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會解了義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本不多, 道實無言意若何。
莫道無言皆是道, 依然還在葛藤窩。
此章是答降伏,而安住即在其中。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耑答須菩提所問。降伏其心一句,謂此心不能降伏,良由生類之繁,而四相之難忘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雖為無量無數無邊,不出胎卵濕化四生。四生之內,不出身心二法。論身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不過有想無想。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貪求不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同渡生死大海。祗為凡夫不見自本心,執著諸相,不達無為之理,是名眾生。若離此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卵、胎、濕、化是情,情盡矣猶有色,色盡矣猶有想,想盡矣猶有非非想,便描出個不得寂滅、不得無餘的樣子。菩薩滅度,即是將此種種差別一眼看破,全無自性,徹底皆空,全眾生是涅槃,全涅槃是眾生,全眾生無眾生,全涅槃無涅槃。所以然者,正以無四相故耳。人、我、愛、憎,四病相因,而又皆生於我相。云我能滅度眾生,此我相也;而我能滅度,必有為我所度之人,非人相乎?如此較量分別,其間起一憎心而不欲度之,云這個是眾生,此眾生相也;起一愛心而欲度之,云願汝百歲,此壽者相也。有此四相,顛倒妄想,此心安得降伏?所謂不正等也,非菩薩便不是正覺。
降伏在住修中,住中降伏即實度者,修中降伏即無住布施,便是離相。
○無餘有二義:一、生行業脫盡無餘,一切德業攝盡無餘。
CBETA 编码:X048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