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當如此法,永受行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王日休曰:梵語般若波羅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剛智慧到彼岸者,謂明此經者,其智慧則如金之剛利,斷絕外妄,直至諸佛菩薩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謂奉事此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經。此經未標名時,須菩提請名於佛,而佛目之曰金剛般若波羅蜜,俾須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於天下後世。
李文會曰:言金剛者,堅利之物,故借金為喻。般若者,智慧也,為教眾生用智慧力照破諸法,無不是空,猶如金剛觸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淨,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當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臥,勿令分別人我是非也。圜悟禪師曰:纔有是非,紛然失心,只這一句,驚動多少人做計較。若承當得,坐得斷,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隨此語轉,特地紛然自迴光返照始得。天壇石鼓記云:絲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頃邪言,即犯禁空之醜。天人耳目,咫尺非遙,尅告行人,自當省察。
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裏著刺;只者不是,正是開眼磕睡。諸人且道:畢竟作麼生則是?還委悉麼?點鐵化成金即易,勸人除却是非難。
川禪師拈曰:今日小出大遇。頌曰: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呪羅,硬是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咦!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陳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於般若。楞伽經曰: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得自覺聖趣,是般若波羅蜜。三昧經曰:心無心相,不取虗空,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然般若波羅蜜,至法也。始而親出佛口,故有佛說之句。終而默傳此心,則證入於般若三昧,揮脫根塵,超出於言意之表,而了無所得。此非般若波羅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者,何也?所謂中道圓融,不即不離,是又不可滅其名也。然則汝當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顏丙曰:此是須菩提請佛為法安名。更問:如何遵奉行持?佛云: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虗。體既尚無,何名之有?如來恐人生斷滅見,不得已而強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頌云: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虗名。
李文會曰:佛說般若波羅蜜者,實相般若之堅,觀照般若之利,截煩惱源,達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羅蜜者,既知法體元空,本無妄念,若無諸罣礙,湛然清淨,自在逍遙,是名即非般若波羅蜜也。
川禪師頌曰:一手擡,一手搦,左邊吹,右邊拍,無絃彈出無生樂。不屬宮商格調新,知音知後徒名邈。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顏丙曰:佛問: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答云:如來無所說者,蓋直下無開口處。若言有說,即為謗佛。所以世尊臨入涅槃,文殊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嘗說著一字,汝請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又佛偈曰:始從成道後,終至䟦提河,於是二中間,未嘗說一字。
李文會曰:本心元淨,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說?二乘之人,執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說;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是故經云: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子說不得則且止,諸人還說得麼?直須口似磉盤,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無俱遣,語默雙亡,即見自性清淨。雖終日言,猶為無言;雖終日說,猶為無說。
保寧勇禪師頌曰:門前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獨有無言者,坐斷毗盧不可當。
傅大士頌曰:名中無有義,義上復無名。金剛喻真智,能破惡堅貞。若到波羅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覺,愚者外求聲。
川禪師曰:低聲,低聲。頌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斷了手摩挲。雖然出入無蹤迹,文彩全彰見也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陳雄曰: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生。豈外此而別有世界耶?悟者處此,迷者亦處此。悟者之心,清淨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清淨世界。迷者之心,塵垢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微塵世界。然世界許多,而微塵不勝其多,宜須菩提有甚多之對。又曰:諸微塵者,一切眾生心上微塵也。佛分身於微塵世界中,示現無邊大神力,開闡清淨無垢法,使一切眾生皆生清淨心,非微塵所可污,故云非微塵。得出世間法,非世界所能囿,故云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世離世,在塵離塵,是為究竟法。此言非微塵、非世界,即離塵、離世也。
顏丙曰:世界微塵二者皆非真實。經云:一切山崖會有崩裂,一切江河會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滅。
李文會曰:微塵者,眾生妄念,煩惱客塵,遮蔽淨性,喻如微塵。如是煩惱妄想,如病眼人見空中華,如愚癡人捉水中月,求鏡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頌曰: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界喻人天果,塵為有漏因。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
太傅云:念起念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煩惱起,無念即一切煩惱止。既由自心,何如無念?又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察禪師云:真淨界中纔一念,閻浮早已八千年。
圓悟禪師上堂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丈夫具決烈志氣、慷慨英靈,踏破化城,歸家穩坐,外不見一切境界、內不見有自己、上不見有諸聖、下不見有凡愚,淨躶躶、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脫,豈不是心空也?到這裏還容棒喝麼?還容元妙理性麼?還容彼我是非麼?直下如紅爐上一點雪相似,豈不是選佛場也?然雖如是,猶涉階梯在。且下涉階梯一句作麼生道?千聖會中無影迹,萬人叢裏奪高標。
逍遙翁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過,蘧顏可師。又曰:五鼓夢迴,緣念未起。靈響清徹,聞和達聰。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搖空,三曰秋蟬曳緒。凝聽靜專,頗資禪悅。安住妙境,何勝如之。要會麼?病覺四肢如鶴瘦,虗聞兩耳似蟬鳴。非微塵是名微塵者,一念悟來,轉為妙用。前念無諸妄想,湛然清淨,師非微塵。後念不住清淨,是名微塵。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無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眾生世界。前念清淨,即非世界。後念不住清淨,是名世界。
