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二五)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良馬有八種德成就者,隨人所欲,取道多少。何等為八?生於良馬鄉,是名良馬第一之德。復次,體性溫良,不驚恐人,是名良馬第二之德。復次,良馬不擇飲食,是名良馬第三之德。復次,良馬厭惡不淨,擇地而臥,是名良馬第四之德。復次,良馬諸情態速為調馬者現,馬師調習,速捨其態,是名良馬第五之德。復次,良馬安於駕乘,不顧餘馬,隨其輕重,能盡其力,是名良馬第六之德。復次,良馬常隨正路,不隨非道,是名良馬第七之德。復次,良馬若病、若老,勉力駕乘,不厭不倦,是名良馬第八之德。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世间具备八种美德的良马,能随人意自由驰骋。哪八种呢?第一是生于良马之乡;第二是性情温顺不惊扰人;第三是不挑剔饮食;第四是厌恶污秽会择地而卧;第五是能迅速向驯马师展现习性,经调教后即刻改正;第六是安于驾驭,不与其他马匹比较,能随负重竭尽全力;第七是常走正道不行邪径;第八是即便病老仍勤勉服役,毫无懈怠。
「如是,丈夫於正法、律八德成就,當知是賢士夫。何等為八?謂賢士夫住於正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德。復次,丈夫性自賢善,善調善住,不惱、不怖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復次,丈夫次行乞食,隨其所得,若麁、若細,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三之德。復次,丈夫心生厭離於身惡業,口、意惡業,惡不善法及諸煩惱,重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其厭離,是名丈夫第四之德。復次,丈夫若有沙門過,諂曲不實,速告大師及善知識,大師說法則時除斷,是名丈夫第五之德。復次,丈夫學心具足,作如是念:『設使餘人學以不學,我悉當學。』是名丈夫第六之德。復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復次,丈夫乃至盡壽,精勤方便,不厭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隨其行地,能速昇進。」
如此,若男子在正法与戒律中具备八种德行,应当知道这是贤善之人。哪八种呢?
第一,贤善之人安住于正戒波罗提木叉的律仪中,威仪行为圆满,对微小过失也能心生畏惧,受持并学习戒律,这是男子在正法与戒律中的第一种德行。
第二,男子天性贤善,善于调伏身心,安住正道,不恼乱、不恐吓其他清净修行者,这是第二种德行。
第三,男子依次乞食,随所得食物无论粗糙精细,心念平等,不起嫌恶、不生贪着,这是第三种德行。
第四,男子心中生起厌离,远离身体、语言、意念的恶业,远离一切不善之法及烦恼,深知这些将招致炽燃苦报,于未来世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因而更加厌离,这是第四种德行。
第五,男子若见沙门有过失,虚伪不实,立即禀告师长及善知识,依师长教法及时断除,这是第五种德行。
第六,男子求学之心圆满,常作此念:无论他人学与不学,我定当勤学,这是第六种德行。
第七,男子践行八正道,不履邪道,这是第七种德行。
第八,男子直至寿命终结,精进不懈,不生厌怠,这是第八种德行。
如此男子若具足这八种德行,随其所修证境,能迅速进步提升。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