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五八)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亦於彼住。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大目犍连也住在那里。
時,有婆蹉種出家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與尊者目揵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大目揵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那时,有一位婆蹉种族的出家人来到尊者大目犍连的住所,与大目犍连尊者见面问候。问候完毕,他退坐一旁,对尊者大目犍连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闲回答?
目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目连回答说:“婆蹉,你想问什么就问吧,我知道的就会回答你。”
時,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揵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有人來問云何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皆悉隨答。而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記說?」
那时,婆蹉种出家人问尊者目犍连:“为什么其他沙门、婆罗门遇到有人问如来死后是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时,都能一一回答。而沙门瞿昙遇到有人问如来死后是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时,却不肯明确答复呢?”
目揵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取著,如來無後死、有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非無後死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生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生取著。
目犍连说:“婆蹉,其他沙门、婆罗门不能如实了知色、色的生起、色的灭尽、色的滋味、色的过患、色的出离;由于不能如实了知,就会对如来死后存在产生执取,对如来死后不存在、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产生执取。对于受、想、行、识,以及识的生起、识的灭尽、识的滋味、识的过患、识的出离不能如实了知;由于不能如实了知,就会对如来死后存在产生执取,对死后不存在、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产生执取。”
「如來者,於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著。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然,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
如来对于色如实了知,色的生起、色的灭尽、色的贪着、色的过患、色的出离如实了知;由于如实了知的缘故,如来对死后有既不执着,死后无、死后亦有亦无、死后非有非无也都不执着。
对于受、想、行、识如实了知,识的生起、识的灭尽、识的贪着、识的过患、识的出离如实了知;由于如实了知的缘故,如来对死后有既不认为如此,死后无、死后亦有亦无、死后非有非无也都不认为如此。
这境界极其深奥广大,无量无边,一切皆归于寂灭。
「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如來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婆蹉啊,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样的条件,当其他沙门或婆罗门来问如来死后是否存在、死后不存在、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时,如来会给予解答。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样的条件,当有人来问如来死后是否存在、死后不存在、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时,如来不予解答。
時,婆蹉種出家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那时,婆蹉种出家人听了尊者大目犍连的讲述,心生欢喜,欣然接受,随即从坐处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