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一〇四一)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時,有生聞梵志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有親族,極所愛念,忽然命終,我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
那时,有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他向世尊恭敬问候后,退坐一旁,对佛陀说:
乔达摩啊!我有一位至亲,我极为疼爱。他突然去世了,我出于对他的情意而诚心布施。请问世尊,他能得到这些布施的功德吗?
佛告婆羅門:「非一向得。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得彼地獄眾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飲食;若生畜生、餓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飲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羅門!餓鬼趣中有一處,名為入處餓鬼,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得汝施食。」
佛陀告诉婆罗门:并非所有情况都能得到。如果你的亲属投生在地狱中,他们只能得到地狱众生的食物来维持生命,无法获得你所布施的饮食;如果投生为畜生、饿鬼或人,他们可以得到那些道中的饮食,但得不到你所布施的食物。婆罗门,饿鬼道中有个地方叫做入处饿鬼,如果你的亲属投生在那里,他们就能得到你布施的食物。
婆羅門白佛:「若我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者,我信施,誰應食之?」
婆罗门问佛陀:“如果我的亲属没有转生为饿鬼,那么我的布施供养,应该由谁来享用呢?”
佛告婆羅門:「若汝所可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者,要有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中者,得食之。」
佛告诉婆罗门:如果你要布施的亲属没有投生到饿鬼道,那必须有其他投生到饿鬼道的亲属朋友,他们才能得到这些食物。
婆羅門白佛:「瞿曇!若我所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亦無更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者,此信施食,誰當食之?」
婆罗门对佛陀说:“瞿昙!如果我的布施没有让亲属投生到饿鬼道,也没有其他亲属朋友投生到饿鬼道,那么这些布施的食物,谁会享用呢?”
佛告婆羅門:「設使所為施親族知識不生入處餓鬼趣中,復無諸餘知識生餓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達嚫。」
佛对婆罗门说:假使对亲友熟人所做的布施,未能让他们投生到善处而堕入饿鬼道,又没有其他亲友熟人生在饿鬼道中,只要怀着信心布施就能自得福报。那布施者以信心所做的布施,其功德果报绝不会丧失。
婆羅門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達嚫?」
婆罗门问佛陀:“布施的人如何行布施,布施的人才能得到那样的功德果报?”
佛告婆羅門:「有人殺生行惡,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淳陀修多羅廣說,「而復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貧窮、乞士,悉施錢財、衣被、飲食、燈明、諸莊嚴具。婆羅門!彼惠施主若復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被、飲食,乃至莊嚴眾具故,雖在象中,亦得受彼施報,衣服、飲食,乃至種種莊嚴眾具。
佛告诉婆罗门:有人杀害生灵、造作恶行,手上常沾满血腥,甚至犯下十种恶业……正如《淳陀经》详细阐述的那样,但他又向沙门、婆罗门,乃至贫穷者、乞讨者布施钱财、衣物、饮食、灯明等各种供养物品。婆罗门啊!那位施主若因破戒而投生为象,由于他曾经向沙门、婆罗门布施钱财、衣物、饮食乃至各种供养器具的缘故,虽在象身之中,仍能享受布施的果报,获得衣服、饮食乃至种种供养器具。
「若復生牛、馬、驢、騾等種種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報,隨彼生處所應受用,皆悉得之。婆羅門!若復施主持戒,不殺、不盜,乃至正見,布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乞士錢財、衣服、飲食,乃至燈明,緣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報,衣被、飲食,乃至燈明眾具。
如果投生为牛、马、驴、骡等各类畜生道中,由于原本布施的功德,都能获得相应的果报,随其所生之处应当享受的,都能得到。婆罗门啊,如果施主持守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乃至具足正见,向沙门、婆罗门乃至乞丐布施钱财、衣服、饮食,乃至灯明,凭借这样的功德,将投生为人道,安享其果报,获得衣物、饮食,乃至灯明等种种资具。
「復次,婆羅門!若復持戒生天上者,彼諸惠施天上受報,財寶、衣服、飲食,乃至莊嚴眾具。婆羅門!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達嚫,果報不失。」
再者,婆罗门!如果有人因持戒而往生天界,那么他过去所布施的善行将在天界得到果报,获得财宝、衣物、饮食,乃至各种庄严器具。婆罗门!这就叫作施者行布施,施者接受供养,果报不会落空。
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这时,生闻婆罗门听完佛陀的教导,心生欢喜,恭敬地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