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一相無相分第九
只這一相,本自無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洹音完)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陳雄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菩薩在一切凡夫人中為第一。佛告彌勒菩薩,於法華經嘗言之矣。告大慧菩薩,於楞伽經亦詳言之。大涅槃經佛言:若有比邱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當勤修習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經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正此之所謂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預流果,不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抑又見四菩薩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菩薩不知以無念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設四問,以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復為之辯論,以形容其所得之實。夫入流者,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也。須陀洹已證入流之果,名為入流。且心無所得,故曰而無所入。其所以無所入者,不入六塵境界耳。名須陀洹,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理則心空,無得乃理寂,雖然能捨麤重煩惱,而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脩羅餓鬼異類之身,此謂學人悟初果也。
逍遙翁曰: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練習,可為出世之法。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蓮華生於淤泥濁水中也。又云:煩惱勿令損於菩提心,譬如日月翳於煙雲中,而日月必無損也。珠玉落於泥滓中,珠玉亦無損也。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謂捨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無所入者,修無漏業,不入六塵,然終未能捨離塵境。
傅大士頌曰: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剏始證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後,趣寂不知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
圓悟禪師曰:報緣未謝,於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應須處之,使綽綽然有餘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虗外順,雖在閙市沸湯中,亦恬然安隱。纔有纖毫見刺,即便打不過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肇法師曰: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為果時,不見往來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來行。從天上却得人間生,從人間死却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斷,前六品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覩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
王日休曰:一往來者,但色身一次往來天上人間,而真性徧虗空世界,豈有往來哉?故此色身往來,非為真實,但虗名為一往來而已。故云實無往來,以色身非真實故也。
陳雄曰:一往來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不復再來人間也。斯陀含已證一來之果,名一往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生滅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脩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一往來者,謂人間報謝,一往天上,却來受生也。實無往來者,謂前念纔著,後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我,誰云往來?故曰:而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訥曰:梵語阿那含,此翻不來。已斷欲界思惑,更不來生欲界,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謂不計不來相也。
陳雄曰:不來者,直生兜率天宮,不來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證不來之果,名為不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不來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豈有他哉?
李文會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脩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為不來者,謂能斷除內無欲心,外無欲境,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孰謂不來?故云而實無不來也。
傅大士頌曰: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創始至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後,趨寂不知歸。(佛說四十二章經曰: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又十六菩薩因果頌。阿氏多尊者頌曰:萬行周通能覺性,驅除煩惱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聖流。子榮曰:七返人天後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間受生,謂初果須陀洹。人趣寂不知歸者,第四果證得阿羅漢。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間生死,一向灰心滅智,入無餘界,沉空寂滅,不來塵世,化度眾生。為有智無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禪師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頌曰:三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疎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謝靈運曰: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有計念,則見我人起相也。有註云:阿羅漢者,生已盡,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於諸相諸法,實無所得,更不於三界內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訥曰:阿羅漢者,名含三義:一殺煩惱惑使,二後報不來,三應受人天供養。亦謂之無學果。自初果至阿羅漢果,無別有法,皆同證此無為之體,無可取捨,故云實無等。又曰: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
陳雄曰: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心行般若波羅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稱是名哉?故曰: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法華經云: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正謂此耳。自須陀洹而至於阿羅漢,自得果而至於得道,如是次第脩,則菩提無上道可以次第到。
顏丙曰:四果脩行,名四不還。須陀洹名為入流者,隨順世間也,而無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塵不染塵之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而實無往來也。阿那含名為不來者,離生死義,而實無不來者,假名不來,實為動靜。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為著相,實無有法,但假名為阿羅漢。
陳雄曰:世尊者,啟咨之辭也。念者,萌之於心也。須菩提啟咨世尊曰:設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則四著謬妄,無不為己。故曰: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此果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於道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
王日休曰:梵語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謂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止也。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謂三昧為妙趣(去聲)之意。故以善於點茶者,謂得點茶三昧。善於簡牘者,謂得簡牘三昧。此皆不知出處,妄為此說也。於此三昧人之中,須菩提為第一。
僧若訥曰:無諍者,涅槃經云:須菩提住虗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諍。言三昧者,得此無諍精妙之處,於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李文會曰:三昧者,梵語也。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法,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又曰:無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川禪師曰: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則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時休。六門迸出遼天鶻,獨步乾坤總不收。(六祖壇經曰:六門,六根也。禪宗頌古白雲端曰:趙州放出遼天鶻。○鶻,呼骨切。鷹鸇之屬,能摩霄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音效)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僧若訥曰:阿蘭那,此翻無諍。世尊雖稱歎我,我實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應記我無諍之行最為第一。又曰:離三界欲,證四果法,得無諍三昧,方受須菩提名。以須菩提翻為空生,故云是樂阿蘭那行。若計著實有所行,則非無諍行也。
陳雄曰:三昧,梵語,此言正受也。無生法忍,證寂滅樂,是所謂無諍三昧也。華嚴經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六祖偈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得六萬三昧,而無諍三昧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為物役,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且啟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須菩提恐大眾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啟咨世尊,至於再四。我者,須菩提自稱也。須菩提者,亦自稱也。樂者,好也。阿蘭那,梵語,無諍之謂也。言樂阿蘭那行者,即是好無諍行之人也。夫萌之於心者曰念,見於修為者曰行。有所行則必有是行,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無所行者,葢以心無所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顏丙曰:若阿羅漢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者,佛性包含大千,無有鬬諍。三昧者,唐言正見,人中第一無鬬諍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六欲頓空也。阿蘭那行者,無人我行也。是樂無蘭那行者,窮其本性空寂,畢竟實無所行,所行謂之行。樂者,愛也。
李文會曰:阿蘭那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諍心。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文禪師云:只如今一切諸法,若於藏府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動念,盡是野干。若藏府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人我不起,是納須彌。於芥子中不起一念貪瞋,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於一切境不惑不亂,不瞋不喜,刮削併當得淨潔,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眾生。
傅大士頌曰:無生即無滅,無我復無人。永除煩惱障,長辭後有身。(子榮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無復起貪瞋。無悲空有智,翛(思邀切)然獨任真。(子榮曰: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者,為方證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餘習,一向沉空趨寂,為不敢入眾生生死海中,教化眾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曰空有智。)
川禪師曰:認著依前還不是。頌曰: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當風立。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CBETA 编码:X046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