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No. 1295-B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序
当年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中国,传授禅法不依靠文字经典,直接指明人心本性。那时他的门人却提出“不执着文字,也不脱离文字,把文字当作修道的工具”的说法,这已经落入第二等的见解了。所以达摩祖师有“你只得到我的皮毛”的记载。可见真正的道不在言语文字之中,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您觉得呢?
有人反驳说:不对。道虽然不在言语中,但如果说得恰当,整天谈论又有什么妨碍?如果说得不对,哪怕一句话也是多余的。自从初祖开花、五叶相继芬芳,禅宗代代相传分成两大支派。机缘公案像五盏明灯交相辉映,历代祖师相继出现,有的拈提古则,有的吟颂公案。
拈古收集在《八方珠玉类要》等集子里,颂古则有宝鉴大师在宋朝淳熙年间,住在池阳报恩寺时,采集从佛祖到茶陵郁禅师的机缘共三百二十五则,得到一百二十二位禅师的二千一百首颂古,命名为《禅宗颂古联珠》。禅林很推崇这部书,但刻本快要模糊消失了。
想到从淳熙到现在将近二百年,其间享有盛名的高僧如繁星遍布、林木林立,他们的颂古作品也不比前人少。可惜继续编纂的工作一直没人做。我惭愧地在禅门中充数多年,既没有悟透禅机,也没有通达大道,多次想动笔又犹豫不前。
元贞乙未年,我侥幸主持义乌普济山院,事务清闲就开始整理稿件。随着行踪漂泊不定,有时外出有时安居,随时见到随时记录。经过二十三四年前后整理成型:原有机缘公案就续补颂古,没有的就增加新机缘,共新增四百九十三则,收录四百二十六位禅师的三千零五十首颂古,定名为《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正要募捐刻板流传,与后学共同参究时,有人质疑:“道不在这里啊!当年佛祖拈花微笑,迦叶三拜得其精髓,最初没有一句话语,却明明朗朗印在心间。大道传播无边无际,哪像现在这样讲究音韵、玩弄文字、鼓动唇舌,让后人舍本逐末,实在可叹!”
我笑着没有直接回答,过了好久唱道:“五色彩云里神仙现,手执红罗扇遮面。急须睁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接着对他说:“您讨论的是扇子,我编的果真只在扇子上吗?唉!理解我怪罪我的,恐怕都是因为这部集子吧?”
时在延祐戊午年六月初一,前住绍兴路天衣万寿禅寺,钱塘沙门普会自序。
大洪恩禅师说:世人总为儿孙操劳,可儿孙自有他们的福分。祖辈留下的田地家园,却不知珍惜守护。一生经营的生计事业,转眼成空。就像在集市东头买了东西,急忙跑到西头去卖——终究是徒劳一场。
有人问祖师西来的真意,明灯禅师回答说不分东西。各人门下自有儿孙在,多数人却因执着言语反而迷失了自己。
金陵报恩院的玄则禅师(法眼宗传承人)。起初参问青峰和尚:“什么是学人真正的自己?”青峰答:“丙丁童子来求火。”后来拜见法眼禅师,法眼问:“从哪儿来?”禅师答:“青峰处。”法眼问:“青峰可曾说过什么?”禅师便举出先前的对话。法眼问:“你怎么领会?”禅师答:“丙丁属火却还求火,好比自己向外找自己。”法眼说:“这样理解怎会明白?”禅师问:“我只能这样领会,不知和尚怎么看?”法眼说:“你问我,我为你解说。”禅师便问:“什么是学人真正的自己?”法眼答:“丙丁童子来求火。”禅师闻言顿时开悟。 有颂云:
秤上先称出八两,再称却重了半斤。定盘星究竟握在谁的手中?为丝毫之差争执不休,真是奇怪啊。——白云守端
丙丁求火自知明,法眼青山古路行。走到水源穷尽处,坐观云起见平生。——照觉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