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呼吸时自己觉察,呼吸时自己知晓;当下是觉察,过后是知晓;觉察是指感知气息的长短,知晓是指了知气息的生灭、粗细、快慢。呼吸觉察终止时,是说觉察到呼吸即将停止时为尽头,同时也思量万物身体的生起又消灭。止,是指心意止住。见观空者,修行道法获得观照,不再执着身体。便堕入空无所有的境界,是说心意无所执着;心意有所执着的原因,是因为要断除六根,才能获得贤明。贤是指身体,明是指道法。了知从何处出、在何处灭,譬如想着石头出、石头入,木石就会消灭。五阴也是如此,从色出进入痛痒,从痛痒出进入思想;从思想出进入生死,从生死出进入识,这样分别清楚,便能契合《三十七道品经》。
问:什么是思惟无为道?答:思是考量计度,惟是听闻领悟,无是不执著万物,为是依教奉行,道是证得果位,因此称为思惟无为道。思是心念专注,惟是分辨黑白。黑代表生死轮回,白代表解脱之道。道本无实体,既已了悟无所有,便不再造作,故称思惟无为道。若计较有所作为、有所执取,便不是真思惟。思也是观照对象,惟是理解真义;理解真义便能知晓十二因缘之理。亦可说思是持续忆念,惟是如理思维。断生死得神足,是说心念生起为生,心念止息为死。得神足者能自在飞行,故说应当断除生死流转。
获得神通有五个要点:一是欢喜心;二是信心;三是精进;四是禅定;五是智慧通达。修习四种神通基础时,若不竭尽全力可得五通,若全力以赴则能趋向六通。修行者的四种神通基础,若达到五通境界后继续精进,便能证得六通境界,即达到对万物不起执念的境地。第一是信心;第二是精进;第三是意念;第四是禅定;第五是智慧,这五项构成四种神通基础。以正念为力量的总共有六项修行。以信心为基础修四神足念,从欢喜心、正念精进、禅定到智慧,这些都属于五根的修行。由欢喜入定,称为信道定;由精进力入定,称为精进定;由意念入定,称为意念定;由布施入定,称为行道定。如同种子生发根茎,有为法皆是烦恼根源,易生妄想,难以制胜。所谓得禅定是因修行力,也指烦恼不能战胜善念。烦恼熄灭又生起,故需持续用功。力定是指:当恶念袭来时不能摧毁修行;因善念坚固,所以称为力定。
修行者在修习过程中若尚未达到观照境界,应当通过思维观察来证得观照。当心念专注于所观对象不再散乱时,即为证得观照。止息恶念是一种修行法门,属于坐禅;观照则包含两种法门:有时观察身体,有时观察心念,有时观察呼吸,有时观察存在,有时观察空无,皆需根据具体因缘选择相应观法。止息恶念是一种法门,观照包含两种法门。待恶念除尽时,止观双修即是观照正道。恶念未除便不能见道,唯有恶念灭尽,方能证得观照正道。止息恶念的法门在于觉知恶念,通过制心不执来达到止息,这也是平息妄想的修止法门。能平息妄想安住于止,便是止息恶念的法门。恶念止息后,便能进行观照。观照两种法门是为证悟四圣谛,成就清净修行。进一步净化的方法是:认知苦谛、断除习气、了达灭谛、践行道谛。如同日出驱散黑暗,依次显现十二因缘的真理。经典说:依正道获得解脱。远离无明得见光明,犹如日出普照。好比太阳升起照亮万物,能破除诸般黑暗。无明即是苦,何以知之?因它带来诸多障碍,故知是苦。何为断除习气?即不再造作恶业。何为证悟灭谛?即了达万法皆空。正道即是清楚认知苦谛、断除习气、证悟灭谛、忆念道谛。认知源于苦受,若无苦受也就没有认知,这就是苦谛。证悟灭谛,就是了知人生终将老病死;明白万物终归寂灭,这就是灭谛。譬如太阳升起成就四件事:一破除黑暗,喻智慧破除愚痴;二显现光明,喻愚痴除尽独留智慧;三照见万物,喻照见身体种种不净;四成熟万物,设若没有日月,万物不得成熟;人若缺乏智慧,愚痴之心亦不得开解。至高修行是知行合一,所修之法已落实于行,无需分别解说,即实践五根正道,达到身心一如的修行境界。
