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一二)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陀住在瞻婆国的揭伽池旁边。那时,王顶聚落的村长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到一边坐下。
那时,世尊告诉王顶聚落主:现今众生依止于两种极端。哪两种呢?一是沉迷于低劣、乡村、普通凡夫的感官享乐;二是刻意自我折磨,不正当且无益于修行。聚落主啊!有三种追求欲乐的方式属于低劣、乡村、普通凡夫;有三种自我折磨的方式属于不正当且无益于修行。
聚落主啊,有三种低劣、粗鄙、世俗之人所沉迷的欲乐。第一种追求欲乐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物,不用来安顿自身生活,也不供养父母、接济兄弟妻儿、奴仆眷属、亲友同伴,更不按时布施修行者与婆罗门,不追求殊胜境界的安乐果报及来世生天福报。这便是世间最低等的享乐方式。
再者,聚落主!享受欲乐之人,若以正当或不正当手段获取财物,用以自我享乐,奉养父母,供给兄弟、妻子、奴仆、眷属、朋友及相识之人,却未能适时供养沙门与婆罗门,以追求更高境界的安乐果报及来世生天,这便是第二种享受欲乐之人。
还有,聚落主啊!有一种享受欲乐的人,他们通过正当的方法获取财富,而不是非法强取。他们用这些财富来供养自己,也用来赡养父母,供给兄弟、妻子、儿女、奴婢、亲属和朋友;并且适时地供养修行者和婆罗门,以求来世获得更好的安乐果报,未来往生天界。这就是第三种享受欲乐的人。
聚落主,我并非一概而论说享受欲望是平等的。我说享受欲望的人有卑下的,有中等的,也有优秀的。
什么是低贱的享乐者?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贪取财物,既不追求高尚境界的安乐果报,也不希求来世升天,这样的人我称之为低贱的享乐者。
什么样是中等之人的欲望享受?指的是那些通过正当或不正当手段获取财物,却不追求来世升天的享乐者,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二类中等之人的欲望享受。
什么是胜过一般人的享乐方式?即通过正当方法获取财富,乃至未来能往生天界,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种胜过一般人的享乐方式。
什么是三种自我折磨的修行方法?这些痛苦既不符合佛法,也不正当,不能带来真正的利益?有一种自我折磨的苦行生活,最初就违背戒律、玷污戒律,却修习种种苦行,努力坚持这种生活方式,结果无法在现世脱离烦恼、获得超越常人的境界、达到殊胜的智慧与安乐生活。聚落主啊!这就是第一种自我折磨的苦行生活。
此外,通过自我苦行的方式过着枯槁的生活,起初不违犯戒律、不玷污戒律,并修持种种苦行,但并不能因此在此生获得脱离炽燃烦恼、超越常人之法、殊胜微妙的知见以及安乐而住,这称为第二种自我苦行的枯槁生活。
再者,有人采取自我折磨的修行方式,过着苦行生活。他们虽未犯戒或玷污戒律,却修习各种苦行方法,但终究无法在现世脱离烦恼炽燃的状态,不能证得超越常人的境界,无法获得殊胜的智慧见解与安乐住境。这就是第三种自我折磨的苦行生活。
村落首领啊,我并非认为所有自我苦修的方式都是完全无益的。我要说的是:有些自我苦修的方式属于低劣之人,有些属于中等之人,有些则属于高尚之人。
什么样的人是自我折磨、方法低劣的人?如果有人通过自我折磨的方式修行,一开始就违犯戒律、玷污戒行,以至于无法获得殊胜的智慧见解和安乐境界,这样的人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折磨、方法低劣的人。
什么是自苦修行中的中等之人?如果那种自苦修行的人,最初没有犯戒、污戒,但也没有获得殊胜的知见和安乐住,这样的人就是我所说的自苦修行中的中等之人。
什么是通过自我苦行胜过他人的修行?如果有人通过自我苦行、折磨身体来生活,却始终不违犯戒律、不玷污戒律,乃至无法获得殊胜的智慧见解与安乐境界,这就是我所说的通过自我苦行胜过他人的修行。
聚落主,有三种自我折磨的修行方式,这些方式带来痛苦,不符合正法,不正当,也无益于解脱。
村落首领啊,有一条正道和修行途径,既不偏向三种沉溺享乐的放纵方式——那些低劣、粗鄙、世俗之人的行为;也不偏向三种自我折磨的极端方式——那些痛苦、违背正法、不恰当、无益的修行。村落首领,什么是正道,什么是正途,能避免这三种放纵与三种苦行呢?
村落首领,当人被贪欲遮蔽时,要么会伤害自己,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两者俱伤,今生来世都将承受罪报,心与精神备受忧恼。被嗔怒与愚痴遮蔽时,同样会自伤、伤人或两伤,现世后世获此罪报,心与精神困于痛苦。若能远离贪欲的障碍,就不会刻意自害、害人或两害,现世后世都不受此罪报;其心与精神将恒常感受喜乐。同样,远离嗔恚与愚痴的障碍后,便不会自害、害人或两害,现世后世免于罪报;其心与精神恒享安乐。在今生就能远离煎熬,不待来世,当下亲近涅槃,此身便能亲自体证。
村落首领,像这样在现世彻底远离煎熬,不待将来,即刻亲近涅槃,此身亲自觉悟的途径,就是八圣道——从正见直至正定。
世尊宣说此法时,王顶聚落主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当时,王顶聚落主现见正法、证得正法、了知正法、深入正法,不依他人而度脱疑惑,于佛陀正法与律仪中获得无畏。随即从座而起,整理衣衫,合掌禀告佛陀:今已得度。世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自今日起尽形寿作优婆塞。
当时,听闻佛陀的教诲后,众人心生欢喜,恭敬行礼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