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所谓舍弃盖障,指的是五种盖障。
第一,舍弃贪欲的障碍。前面讲到从外在的五种感官对象中产生欲望,这里说的是内在的意识根源中生起的贪欲。意思是:修行者静坐修禅时,心中生起贪欲的念头,这些念头接连不断,遮蔽了善心,使其无法增长。觉察后应当舍弃。为什么呢?就像术婆伽,内心的贪欲一旦生起,尚且能焚烧自身;更何况心中燃起贪欲之火,怎能不烧毁各种善法?贪欲之人,离道很远。为什么呢?因为贪欲是种种烦恼扰乱安住之处。如果心执着于欲望,就无法接近正道。正如《除盖偈》中所说:
步入佛门心怀惭愧的人,手持钵盂为众生祈福,
为何放纵尘世欲望?沉溺于五种感官之中。
已经舍弃五欲之乐,抛弃它们不再眷恋,
为何还想重新贪求?如同愚人吞食自己的呕吐物。
追求欲望时充满痛苦,得到时又常怀恐惧,
失去时内心焦灼烦恼,一切欲望都无真正快乐。
欲望的祸患正是如此,用什么方法才能舍弃?
获得深厚禅定的快乐,就不会再被欲望欺骗。
二、舍弃嗔恚的障碍。嗔怒是丧失佛法的根本,堕入恶道的因缘,法乐的冤家,善心的大贼,种种恶口的府库。因此修行者在坐禅时,想到此人现在困扰我,以及困扰我的亲人,称赞我的仇人;想到过去未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九种困扰。因此产生嗔恨,嗔恨所以生出怨恨;因为怨恨心生起,便会起心困扰对方。这样的嗔觉覆盖心识,所以称为障碍。应当迅速舍弃,不让它增长。就像释提婆那用偈子问佛:
什么东西摧毁安乐?什么东西摧毁无忧?
什么东西是毒害的根源?吞噬一切善行。
佛陀用偈颂回答道:
除掉嗔恨便得安乐,除掉嗔恨便无忧愁,
嗔恨是毒害的根本,嗔恨毁灭一切善行。
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当修习慈悲忍辱来消除烦恼,使内心恢复清净。
三、舍弃睡眠的障碍。内心昏沉暗昧叫做睡;五官迟钝闭塞,放纵肢体,躺倒熟睡叫做眠。由于这个原因,称为睡眠障碍。它能破坏现世来世追求真实快乐佛法的心愿,以及来世生天和涅槃的快乐。这种恶劣行为,最为不善。为什么呢?其他障碍因为能觉察所以可以消除;睡眠如同死亡,没有知觉;因为不觉察,所以难以消除。就像佛陀和各位菩萨呵斥贪睡弟子时所说的偈子:
起来 莫抱腐尸卧
此身污秽假名人
如中剧毒利箭伤
众苦交迫怎安眠
譬如死囚赴刑场
大难临头怎安眠
烦恼盗贼未降伏
犹如毒蛇共枕眠
又似刀锋临颈项
此等境况怎安眠
睡如黑幕障慧目
日日窃取众生明
痴暗覆心不见真
如此大患怎安眠
这些种种原因,都要呵斥睡眠的障碍。警醒世间无常,减少睡眠,不让昏沉覆盖心识。如果昏睡心念沉重,应当用禅镇或禅杖来驱散它。
四、放下掉悔的障碍。掉有三种:第一是身体上的掉:喜欢四处游走,参与各种玩笑戏耍,坐立不安。第二是言语上的掉:热衷于吟诗作对,争论是非,无益的空谈,以及世俗的话题等。第三是心理上的掉:心思散乱,放纵意念攀附外缘,沉迷于文艺创作,世间的技艺,以及各种邪恶的想象和观察等,这就是心理上的掉。掉这种行为,会破坏出家人的心境。就像一个人即使努力收摄心神,尚且难以安定,何况心思散乱的人?散乱的人,如同没有钩子控制的醉象,或是脱缰的骆驼,无法约束。正如偈语所说:
你已剃发披袈裟,手持钵盂行乞食,为何贪恋嬉戏乐?放逸纵情失法益!