从真实的角度思惟法义,心念安住于法中;从真实的角度思惟法义,心念专注于所缘境便会生起相应境界,求生死便得生死,求道便得道。内外随念头生起之处,这就是思惟法义。心念安住法中是指:从四圣谛中觉知心念的生起,明白应当证取的、不应生起的、不可获得的,于是退转邪念,心存敬畏不敢造作。日常行为与起心动念恒常与道相应,这便是心念安住法中。此法名为正法,根本源于真实见地,以正见为思想基础。正法即指解脱之道。从真实见地,即指苦集灭道四圣谛。以正见为思想基础,是指所有生死轮回的种种现象,根本都源于心念活动。一旦执取念头,便产生五蕴的造作。应当截断心念,断除根本五蕴便能解脱。有时虽暂时断除妄念,但心念自动生起便是罪业,仍未完全安住于道故有过失。心念安住法中是指:如实观察思维万物,属于落入世间法;心念不攀缘万物,属于安住出世法。五蕴是生死轮回之法,三十七道品是解脱之道。心念安住法中,即是约束五蕴不造恶业,也指恒常忆念正道不偏离,这便是心念安住于正法中。
根本正道,在外作为万物的根本,是福德的来源;在内统摄三十七道品经典,因为修行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所谓根本正道,就是遵循三十七道品经法,依次第修行,心意不堕邪见即为正道,所以称为根本正道。根本正道各有不同修行方式,以无为对应根本,以无求对应正道;以无为对应无为,以无常对应道,以无有对应亦无所在、亦无根本、亦无正道,即是无所有。定中觉受法身,如此法门,称为法定。道之解说,是指解说修行因缘得道的途径。观受阴者,即是觉知五阴。有入者,即是深入五阴之中。因有生死阴者,即是受持正道;正道者,道本自正,只需端正自心。修行安般守意者,得数息、得相随、得止息,便生欢喜,此四种境界。譬如钻木见烟,未能煮熟食物,有何可喜?因尚未证得解脱要义故。
安般守意有十八种烦恼,会让人偏离正道:一是贪爱欲望,二是愤怒怨恨,三是愚痴,四是嬉戏享乐,五是傲慢,六是怀疑,七是不修习观想,八是执着他人相状,九是不专注,十是杂念纷飞,十一是心不满足,十二是过度精进,十三是精进不足,十四是惊恐畏惧,十五是强行压制心意,十六是忧愁,十七是匆忙急躁,十八是不以智慧行事而生贪爱,这就是十八种烦恼。不防护这十八种因缘就无法得道,防护就能得道。不修习观想,是指不观想三十二种不净物,不忆念三十七道品经法,这就是不修习观想。执着他人相状,是指还未达到十次呼吸的定境,就去攀缘外相,这就是执着他人相状。杂念纷飞,是指吸气时想着呼气,呼气时想着吸气,这就是杂念纷飞。心不满足,是指还未得初禅,就想着二禅,这就是心不满足。强行压制心意,是指静坐时心意散乱无法安定,应当经行或读经,使散乱不起,这就是强行压制心意。精进需要智慧,这体现在六件事中,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就是六事。什么是喘?什么是息?什么是气?什么是力?什么是风?喘是指意识呼吸,息是指维持生命,气是指视听等感官活动,风是指能说话,道的力量能使身体屈伸,力是指能举起重物或生起嗔怒。关键在于通过守意来得道,如何才能守意?从数息开始得呼吸平稳,呼吸平稳后得相随,止、观、还、净也是这样逐步修习。