謝靈運曰:散則為微塵,合則成世界,無性則非微塵世界,假名則是名微塵世界。
川禪師曰:南贍部洲,北單越。頌曰:頭指天,脚踏地。飢則飱,困則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處元正是大年,南北東西秪者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可謂極多矣。然見雨則為泥,遇火則為磚瓦,是無微塵之定體,所以為虗妄也。是故說為非微塵,謂非有真實微塵也,但虗名為微塵而已。此謂極細而極多者也。若極大者則世界,世界亦非真實。蓋劫數盡時則壞,是亦虗妄,非為真實,但名為世界而已。佛雖現色身而為三十二相,至涅槃時則皆無矣。不可以此得見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此如來謂真性佛也。下文言如來說三十二相,彼如來則謂色身佛耳。乃佛謂我說三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謂非真實相也,但名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謂細而微塵,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為虗妄,但有名而已。唯真十性為真實,是以自古及今無變無壞,彼三者則有變壞故也。
陳雄曰: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楞嚴經有是言矣。謂其非是欲愛所生,則是從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修三十二行,將焉自而得見法身如來?又曰:如來有是行,必有是相故也。說相者,其意在於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謂歟?華嚴經曰:諸佛法身不思議,無色無形無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豈他求哉?故如來有是名之說。般若經云:如來足下有平滿相,是為第一。如來足下千輻輪文,無不圓滿,是為第二。如來手足竝皆柔軟,如兜羅綿,是為第三。如來兩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文同綺畫,是為第四。如來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可愛,是為第五。如來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是為第六。如來足趺脩高光滿,與跟相稱,是為第七。如來雙腨漸次纖圓,如鹿王腨,是為第八。如來雙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為第九。如來陰相藏密,是為第十。如來毛孔各一毛生,紺青宛轉,是為第十一。如來髮毛右旋宛轉,是為第十二。如來身皮細薄潤滑垢水不住,是為第十三。如來身皮金色晃耀諸寶莊嚴,是為第十四。如來兩足、兩掌、中頸、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如來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如來膊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如來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如來身相脩廣端嚴,是第十九。如來體相量等圓滿,是第二十。如來額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如來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如來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來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如來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來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如來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是二十七。如來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是二十八。如來眼睛紺青、鮮白、紅環,是二十九。如來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來眉間有白毫相,柔軟如綿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來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
顏丙曰:以上三十二相,乃莊嚴相也。若據如來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豈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見也?佛在忉利天宮,目連令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問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賺殺人。
李文會曰:三十二相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脩六波羅蜜,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也。於意根中脩無住無為,是三十二相清淨行也。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謂法身有名無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見如來。
逍遙翁曰:須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為身。故臨濟云: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也。
川禪師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頌曰: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有無俱不立,相對觜盧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會曰:譬如有人捨身命布施,求無上菩提,此謂住相布施也。禪要經云:若於外相求之,雖經萬劫,終不能得。又教中經云:若見有身可捨,即是不了蘊空。昔日罽賓國王仗劒詣獅子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頭。尊者曰:身非我有,何況於頭。王遂斬之,白乳高丈餘,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應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於死也。
傅大士曰: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蘊空非實體,憑何見有人。故捨身命布施,即與菩提轉不相應。蓋謂不見佛性,縱捨身命如恒河沙數,何益於事。又曰: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既掩人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證道歌云:水中捉月爭拈得。)䕞𦿆拾華針。(玉篇:䕞,力盎切。𦿆,徒盎切。本草作莨菪子,亦名浪蕩。生食,〔念〕人發狂,眼生華針,即以手拾之,其實無華針。)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沈。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顏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雖受頑福,畢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貴之家,驕奢縱恣,不容不作業,反受業報。爭如受持四句,為他人說,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頌曰:經中稱四句,應當不離身。愚人看似夢,智者見唯真。法性無前後,(法性者,真佛性也。歷劫長存,故無前後。)無中非故新。(真性如虗空,本無形相,故云無中也。此性常住不滅,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蘊空無實相,憑何見有人?(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
川禪師曰:兩彩一賽。頌曰:伏手滑槌不換劒,善使之人皆總便。不用安排本現成,箇中須是英靈漢。囉囉哩,哩囉囉,山華笑,野鳥歌。此時如得意,隨處薩婆訶。
金剛經註解卷之二
CBETA 编码:X046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