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六三)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那时,有位婆蹉种姓的出家修行者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世尊当面问候致意后,退坐在一旁,对佛陀说:瞿昙!那些人因为什么原因无知,才会产生这样的见解、这样说:世间是永恒的,这才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世间是无常的;世间既是永恒又是无常;世间既非永恒也非无常;世间有边际;世间无边际;世间既有边际又无边际;世间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不同;如来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佛告婆蹉:「於色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於受、想、行、識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佛陀告诉婆蹉:由于对色法无知,所以产生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才是真实,其余都是虚妄,乃至死后非有非无。”由于对受、想、行、识无知,所以产生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才是真实,其余都是虚妄,乃至死后非有非无。”
婆蹉白佛:「瞿曇!知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问佛陀:“乔达摩,您知道什么法,所以不会这样认为、这样宣称:‘世间是永恒的,这才是真理,其他都是虚妄’,乃至不会说‘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知受、想、行、識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
佛陀告诉婆蹉:因为了解色蕴,就不会这样看、这样说:“世间是恒常的,这才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乃至“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因为了解受、想、行、识蕴,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见解、发表这样的言论,认为世间恒常是真实,其余皆虚妄,乃至死后非有非无。如此便是以不知为知,以不见为见,以不识为识,以不断为断,以不观为观,以不察为察,以不觉为觉。
佛說此經已,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佛陀讲完这部经后,婆蹉种出家人听闻佛陀的教导,心中欢喜,欣然接受,随即从座位上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