修行想要达到心念止息,应当明白三件事:第一、先要观察思维身体从何而来,它只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如果能断除五蕴就不会再生起;如同暂时寄居的躯壳,若心念未能觉悟,就思维九种修道方法来验证。第二、应当向内观照,觉知气息在心中的出入。第三、觉知出息入息的念头熄灭时。当细微的呼气念头熄灭时,如何了知万法皆空?心念安定就能了悟空性,了悟空性就能明白一切本无所有。为什么呢?呼吸停止生命就会终结,知道身体只是气息所造,气息消散归于虚空,觉悟空性就能入道。因此修行要把握三件事:第一、观察身体;第二、专注一心;第三、觉知呼吸出入。还有三件事需要止息:第一、止息身体的痛痒感受;第二、止息口舌言语;第三、止息心念活动,做到这六件事就能快速得定。经典要义说:一念是指专注一心,近念是指觉察身体,多念是指持续专注,不离念是指念念觉照。身体力行这四件事,就能迅速得定。静坐修习数息法,当下就能安定心念,这是现世福德;继而保持安稳不散乱,这是未来福德;长久修持愈加安定,这是过去福德。若修习数息不能得定,这是现世罪障;导致心意纷乱不安,这是来世罪障;修习日久仍不安定,这是过去罪障。修行过失分两种:身体挺直却数息不成,是心意过失;身体歪斜导致数息不成,是身体过失。静坐时若因得定心生欢喜,这欢喜是散乱之因;心不随喜才是道心。静坐时觉知呼吸止息就转为观照,观照停止再回到数息。修行人应当将此作为恒常法则。
佛说有五信:第一、相信有佛有经典;第二、离家剃发修行;第三、静坐行道;第四、获得调息;第五、安定心意。所念与不念皆为空,难以不念为空。为何要念息?回答:息中没有五欲——色贪、淫欲、瞋恚、愚痴、爱欲,这些也是空。能守住身中意念的,是说意念专注于观照身体,这就是身中意念。人不能控制意念,所以教人数息调心;若以智慧制伏意念,便无需再数息了。
问:什么是自知?什么是自证?答:能够辨别五蕴就是自知,对道无疑惑就是自证。
问:什么是无为?答:无为有两种:有外无为,有内无为。眼睛不看颜色,耳朵不听声音,鼻子不闻香味,口不尝味道,身体不贪恋细滑触感,心不执着念头,这是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是内无为。
问:现在心中有所念想,为何说是无为?答:身体和言语持守戒律,心意趋向正道修行,虽然有所念想,根本目的在于无为。
问:什么是无?什么叫做为?答:无,就是不执着于万物;为,就是依照经典教导行事并给事物命名,因此称为无为。
问:如果前世业报现前,应当如何化解?答:修习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忆念三十七道品,便能化解。
问:既然宿命业报无法避免,为何修习数息等三十七道品就能消除业障?答:因正念行道能消除恶业。倘若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这些法门不能灭罪,世间便无人能得道;正因其能消业,故可证道。精进修持数息等六妙门及三十七道品者,尚可成佛,何况十方罪业堆积如山?只要勇猛修行,恶业便无法与道业相遇。
问:经上说这样修行为何不能觉悟?答:因为执着于这样的修行方式。数息法落入十二种修行次第。什么是十二种次第?修数息时,落入四念处;呼吸平稳时,落入四正勤,能数到十息;有时落入四神足,这就是十二种修行次第。
问:什么是修持三十七道品?答:即数息、随息、止、观、还、净,实践这六法门,就是修持三十七道品。修行数息法,亦是修持三十七道品。
问:为什么要修行三十七道品?答:数息观属于四念住。为什么?因为四念住也属于四正勤,由于无需刻意忆念,所以是四正勤;也属于四神足,由于从信心出发,所以是神足。数息观属于信根,因为信佛而生欢喜,所以产生信根;也属于精进根,因为通过坐禅修行,所以是精进根;也属于念根,因为了知真谛,所以是念根;也属于定根,因为心意安定,所以是定根;也属于慧根,因为远离愚痴、解开束缚,所以是慧根。数息观也属于信力,因为毫不怀疑,所以是信力;也属于精进力,因为努力修行,所以是精进力;也属于念力,因为其他杂念不能干扰,所以是念力;也属于定力,因为专注一心,所以是定力;也属于慧力,因为能分辨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所以是慧力。
