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七五)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爾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先日眾多種種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於未曾有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瞿曇智慧猶如空舍,不能於大眾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應不應,無合不合。』」
那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面前,向世尊问讯致意后,退坐一旁,对佛陀说:瞿昙!前些日子,各种不同教派的出家人和婆罗门聚集在未曾有讲堂,这样议论说:沙门瞿昙的智慧就像空屋子,无法在众人中建立论议,不能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合理什么不合理。好比瞎眼的牛,只在田边行走,不敢进入田地中央;沙门瞿昙也是这样,没有该与不该,没有合与不合。
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說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八、九十,髮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作象作馬,種種形類,眾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然於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
佛陀告诉补缕低迦:这些外道的争论,说什么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在圣法和戒律面前,就像小孩玩耍一样。好比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还像小孩那样玩泥巴,捏成大象、马匹等各种形状,人们都说:这老头像个小孩。正是如此。火种啊!各种议论所谓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在圣法和戒律看来如同儿戏,但这其中并没有比丘应当效法的地方。
補縷低迦白佛:「瞿曇!於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
补缕低迦向佛陀请教:“瞿昙,比丘应当在何处安住修行?”
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佛陀告诉外道:使不清净者变得清净,这是比丘应当做的。使不调伏者得到调伏,这是比丘应当做的。使心不定者获得禅定,这是比丘应当做的。使未解脱者得到解脱,这是比丘应当做的。使未断除的得以断除、使未知晓的得以知晓、使未修习的得以修习、使未证得的得以证得,这是比丘应当做的。
「云何不淨令淨?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云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不調伏,令其調伏,是名不調伏者令其調伏。云何不定令其正受,謂心不正定,令得正受。云何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謂心不解脫貪欲、恚、癡,令得解脫。云何不斷令斷?謂無明、有愛,不斷令斷。云何不知令知?謂其名色,不知令知。云何不修令修?謂止、觀,不修令修。云何不得令得?謂般涅槃,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如何使不清净的变得清净?是指使戒行不清净的人变得清净。如何使未调伏的得以调伏?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未调伏,使其得以调伏,这就是使未调伏的得以调伏。如何使不定的心达到正定?是指心未能正确安定,使其获得正定。如何使未解脱的获得解脱?是指心未能解脱贪欲、嗔恚、愚痴,使其获得解脱。如何使未断除的得以断除?是指无明和有爱未断,使其得以断除。如何使不知的得以知晓?是指名色不知,使其知晓。如何使未修习的得以修习?是指止观未修,使其修习。如何使未获得的得以获得?是指涅槃未得,使其获得,这就是比丘应当努力实践的。
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是義比丘方便所應,是堅固比丘方便所應,所謂盡諸有漏。」
补缕低迦对佛陀说:乔达摩,这是比丘应当修习的方法,是坚定比丘应当实践的,即彻底断除一切烦恼。
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那时,外道修行者补缕低迦听闻佛陀说法后,心生欢喜,恭敬地起身离去了。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