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修行的人刚开始学习坐禅,想要修习十方三世诸佛的佛法,应当首先发下宏大的誓愿,誓愿救度解脱一切众生,誓愿证得无上佛道。内心坚定,如同金刚一般不可摧毁,精进努力,勇猛无畏,甚至不惜舍弃生命。如果能够成就一切佛法,就永远不会退转。然后端坐时保持正念,观想一切法的真实相状,包括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内在的根、外在的尘、虚妄的分别识等一切有漏烦恼法,以及三界内有为造作的生死因果法,所有这些都源于心的作用。因此《十地经》说:三界没有别的根源,全是一心所造。如果明白心本无自性,就知道诸法并非真实存在。心不沾染执着,一切生死造作的行为就会停止。这样观想之后,就可以按照次第开始修行了。
如何称为调适?现在借用身边的比喻来说明这个方法。就像世间的陶匠想要制作各种器具,首先必须巧妙地调和陶泥,让它既不僵硬也不稀软,然后才能上轮成型。又好比弹琴,先要调好琴弦,让松紧适中,才能演奏出各种美妙的乐曲。修行者调心也是如此。要善于调和五件事,务必让它们协调适当,这样禅定就容易生起。如果有某方面不调和,就会产生许多障碍,善根难以生长。
关于饮食的调节,饮食的根本目的是滋养身体、助益修行。吃得过饱,会导致气息急促、身体胀满,经脉不畅,使心识闭塞,静坐时念头不宁;吃得过少,则身体虚弱、心神不定,意志难以集中。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修定。若食用污秽不净之物,会令人神智昏沉;若食用不宜之物,则会引发宿疾,导致地水火风四大失调。因此修定之初,必须格外谨慎。正如佛经所说:身体安适则道业兴盛,饮食懂得节制;常乐于清净独处,内心安宁方能精进修行;这便是诸佛的教导。
二、调整睡眠:睡眠是愚昧烦恼的覆盖,不能放纵。如果睡得太多,不但荒废修行圣法,还会丧失功夫,而且会让心昏暗蒙昧,善根沉没。应当觉悟无常,控制睡眠,使精神清爽,心念明净,这样才能安心于圣境,禅定现前。所以佛经说:初夜后夜,也不要荒废。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让这一生白白度过,毫无所得。应当想到无常之火在烧毁世间,要及早求得自我超脱,不要贪睡。
三要调整身体,四要调整呼吸,五要调整心念,这三者应当配合使用,不能分开来说;只是在开始、中间和最后阶段方法有所不同,这就是入定、住定和出定时的表现有差别。
初学禅定调身时,修行者若想进入三昧境界,应当调理身体。无论在禅定之外行住坐卧,还是动作举止,都要细致谨慎。若行为粗重,气息也随之粗重;气息粗重,则心念散乱难以收摄;打坐时还会烦躁不安,心境不得宁静。即使在禅定之外,也需用心预先准备,待入定时,方能妥善安置身体。
初上坐垫时,先要调整好坐姿位置,务必保持安稳,时间久了也不会感到不适。
接下来要端正双脚。如果采用半跏坐姿,就把左脚放在右脚上,拉近身体,让左脚趾与右大腿平齐,右脚趾与左大腿平齐。如果想要全跏坐,就将右脚端正地放在左脚上。
接着解开宽松的衣带,整理端正,避免打坐时衣带松脱。
接着安置双手,将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两手相叠相对,平放在左脚上,拉近身体,正对胸口安放。
接下来应当端正身体,首先活动全身及四肢关节,反复七八次,如同按摩手法,保持手脚动作协调。完成后,身体保持端正,脊柱不弯曲也不高耸。
接着端正头部和颈部,让鼻子与肚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仰,平直端正地保持。
接下来应当用口吐出浊气。吐气的方法是:张开嘴缓缓呼气,不可急促,要让气息绵长自然,想象身体各处血脉不通的地方,随着呼气将淤滞排出。然后闭口,用鼻子吸入清气。如此重复三次。如果呼吸已经调和,做一次也可以。
接下来要闭上嘴巴,嘴唇和牙齿轻轻相碰,舌尖抵住上颚。
接着应当闭上眼睛,只需隔绝外界光线即可。
应当端正身体坐直,如同稳固的石头;不可让身体、头部或四肢随意晃动。
这是最初进入禅定时调整身体的方法。简单来说:不松不紧,就是身体调整得当的状态。
