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六四)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爾時,世尊默然而住。
那时,有一位婆蹉种姓的出家僧人来到佛陀的住所,与世尊互相问候后,退坐到一旁,对佛陀说:瞿昙!我有问题想问,您现在有空为我解答吗?当时,世尊默然不语。
婆蹉種出家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
婆蹉种出家人问了第二次、第三次,佛陀也同样以第二次、第三次的沉默回应。
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我與瞿曇共相隨順,今有所問,何故默然?」
那时,婆蹉种出家人对佛陀说:我与瞿昙本是一路,现在有问题请教,为何沉默不语?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種出家長夜質直,不諂不偽,時有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我今當以阿毘曇律納受於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解說。」
那时,世尊心想:这位婆蹉种出家人长久以来心地正直,不虚伪不做作。他提出问题都是因为不知道,并非故意扰乱。现在我要用阿毗昙法义来教导他。这样想后,世尊告诉婆蹉种出家人:你尽管提问,我会为你解说。
婆蹉白佛:「云何?瞿曇!有善法耶?」
婆蹉问佛陀:“瞿昙,真的有善法吗?”
佛答言:「有。」
佛回答说:有的。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婆蹉对佛陀说:请为我解说善与不善的法义,让我能够理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对婆蹉说:我现在为你简单说明善法与不善法。仔细听,好好思考。婆蹉!贪欲是不善法,调伏贪欲就是善法;嗔恨愚痴是不善法,调伏嗔恨愚痴就是善法。杀害生命是不善法,远离杀生就是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是不善法,不偷盗乃至正见就是善法。婆蹉!这就是我现在所说的三种善法与三种不善法。如此,圣弟子如实了知这三种善法与三种不善法,如实了知十种不善法与十种善法,就能彻底灭尽贪欲,彻底灭尽嗔恨愚痴,就能灭尽一切烦恼,以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在现世中亲自证悟:我的生死已了结,清净修行已确立,该做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婆蹉问佛:“是否有一位比丘能在这法与律中彻底断除烦恼,以无漏心获得解脱,乃至不再有来生?”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佛陀告诉婆蹉:不仅是一人、两人、三人,乃至五百人,有许多比丘在这法与律中彻底断尽一切烦恼,甚至不再有来世轮回。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婆蹉问佛陀:且不说比丘,有没有一位比丘尼能在这法理戒律中彻底断除烦恼,乃至不再承受来世轮回?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佛陀告诉婆蹉:不仅是一、二、三位比丘尼,甚至五百位,还有许多比丘尼在此法和戒律中彻底断除一切烦恼,不再受生死轮回。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婆蹉问佛陀:“先不谈比丘尼,如果有位优婆塞修持种种清净行,能在这样的法与律中超越疑惑吗?”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佛陀告诉婆蹉:不只是一、二、三位,甚至五百位在家信众,而是有众多在家信众修习清净梵行,在此法与律中断除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果位,不再返回此世间。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婆蹉问佛陀:先不谈男性在家弟子,是否有女性在家弟子依照此法与戒律修行清净梵行,在此法与戒律中超越疑惑?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佛陀告诉婆蹉:不只是一两位、三位在家女信徒,乃至五百位,更有众多在家女信徒在此法与戒律中断除五种下分结,于彼处化生,证得阿那含果,不再返回此世。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婆蹉问佛陀说:暂且不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修行清净梵行的人。有没有优婆塞虽然享受五欲之乐,却能在佛法僧三宝的教法中超越疑惑呢?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佛陀告诉婆蹉:不只是一人、两人、三人,甚至五百人,还有众多在家的优婆塞,他们有妻子家庭,用香花庄严装饰,蓄养奴婢,但能在这样的法和戒律中断除三种结缚,减轻贪欲、嗔恚和愚痴,证得斯陀含果位,只需一次天界一次人间往返,就能彻底脱离苦海。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婆蹉问佛陀说:暂且不谈优婆塞,是否有一位优婆夷虽然享受五欲之乐,却能在佛法戒律中消除疑惑?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陀告诉婆蹉:不只是一二百人,甚至五百人,还有很多在家修行的优婆夷,她们养育子女,享受五欲之乐,用花鬘香料装扮自己,却能在这样的生活中断除三种结缚,证得须陀洹果,不再堕入恶道,必定趋向正觉,最多经历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彻底脱离苦海。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當說譬。」
婆蹉对佛陀说:乔达摩,如果沙门乔达摩成就了正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清净行,以及优婆塞、优婆夷享受五欲,却不能获得这样的功德,那就不圆满;正因为沙门乔达摩成就了正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各种清净行,以及优婆塞、优婆夷享受五欲,而能成就如此功德,所以才是圆满的。乔达摩,现在我要说一个比喻。
佛告婆蹉:「隨意所說。」
佛对婆蹉说:随你的心意来说。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隨下,瞿曇法、律亦復如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隨流,向於涅槃,浚輸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為餘異道出家來詣瞿曇所,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幾時便聽出家?」
婆蹉对佛陀说:如同天降大雨,水顺流而下,您的教法与戒律也是如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无论男女,都随顺法流,趋向涅槃,直达涅槃。实在殊胜啊!佛、法、僧与平等法、律。若其他外道修行者来到您这里,想依正法与戒律出家受具足戒,多久才能获准出家?
