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修习止观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静坐中修习,二是在日常事务和面对外境时修习。
一、修习止观时,坐立行走四种威仪中都能修行,但以坐姿最为殊胜,因此先说明坐姿修止观的方法。简略列出五种不同要点:
一、为对治初学禅时心念粗重散乱而修止观,即:修行者刚开始打坐时,由于心念粗重散乱,应当修止来消除破除。如果修止不能破除散乱,就应当修观。因此说为对治初学禅时心念粗重散乱而修止观。
现在说明修习止观有两个意义:
修习止观有三种方法:
第一,系缘守境止。即把心念集中在鼻尖、肚脐等地方,让心不散乱。经中说:系念心不放逸,就像用锁拴住猿猴。
第二,制心止。即心中念头一起就立刻制止,不让它乱跑。经中说:五根之中,心是主宰,所以你们要好好管住心。这两种方法都是具体的修法,不必多作分别。
第三,体真止。即觉察心中生起的一切现象,知道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本性,心就不去执取。心不执取,妄念自然平息,这就叫作止。如经中所说:
一切法门之中,因缘和合本性皆空无主宰。止息妄念通达真理本源,因此称为修行者。
修行者在最初打坐时,随着心中浮现的一切现象,每个念头都不停驻。虽然运用前文所说的体悟真如的止观法门,但妄念仍不停止,此时应当反观生起这些念头的心——过去的心念已经消失,现在的心念不停留,未来的心念尚未到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彻底推究,完全不可得。既然心念不可得,就没有所谓的心。如果没有心,那么一切现象都不存在。修行者虽然观察到心念不停驻、一切皆空,但并非没有刹那间的自然觉知和念头生起。
进一步观察这些心念:因为内在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在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与尘相对,所以产生意识;根与尘不相对时,意识本来就不生起。观察心念的生起是如此,观察心念的消失也是这样,生与灭的名称只是假立的概念。当生灭的心念熄灭,寂静涅槃的境界就会显现,彻底无所得,这就是所谓的涅槃空寂之理;此时心自然止息。
《大乘起信论》说:“如果心念散乱,就应当收摄回来安住于正念。所谓正念,要知道只有心本身存在,并没有外在的境界。就连这个心也没有固定相状,每个念头都不可得。”这是说初学修行者难以立刻安住;勉强压制心念令其止住,往往会导致心神错乱。如同学习射箭,长久练习才能命中目标。
第二、修习观想,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治观:比如用不净观对治贪欲,用慈心观对治瞋恨,用界分别观对治执着自我,用数息观对治杂念纷飞等,这些都不需要过多思辨。二是正观:观察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本身也没有独立不变的本性,这就是真实相状。先要明白所观察的对象都是空无自性,能观察的心自然也就不会生起。前后文中多次讨论这个道理,请自行仔细体会。正如经文偈颂中所说:
一切现象皆不恒常,皆因心念而显现;
已悟真空真理者,于万物皆不起执着。
二、针对心念沉浮的问题修习止观。修行者在打坐时,如果内心昏沉不明,模糊不清,或者容易昏睡,这时应当修观来觉察明了。如果在打坐时心念浮动,轻躁不安,这时应当修止来安定它。以上简略说明了针对心念沉浮问题修习止观的方法。但需要正确判断症状与对治方法,确保每一种对治方式都不出差错。
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习止观。修行者在坐禅时,若为对治昏沉而修观照,但内心仍不明净,也无法获得利益,此时可尝试修止来止息妄念。若修止时感到身心安宁,便知适合修止,即应以止法安定自心。若坐禅时为对治散乱而修止,但心仍无法安住,也无法获益,则可尝试修观。若在修观时感到心神清明、宁静安稳,便知适宜修观,即应以观法安定自心。以上简要说明随顺因缘修习止观的方法。只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就能使心神安稳,息灭烦恼障碍,证得各种法门。
四、对治禅定中的细微心念修习止观。修行者先用止观破除粗重的散乱,散乱心平息后,便能进入禅定。由于定心细微,能觉察身体空寂,体验到快乐,或因敏锐心念生起,会以细微心执取偏邪之理。若不知禅定心念虚妄不实,必会生起贪执;若生贪执,便会认假为真;若了知虚妄不实,爱见二种烦恼便不起,这便是修止。虽已修止,若心仍执着爱见,烦恼业力不消,此时应修观,观察禅定中的细微心念。若不见定中细微心念,便不会执着定见;不执着定见,爱见烦恼业力就都能摧毁,这叫作修观。以上简略说明对治禅定中细微心念修习止观的相状。具体止观方法与前面相同,只是以破除禅定中细微谬误为差别。
