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會解了義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相無相法中王, 相中突出氣昂昂。
輝天鑒地包今古, 盡在吾人鼻孔藏。
如來說佛法,從此經出。此經二字,全重在觀照般若上。因歷舉四果所證所得所修處,逐一徵之。空生法眼頓開,答個甚大。世尊隨又自徵云,如來何故說此大身。佛所說之大身,即是前所說諸相非相之如來身也,即是自己所說以無為法之賢聖身也。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更不煩費一分修證,亦不待加一毫擴充。
須菩提,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此聲聞乘初果也。因推入流之故,不著一念,不入一塵,是名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言逆流,則非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不入六塵而入聖流,總是不取義。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此聲聞乘二果也。彼雖願來,一次受生,不著往來之相,是一往來,謂一來欲界,從此長往,此亦非有往來實住處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此聲聞乘三果也。凡情思慮已斷,不願來欲界受生,亦不著不來之相,并無不來處可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此聲聞乘四果也。雖三界俱斷,一心不生,無法可學,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可住之阿羅漢地。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阿羅漢,此則與眾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不曰果而曰道者,聲聞之道,至此圓滿,有異於三果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欲界思惑最多,塵念欲行,我念欲遣,猶如水火不相和合,謂之諍。四果中皆有無字,乃無為之法。三昧云正受,亦名正見。念念常正,無一邪心,得道忘言,即是無諍三昧。取捨情忘,故為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云:無喧雜,亦云寂靜行。此須菩提自述,以考證世尊也。
阿蘭那即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謂除去有所得心也。無諍而出於三昧,則非若世人有心忍耐之無諍,故為第一。阿羅漢證果,實落處全在清淨無為的菩提心。而此心元無體相,無依住,不可取,不可說。所以親到此地位,方知一毫執取不得。若才有可舉似執著處,便着四相,而非四果聖人矣。
CBETA 编码:X048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