数息同样落入觉意。因为识别苦,所以是觉意;又落入法识觉意,因为明白道的因缘,所以是法觉意;又落入力觉意,因为舍弃恶行,所以是力觉意;又落入爱觉意,因为贪求修道之乐,所以是爱觉意;又落入息意觉,因为心意止住,所以是息意觉;又落入定觉意,因为不起妄念,所以是定觉意;又落入守觉意,因为修行不偏离,所以是守觉意。
数息法也属于八正道。因为心意端正,所以能进入八正道。安定心意、心怀慈悲、忆念清净法,这就是正身;说真诚的话、柔和的话、正直的话、不反复的话,这就是正语。智慧存于心中、信念存于心中、忍辱存于心中,这就是正心。通过调息修持,这些都是十善业通向佛道的修行。
数息法也属于正见,因为如实观察,所以是正见;也属于正行,因为趋向佛道,所以是正行;也属于正治,因为修行三十七道品,所以是正治;也属于正意,因为心念真实,所以是正意;也属于正定,因为心意纯净,能破除魔军,所以是正定,这就是八正道。
什么是魔军?色、声、香、味、触,这些就是魔军。不执取这些,就是破除魔军。
修习三十七道品应当收摄身心。若观察自身、观察他人之身,便能止息淫欲、不令心意散乱,进而止息其他妄念;观察自身感受、观察他人感受,便能止息嗔恨;观察自心、观察他人之心,便能止息愚痴;观察诸法、观察他人所行之法,便能证得正道,这称为四念处。回避身体是远离色欲,回避感受是远离五欲之乐,回避心意是远离妄念,回避诸法是不堕入愿求与业报的世俗营生,这称为四正勤。了知苦谛者,明白根本是苦,苦的根源在于有身。由苦因缘所生起的,便是所见万物。苦集谛者,根本是苦,从苦因缘所产生。灭谛者,万物终归败坏。若增长苦的积聚,必当堕入八邪道。修道者应常念此八正道,这称为四谛,能收摄苦厄,成就四神足之正念。深信佛法的欢喜心意,称为信根。严守戒律、依真理调伏身心,称为精进根;依真理而正念相继,称为念根,能守护心意;依真理专一其心,安住正定,称为定根,即是正念;依真理观察实相,称为慧根,即是道心,这称为五根。
深信真理而不再怀疑,名为信力;舍弃贪欲依真理修行精进,恶念不能破坏精进,名为进力;恶念生起立即断除,依真理护念不为外缘所动,名为念力;以真理观照身心得定,恶念不能侵扰善念,名为定力;思维四禅依真理生慧,邪见不能遮蔽正智,名为慧力。观察生死轮回的始终,这五种名为五力。
依真理思维真理,名为觉意。获得正觉后依真理观察真理,名为法识觉意;了知生死实相,以真理持守身心,名为力觉意;坚守正道不退转,名为精进觉意;爱乐真理勤修佛法,名为爱觉意;贪求佛法并实践修行,依真理心得安稳,名为息觉意;心念专注统一,名为定觉意;明了自心安定自在,随观照而行动,名为守意觉;依四圣谛观照心念,这七种名为七觉意。
依照真理而守护真理,这叫作正直的信仰之道;依照真理直接践行真理,这叫作正直的修行正念之道;依照真理持守身与意,这叫作正直的修治。佛法教导人不应堕入四种过失,即四种颠倒妄见。依循真理忆念真理,这叫作心意正直不散乱;依循真理专一心意,这叫作正直的禅定。以专注心为基础,配合三种心意的修行,使言语行为与身心相应,如此佛弟子的八种修行,称为四禅,也就是四种精勤的修持。第一修行是正直的忆念,属于心,恒常忆想正道;第二修行是正直的言语,属于口,断除四种妄念;第三修行是正直的观察,属于身,观照内外自身;第四修行是正直的见地信仰;第五修行是正直的行为,不追随四种恶行,即四种颠倒;第六修行是正直的修治,断除其余杂念;第七修行是正直的不陷于贪欲;第八修行是正直的禅定端正心意,这就是八种修行。这是佛、辟支佛、阿罗汉所未曾偏离的道路。