五、为平衡定慧修止观。修行者在坐禅时,因修止或修观而进入禅定。若只得定境却无观照智慧,便是愚痴之定,不能断除烦恼。或观慧微弱,便无法生起真实智慧,断除烦恼,开发种种修行法门。此时应修观分析破除,使定慧均衡,方能断除烦恼,证得诸法门。若修行者因修观而豁然开悟,智慧明朗,但定力不足,心易散乱,如风中灯火照物不清,便不能超脱生死。此时应当再修止法,以修止故得安定之心,如密室灯火既能驱散黑暗,亦能清晰照物。以上简说平衡定慧修止观之法。修行者若能端正坐姿,善用这五种修止观的方法,恰当取舍,当知此人善修佛法;因善修故,必不虚度此生。
其次,第二点说明在各种情境下修习止观的方法。端正身体长久静坐,是入道的重要法门;但人有世俗之身,难免要处理各种事务。如果面对各种情境而不修习止观,那么修行就会间断,烦恼和业障随处生起,怎能快速与佛法相应?如果在任何时候都能持续修习定慧的法门,应当知道此人必定能够通达一切佛法。
什么是历缘修止观?所说的缘,指的是六种缘:一、行走,二、站立,三、坐,四、卧,五、劳作,六、言语。
什么是对境修止观?所说的境,指的是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修行者在这十二件事中修习止观,因此称为历缘对境修止观。
一、修行者。在行动时应当这样想:我现在是为了什么事情要行动?如果是被烦恼驱使,去做不善或无意义的事,就不该行动。如果不是被烦恼驱使,而是为了善行、利益或如法之事,就应该行动。
如何在行动中修止?行动时应当明白:因为行动的缘故,才会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动的心及行动中的一切法皆不可得,妄念之心自然止息,这就是修止。
如何在行动中修观?应当这样想:由于心动而带动身体,所以有所趋向,称为行动。因为这种行动,才会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此时应返观行动的心,不见其形相。应当知道行动者及行动中的一切法,终究空寂,这就是修观。
二、关于住。在要住的时候,应该这样想:我现在是为了什么事情要住?如果是为了烦恼和不善无益的事而住,就不应该住。如果是为了善事和有益的事,就应该住。如何在住中修止?在住的时候要知道:因为住的缘故,才会有各种烦恼善恶等现象。明白住的心和住中的一切现象都不可得,妄念自然平息,这就是修止。如何在住中修观?应该这样想:因为心停驻在身体上,所以称为住。由于这个住的缘故,才产生各种烦恼善恶等现象。于是反过来观察住的心,却找不到它的形相。要知道住的人和住中的一切现象,终究是空寂的,这就是修观。
三、关于坐。在准备坐下时,应该这样想:我现在是为了什么事情要坐?如果是为了各种烦恼和无益的事,就不应该坐;如果是为了行善利益之事,就应该坐。如何在坐时修止?坐下时应当明白,因为坐的缘故,会产生各种烦恼善恶等现象,但实际上没有一样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妄念就不会产生,这就是修止。如何在坐时修观?应该这样想:由于心的作用,盘腿安坐,因此产生各种善恶等现象,所以称为坐。反过来观察坐的念头,找不到具体的形相。要知道坐的人以及坐时所涉及的一切现象,本质都是空寂的,这就是修观。
四、关于卧姿修行。躺卧时应这样想:我为何事而卧?若为放纵享乐等不善事,便不该卧;若为调养身体而卧,则应如狮子王般威仪而卧。如何在卧时修止?休息时应当明白:因卧姿会引发种种善恶现象,实则无一法真实存在;妄念自然平息,称为修止。如何在卧时修观?应这样观察:因疲劳导致昏沉,放纵六根,便生起种种烦恼善恶现象。当即返观这颗卧时的心,却不见其形相。应知卧者与卧中所现诸法,终究空寂,称为修观。
五、关于行动时的修行。当你要做某事时,应该这样想:我现在是为了什么事要做这件事?如果是为了不善或无记的事,就不该做;如果是为了善事、有益的事,就应该做。
什么是行动时修止?就是在做事时清楚地知道:因为行动,才有了各种善恶等现象,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在的法可得,这样妄念就不会生起,这就叫修止。
什么是行动时修观?应该这样想:是心驱使手脚去做各种事,因此才有了善恶等现象,所以称为行动。反过来观察这个行动的念头,却找不到它的具体形相。要知道行动者及行动中的一切法,本质都是空寂的,这就叫修观。
六、关于说话。当要说话时,应这样想:我现在是为了什么事要说话?如果是出于烦恼,为了谈论不善或无记等事而说,就不应该说。如果是为了善事、有益的事,就应该说。什么是说话时修止?在说话时,明白因为这些话,就会产生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清楚知道说话的念头以及说话时的一切烦恼、善不善法,都不可得,这样妄念之心就会止息,这叫修止。什么是说话时修观?应这样想:由于心的觉观,鼓动气息,冲击咽喉、嘴唇、舌头、牙齿,所以发出声音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就会有一切善恶等法,所以叫作说话。反过来观察说话的念头,不见其形相。应知道说话的人及说话中的一切法,终究是空寂的,这叫修观。