四、初学禅修时的调息方法,呼吸有四种状态:一是风,二是喘,三是气,四是息。前三种是不调顺的状态,后一种是调顺的状态。什么是风的状态?打坐时感觉鼻中呼吸有声音,这就是风。什么是喘的状态?打坐时呼吸虽没声音,但进出不畅,这就是喘。什么是气的状态?打坐时呼吸虽没声音,也不滞塞,但进出不够细微,这就是气。什么是息的状态?无声、不滞塞、不粗重,呼吸绵绵不断,似有似无,滋养心神,安稳舒适,心情愉悦,这就是息。专注风会散乱,专注喘会滞塞,专注气会疲劳,专注息才能安定。打坐时有风、喘、气三种状态,就是不调顺;如果强行控制,反而会成为心的负担,心也难以安定。若要调整,应遵循三法:一、放下杂念安心,二、放松身体,三、想象气息从毛孔自由进出毫无阻碍。心要细致,让呼吸变得轻柔。呼吸调顺了,各种问题就不会产生,心也容易安定。这就是修行者初入定时调息的方法。简单来说:呼吸既不滞涩也不滑散,就是调顺的状态。
五、刚开始入定时调整心念的方法,有三方面内容:一、进入禅定,二、安住禅定,三、退出禅定。
初学打坐有两个要点:第一要管住杂念,不让它乱跑;第二要让昏沉和浮躁得到调整。什么是昏沉?坐下时心里昏昏沉沉,记不住东西,头总爱往下耷拉,这就是昏沉。这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让心专注在一个地方,不要分散,这样能对治昏沉。什么是浮躁?坐下时心思飘来飘去,身体也坐不稳,总想着外面的事,这就是浮躁。这时要把心往下安,注意力放在肚脐,管住各种杂念;心就能安定下来,容易平静。简单来说:不昏沉也不浮躁,就是心调好的状态。禅定状态也有过紧过松的情况:定得太紧的毛病,是因为打坐时太用力收心,这样入定后,会觉得胸口发闷疼痛;要把心放松些,想象气息往下走,不舒服自然就好了。如果心太松散的毛病,会感觉精神涣散,身子东倒西歪;或者流口水;或者头脑迷糊。这时要收束身体、提起精神,让心专注一处;身体保持端正,这样就能调整。心还有迟钝和浮躁的表现,仔细体会就能知道。以上就是初学打坐时调整心态的方法。
进入禅定原本是从粗浅进入细微,所以身体最为粗重,气息居于中间,心念最为细微宁静。调整粗重的部分使之趋向细微,让心念安定宁静,这就是最初进入禅定的方便法门。这叫做初入禅定时调整三件事。
二、在坐禅时调整三件事:修行人在一次打坐时,无论时间长短,不管是十二时辰、一个时辰,或两三个时辰,都应集中意念专心修行。此时必须清楚分辨身体、呼吸和心念这三者是否调整得当。如果打坐时虽然之前已经调整了身体,但身体或过于放松或过于紧张,或歪斜或弯曲,或太低或太高,身体不够端正挺直,觉察后就要立即调整,让身体安稳舒适;保持不松不紧,平稳正直地安住。
另外,在静坐时,身体虽然调整好了,但呼吸还未调顺。呼吸不调顺的表现,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要么气息如风般粗重,要么急促喘息,或者呼吸紧迫,体内感到胀满。这时应当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对症调整,让呼吸逐渐变得细长均匀,似有似无。
在打坐时,虽然呼吸已经调整好了,但心念可能起伏不定,时而散漫,时而紧张。这时如果觉察到了,就应该用前面说的方法,把心调到平稳适中的状态。
这三件事本无先后之分,只是根据不同人的不调和状态加以调整,使打坐时身体、气息和心念三者协调,互不冲突,和谐统一。如此便能消除过去的业障,防止新的障碍产生,从而证得禅定。
三、出定时的三个注意事项。修行者如果即将结束坐禅,准备出定,应当先放松心念,放下其他念头,开口呼气,想象气息从全身百脉随意散去,然后轻轻活动身体。接着活动肩膀、手臂、手、头和颈部。再活动双脚,使全身柔软。之后用手轻轻按摩全身毛孔。再搓热双手,捂住双眼,然后慢慢睁开。等身体的热气稍微消散,才能自由行动。如果不这样做,坐禅时或许能保持心念安定,但出定时过于急促,细微的气息还未散去,滞留在身体里,会导致头痛,全身关节僵硬,如同受了风寒。以后坐禅时,也会烦躁不安。因此,想出定时,必须时刻注意。这是出定时调整身体、呼吸和心念的方法,因为是从细微状态过渡到粗重状态。这就是善入定、善住定、善出定。正如偈语所说:
行动进退皆有次序,粗细细节互不违背;
犹如善调之马,欲停则停,欲行则行。
《法华经》说:这些大众中的诸位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中,为了成就佛道,勤奋修行,精进不懈,善于进入、安住和出离无量百千万亿种禅定境界,获得了大神通力。他们长久修习清净的梵行,善于依照次第学习和实践各种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