第一行为正直的念头。什么是正直的念头?就是心中不执着于万物,意念不陷入其中,这就是正直的念头;若心中执着万物,意念陷入其中,就不是正直的念头。四种意念的安住是:第一种意念安住是觉察身体的呼吸,第二种意念安住是觉察感受,第三种意念安住是觉察心意的出入,第四种意念安住是觉察事物的因缘,这就是四种意念的安住。
修行者应当常思这四种意念止住:
第一,因前世贪爱自身,故不得解脱;
第二,今有极重的仇怨。为何?因欲望生贪爱,当断的已断,此为对外身的观察止住。
四种意念止住是:意念止住于身不执着为止,意念止住于感受不执着为止,意念止住于心念不执着为止,意念止住于法不执着为止。
若随外相迷惑而生妄念,便是未能止住。
问:人为什么会不修四念处?答:因为不忆念苦、空、无我、不净,所以不修四念处。如果人能常忆念苦、空、无我、不净,修行者常不离这四件事,就能很快证得四念处。
问:什么是身意止?就是观想衰老、疾病、死亡,这就是身意止。什么是痛痒意止?就是对不愉悦的感受保持觉知,这就是痛痒意止。什么是意意止?就是对已生起的念头持续觉照,这就是意意止。什么是法意止?就是明白过去的行为会成为现在的果报,也可以说造什么业就得什么报,这就是法意止。
四意止有四种:第一,观无常的意念止住;第二,观身体是苦的意念止住;第三,观一切皆空的意念止住;第四,观不净乐的意念止住,这就是四意止。世间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身体感受、外在现象,总归不出这四类。四意止具体为:第一,只专注呼吸不生杂念;第二,只存善念不起恶念;第三,明白身体非我所有,万物皆非我所属,便不再执着;第四,眼不追逐外相,心念安住于佛法,这就称为四意止。
修行者应当践行四种正念:第一,面对外境时,应当观想自身不净之物;第二,心中生起贪欢喜乐时,应当思维痛苦烦恼;第三,若我起嗔恨心,他人也会嗔恨;我若转变心意,他人也会转变心意,因此不应再生嗔念;第四,若我心存嫉妒,他人也会嫉妒;我若念他人恶行,他人也会念我恶行,故不应再生恶念,此乃正法。身念处者,既要观察自身,也要观察他身。何谓身体?若说感受是身体,感受却无实体;若说意识是身体,意识又非身体,有过去心、未来心;若说法相是身体,法相亦非身体,有过去法、未来法;若说行为是身体,行为却无形状,由此可知皆非实身。明白此理,即是修习四念处。心不执著色相,意识便不生起,耳、鼻、舌、身知觉亦复如是。心不执著形体,心不执著感受,心不执著念头,心不执著法相。
问:是谁在感知身体的痛痒?答:有身体,身体意识感知;痛痒,痛痒意识感知;意念,意念意识感知;饥饿,饥饿意识感知;口渴,口渴意识感知;寒冷,寒冷意识感知;炎热,炎热意识感知。由此分别认知。身体意识生起身体意识,痛痒意识生起痛痒意识,意念意识生起意念意识,法意识生起法意识。四意止,即意念生恶时,制止使其不生,这就是止。四意止也随四禅,也随四意止。随四意止是接近正道,不执着恶念则善念生起;四禅即四意定,为止息意念。
修行正道有四个关键:一是控制身体;二是平息欲望;三是调伏心念;四是遵循正法。控制身体,指看见美色时想到不净;平息欲望,指不骄傲自大;调伏心念,指不起愤怒心;遵循正法,指不怀疑修行人的道路。这四种正念,念头一生起,立刻用相应的方法对治。修成其中一种正念,便能同时具备四种正念。
