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正教之人,天人皆生敬重。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陳雄曰:隨說者,隨順眾生而為說也。但說是經一偈之處,則凡在天道、人道、阿脩羅道者,舉皆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蘇燈,恭敬供養,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則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間上上法也,非尋常法也。故壇經有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封殯法身謂之塔,樹像虗堂謂之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處,見人即說是經,常行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心清淨而記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脩羅、人非人等,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謂隨其所在之處,乃一切處也。有人受持讀誦演說,則其功德威力為甚大,故其處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諸天與阿脩羅等皆恭敬也。阿脩羅有三種,一屬天趣,一屬人趣,一屬畜生趣,大槩如人耳。唯嗔恨之心重,故托生於此類。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於人趣,其下者生於畜生趣。
僧若訥曰:塔廟者,具云塔婆,此翻方墳,亦名圓塚。廟者,梵云支提,此云靈廟,安佛形貌處也。
李文會曰:隨說者,心無分別,理應萬差,逢凡說凡,逢聖說聖也。當知此處者,謂此心也。如佛塔廟者,若人但為名聞利養,心不清淨,而說是經,轉墮輪迴,有何利益?心若清淨,即當空寂,不起妄念,以此無所得心,無能解心,而說是經,令諸聽者,生清淨心,無諸妄念,是名供養。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感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王日休曰:尊重弟子,謂弟子之可尊可重者,乃大弟子,則菩薩之屬也。盡能受持讀誦,則如佛與大弟子在焉。
僧若訥曰:經者,即法寶也。即為有佛,即佛寶也。若尊重弟子,即僧寶也。經典所在之處,即三寶共居也。弟子者,學居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稱子。又云:以父兄之禮事師,故稱弟子。
傅大士頌曰:恒沙為比量,分為六種多(以恒河之沙而比量此經之功德,究此經之功德莫大乎六種波羅蜜也。華嚴合論九十六卷云六種波羅蜜海是也)。持經取四句,七寶詎能過?法門遊歷處,供養感脩羅。經中稱最勝,尊高似佛陀(佛陀即佛也,梵語佛陀,此云覺)。
李文會曰:成就者,見性無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與眾生本無差別,若能心常清淨,不生不滅,無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
果禪師曰:身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淨,是名佛滅度。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心無起滅,湛然清淨,常脩佛行,念念精進,無有間斷,所在之處,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又云:即心是佛無餘法,迷者多於心外求。一念廓然歸本際,還如洗脚上船頭。又曰: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無業禪師問馬祖云:如何是即心是佛?祖云:即你不了底心是,更別無物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師於言下省悟。
僧問大陽云:如何是佛?師云:如何不是佛?
僧問歸宗云:如何是佛?師云: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僧曰:和尚誠言,安敢不信?師云:只汝便是也。
川禪師曰:合如是。頌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轉,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眾狐疑。思深不動干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
僧問慈受云:如何是佛?師云:擔水河頭賣。
CBETA 编码:X046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