佛告婆蹉:「若餘異道出家欲來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於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為人粗作齊限耳。」
佛告诉婆蹉:如果有其他教派的修行人想来正法与戒律中寻求出家、受具足戒,可以在和尚身边领受僧衣并住上四个月。这只是为初来者设定的粗略期限。
婆蹉白佛:「若諸異道出家來於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聽於和尚所受依,若滿四月聽出家者,我今堪能於四月在和尚所受依。若於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當於瞿曇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婆蹉对佛陀说:如果有其他教派的修行人来到正法戒律中想要出家受具足戒,允许他们在和尚那里接受四个月的依止。如果满四个月后允许出家,我现在有能力在和尚那里接受四个月的依止。如果在正法戒律中能够出家受具足戒,我将在瞿昙的教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清净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說粗為人作分齊耶?」
佛陀告诉婆蹉:我先前不是说过不轻易为人划定界限吗?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婆蹉对佛陀说:“是的,乔达摩!”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婆蹉出家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让婆蹉出家,在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種出家即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如來正法。
婆蹉族的出家人依法律正式出家受戒成为比丘后,在半个月内就能学习并完全领悟、认识、见证、获得、觉悟和证得如来正法所应知晓的一切。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覺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彼一切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今當往見世尊。」
尊者婆蹉心想:如今我已觉悟了应当知晓、应当认识、应当见到、应当获得、应当觉悟、应当证得的一切,所有这些全都知晓、全都认识、全都见到、全都获得、全都觉悟、全都证得,现在应当去拜见世尊。
是時,婆蹉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學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这时,婆蹉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足后站在一旁,对佛陀说:世尊,对于修行中应当知晓、应当认识、应当证见、应当获得、应当觉悟、应当体证的一切,我都已完全知晓、完全认识、完全证见、完全获得、完全觉悟、完全体证了世尊的正法。恳请世尊为我说法,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清净处精进修习,专注思维,安住于不放逸中,如此思维:善男子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以正信出家修行,直至亲自证知不再受生死轮回。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佛陀告诉婆蹉:有两种修行方法,通过反复修习可以了知不同境界、证得相应果报。这两种方法就是止与观。持续修习止观,能辨别各类境界、彻悟诸法差别。比丘若想远离贪欲、断除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安住于第四禅;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证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种禅定;断除三结成就须陀洹果;进一步消除贪嗔痴烦恼得斯陀含果;彻底断除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最终获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生死智证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因此比丘应当精进修习这两种法门,通过持续修持止观,便能彻知一切境界,直至烦恼永尽。
爾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那时,尊者婆蹉听闻佛陀说法后,欢喜礼拜而去。此后,婆蹉独自在僻静处,专心精进思维,安住于不放逸之中,直至证知不再受轮回生死。
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
那时,有许多比丘庄严整肃,准备前去拜见世尊,恭敬供养。
爾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
那时,婆蹉问众多比丘:你们精心准备,是要去拜见世尊,恭敬供养吗?
諸比丘答言:「爾。」
比丘们回答:正是如此。
爾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悅,非不歡悅;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悅,非不歡悅。」』」
那时,婆蹉对比丘们说:尊者!请代我向世尊致意,问候他起居安好,身体轻健,少病少忧,住得安乐吗?并说:婆蹉比丘禀告世尊:我已供养世尊,尽心侍奉,使他欢喜,并非不欢喜;大师弟子应做的一切都已做完,供养大师,使他欢喜,并非不欢喜。
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悅,非不歡悅。」
那时,许多比丘来到佛陀的住处,恭敬地向佛顶礼后,退坐在一旁,对佛陀说:世尊,尊者婆蹉向佛足顶礼致敬……乃至感到欢喜,并非不欢喜。
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
佛陀告诉众比丘:天神们先前已对我说过,现在你们又这样说。如来具备无上的智慧与见解,就像婆蹉比丘一样,拥有这样的德行与力量。
爾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
那时,世尊为婆蹉比丘授记第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