四种意念的修行方法:第一,观察自己的身体,也观察他人的身体;第二,觉察自己的感受,也觉察他人的感受;第三,觉察自己的心念,也觉察他人的心念;第四,觉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及其原因,也觉察他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原因。这样对身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和结果,明白自己的身体同样会经历成败变化,这就是四种意念修行。人们想要控制这四种意念,就要把向外的心念收回来向内观察;如果已经收回来向内观察,就要放弃向外的心念。观察他人的身体,是说在观察自己身体时不要脱离他人,从而体会到他人身体的痛苦,认识到他人的身体并没有真实的感受,对意念和思想行为的观察也是如此。贪爱自己的身体时,应该观察他人的身体;想到他人的身体,就会反观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意念的修行。
问:如何止息意念的贪欲?答:若意念贪恋自身,应转而观察他人之身,因意念随贪转故需止息;若意念贪恋他人之身,则当返观自身。
有时应观察自身,不观察他人身体;有时应观察他人身体,不观察自身;有时既可观察自身,也可观察他人身体;有时既不应观察自身,也不应观察他人身体。观察自身时,是为了比较思量他人身体,若心意不静,应当专注观想自身执著处,进而转观他人身体执著。观察他人身体时,看见美貌、丰腴、白皙、黛眉、红唇,见丰腴当思死尸膨胀,见白皙当思死人白骨,见眉黑当思尸体青黑,见红唇当思鲜血赤红。如此思量身体诸相,获得正念后便能转观,不再贪爱此身。
观察有内外之分,嫉妒、嗔恨、疑惑应当向内观察,贪欲、淫欲应当向外观察。贪欲应念及无常败坏,淫欲应念及所对境的不净污秽。如同观察自身淫欲时,应念及四种断除欲念的方法。观察分为两种:一是观察外在;二是观察内在。观察身体有三十六种成分,一切有形质的对象都属于外在;观察无所有才是正道,这就是内在观察。观察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观察身体的四种颜色,即黑、青、赤、白;二是观察生死轮回;三是观察九种转世之道。观白见黑是为不净,先闻教法而后得道;未得道时,通过听闻获得理解,通过实证获得觉悟,通过修行获得智慧。观察有四种:一是身体观察;二是意念观察;三是行为观察;四是正道观察,这就是四种观察。好比有人看守物品,盗贼来了便舍弃物品;观察盗贼的人已经获得观智,便能舍弃对身体和物质的执着。
观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外界一切物质现象;二是观察内在的无所有状态。通过观想空性证得四禅境界,观想空无所有,意识处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无所有状态,这就是空,也称为四弃得到四禅。若要断除世间俗务,应修习四念住;若要超越四念住,应实践四正勤。众生因贪欲而沉沦,因贪欲而造业。虽然具备四神足能飞行,若仅有五根而无五力,仍不能制心;仅有五力而无五根,道果亦不能生起。证得四神足后,方能运转五力,降伏十二类烦恼。四正勤的修持,在于不造新罪业,只消尽旧业障,这就是四正勤的要义。灭尽旧业不纳新殃,是四念住的功用;止息新业完成净行,是四正勤的实践;究竟断除新造罪业,是四神足的成就。知足者不再外求,守护心意即是圆满。新生为起始,衰老为过去,死亡是肉身坏灭的终结。四正勤的要诀在于恒常忆念正道。善念生起时恶念即断,此为断除轮回之道;善念止息时恶念复生,此非究竟断除。四正勤的本质,是心意自然不趋向恶业即为真断,也就是不思恶念的究竟断除。
四种神足:第一是身体的神足;第二是语言的神足;第三是意念的神足;第四是修行的神足。念头飞散,念头不愿止息,就不符合正道。四伊提钵,四是数量,伊提是止住,钵是神足。想飞就能飞,有时精进打坐七天就能获得,或七天,或七年。获得神足可以长久留在世间,不死之药有五种:第一是心念不转;第二是信心;第三是正念;第四是真实;第五是智慧,这就是神足的药。获得四种神足却不长久留在世间,有三种原因:第一是自己厌恶身体的污秽,所以离开;第二是没有人能跟随自己接受教法,所以离开;第三是害怕仇敌恶人诽谤造罪,所以离开。神足有九种表现,比如乘车骑马,快步疾走,也是神足;外在戒律坚固也是神足;至诚也是神足;忍辱也是神足。修行神足应当让意念飞翔。