他既失去了佛法的利益,又失去了世俗的快乐;觉察到这种过失后,应当赶快舍弃它。
悔恨是一种能成为障碍的心理状态。如果只是心念散乱而没有悔恨,就不会形成障碍。为什么呢?因为散乱时心并未专注于所缘境。后来想要入定时,才开始后悔之前的所作所为,忧愁烦恼覆盖了内心,所以称为障碍。悔恨有两种:第一种是因为心念散乱而后产生悔恨,如前所述;第二种就像犯下重大罪业的人,常常心怀恐惧,悔恨之箭射入心中,坚固难以拔除。正如偈颂所说:
不该做的却做了,该做的却不做,
懊悔之火焚烧心,来世堕入恶道中。
若人知罪能悔改,悔过之后莫再忧,
如此方能心安乐,不应时常念过错。
若有两种悔恨生,该做未做与不该做却做,
此乃愚人相所现。
不要因为心中悔,该做之事便不做,
已作恶业难消除,不能让它变未作。
五、舍弃疑惑的障碍。因为疑惑遮蔽心灵,所以在各种佛法中不能生起信心。没有信心的缘故,在佛法中就会一无所获。好比有人进入宝山,如果没有手,就什么也拿不到。然而疑惑的过失很多,未必都会障碍禅定,但正是现在障碍禅定的主要因素。
关于疑惑,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怀疑自己。心中想着:"我根机愚钝,罪业深重,恐怕不是修行的材料吧?"这种自我怀疑会阻碍禅定生起。若要修定,切莫轻视自己,因为过去世的善根难以揣测。
第二是怀疑师父。"这人行为举止如此,自己尚且没有证悟,怎能教导我?"这种怀疑傲慢会成为修定的障碍。对治方法如《大智度论》所说:"就像臭皮袋里的金子,为了得到金子,不能连袋子一起丢弃。"修行者也应如此,即使师父不清净,也要视如佛陀。
第三是怀疑法门。世人大多固执己见,对所修法门不能立即信受、恭敬奉行。若心存犹豫,法水就无法滋润心田。为什么呢?疑惑的障碍作用,正如偈颂所言:
如同有人站在岔路口,心中疑惑不知该往何处去,
诸法实相中的疑惑也是如此。
因疑惑而不精进求取诸法的真实相状,
当知疑惑从愚痴生起,是恶中最恶之事。
在善法、不善法、生死及涅槃之中,
对确实存在的真理切莫心生疑惑。
你若心怀疑惑,将被死魔与狱卒捆绑,
如同狮子擒鹿般无法解脱。
在世虽难免有疑,但应随顺喜乐善法,
譬如面临岔路,应选择利益好的道路前行。
在佛法中,信心是进入的关键。没有信心的人,即使身处佛法之中,最终也一无所获。因此,应当通过种种因缘认识到怀疑的过失,尽快舍弃它。
问:不善之法广大无边,如同微尘般不可计数,为何只说要舍弃五种?
回答说:这五种障碍中,包含贪嗔痴三毒和等分烦恼,以四种根本烦恼为基础,能统摄八万四千种尘劳烦恼。第一贪欲障,就是贪毒。第二嗔恚障,就是嗔毒。第三睡眠和疑惑,这两种属于痴毒。第四掉举悔恨,属于等分烦恼。合并为四分烦恼:每一分包含二万一千烦恼,四分合计八万四千烦恼。因此,除去这五种障碍,就是去除一切不善法。修行者通过种种方法舍弃五盖后,就像偿还债务获得解脱,重病得以痊愈;如同饥饿之人到达丰饶国度;好比从恶贼手中安然脱险,再无忧患。修行者除去五盖后,内心安稳,清凉快乐。好比日月被五种事物遮蔽:烟雾、灰尘、云层、雾气、罗睺阿修罗手掌遮挡,就无法光明普照。人心被五盖遮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