见,身心清净后,就能清楚看见内外身体的真相。
修行有十九种方法,因为人有十九种毛病,所以也有十九种对治的药方。观想身体不净,这是对治贪欲淫念的药;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对治嗔恨愤怒的药;思考自己从何而来,这是对治愚痴无明的药;专注呼吸调伏心念,这是对治杂念纷飞的药。
观察内外自己的身体。什么是身?什么是体?骨骼和血肉构成身,六种感官的结合构成体。什么是六情?就是眼睛接触颜色,耳朵接收声音,鼻子朝向气味,嘴巴贪求味道,身体喜爱细滑触感,衰败的心意成为种子,培育出愚痴,形成有生命的个体。
内外身体之所以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人的贪欲有大小之分、有先后之别。对于所贪求的对象应当分别观察,观察时以见为念,念的根源在于观察者的认知。
对身体观察的止息,是指静坐时念头生起,生起的念头与意念不相分离,在意念所执着之处形成认知,这就是身体观察的止息。
出息、入息念灭时,什么是念灭时?指的是念想呼吸之气完全止息,意念也随之熄灭。出息、入息念灭时,就像在空中作画,没有生死之处,意念与道路也是如此。
出息、入息念灭时,也不再谈论呼吸,意念止息即是灭时。出息、入息念灭时,万物皆因缘而生,断除根本即为灭时。
观察内外痛痒的人,就是看见痛痒产生的根源,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法。所谓内外痛痒:外界美好的事物称为外痒,外界丑恶的事物称为外痛;内心感到愉悦称为内痒,内心感到厌恶称为内痛。内在的属于内法,外在因缘属于外法;也可以说眼睛是内,所见形色是外;耳朵是内,所闻声音是外;鼻子是内,所嗅香气是外;口舌是内,所尝味道是外;心是内,所起念头是外。看见细腻柔滑之物,心生贪求,这就是痒;看见粗糙丑恶之物,心生排斥,这就是痛。二者都是罪过。
止息痛痒观的方法:如果有人手臂疼痛,心念不执着于痛,转而忆念一切众生的痛苦都像这样,因为心不专注疼痛,就能止痛;也可以想,也可以不想,观想疼痛无所附着。爱惜自己身体时,应当观察他人身体;贪爱他人身体时,应当反观自身,这也是止观的方法。
为何内外痛痒要重复说明?因为人对色欲的爱有深浅,心意不同,所见多寡有别。所以需反复分辨观察修行之道:内观时要觉察痴念,外观时要自我验证。身心痛痒各不相同:受寒热、遭刀杖剧痛,是身痛;得美食、乘车、好衣等身体享受,是身痒。心痛是指自身忧虑,又忧他人及万事;心痒则是得到喜爱之物心生欢喜。
意念观察有两重原因:在内断除恶念,修行正道。一是要节制五欲六尘。观察自身时,若不知粗细,待感受显现才觉察,这就是意念相续观察。呼吸是意,计数也是意;数息时观察气息,就是意念相续观察。
意念止观是指:克制淫欲不犯,抑制嗔恚不怒,远离愚痴不妄为,断除贪求不执着,一切恶事不沾染,这就是观止;也指牢记《三十七道品》,心念不离正法为止。出息入息止息后随即观察:尽指罪业除尽,定指心意止息。止观是指观照止息回归清净;尽止是指我能解说此理、通达此理、更深入践行此理,这就是尽止。
生起的念头,如布施修福等一切善法,兴起即灭,岂能再起恶念?过去现在所造罪业无数,心意若不控制便会相续不断;他人亦然。已知此理,当断即断,这就是内外意念的止观。
内外法法者,内法指自身,外法指他人;有持戒之法,有不持戒之法,这就是内外法法。内法指行为明智不偏离《三十七品经》,其他一切事情,心念不陷入其中,依道而行终得道果,这就是内法。外法指陷入生死轮回,因生死行为而招致生死果报。未能解脱一切束缚,应当断除的都已断除,这就是内外法的观察止息。所谓法观止,是说所有人都把躯体当作自身,但仔细观察就知道这并非真正的我。为什么呢?有眼睛有外物,但眼睛不是我,外物也不是我。为什么呢?人死后虽有眼睛却不能看,虽有外物却无法感知。身体也是如此,即使有意识也不是真正的我。为什么呢?意识没有形体,也没有固定依托,如此观察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这样,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法观止,也叫作不念恶即为止。念恶就是不止,为什么呢?因为心念在造作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