问:什么是飞行的意念?答:有四个原因:一是信心;二是精进;三是定力;四是不改变意念。什么是信心?相信能飞行。什么是精进?努力飞行。什么是定力?专注飞行。什么是不改变意念?就是坚定于飞行而不动摇。身体不想修行时,意念想飞就能飞,神足通就是这样,意念想飞就能飞。
五根就像种植物,坚固才能生根,不坚固就没有根。信心如同雨水,不动摇的意志是力量,所见万物是根,控制心意是力量。信根中包含三种阴:一是痛痒阴,二是思想阴,三是识阴。定根中有一种阴,称为识阴。
五根、五力、七觉支中,有的包含一种蕴,有的包含两种蕴,有的包含三种蕴,有的包含四种蕴,这些都涉及五蕴。
问:修行此道时,为何会有五阴?答:因为涅槃境界无五阴,其余境界皆存在五阴。七觉支中,前三种属口业,中间三种属身业,最后一种属意业。什么是觉?念念分明即是觉,念念觉悟即是得。觉悟此意,便能随顺正道。执着外在七觉支便堕入生死,修持内在七觉支则能随顺正道。内在七觉支即三十七道品,外在七觉支即世间万物。觉悟者明了事相,即能随顺觉性。具足正觉即随顺正道,起邪觉便堕罪业。修持三十七道品能端正心意,此即随顺正道;分别善恶执着,此即堕入罪业。
问:什么是通过真理修持身心而获得的果报?即身体持守七种戒律,内心持守三种戒律,这就是身心修持。通过真理使心意得到休止,这是基于四圣谛的因缘而休止;休即是停止,息即是观照,证得真理即是领受正念。贪求佛法之乐,恒常修行正道称为爱觉支,坚守正道不迷失称为力觉支,已获得十种止息使身心安稳称为息觉支,自知已得安定称为定觉支。身心修持,心念不散乱即是持守,通过真理得大自在,心念专注于所修之道,即能证得四圣谛。亦可修习四念处,亦可实践四正勤,亦可成就四神足,亦可培养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就是自在的境界。
在修行中通过如实观照,便是三十七道品的核心。这是守持正念的觉悟者,如实而行便不再遭受罪报。八正道分内外两重:身体造作杀、盗、淫;言语涉及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念生起嫉妒、嗔恚、愚痴。这三类根本烦恼在外表现为十恶业,在内流转五趣轮回。依真谛守真谛,依止便是护持,谓正法不令造罪。真谛即正道:如实知非常、苦、空、无我、不净为正见;凡夫妄执常、乐、有、我、净皆为邪见。何谓正见?深信因果,了知宿业所感,是名正见。何谓正思维?如理分别,引生善念,是名正思维。何谓正语?持守善言,不违戒法,应机而说,是名正语。何谓正业?身行清净不造恶,是名正业。何谓正命?随顺圣者教诫而行,是名正命。何谓正精进?勤修无漏道业,昼夜不息,不废方便,是名正精进。何谓正念?恒忆经教戒法,是名正念。何谓正定?心不散乱亦不放逸,是名正定。如是修行,令贤者八正道圆满,既已圆满,便可证道。八正道有对治有力行,践行八正,方能出离,身不犯戒即是对治。智慧、信心、安忍即是行持,心意坚定名为对治。心无所住是为正直,心有所著便非正直。
十二部佛经全都包含在三十七道品中,就像千万条河流最终都汇入大海。三十七道品是外在修行,思维观照是内在功夫。因为通过思维能生发正道,所以称为内在;修行者践行正道,分辨三十七道品,这就是真正的礼佛。三十七道品既属于世俗层面,也通向解脱之道。口头诵经讲说是世俗修行,心念观照才是契合真道。持戒是为了约束身体,修禅是为了调伏心念。行为追随愿力,愿力也依循行为。修行时方向明确,心念绝不偏离;心念到达佛境,便不再退转。
