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方便行第五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修行止观,必须具备五种方便法门: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一是欲望。欲望要舍弃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望要获得所有禅定智慧的法门。也称为志向,也称为誓愿,也称为喜好,也称为乐求。因为此人立志誓愿喜好乐求一切深奥法门,所以称为欲望。如佛所说:一切善法,欲望是其根本。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第二是精进。坚持遵守戒律,舍弃五种障碍,初夜和后夜专心修行不松懈;就像钻木取火还未热时,绝不停止,这就叫做精进的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第三,念。要想到世间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不值得留恋;要想到禅定的境界才是珍贵可敬的。如果证得禅定,就能完全成就各种无漏智慧,具足神通威力,最终成就无上正觉,普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可贵之处。因此称为念。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衡量世间快乐和禅定智慧快乐的得失轻重。为什么呢?世间快乐,乐少苦多,虚幻不实,是损失,是轻的。禅定智慧快乐,无漏无为,寂静宽广,永远脱离生死,与痛苦永别,是获得,是重的。这样分辨,所以叫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第五,一心分明。清楚看见世间充满忧患和丑恶,深知禅定智慧的功德值得尊崇珍重。这时应当坚定专一地修习止观,心志如金刚般坚固,不被天魔外道破坏阻挠。即使暂时没有收获,也绝不改变退转,这就叫作一心。譬如行人上路,先要明白道路是否畅通,然后才能决心一路前进,所以说巧慧与一心相辅相成。佛经说:没有智慧就不能修禅定,没有禅定就不能生智慧。道理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