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會解了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行無住印三千, 印破三千見性天。
鵲噪鴉鳴全體現, 得方圓處且方圓。
上章降伏之法已說盡,即安住之法亦已說盡,但滅度二字拆不開。滅正在度處滅,度正在滅處度,六度正是涅槃實際處。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復答須菩提所問云何應住一句。謂此心未能安住,良由作福祈報,未免著念耳。惟菩薩於無所住法,行於布施。布施有三:一、財施,一、無畏施,一、法施不住。聲、色、香、味、觸、法施,此三種不住,不惟無其相,抑且無其心矣。菩薩應如是布施者,三輪皆空,無相可住,其福德遂如十方虗空不可思量。菩薩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應如所教住矣。總之,一無所住於心,而心無弗住矣。
世界中大者莫過虗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此虗空中本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所謂住相布施也。應者,唯也。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
彌勒偈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
○無所住。不惟布施一法,乃至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菩提、涅槃,俱無所住。無住而住,如十方虗空也。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