按照以上六种含义修习止观,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每一种都包含前面提到的五层修习止观的意义,如前文所述。
其次,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修习止观的方法:
一、用眼睛看见颜色时修行止的方法。每当看见颜色时,要明白它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虚幻不实。如果见到喜欢的颜色,不生贪爱;如果见到讨厌的颜色,不生嗔怒;如果见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颜色,不生愚痴和杂念,这就是修止。什么叫做用眼睛看见颜色时修行观的方法?应该这样想:凡是所见,本质都是空寂的。为什么呢?在眼根、外境、虚空与光明之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看见的,也没有分别。由于各种因缘和合,产生了眼识,接着又产生了意识,就能分别各种颜色。由此产生了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这时应当反过来观察能看见颜色的心,却发现它没有任何形相。要知道能见的和所见的,以及一切现象,终究都是空寂的,这就是修观。
二、通过耳朵听到声音时修止的方法是:无论听到什么声音,立刻明白声音如同回声一样虚幻。如果听到顺耳的声音,不生贪爱心;听到刺耳的声音,不起憎恨心;听到平常的声音,不生分别心;这就叫修止。
如何在听声音时修观?应当这样想:所有听到的声音,本质是空,只是耳根与声尘结合产生的耳识,接着意识生起,强行加以分别。由此产生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所以称为听到声音。反过来观察能听的心,找不到具体形相。由此可知能听者和一切现象,终究空寂,这就叫修观。
三、鼻子闻到香味时修止的方法。
闻到任何香味,立刻明白它如同焰影虚幻不实。若是悦意的香气,不生贪恋;若是难闻的臭气,不起憎恶;若是平常的气味,也不生杂念,这就叫修止。
怎样在闻香时修观?应当这样想:
“此刻所闻的香气,虚假不真。为何如此?鼻根与香尘相触,产生鼻识;接着生出意识,执着香的气味。由此便有一切烦恼善恶等分别,所以称为闻香。”
再观察能闻香的心,却找不到它的形相。由此明白:所闻的香与一切现象,根本是空寂的,这就叫修观。
四、舌头感受味道时修习止。随着感受的味道,立刻明白如同在梦中幻境里尝到滋味。若是合意的美味,不生贪恋;不合意的恶味,不起恼怒;既不讨厌也不喜欢的味道,不生分别念头,这就叫作修止。什么是舌头感受味道时修习观?应当这样想:现在感受的味道,其实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内外六种味道,本性没有分别。由于内在舌根与之结合,才产生舌识。接着生起意识,强行执取味道的形相。因此才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过来观察感知味道的识,看不见具体形相。应当明白感受味道的人及一切法,终究空寂,这就叫作修观。
五、身体感受接触时修习止的方法。
每当感知到接触,立刻明白这如同影子,虚幻不实。若遇到顺心的快乐接触,不生贪恋;若遇到逆意的痛苦接触,不起嗔怒;遇到非顺非逆的中性接触,不作分别思量,这就是修止。
怎样在身体感受接触时修习观?应当这样想:轻重、冷暖、涩滑等现象,称为触;头等六部分,称为身。触的本质虚假,身体也不真实;因缘和合,便产生身识。接着生起意识,分别思量苦乐等相状,所以称为感受接触。
反过来观察缘起接触的心,不见其形相。应知感受接触者及一切法,终究空寂,这就是修观。
六、在意识感知法门中修行止观的方法,如同最初打坐时已经说明的那样。
前面已经详细阐述了依据六根修习止观的种种情形,可以随顺心意运用这些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包含前面所讲的五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前文已经详尽分析过,此处就不再重复说明了。
修行的人如果能在行走、站立、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日常活动中修习止观,应当知道这个人是在真正修习大乘佛道。正如《大品经》所说: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在行走时知道自己在行走,在坐时知道自己在坐,乃至穿衣、眨眼都能一心不乱,出入禅定,应当知道这个人就是修习大乘佛道的菩萨。再者,如果有人能在一切日常生活中如此修行大乘佛法,这个人就是世间最殊胜、最上等、无人能比的。释论偈中说:
静坐山林间,万念俱寂灭,
淡泊得一心,此乐非天乐。
世人求名利,华服与高榻,
此乐非安稳,贪利无满足。
衲衣居空谷,行止心恒一,
以智慧明灯,照见诸法相;
万法纷纭中,平等观自在,
慧解心澄澈,三界无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