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莊嚴淨土分第十
成就莊嚴,淨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劉虯曰:言如來作菩薩時,在然燈佛所,於法畢竟無所得,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佛是釋迦牟尼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聽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昔,舊也。然燈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皆得如來之慧,最後者,我釋迦牟尼。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釋迦如來因師開導,得無上菩提法,為諸釋之法王,於法寧無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故設是問。須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於法實無所得,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言實,則將以息大眾之疑心。
李文會曰:於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故有此問。白樂天問寬禪師云:無脩無證,何異凡夫?師云: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名真脩也。真脩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則近執著,怠則落無明,乃為心要耳。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於法實無所得者,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而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釋迦佛號。)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後得。如理出於真性,不從有因而後能也。)謂得然燈記,寧知是舊身。(然燈佛即定光佛,乃釋迦本師也。舊身即本來法身也。涅槃經曰:唯有法身,常住不滅。寒山詩曰:甞聞釋迦佛,先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秪論前後智。前後體非殊,異中無一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
疏:鈔云:佛土者,佛之妙性也,眾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還可以相好莊嚴不?又云:不也者,即善現從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莊嚴?何故為性無相,體等虗空?如何莊嚴?何名莊嚴?答:六度萬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皆是莊嚴。又云:若染、斷、常,即非淨土。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淨故,即淨土也。問:心云何淨?答:外不染六塵,內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而言莊嚴佛土,何也?葢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如此間大世界,乃釋迦佛設化之所。東方有大世界,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設化,故凡大世界,皆謂之佛土。而菩薩莊嚴者,葢有菩薩於其佛土之中,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如阿彌陀佛為菩薩時,作無量善事,故其善緣福業,能變其世界,皆以黃金為地,七寶為樹林樓臺,是為莊嚴也。佛於此又自問何以故者,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為非真實語也。乃自答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為真性中非有此莊嚴故。此莊嚴但為虗名而已,非是真實,唯真性為真實故也。陳雄曰: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葢此心清淨,便是莊嚴佛土,奚以外飾為哉?七寶宮殿,五采棟宇,皆外飾也。此凡夫之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於非莊嚴中求之,則萬行莊嚴,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龐婆看藏經,維那請迴向,婆於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去,迴向了也。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頌曰: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常俱不染,頴脫出囂塵。
川禪師云:娘生袴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華雪月轉增光。幸有九臯翹足執,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云:應者,當也。故云當如是生清淨心,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問:云何生清淨心?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又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凡夫被物轉,菩薩能轉物。如是轉者,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摩訶薩,此云覺眾生,大眾生,其實即所謂菩薩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謂不當住於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當住於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不可生心以住著於六塵,唯可於無所住著處生心也。諸佛教化眾生,有第一義,第二義。此經說第一義,雖至高而可曉,然不易到。淨土雖為第二義,而人人可行。佛言修淨土而明第一義,讀誦大乘經典者,上品上生,則為菩薩,生死自如。然則修淨土者,豈可不曉此經之義,而受持讀誦,以期於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菩薩莊嚴,既不在於外飾,則當反而求之於心,心苟清淨,莊嚴莫甚焉,故云應如是生清淨心。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皆非清淨心也,菩薩豈應如是?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寧有所住?菩薩受如來教,亦應如是,故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佛言六塵之苦,每以色獨言於先,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塵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清淨心也。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捨善惡,凡聖等見,是名濁亂心也。不應住色生心者,心若清淨,即不被諸境惑亂也。又曰:眾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是實,便於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華。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太空,無有罣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虗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為淨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常俱不染,頴脫出囂塵。
川禪師頌曰: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又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雖然恁麼,爭奈目前何。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為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謂在眾山之中而為王者也。日月遶山而行,以為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為至大矣。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蓋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雖如是至大,亦非真實,是虗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則?凡有形相者,皆為虗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為虗妄,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唯真性為真實。此經說真性第一義,故以一切皆為虗妄也。一切所以為虗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無不壞者。縱使不壞,乃業力以持之,非本不壞也,業力盡則壞矣。唯真性無形相,故無得而壞,此所以為不壞之本。自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無有損動,故云常住真性。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謂人身有如是之大,萬無是理。唯佛真性清淨無相,無住著,無罣礙,包太虗,藏沙界,雖須彌山不足以擬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託大身以為問。而須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對。恐大眾未曉,為之辨論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顏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畢竟非大,為有生滅。佛說非身,非身乃為此身也。本性無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是也。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子榮曰:梵語須彌山,此云妙高山。出眾山之最高大為第一,是眾山之王,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將喻法王身。(子榮曰:報身佛能現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是為說法之王。示現大身,實無最大之相。現心雖廣,亦無有廣見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子榮曰:須彌外更有十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鄰。(子榮曰:報身佛因中唯修六度萬行,證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鄰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註:須彌,東方玻瓈峯紅色,南方琉璃峯青色,西方真金峯赤色,北方白玉峯白色。榮曰:須彌四面各有色,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榮曰:菩薩人因地中皆脩四無量心,具慈悲喜捨,脩諸萬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為真。(子榮曰:有形不名為大身,法身無相,故名為大身也。)
川禪師曰:設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麤。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裏入。
CBETA 编码:X046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