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一五)中阿含業相應品思經第五(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胜林给孤独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於中,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如果故意造作恶业,我说此人必定承受果报,或者在今生受报,或者在来世受报;如果不是故意造作恶业,我说此人不一定承受果报。其中,身体故意造作三种恶业,这些不善行为会带来苦果,承受苦报;口有四种恶业,意有三种恶业,这些不善行为也会带来苦果,承受苦报。
「云何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殺生,極惡飲血,其欲傷害,不慈眾生,乃至蜫蟲。二曰不與取,著他財物以偷意取。三曰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是謂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身体如何会因故意造作三种恶业,招致不善的苦果而承受苦报?第一是杀生,极度凶残嗜血,心怀伤害之意,对众生乃至微虫都毫无慈悲。第二是不与取,贪著他人财物,以偷盗之心占为己有。第三是邪淫,对方或有父亲保护,或有母亲保护,或有父母共同保护,或有姊妹保护,或有兄弟保护,或有公婆保护,或有亲属保护,或有同族保护,或已为人妻,若面临鞭打刑罚的威胁,或通过金钱聘礼乃至花环定亲,仍强行侵犯这样的女子。这便是身体故意造作的三种恶业,招致不善的苦果而承受苦报。
「云何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妄言,彼或在眾,或在眷屬,或在王家,若呼彼問,汝知便說,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為己為他,或為財物,知已妄言。二曰兩舌,欲離別他,聞此語彼,欲破壞此,聞彼語此,欲破壞彼,合者欲離,離者復離,而作群黨,樂於群黨,稱說群黨。三曰麤言,彼若有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說如是言。四曰綺語,彼非時說,不真實說,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又復稱歎不止息事,違背於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訶。是謂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什么是通过言语故意造作的四种恶业,会带来不善与苦果,遭受苦报?
第一是妄语:无论是在众人前、亲友间,还是在官府中,若有人被传唤询问,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没看见的说看见,看见的说没看见。为了自己、他人或财物,故意说谎。
第二是两舌:想要离间他人,听此传彼,意图破坏这边;听彼传此,意图破坏那边。让和睦的人分裂,让已经分裂的人更加对立,结党营私,乐于拉帮结派,宣扬党同伐异。
第三是恶口:说话时言辞粗暴,语气凶恶,声音刺耳,令人不悦,使人痛苦,扰乱他人心境,无法安定。
第四是绮语:不合时宜地说话,说虚假的话,说无意义的话,说违背正法的话,说不停息的话。还常常赞叹那些不该赞叹的事,违背时机,既不善于教导,也不善于劝诫。
这就是通过言语故意造作的四种恶业,会带来不善与苦果,遭受苦报。
「云何意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貪伺,見他財物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二曰嫉恚,意懷憎嫉而作是念:『彼眾生者,應殺、應縛、應收、應免、應逐擯出。』其欲令彼受無量苦。三曰邪見,所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意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为何人会故意造作三种恶业,招致苦果、承受苦报?其一名为贪求,见他财物及生活所需,常怀觊觎,念念欲占为己有。其二名为嫉恨,心怀憎恶妒忌,作此念想:"彼等众生,当杀、当缚、当罚、当剥夺、当驱逐。"欲令其受无尽之苦。其三名为邪见,见解颠倒,如此认为、如此宣称:无布施功德、无斋戒福报、无咒愿之力,无善恶业行,无善恶业报,无今生来世,无父母恩德,世间无证道圣者能达善处、善逝、善趣,无论此世他世,皆无自证自知、自觉自悟之事。此即名为意业所造三种恶行,不善之业必招苦果,自当承受苦报。
「多聞聖弟子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彼多聞聖弟子如是具足精進戒德,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調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為放逸行,作不善業,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不復相隨。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慈心解脫者,而於後時,彼身、口、意寧可復作不善業耶?」
多闻圣弟子舍弃身体的不善行为,培养身体的善行;舍弃口与意的不善行为,培养口与意的善行。这位多闻圣弟子如此圆满地修习精进与戒德,成就身业的清净,成就口业与意业的清净,远离嗔恚与争执,断除昏沉睡眠,消除傲慢自大,破除疑惑,超越骄慢,保持正念正智,远离愚痴。他的心与慈爱相伴,充满一方而安住;如此遍及二方、三方、四方,乃至四方上下,普遍涵盖一切,心与慈爱相伴,无有束缚与怨恨,无有嗔恚与争执,广大无边,善巧修习,充满一切世间而安住。他这样想:我过去这颗心未能善加修习,如今这颗心已能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的心如此无量善修,即使过去因恶友引导而放纵行恶业,那些恶业也无法带走他,无法污染他,不再追随他。就像年幼的孩童天生就能修习慈心解脱,日后他们的身口意难道还会造作不善之业吗?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
比丘回答说: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自己不造作恶业,恶业从哪里产生呢?
「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為放逸行,作不善業,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不復相隨。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捨心解脫者,而於後時,彼身、口、意寧可復作不善業耶?」
因此无论男女在家或出家,都应当时常勤修慈心解脱法门。若有人能修习慈心解脱,便不必带着此身前往来世,仅凭此心即可超脱。比丘应当如此思惟:我往昔因放逸造作恶业,如今应当在此生受报,绝不遗留到来世。若能如此修习慈心解脱并臻于无量善境,必能证得阿那含果位,乃至更高成就。同理修习悲、喜、舍心时,亦当远离系缚、怨恨、恼怒与纷争,使心量广大无边,以无量善行遍满世间。修行者当知:往昔此心未能善修,而今已得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若能如此圆满修心,纵使过去因恶友引导而放逸造业,这些恶业也无法跟随,不能再污染他。试问:若有童男童女自幼便能行舍心解脱,他们长大后还会以身口意造作恶业吗?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
比丘回答说: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自己不造作恶业,恶业从哪里产生呢?
「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捨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捨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若有如是行捨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因此无论男女在家或出家,都应恒常精进修习舍心解脱。若有在家出家之人修习舍心解脱,便不会带着此身前往来世,唯随清净心而离此世间。比丘应当如此观想:我因往昔放逸造作恶业,所有业报皆于今生承受,绝不遗留后世。若能如是修持舍心解脱并广植善根,必证阿那含果,乃至更上圣果。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这样说完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教奉行。
思經第五竟(千一百七十四字)
思经第五结束
CBETA 编码:T002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