有人通过循序渐进修行得道,也有人不经次第修行得道。所谓循序渐进,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畏惧世间罪恶,身心当即一念觉悟而得道,这就是不经次第。修行者若能具足三十七道品,就不必拘泥于数息、随息、止息等法门。身口七支、心意识各具十法,合为三十七品。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属外修,五根、五力属内养,七觉支、八正道能证得道果。涅槃法门有四十种,即三十七道品经加上三归依,共四十法门,皆能通向涅槃。
问:通过数息达到涅槃,是否意味着不依靠数息、随息等法门,也不专注于鼻端,而是心意无所执著,这样才能称为涅槃?涅槃是否真实存在?
答:涅槃并非实有,它只是痛苦的止息,也可称为心意的彻底灭尽。
问:涅槃就是寂灭吗?答:只是善与恶的寂灭罢了。
修行者应当明白,有时可以修习四念处,有时可以修习四正勤,有时可以修习四神足,有时可以修习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所谓真实智慧,就是能够分辨定与乱。定就是明白如何修行,乱就是不明白如何修行。
问:为什么正好有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答:人有五根,道也有五根;人有五力,道也有五力;人有七使烦恼,道有七觉支;行为有八种正直,与道八种相应。根据病症施药,因缘相互契合。眼接收色相、耳听闻声音、鼻趋向香气、口贪求美味、身贪恋细滑触感,这就是五根。为什么称为根?已经感受的还会再生起,所以称为根。不接收色、声、香、味、细滑触感,这就是力。不陷入七使烦恼就是觉支,已具备八种正直就是与道相应的修行。五根使心坚固,五力使心不转移,七觉支使心端正,八正道使心正直。
问:什么是善心?什么是道心?答: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这些是善心;七觉支、八正道,这些是道心。道心之善有出世间的善,世间的善也有。从四念处到五根、五力,这些是出世间的善;不淫邪、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些是世间的善。如实知见者,明白万物终将消亡,这就是如实知见;知道万物终将坏灭,身体终会死亡,因此不以无用之事为忧,这就是如实观察。心念散乱奔驰时,能立即觉察并加以对治约束,这就是消除罪业;面对外来的恶念侵扰而不接受,这就是禅定。
内心专注的十二种修行方法:第七是数息,第八是随息,第九是止息,第十是观想,第十一是返照,第十二是清净,这些是内在的十二种修行;外在也有十二种对象:第一是眼睛,第二是颜色,第三是耳朵,第四是声音,第五是鼻子,第六是香气,第七是嘴巴,第八是味道,第九是身体,第十是触觉,第十一是意念,第十二是欲望感受,这些是外在的十二种对象。术闍指的是智慧,共有三种:第一、能知晓无数世的父母、兄弟、妻子;第二、能知晓无数世的善恶、长短,能知道他人心中的念头;第三、能断除烦恼,这就是三种智慧。沙罗惰怠指的是六种神通智慧:第一是神足通,第二是天耳通,第三是他心通,第四是宿命通,第五是生死智证通,第六是漏尽通,这就是六种神通。
这部经典根据经首序言和经文内容来看,似乎是抄写者的错误,将经文和注释混杂在一起连续书写。按理应当分节标注,但常常遇到无法分割的地方,所以不敢擅自划分,留待后世贤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